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而不同 閒來畫荷

2020-10-03 楊詠墨

閒來畫荷

原創 許力


閒來練筆,塗抹了一些荷花。

此前就喜歡荷花,確切地說我其實更喜歡荷葉。

我之所以喜歡荷,是我出生於農曆六月,六月又稱為荷月,便自做多情地對荷有了些親近的感覺。

喜歡,並不意味著一定要畫。

記得好些年以前,古柳問我:今年想要個啥生日禮物?我說:拉我出去看一次荷 花吧。他說:好,看花,再請你吃一頓農家飯。

那次看荷花拍了好多片,但也沒想著畫。

吳保國老師荷花畫得好,他在北京辦展覽,我去祝賀。看吳老師畫得那麼好,很是喜歡。但也沒想著自己畫。

今年畫一批叫《非花非色》的畫,其中有些花葉處理成了一片墨,當時就想「這跟荷葉差不多了」,於是就悄悄生了畫荷的心。

前幾天,剛好有張紙洇了一片淡墨,隨手塗成一片荷葉,有點兒感覺,一時興起就一口氣畫了二十多張。

古代的文人畫家多愛畫荷,說是愛其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我倒是沒這感覺。都是上天造的物,都有生存與自愛的頑強。小區的人工湖裡今年種了荷花,長得蔫了吧唧的,大概就是水太清沒淤泥的原因吧。

荷花怎麼就比淤泥高貴了?一聽就是人說的話。要讓荷花說,淤泥可比掐它花、摘它葉、摳它蓮子、吃它藕的人高貴多了。

再者,您說出淤泥而不染,那讓發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人,情何以堪?

莊子說:寧生而曳尾塗中。您看,莊子這麼高的智慧都覺得在泥中搖尾巴的烏龜很快樂呢。

我想文人畫家喜歡畫荷,是因為荷花太容易構成畫面吧?大葉是面兒,莖梗是線兒,花和蓮蓬是點兒,點線面三要素自然配備,可粗枝大葉地玩兒筆墨,又可細緻入微地刻畫,難得的好題材。

