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發布丨《美術研究》2020年第3期 · 古代美術史專題

2020-12-04 澎湃新聞

「雲」發布丨《美術研究》2020年第3期 · 古代美術史專題

2020-06-19 12: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美術研究 中央美術學院

《美術研究》2020年第3期 · 古代美術史專題

本期《美術研究》有2篇古代美術史方面的學術論文,現將論文提要「雲」發布。

戲嬰、民俗與晚明佛教信仰

—— 陳洪綬《童子禮佛圖》研究

王中旭

內容提要:《童子禮佛圖》是陳洪綬晚期的代表作之一,其圖式雖然源於宋代以來的戲嬰圖,但是童子禮佛、以塔為戲是有佛教義理和圖像依據的,該圖屬於具有戲嬰元素的佛畫。陳洪綬在宋代戲嬰圖的基礎上,將童子面部略作誇張變形,衣紋用線以鐵線描為基礎,融入東晉顧愷之高古遊絲描、南朝宋陸探微一筆畫等予以改造,線條趨於粗細均勻,圓中寓方,童子供奉的鍮石佛像則是受到了五代貫休古怪風格的影響。該圖體現了陳洪綬自宋上溯晉唐、融匯諸家古意的繪畫觀念。

陳洪綬佛教信仰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儒道釋合流,該圖是佛畫,同時鍮石佛像、相輪塔、瓶菊等亦體現了濃鬱的儒家文人因素,在李贄「童心說」影響的背景下,陳洪綬所繪童子禮佛、掃塔也不僅僅是戲嬰層面的遊戲,而是根源於童子 內在之菩提心,亦即未被見聞侵染之清淨本心。陳洪綬並在該畫中融入了民俗的特點,賦予了多子多福(或還有多壽)的意涵。雖然陳洪綬在署款中沒有指明受畫者是誰,但是筆者推測應是一位信佛而又求子的文人,就像陳洪綬的友人朱兆柏那樣。

概而言之,《童子禮佛圖》反映的是以陳洪綬為代表的晚明普通文人佛教信仰的形態、方式,來自一個與以董其昌為代表的精英文人不同的信仰世界。

王中旭 故宮博物院書畫部研究館員

(明)陳洪綬 《童子禮佛圖》 故宮博物院藏

宋刻本《妙法蓮華經》扉頁畫《童子拜塔》

宋刻本《文殊指南圖贊》插圖《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參自在童子》

(盛唐)佚名 莫高窟第217窟北壁《西方淨土變》(局部)

吐蕃時期(中唐)佚名 莫高窟第197窟北壁《西方淨土變》(局部)

(明)陳洪綬 《童子禮佛圖》之鍮石佛像

(明)陳洪綬 《無法可說圖》頁 故宮博物院藏

(明)陳洪綬 《品梵圖》頁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陳洪綬《無極長生圖》軸 上海博物館藏

(南宋)佚名《百子嬉春圖》頁(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明)陳洪綬 《雅集圖》卷之觀音像 上海博物館藏

(清)陳字 《富貴多男圖》軸 上海博物館藏

(明)陳洪綬 《觀音送子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土石營造與聖地建構

——比叡山文殊樓建築樣式及供奉文殊七尊像考

張書彬

內容提要: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返回日本後,在皇室支持下弘傳佛法,並通過對延曆寺文殊樓的營造設計完成五臺聖地在日本的異地建構。而此神聖空間的建構模式影響至今,促進了日本佛教本土化的發展進程。由於延曆寺文殊樓經多次燒毀重建,無法知曉原貌。筆者考證發現,延曆寺文殊樓的營造和唐代佛教建築(特別是長安大興善寺文殊閣)之間有諸般關聯。本文致力於探討圓仁對文殊樓建築樣式的最初規劃,樓內供奉的文殊及眷屬七尊像的尊格樣式,並著力解決圓仁通過何種方式確立文殊樓建築的神聖性,進而揭示此神聖空間的建構模式對日本佛教發展的特殊影響。

