在「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貴州地區,至今仍流傳著許多古老的民俗風物。「紅崖天書」,無疑是貴州最神秘的歷史遺存。
在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東部的紅崖山的巖壁上,至今仍保留著數十個無法解析的神秘符號。這些符號究竟是圖像還是文字,學界始終無法給出準確定義,其內容更是在千百年間無人破譯,故人們將這些符號稱作「紅崖天書」。
紅崖削立一千丈,刻劃盤迴非一狀。
參差時作鼎鐘形,騰擲或成飛走象。
諸葛曾聞此駐兵,至今銅鼓有遺聲。
即看壁上紛奇詭,圖譜渾疑尚詛盟。
明嘉靖時期的四川按察僉事邵元善途徑此地並目睹紅崖天書時有感而發,留下了這首《紅崖詩》。從這以後,紅崖天書的名聲傳遍大江南北,五百年來無數學者來到貴州探秘天書,希望能挖掘出天書背後的真相。
關於人們對紅崖天書的研究,現今流傳度最高的三種說法,如下:
一、紅崖天書是諸葛亮所留。
不少歷史愛好者沿用了邵元善詩中的說法,認為紅崖天書是諸葛亮平定南蠻時留下來的。不過,這天書究竟是諸葛亮所留,還是後人為紀念諸葛亮豐功偉績所作的讚美詩呢?紅崖天書的文字又始於何處呢?這些問題,始終沒有答案。
筆者認為,詩人群體的想像力比較豐富,所以看待一些景物時聯想到的東西與常人略有不同。邵元善只是聯想到了諸葛亮徵南蠻的事跡,將此作為升格詩句主題的素材一筆帶過罷了。後人之所以認為紅崖石刻是諸葛亮所留或是後人紀念諸葛亮的讚美詩,亦是受邵元善詩句先入為主的影響。蜀漢南徵,是一個寬泛的歷史框架,即便邵元善的聯想入情入理,也不可作為歷史證據。
二、紅崖天書是一張藏寶圖。
時至今日,在關嶺地區仍流傳著這樣一首打油詩:
「紅崖對白崖,金銀十八抬;誰要識得破,雷打崖去抬秤來!」
在這段打油詩的背後,流傳著一個傳說故事。
話說,殷商末期,爿羊柯部落的首領吉火不遠千裡來到朝歌,向商紂王帝辛進獻當地特產。紂王是個奉行及時行樂的皇帝,他欣然接受了西南首領獻上的禮物,並回贈了價值不菲的金銀珠寶。
吉火駕駛著馬車,將商紂王賜下的珠寶帶回部落。殊不知,當時西南地區的交通極其不便,吉火往返部落足足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在這段時間裡自己的家鄉早已物是人非。由於外族的侵佔,吉火的山寨早已被付之一炬,他的族人亦四處流亡。
憤怒的吉火將財寶埋藏到一座山洞裡,並在紅崖上留下只有自己能看懂的藏寶圖,隨後便召集族人向侵略者發起了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吉火與他的族人全軍覆沒,從這以後再沒人能破譯紅崖石刻的內容。多年以來,當地人對「十八抬」金銀財寶趨之若鶩,然而至今仍無人能破譯這份藏寶圖的讀法,更別說是找到爿羊柯部落的寶藏了。
三、紅崖天書是明朝建文帝的檄文。
明初靖難之役的歷史框架我們都比較熟悉了,朱元璋過世後皇太孫朱允炆繼承大統,是為建文帝。朱允炆因削藩得罪了燕王朱棣,招致朱棣以「清君側」為名發動的國統之爭。燕軍攻陷南京後,南京皇宮付之一炬,建文帝也失蹤在這場大火中。
1997年,有學者林國恩稱,自己已基本破解了「天書」。朱允炆並沒有死,而是靠舊臣的幫助和掩護逃離南京,一路向西抵達貴州。朱允炆在人跡罕至的山區中隱居了好久,他時刻想著召集親信東山再起。然而,隨著朱棣定都於燕京,朱允炆的影響力日漸消弭。勢單力孤的朱允炆始終無法如願,只能將文字拆分組合寫出「紅崖天書」,在上面歷數皇叔朱棣的罪行。
朱允炆希望有朝一日有識之士可以破解這份天書,幫助他推翻朱棣建立正統。於是,頒了一道討伐燕王朱棣篡位的「伐燕詔檄」。
全文直譯為:
「燕反之心,迫朕遜國。叛逆殘忍,金川門破。殺戮屍橫,罄竹難書,大明日月無光,成囚殺之地。須降伏燕魔,作階下囚。丙戌(年)甲天下之鳳皇(御製)。」
當然,上述三種可能性僅是歷史愛好者或學者的推測,並無證據支持。「紅崖天書」在我國的歷史地位就像是瑪雅文字一樣,無數人投入精力對其進行分析破解,可最後卻竹籃打水一場空。雖說千百年來對紅崖天書的剖析從未停止過,但人們對此的熱情始終不減。
並且,也有記者曾就此問題採訪了貴州考古研究所副所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宋世坤,宋世坤認為:到目前為止貴州考古界沒有任何專家針對「天書」發表過專門的研究性的文章。沒有古文獻作參考,那些符號太玄了,根本就無法辨認。據他還推測,「天書」的書寫時間不可能「太早」。
然而,就在幾年前,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還設下百萬賞金的天價懸賞,希望能找到民間懂得天書文字的奇人。畢竟相比於百萬人民幣,讓紅崖天書成為永遠的未解之謎才是最大的遺憾。
參考資料:
【《紅崖天書》、《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紅崖天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