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道教神靈

2021-01-18 北京道協


香港道教供奉的神靈對象繁雜,一是以道教正宗為信仰基礎,崇奉三清尊神、呂祖以及全真祖師等;二是融匯儒、釋、道三教根本信仰,崇奉儒、釋、道三教聖神。天后、黃大仙、文昌信仰在香港十分流行。


1.天后信仰


天后是香港最普遍崇拜的神。遍布香港全境的天后廟不下24座,其中有兩座,新界西貢的大廟灣天后廟和港島銅鑼灣天后廟,已列為法定古蹟。


香港的天后,就是福建、廣東、臺灣等地的媽祖。據建立大廟灣天后廟的林氏家族族譜記載,天后為林氏夫人。南宋以後各朝皆有封號,天后這個封號,則是十七世紀清朝康熙皇帝所敕封。

大廟灣天后廟是香港所有天后廟中最古老的一個,也是廣東沿岸最古老的一個。該廟大約建於十三世紀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相比之下,銅鑼灣天后廟的歷史要短得多。該廟為戴氏家族在十八世紀初所建,具體年代雖不詳,但廟內有一隻鍾,鑄於1747年。另外,廟內有一石碑,明確記載:當地的商人和居民,曾於1844年捐款修葺該廟。1982年列為法定古蹟,不過仍由戴氏家族管理。


也在十八世紀(1767年)建立的港島赤柱天后廟,雖然不是法定古蹟,卻與天后顯靈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進攻香港時,赤柱遭受猛烈轟炸,驚惶的居民聚於廟中祈求天后保護,一顆炸彈落在廟外地上,卻沒有爆炸。大家以為這是天后神力所致,保佑居民逃脫死亡。所以,在天后節日,該廟也相當熱鬧。


香港公認,天后的生日是農曆3月23日,也就是香港的天后節。那天,各天后廟都有慶祝活動,許多人特別是漁民都會去廟中向天后祈求,希望年內有豐富的捕獲,在風暴中遇險時得到她的保護。


2.黃大仙信仰


香港的黃大仙祠,以其香火鼎盛著稱,每年有三百多萬信眾進香。


黃大仙,即赤松子,傳說他是浙江赤松山的一個牧羊孩子,得仙人傳授,煉丹救世,為人治病,在赤松山隱居修煉四十年之久。

據說,黃大仙不僅能賜藥救人,而且特別能預言吉兇。在平日,許多香港人有事要預佔一下吉兇,就會到黃大仙祠求籤、許願,香火一直頗為興旺。每年春節前後和在黃大仙的生日(農曆8月23日),為了預卜一年吉兇,向大仙致敬,感受仙氣,到那兒進香上貢的更是不計其數。


1915年黃大仙的神像從廣東遷入香港,原在港島灣仔祀奉,原祠很小,在1921年遷入現址後,到1973年,已成為九龍的一個旅遊景點,建立了一個達到建築群。


黃大仙觀內還祀奉著孔夫子和其他神像,而且不限於道教。在主殿內,正中的主壇供奉著大仙,旁邊另有一小壇供奉著齊天大聖,赫赫有名的孫悟空。在主殿東邊的三聖堂,中間是觀音像,右邊是關帝,左邊是呂洞賓。關帝是神,呂祖是仙,觀音是佛,卻一起受膜拜、受香火,體現了香港人是相信三教(道、儒、佛)歸一思想的。


3.文昌信仰


香港是一座現代化國際大都會,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卻仍留下了華夏文化的根基。敬奉文昌的文化遺存,便是其中的一個側面。文昌崇拜現象在香港古蹟中表現為文昌塔、二帝書院、文帝古廟、三聖宮、文武廟、文昌閣等建築。

(1)文昌塔


香港文昌塔又名聚星樓,矗立於元朗區屏山鄉坑頭村。相傳建於明代,已有五百年以上歷史。清初,文昌塔上四層坍塌,村民集資修葺,只保留下三層。底層門匾陽刻「光射鬥牛」,內供文昌帝君;中層為券門,匾題「」聚星樓;頂層嵌圓窗,匾題「凌漢」,內供魁星。該塔依山臨水,與山光水色相輝映,自然具有風水塔義蘊。文昌塔是香港唯一古塔,故而十分珍貴。