張書彬 美術史博士 考古學博士後

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講師

日本比叡山延曆寺文殊樓文殊菩薩及眷屬現狀

日本比叡山延曆寺文殊樓現狀

唐長安大興善寺文殊閣復原立面圖,李若水復原並繪圖。

敦煌西千佛洞第15窟西壁阿彌陀經變建築白描圖,中唐。

六字文殊,出自《大正新修大藏經·圖像部》第3卷

《五臺山文殊菩薩化現圖》EO.3588,北宋10世紀末-11世紀初,絹本著色,縱164cm,橫107.5cm,法國吉美博物館藏。

文殊菩薩及眷屬像(東京國立博物館A-231),絹本著色,89.9×43.3cm,鎌倉時代13世紀,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學報編輯部 戴陸/整理

原標題:《「雲」發布丨《美術研究》2020年第3期 · 古代美術史專題》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雲」發布丨《美術研究》2020年第3期 · 美術理論與批評專題
    「雲」發布丨《美術研究》2020年第3期 · 美術理論與批評專題 2020-07-17 0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雲」發布丨《美術研究》2020年第3期 · 美育研究專題
    《美術研究》2020年第3期 · 美育研究專題本期《美術研究》有3篇與美育研究相關的論文,現將論文提要「雲」發布。範迪安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教授 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情感體驗:美育的根本特徵——當代中國美育基礎理論問題研究之四杜 衛內容提要:從情感入手對人進行教育,既是席勒美育理論的創造,也是中國古代美育思想的核心觀念
  • 《美術研究》2020年第5期 · 現當代美術史專題
    《美術研究》2020年第5期 · 現當代美術史專題 2020-12-06 12: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美術研究》丨2020年第6期目錄
    《美術研究》丨2020年第6期目錄 2020-12-19 11:4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美術研究》2020年第5期 丨美育研究專題
    《美術研究》2020年第5期 · 美育研究專題本期《美術研究》有4篇美育研究方面的論文,現將論文線上發布。雖然中國古代並沒有「美育」的概念,但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都蘊含著豐富多彩的美育實踐,在傳統文論和畫論等文藝理論著述中蘊藏諸多特色鮮明的美育思想,有待我們從新時代美育學科建設的角度系統研究整理,從而建立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美育學科。
  • 中央美術學院學報丨《美術研究》2020年總目錄
    中央美術學院學報《美術研究》2020年(共六期)總目錄及封面彙編012020年第1期目錄吳冠中的意義 楊衛重掘傳統精華 開創時代新象——「京派」工筆創新再思考 汪港清 徐智川任世坤雕塑作品演進之個案研究 史鍾穎022020年第2期目錄
  • 《中國出版史研究》2020年第1期目錄和卷首語
    《中國出版史研究》2020年第1期目錄和卷首語 2020-03-13 18:3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中國出版史研究》2020年第2期|新刊預告
    出版史小索引本刊目錄、卷首語與摘要一本正經的學術萌:我是《中國出版史研究》丨2016年第1期丨2017年第2期丨2017年第3期丨2017年第4期丨2018年第1期丨2018年第2期丨2018年第3期丨2018年第4期丨2019年第
  • 《美術觀察》2020年第10期目錄
    《美術觀察》2020年第10期封面這一內核,沃爾夫林早已確立——「美術史將自身設立為目標」。圍繞這一內核,美術史自有其自身的問題指向及專業訴求,藝術史研究自當呈現藝術史的獨特經驗與脈絡,凸顯藝術史家的獨特感知與情懷。
  • 《美術觀察》2020年第11期目錄
