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9 1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美術研究 中央美術學院
《美術研究》2020年第3期 · 古代美術史專題
本期《美術研究》有2篇古代美術史方面的學術論文,現將論文提要「雲」發布。
戲嬰、民俗與晚明佛教信仰
—— 陳洪綬《童子禮佛圖》研究
王中旭
內容提要:《童子禮佛圖》是陳洪綬晚期的代表作之一,其圖式雖然源於宋代以來的戲嬰圖,但是童子禮佛、以塔為戲是有佛教義理和圖像依據的,該圖屬於具有戲嬰元素的佛畫。陳洪綬在宋代戲嬰圖的基礎上,將童子面部略作誇張變形,衣紋用線以鐵線描為基礎,融入東晉顧愷之高古遊絲描、南朝宋陸探微一筆畫等予以改造,線條趨於粗細均勻,圓中寓方,童子供奉的鍮石佛像則是受到了五代貫休古怪風格的影響。該圖體現了陳洪綬自宋上溯晉唐、融匯諸家古意的繪畫觀念。
陳洪綬佛教信仰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儒道釋合流,該圖是佛畫,同時鍮石佛像、相輪塔、瓶菊等亦體現了濃鬱的儒家文人因素,在李贄「童心說」影響的背景下,陳洪綬所繪童子禮佛、掃塔也不僅僅是戲嬰層面的遊戲,而是根源於童子 內在之菩提心,亦即未被見聞侵染之清淨本心。陳洪綬並在該畫中融入了民俗的特點,賦予了多子多福(或還有多壽)的意涵。雖然陳洪綬在署款中沒有指明受畫者是誰,但是筆者推測應是一位信佛而又求子的文人,就像陳洪綬的友人朱兆柏那樣。
概而言之,《童子禮佛圖》反映的是以陳洪綬為代表的晚明普通文人佛教信仰的形態、方式,來自一個與以董其昌為代表的精英文人不同的信仰世界。
王中旭 故宮博物院書畫部研究館員
(明)陳洪綬 《童子禮佛圖》 故宮博物院藏
宋刻本《妙法蓮華經》扉頁畫《童子拜塔》
宋刻本《文殊指南圖贊》插圖《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參自在童子》
(盛唐)佚名 莫高窟第217窟北壁《西方淨土變》(局部)
吐蕃時期(中唐)佚名 莫高窟第197窟北壁《西方淨土變》(局部)
(明)陳洪綬 《童子禮佛圖》之鍮石佛像
(明)陳洪綬 《無法可說圖》頁 故宮博物院藏
(明)陳洪綬 《品梵圖》頁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陳洪綬《無極長生圖》軸 上海博物館藏
(南宋)佚名《百子嬉春圖》頁(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明)陳洪綬 《雅集圖》卷之觀音像 上海博物館藏
(清)陳字 《富貴多男圖》軸 上海博物館藏
(明)陳洪綬 《觀音送子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土石營造與聖地建構
——比叡山文殊樓建築樣式及供奉文殊七尊像考
張書彬
內容提要: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返回日本後,在皇室支持下弘傳佛法,並通過對延曆寺文殊樓的營造設計完成五臺聖地在日本的異地建構。而此神聖空間的建構模式影響至今,促進了日本佛教本土化的發展進程。由於延曆寺文殊樓經多次燒毀重建,無法知曉原貌。筆者考證發現,延曆寺文殊樓的營造和唐代佛教建築(特別是長安大興善寺文殊閣)之間有諸般關聯。本文致力於探討圓仁對文殊樓建築樣式的最初規劃,樓內供奉的文殊及眷屬七尊像的尊格樣式,並著力解決圓仁通過何種方式確立文殊樓建築的神聖性,進而揭示此神聖空間的建構模式對日本佛教發展的特殊影響。
張書彬 美術史博士 考古學博士後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講師
日本比叡山延曆寺文殊樓文殊菩薩及眷屬現狀
日本比叡山延曆寺文殊樓現狀
唐長安大興善寺文殊閣復原立面圖,李若水復原並繪圖。
敦煌西千佛洞第15窟西壁阿彌陀經變建築白描圖,中唐。
六字文殊,出自《大正新修大藏經·圖像部》第3卷
《五臺山文殊菩薩化現圖》EO.3588,北宋10世紀末-11世紀初,絹本著色,縱164cm,橫107.5cm,法國吉美博物館藏。
文殊菩薩及眷屬像(東京國立博物館A-231),絹本著色,89.9×43.3cm,鎌倉時代13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學報編輯部 戴陸/整理
原標題:《「雲」發布丨《美術研究》2020年第3期 · 古代美術史專題》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