(2)二帝書院


二帝書院在新界錦田水頭村,初創於清代道光年間。書院主祀文武二帝,即文昌帝君和關聖帝君,並以此命名。其辦學特色是文武並重,既學文化,又習武藝,培養能文能武、文武兼備的人才。


(3)文帝古廟


大埔泰亨村(今大埔市中心),有一座文帝古廟,專祀文昌帝君。此廟初建於清代雍正五年(1727)。廟門高懸「文帝古廟」匾額,系毛筆手書,而非刻鏤。至今已歷二百餘年。


(4)三聖宮


三聖宮位於粉嶺,因合祀北帝、文昌、關帝「三聖」而得名。大約建於清代雍正年間(公元1723-1735年),由彭氏家族修建。彭氏先祖彭延年,曾任北宋潮州知事,其後代彭梅、彭桂於明初遷至群帶路(香港島),後在粉嶺立村。三聖宮便是彭氏家族在粉嶺立村以後舉建的道觀。


(5)文武廟


文武廟因供奉文帝文昌和武帝關羽而得名,是香港朝拜香客和來往遊人最多的三大寺廟(外加黃大仙廟、青松觀)之一。廟址在香港島西區上環荷里活道與樓梯街交界處。


(6)文昌閣


文昌閣原在九龍城東山寺內。嘉慶二十四年(1889)舒懋官主修《重修新安縣誌》卷八《寺觀》載:「東山寺,在大鵬所東門外山嶺上,中為觀音堂,左上帝殿,右文昌閣,前三保殿。」大鵬所乃明清所置,即今九龍城。在這裡,道教的文化神文昌,與佛教的觀音、基督教的上帝和信仰伊斯蘭教的明代航海家鄭和(三寶太監)合為一寺,在內地尚未見過(內地有文昌與儒、釋、道合為一寺者)。可謂典型的多教合一。可惜此寺已毀,文昌閣亦不存。不過,九龍城裡尚有一條因文昌閣得名的文昌街。


除九龍城文昌閣已不復存在而外,其餘五處都保存下來了。這些地方成為香港文物古蹟遊的重要景觀,招徠眾多的境內外遊人。


香港地區道教界,於每年農曆四月十五、十六日舉辦長洲太平清醮人活動,全島齋戒,在北帝廟前搭醮棚、神壇、大士棚、大戲棚及飽山棚。島上之各廟宇均迎奉神壇,舉行水祭、山祭。建醮大會一連三日肄業演神功戲。