畫畫,能「載道」固然是好。不那麼崇高,有點小情緒,亦可一樂。

許力 2020.9.24於不與時俱進齋


一念花開


西來意


不負如來不負卿


心語適相應


本來自在


相關焦點

  • 正是看荷好時節,名家畫荷,「荷」而不同
    在藝術的創作中,名家畫荷,也是各有千秋, 「 荷 」而不同 。《荷花》雖然是吳冠中對景寫生之作,但當中滲透的韻味,卻是他積壓已久的鄉愁與回憶,對於他而言,這幅畫意義非凡。張大千愛荷,一生畫荷無數,此幅顯示出張大千早期繪畫中那種典雅寧靜的格調和工致細謹的筆法。據說畫意取自唐代鄭谷的詩《蓮葉》,「移舟水濺差差綠,倚檻風搖柄柄香。多謝浣紗人未折,雨中留得蓋鴛鴦。」 畫中的荷花明媚可人,有種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姿;兩隻鴛鴦生動可愛,刻畫細緻而不失情趣。
  • 畫荷?字寫不好,荷也畫不好?了解張大千畫荷需要四種書體
    畫荷需要四種書體荷花的形象,自漢魏以來,隨著佛教的傳入,又被注入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在佛教裡蓮花象徵著極樂淨土和「再生」的生命意義。他認為畫荷與書法有著密切關係。他說:「畫荷需要真、草、篆、隸四種書法技巧,字寫不好,荷也畫不好。」還說:「畫荷花的杆子要用篆書,葉子則是隸書,瓣子就是楷書,水草則用早書。
  • 張大千畫荷
    張大千畫作本篇試探張大千先生之荷畫特點,實為個人認識或體會也。國之文人,尤其認畫,慣以師出何人、誰的風格、是否名人等而論,一般無人探及畫法技術及深層特徵等。凡此,抑或大有因之使中國畫裹足不前之虞,在此不一一辯之。我以為,應該說,先生的畫作,整體看,至少先生的荷畫,並無多少古人印跡,除非說中國畫從來沒離開毛筆、水墨、宣紙等,並留有它們的身影。
  • 畫 荷
    畫 荷~西域七哥沙洲野鸕捕紅魚,湖畔蜻蜓逐蘆絮;漁家小女才散學,急放書包畫荷去。
  • 帝王也畫荷
    《帝王也畫荷》作者:黛荷翁(原創)帝王蕭之畫古來,經歷改朝換代之末代帝王,甚多。雖丟江山卻才情了得之帝王,據悉起碼有四個,凡人或不知也。有道史上有首畫荷皇帝,且當推南北朝齊梁帝蕭繹(508~554年)者。研學數日,只知蕭帝以國畫人物見諸,未見所述那張荷畫也。歷史縱論蕭帝帥眾投降而遭殺故事,而對其性情尤其畫畫之事,敘述者無。社會迷濛文化陷落,云云百姓瑣事一生,不見所述首張荷畫,難怪也。
  • 孫光禪意畫荷
    > 畫 荷 ——2016孫光荷花仕女欣賞文/子楨(原載城市經濟導報2010.8)一日給著名畫家孫光先生打電話,他說最近畫了一些荷花,叮囑我到他的博客上去看看。他畫的荷花,明顯地帶有了一些禪意,那清雅雋永的味道正在從那一片片荷葉、一枝枝紅荷上蕩漾出來,飄進空氣裡,像一段美妙而幽雅的古樂一樣,幾經旋轉縈繞,又鑽進了人的心裡。
  • 偏愛畫荷的張大千
    工筆、寫意,抑或是潑彩,他都進行過不同方式的嘗試,而且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對花鳥畫深有研究的張大千,9歲便隨母親學習白描花鳥,他認為畫花不光要描繪它們的形態,還要了解它們的性情;用筆要活潑而不草率,要有活力而自然;用線也既要描繪出形態和質感,又要活潑飛舞。張大千特別偏愛荷花,所畫花卉自然也以荷花最多,徐悲鴻先生曾評價說,「入蓮塘,忍剜朱耷之心」。
  • 蕭龍士先生畫荷
    蕭龍士先生畫蘭之外亦最喜畫荷,在先生留給後世的大量作品中,蘭草之外就數荷花為多了。在近現代中國畫壇上,喜以大寫意畫荷而成就突出者,當推吳昌碩、齊白石、潘天壽、朱屺瞻、李苦禪、許麟廬等前輩,而蕭龍士先生也應在其中。缶老以篆籀入畫,功力極為深厚,所作荷花蒼勁圓渾之極。
  • 荷而不同——貴港荷文化主題藝術展
    荷而不同——貴港荷文化主題藝術展2020年貴港市第七屆荷花展暨文化旅遊消費嘉年華系列活動之一的「荷而不同」——貴港荷文化主題藝術展(其中展出書法作品35幅,美術作品25幅,瓦當圖片11幅)定於6月30日下午3:30在市博物館一樓展廳正式開展,誠邀廣大藝術家光臨指導!
  • 古往今來大師畫荷欣賞,你心中的畫荷名家是誰
