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道教供奉的神靈對象繁雜,一是以道教正宗為信仰基礎,崇奉三清尊神、呂祖以及全真祖師等;二是融匯儒、釋、道三教根本信仰,崇奉儒、釋、道三教聖神。天后、黃大仙、文昌信仰在香港十分流行。
1.天后信仰
天后是香港最普遍崇拜的神。遍布香港全境的天后廟不下24座,其中有兩座,新界西貢的大廟灣天后廟和港島銅鑼灣天后廟,已列為法定古蹟。
香港的天后,就是福建、廣東、臺灣等地的媽祖。據建立大廟灣天后廟的林氏家族族譜記載,天后為林氏夫人。南宋以後各朝皆有封號,天后這個封號,則是十七世紀清朝康熙皇帝所敕封。
大廟灣天后廟是香港所有天后廟中最古老的一個,也是廣東沿岸最古老的一個。該廟大約建於十三世紀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相比之下,銅鑼灣天后廟的歷史要短得多。該廟為戴氏家族在十八世紀初所建,具體年代雖不詳,但廟內有一隻鍾,鑄於1747年。另外,廟內有一石碑,明確記載:當地的商人和居民,曾於1844年捐款修葺該廟。1982年列為法定古蹟,不過仍由戴氏家族管理。
也在十八世紀(1767年)建立的港島赤柱天后廟,雖然不是法定古蹟,卻與天后顯靈有關。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進攻香港時,赤柱遭受猛烈轟炸,驚惶的居民聚於廟中祈求天后保護,一顆炸彈落在廟外地上,卻沒有爆炸。大家以為這是天后神力所致,保佑居民逃脫死亡。所以,在天后節日,該廟也相當熱鬧。
香港公認,天后的生日是農曆3月23日,也就是香港的天后節。那天,各天后廟都有慶祝活動,許多人特別是漁民都會去廟中向天后祈求,希望年內有豐富的捕獲,在風暴中遇險時得到她的保護。
2.黃大仙信仰
香港的黃大仙祠,以其香火鼎盛著稱,每年有三百多萬信眾進香。
黃大仙,即赤松子,傳說他是浙江赤松山的一個牧羊孩子,得仙人傳授,煉丹救世,為人治病,在赤松山隱居修煉四十年之久。
據說,黃大仙不僅能賜藥救人,而且特別能預言吉兇。在平日,許多香港人有事要預佔一下吉兇,就會到黃大仙祠求籤、許願,香火一直頗為興旺。每年春節前後和在黃大仙的生日(農曆8月23日),為了預卜一年吉兇,向大仙致敬,感受仙氣,到那兒進香上貢的更是不計其數。
1915年黃大仙的神像從廣東遷入香港,原在港島灣仔祀奉,原祠很小,在1921年遷入現址後,到1973年,已成為九龍的一個旅遊景點,建立了一個達到建築群。
黃大仙觀內還祀奉著孔夫子和其他神像,而且不限於道教。在主殿內,正中的主壇供奉著大仙,旁邊另有一小壇供奉著齊天大聖,赫赫有名的孫悟空。在主殿東邊的三聖堂,中間是觀音像,右邊是關帝,左邊是呂洞賓。關帝是神,呂祖是仙,觀音是佛,卻一起受膜拜、受香火,體現了香港人是相信三教(道、儒、佛)歸一思想的。
3.文昌信仰
香港是一座現代化國際大都會,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卻仍留下了華夏文化的根基。敬奉文昌的文化遺存,便是其中的一個側面。文昌崇拜現象在香港古蹟中表現為文昌塔、二帝書院、文帝古廟、三聖宮、文武廟、文昌閣等建築。
(1)文昌塔
香港文昌塔又名聚星樓,矗立於元朗區屏山鄉坑頭村。相傳建於明代,已有五百年以上歷史。清初,文昌塔上四層坍塌,村民集資修葺,只保留下三層。底層門匾陽刻「光射鬥牛」,內供文昌帝君;中層為券門,匾題「」聚星樓;頂層嵌圓窗,匾題「凌漢」,內供魁星。該塔依山臨水,與山光水色相輝映,自然具有風水塔義蘊。文昌塔是香港唯一古塔,故而十分珍貴。
(2)二帝書院
二帝書院在新界錦田水頭村,初創於清代道光年間。書院主祀文武二帝,即文昌帝君和關聖帝君,並以此命名。其辦學特色是文武並重,既學文化,又習武藝,培養能文能武、文武兼備的人才。
(3)文帝古廟
大埔泰亨村(今大埔市中心),有一座文帝古廟,專祀文昌帝君。此廟初建於清代雍正五年(1727)。廟門高懸「文帝古廟」匾額,系毛筆手書,而非刻鏤。至今已歷二百餘年。
(4)三聖宮
三聖宮位於粉嶺,因合祀北帝、文昌、關帝「三聖」而得名。大約建於清代雍正年間(公元1723-1735年),由彭氏家族修建。彭氏先祖彭延年,曾任北宋潮州知事,其後代彭梅、彭桂於明初遷至群帶路(香港島),後在粉嶺立村。三聖宮便是彭氏家族在粉嶺立村以後舉建的道觀。
(5)文武廟
文武廟因供奉文帝文昌和武帝關羽而得名,是香港朝拜香客和來往遊人最多的三大寺廟(外加黃大仙廟、青松觀)之一。廟址在香港島西區上環荷里活道與樓梯街交界處。
(6)文昌閣
文昌閣原在九龍城東山寺內。嘉慶二十四年(1889)舒懋官主修《重修新安縣誌》卷八《寺觀》載:「東山寺,在大鵬所東門外山嶺上,中為觀音堂,左上帝殿,右文昌閣,前三保殿。」大鵬所乃明清所置,即今九龍城。在這裡,道教的文化神文昌,與佛教的觀音、基督教的上帝和信仰伊斯蘭教的明代航海家鄭和(三寶太監)合為一寺,在內地尚未見過(內地有文昌與儒、釋、道合為一寺者)。可謂典型的多教合一。可惜此寺已毀,文昌閣亦不存。不過,九龍城裡尚有一條因文昌閣得名的文昌街。
除九龍城文昌閣已不復存在而外,其餘五處都保存下來了。這些地方成為香港文物古蹟遊的重要景觀,招徠眾多的境內外遊人。
香港地區道教界,於每年農曆四月十五、十六日舉辦長洲太平清醮人活動,全島齋戒,在北帝廟前搭醮棚、神壇、大士棚、大戲棚及飽山棚。島上之各廟宇均迎奉神壇,舉行水祭、山祭。建醮大會一連三日肄業演神功戲。
摘自《中國道教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