摘自《中國道教源流》

相關焦點

  • 道教神靈眾多,原來是按照這樣來分類的,道教神靈排名也與此有關
    道教的神靈非常多,陶弘景曾經編訂了道教第一部神仙譜系書籍名叫《真靈位業圖》,其中記載的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有3000名,其中有名有姓的神仙都有將近100位。那麼,在如此多數量的神仙基數下,道教是則麼樣將這些神仙一一排名的呢?
  • 道教神靈的由來及演變發展
    道教根植於我國文化土壤中,其崇奉之神靈數量眾多,但無一例外地都能從這塊土壤中找到它的源頭。歸納起來: 第一,對中國古代天神、地祇、人鬼信仰的繼承和改造。第二,對神話傳說人物的繼承和改造。第三,取材於戰國秦漢間流傳的神仙人物。
  • 道教中最特殊的一種神靈:祖宗神靈
    前幾期我們詳細描述了財神、行業神仙、瓊臺女神等的神仙體系,說到底還有是一些聽過的,今天我們就來看一類最特殊的「神靈」,確實也是在各類道教典籍中的,還有很多人是有著深刻的體會,這種神靈叫做祖宗神靈。什麼是祖宗神靈?
  • 傳說中道教神靈的十大法寶
    法寶:在佛教意為心法、規則、智慧和修行解脫法門;在道教意為長生法門。寶,道教意為訣竅,佛教意為智慧的結晶。後來,演變成了神話傳說中能降妖伏魔的寶貝。傳說道教神仙中有十大法寶最為神奇,你知道幾個?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道教咒語中的神靈形象及其文學意義
    筆者並非繼續對那些文學價值較高的咒語詩進行研究,而是試圖在大量閱讀道教咒語的基礎上,探討其中所勾勒的神靈形象,並進一步討論這些神靈形象與古代小說中人物形象的相關性。上述數量眾多的道教咒語中,神靈形象已躍然紙上。雖然咒語的本旨並非形象刻畫,但道教經籍中大量存在的咒語事實上又是一幅幅生動鮮明的神靈畫像。道教神靈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就是以這些咒語為載體來流傳的。
  • 禮拜道教神靈時,該稱頌哪句聖號?
    很多信眾在剛剛接觸道教,來到廟觀時,常常會有一個問題,就是在禮拜眾多道教神靈時,口中要稱頌哪句聖號呢?誠然,道教神靈體系龐大,每個廟觀主奉的神靈也常有不同,別說剛接觸的信眾不清楚,就是小編我剛拜師進入道門時,也有點懵。
  • 道教的天皇,地皇,人皇分別哪位神靈?
    道教的神靈上萬,除了大家經常接觸的灶王,財神,三清,玉帝等等,其實還有很多神靈。那是因為商以前人們敬的是地,敬鬼(也就是奉自己祖宗),尊巫(現在巫門是道教的武壇),商國的首領不光是大家的共主,還是大祭司,也就是巫師,不過那時候的巫師不是貶義詞,國教也是巫教,道教很多術法都來自巫門。所以商是不尊神不敬天的 因為他們認為人和神是平等的,地和天平齊,所以首領自然為人皇,有人族氣運護身。
  • 道教的儀式體系,也大量吸納神靈信仰
    與北方勃興的新道教運動相對,長江流域的道教發展一方面直接回應了由於農耕經濟發展和社群日常生活帶來的獨特需求,另一方面形成了以天師府和符籙道教為中心的新形態。面對日常生活中的療疾和禮俗需求,道教的儀式體系也大量吸納了區域性的神靈信仰:一方面通過中央政府的賜額制度不斷豐富道教的神譜,另一方面也大量引入以療疾和祈請為目的的新神靈,以將軍和元帥為代表的神靈逐步主導了道教的日常儀式服務。神靈譜系的變化以及符籙在儀式中地位的提升,是與不斷豐富的受籙制度結合在一起的。
  • 道教信仰|人神同源,神靈、凡人及萬物為何有差別?
    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和教義樞要,也是道教創神的基本依據。不賦予神靈以道性,無從成其為神仙。早期道教在塑造教主老子時,即視老子為道的體現者和化身。故效法大道,便能獲得道的超然性和永恆性,克服生與死的對立,達到一種超然物外、與道契合的境界,也就是道教所推崇的仙真。唐玄宗《道德經注》序指出:天地人物,仙靈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因此,無論是道教新造的神靈,還是源自民間信仰諸神,都必須統一在對道的崇拜上。
  • 日本的神道教是中國道教?在日本人眼裡萬物是神靈,烏鴉是神鳥
    神社是崇奉與祭祀神道教中各神靈的社屋,是日本宗教建築中最古老的類型,它遍布日本境內,大大小小數以萬計,是日本人的精神圖騰。據日本文化廳調查顯示,截止至2016年3月,日本共有登記在案的神社8.1萬多所。
  • 道教神靈中掌管文運的文昌帝君