    荷,千百年來,被文人墨客追捧,視為君子的代表。不僅文人墨客追捧,也同樣深受畫家的喜愛。歷史上,不乏有關荷花題材的繪畫,近現代以來,更是如此。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大師的畫作吧。一、張大千的荷花,風姿卓綽,冰清玉潔,似玉女。
  • 愛荷、畫荷之大家:張大千的荷花大賞,塑造馳名中外的「大千荷」
    在眾多題材中,荷花是張大千衷愛的主題之一,他的花卉畫中荷花是畫得最多的,他認為「中國畫重在筆墨,而畫荷是用筆用墨的基本功。」潑墨、寫意、沒骨、金碧,張大千繪荷不倦,各種風格齊上陣,不斷地畫,不斷地推陳出新,畫出了聞名中外的「大千荷」。
  • 荷而不同——吳保國畫荷作品展》在邢臺舉辦
    荷而不同——吳保國畫荷作品展》在邢臺舉辦 2020年8月8日上午,「荷而不同——吳保國畫荷作品展」在邢臺市開元寺大寶閣舉行,邢臺市美術家協會主席韓文彬出席開幕式並致辭,韓文彬主席對吳保國的作品給予了高度評價。
  • 秋荷,夏荷
    朋友發了一組秋荷的圖品。淡淡的暮色中,城市燈火已俏然登場,一架素色卻很宛然的橋在遠方展現著它優雅的身姿,一池秋荷,荷葉甜甜,荷花燦燦,甚是搖曳。忽然想起鄭板橋的《秋荷》:「秋荷獨後時,搖落見風姿。無力爭先發,非因後出奇」。鄭板橋,清代書畫大家。其畫以竹蘭石為主,畫常題詩。其畫自然,其字獨具,其詩意深,頗得其後大學之人稱頌。但以荷為詩,鮮為人知。
  • 遼寧瀋陽:荷塘畫荷
    7月3日,遼寧瀋陽,畫家範新廣在北陵公園荷塘畫荷吸引市民圍觀。當日,北陵荷花綻放,美不勝收,範新廣筆下的荷花,與自然景色相輝映,曼妙多姿,相具寧馨之態,清新之美,高雅之韻,受圍觀市民稱讚。7月3日,遼寧瀋陽,畫家範新廣在北陵公園荷塘畫荷吸引市民圍觀。
  • [藝鏡]:大師蔡起寶畫荷
    年少時,蔡起寶自家魚塘中的藕花盛開,這使他有感於荷花的大美、中國水墨的韻致,便愛上了畫荷。以後,他又歷遊九華、青城、韶關、杭州各方淨土及西湖、東湖、大明湖、莫愁湖等以荷著稱的風景名勝,與天南地北不同地域的荷花朝夕相處,捕捉荷花各種瞬間的動態。如今,蔡起寶賞荷、畫荷已然30多年,他畫下荷花圖數千幅,家中書屋、小閣樓上亦是荷圖環壁,並自題一匾——「荷花仙都」,把自己與荷花融於一體。
  • 唐子農畫荷,莫言題字,趙麗宏撰文
    莫言先生題趙麗宏先生攝於靜安趙麗宏書房看唐子農畫荷趙麗宏先看到一片迷離沉靜的蓮荷,後認識畫這些蓮荷的唐子農。畫家寫荷,可貴的就是以自己的獨特眼光和個性描繪荷花。同一片蓮荷,含苞欲放和蓓蕾初綻時不一樣,吐蕊盛開和衰敗凋零時不一樣,在陽光下,在月光下,在風中,在雨中,又會呈現完全不同的色澤和姿態。觀賞者的心情的變化,也會使相同的花朵呈現不同的韻致。所以千百年來蓮荷在中國畫家的筆下常繪常新,永不重複。
  • 臺灣畫荷大師張杰桂林現場繪製長37米絲帛荷畫
    臺灣畫荷大師張杰桂林現場繪製長37米絲帛荷畫 2007年05月31日 15:56 來源:中國新聞網
  • 荷風:唐子農畫荷系列之一
    閒居荷風堂,種荷畫荷,喜蓄藏漢魏碑拓,書刻渾拙古樸。一荷一世界唐子農 畫無邊香色徐建融詩人六義,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而水陸草木之花世俗比之為和(荷)合,比之為榮(蓉)華,家庭和則萬事興,事業榮則三生貴。所以自古至今,從水殿風來到江南採蓮,從荷塘月色到溪頭剝蓬,愛蓮的習俗既代代相沿於人間,則畫荷的風氣,也蒸蒸不衰於藝苑,代有名家高手。
  • 100幅名家畫荷精品,且藏且珍惜
    自古至今,畫荷名家佳作可謂層出不窮。清代石濤的《墨荷圖》,朱耷的《荷石圖》,齊白石的《秋荷》,張大千的《彩荷》,石魯的《荷趣》等名畫,從不同的角度描繪荷花的品格和融入荷文化的自我精神意識。 名家精品讓我們欣賞各種流派、各種風格的荷花作品之時,體會畫家在傳承與變革中不斷探索的進取。
  • 八大山人朱耷畫作《墨荷圖》
    《墨荷圖》整幅畫作採用仰視畫法而本幅上的「何園」印正是晚年小「何園」印,「何」即為「荷」。《爾雅·釋草》說:「荷、芙蕖……其實為蓮。」從這三方印出現時間來看,可判斷《墨荷圖》應繪於1703年後,為八大山人晚年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