    去年有部熱播電視劇叫《三生三世十裡桃花》,其中便有文昌帝君的演員形象出鏡,影視文學戲說無傷大雅,實際上,在道教神靈體系中,確實有主掌文運和士人功名祿位的神真——文昌帝君。尤其是隋唐開科取士以後,熱衷功名的文人學子更加專注供奉文昌,以求得神靈保佑。上海城隍廟文昌殿傳說中,文昌帝君降生人間化名張亞子,出生於四川梓潼。
  • 香港道教組織
    先天道信奉道、釋、儒三教聖人,最崇奉呂洞賓和觀世音;其道堂在九龍道德會龍慶堂、香港道德會善慶洞、萬佛堂、紫霞園、金霞精舍等等,為香港道教各派中最盛者。香港道教聯合會現任主席湯國華,即為這派的領袖。先天道在香港的兩大系統:一是正統先天道傳至香港發展的道堂組織,其二則屬先天道分支的同善社一脈。
  • 香港道教日 道教節緣起
    香港道教日緣起天地無垠,山川靈秀;日月星宿,惟我道生。
  • 天上的一顆星星 是道教中的神靈 每年都有百姓祭拜它
    道教遠遠流長,距今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它是我們國家土生土長的宗教,老子作為創始人,更是闡述了很多自然規律,宇宙天際等理論學說。不過到了如今,從外國引進的佛教從名氣上已經遠遠壓過了道教,很多百姓甚至將佛教和道教混為一壇,所以大熬哥今天給大家講講我國傳統宗教,希望大家能夠對其有所了解。道教有很多的思想和觀念都是非常超前的,同時與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是緊密相連的,而早在古時候,就有關於天生的星辰之說,由於當時科技不發達,所以天上的一顆星辰,就成為了道教中的一位神靈。
  • 道教快讀:使道教國際化的是哪個門派
    道教快讀(道教國際化)一、正一道隕落,1382年,明太祖設立道錄司總理全國道教,並正式罷黜元朝授予龍虎山張氏子孫為「天師」的稱號,分全真、正一兩種分別管理,標誌著道教由官方正式劃為全真道、正一道兩層次的道教。 正一道「嗣漢真人」在民間橫行霸道,魚肉百姓。
  • 道教小知識: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神靈一直在我們身邊!
    其實,這一說法並非是沒有根據的,事實上,在道教傳說中,我們的身邊始終存在著神明。本文我們就來說一說存在於我們身邊的神明。1.門神門神是守護家宅平安的神靈,最早為神荼、鬱壘二人,後被秦叔寶、尉遲恭二人替代,是道教和民間共同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舊時人們都將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闢鬼,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間最受人們歡迎的保護神之一。
  • 香港道教舉辦祈福儀式 祝願香港安定繁榮
    【解說】7月14日,香港道教聯合會舉行道教「上表科儀」儀式,聯同香港各宗教為港祈福,期望社會儘快恢復秩序及安寧。  【解說】 「上表科儀」是道教齋醮中的重要儀式之一。表指由道士製作、闡述供奉主祈願的表文。通過「上表科儀」,道士將書寫道教徒心願的文書送達天庭。
  • 紫宸道:他威猛剛正,是道教的第一護法神靈!
    道教有「五百靈官」之稱。五百靈官中有四大護法靈官,又稱「四顯靈官」。分別為王天君(王靈官)、馬天君(俗稱「馬王爺」)、趙天君(趙公明)、溫天君。王靈官為總靈官,故又稱「都靈官」。為道教的第一大護法靈官。道教宮觀鎮守道觀山門的就是這位王靈官。王靈官赤面髯須,身披金甲紅袍,三目怒視,左持風火輪,右舉鋼鞭,形象極其威武勇猛,令人畏懼。王靈官面對山門,額上火眼金睛,能辨識真偽,察看善惡。
  • 香港道教聯合會慶建國65周年 閩港籤道教交流協議
    主禮嘉賓包括國家宗教事務局副局長蔣堅永、香港中聯辦協調部部長沈衝、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副局長許曉暉、香港道教聯合會會長湯偉奇與主席梁德華,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黃至安及福建省道教協會會長謝榮增均有出席。
  • 香港道教聯合會主席湯偉奇開幕式致辭
    鳳凰網9月12日《特別節目》播出「香港道教聯合會主席湯偉奇開幕式致辭」以下為文字實錄:湯偉奇:今天我們香港道教聯合會,包括香港圓玄學院、青松觀、(青西園音對)、蓬瀛仙館、(盛現兼堂音對)、竹林仙館等宮觀以及澳門道教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