    《美術觀察》2020年第11期封面世界各民族美術並非封閉、孤立、分隔地生長,而是呈現為一種相互影響、彼此交融的歷史進程,跨文化美術史研究正是描摹了這一進程的某些真相。進入21世紀,全球化蔚然成勢,信息技術把偌大的世界聯為一體;2020年新冠疫情席捲全球,更增添人類彼此共存意識;「跨文化」因此成為一種生成性現實。另一方面,逆全球化及民粹主義也在激化著潛在的文明衝突,世界也顯現出因某些界限而重新破碎的趨勢。
  • 《中國出版史研究》2020年第1期文章摘要
    原創 本刊編輯部 中國出版史研究2020年 第 1 期01垂範傳統典籍外譯項目打造國家水平文化名片——《大中華文庫》訪談錄【摘要年第1期丨2017年第2期丨2017年第3期丨2017年第4期丨2018年第1期丨2018年第2期丨2018年第3期丨2018年第4期丨2019年第1期丨2019年第2期丨2019年第3期丨2019年第4期丨2020年第1期丨本刊文章選載楊焄:《三隻小豬》漢譯史鉤沉丨李振榮:呂叔湘和周振甫丨於萌:開明書店國學教材丨何朝暉:木拓法帖與印刷術丨戴海斌
  • 名師講壇丨 第1036期 中外美術特點與評析
    2020年與366位名師相約每天30分鐘一講座把你的思維帶到未曾去過的地方第1036期中外美術特點與評析劉道廣 | 東南大學教授在文化差異的影響下,中外美術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點。西方美術以造型藝術為主,包括雕刻、繪畫等,展現了不同時期西洋美術的特點:優雅精絕的古希臘雕塑、輝煌高妙的文藝復興、百變奇絢的現代藝術……。那麼,西方美術是怎樣產生的?中西方美術有哪些不同?
  • 美術史研究的本體與多元
    但其多樣的角度和方法卻為既有的美術史研究注入了活力。這對一個學科的發展來說是有利而無害的,是值得肯定並應該歡迎的現象。與此同時,這不可避免地帶來一個問題,引發學界同仁的困惑,當研究者受此思潮影響,紛紛轉向「外部」,傳統美術史研究最關注的作品形式越來越遭到忽略,那麼,美術史學科的本體特性何在?其實,這一困惑,不為美術史所獨有。
  • 《美術研究》2020年第5期丨範迪安:繁榮中國美術,滿足人民審美新期待
    中國古代畫論曾說:「宣物莫大於言,存形莫善於畫」,在習總書記關於文化繁榮發展重要講話精神的指引下,新時代的中國美術正以豐富多彩的丹青畫卷為中國的發展、人民的風貌、時代的精神存形立像,呈現出從高原向高峰邁進的態勢。
  • 美育專題|烏力吉:蒙古族美術教育與研究的踐行者
    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烏力吉在翻譯出版全日制中學教科書《美術》1—3冊的同時還編寫了普通高中課本《蒙文書法篆刻》,這些教材的出版極大地促進了內蒙古自治區民族美術特色教育的發展。
  • 藝術家看中國美術史的本體研究
    >美術史學科自身的發展,以及攝影與網際網路等技術的運用所引發的圖像時代的出現,使得中國的古建築、寺觀雕塑繪畫、墓室壁畫、各類畫像石磚線刻、各類生活器物雜件擺件等古代遺蹟進入到「以視覺為基礎」的美術史研究之中,而美術實踐的研究也極大地利用了這些遺存的圖像資料。
  • 美術研究|中國美術史研究的方法——巫鴻教授訪談錄!
    朱志榮:古代美術史的研究要運用和借鑑考古學的成果。您認為在研究出土文物的時候,應當如何使用歷史材料和文學材料?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巫鴻:我剛才已經提到一點。美術史研究主要涉及的是視覺問題、看的問題、美感的問題,也涉及到物質性的問題,比如藝術品的材料構成、空間等。中國歷史考古學中,墓葬是一個重要部分。
  • 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丨2020年8月第15期
    第15期來啦!!!近年來,國內各類推薦書單、好書榜層出不窮,但佔據各類書單、好書榜的書籍,大多數為翻譯引進類。我們已推出14期書單,引發各界廣泛關注。2020年,盼望熱心讀者能持續關注我們,關注和支持中文原創。我們將於每月初定期更新。
  • 期刊速遞|《社會科學研究》2020年第3期目錄
    期刊速遞|《社會科學研究》2020年第3期目錄 2020-05-03 02: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明清中國畫研究丨石濤與髡殘的一生
    ,編寫出版了不少中國美術史、繪畫史著作。但相對來說,關於畫家的專題研究甚微。20世紀50年代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組織了一批美術史論家撰寫出版了一套六十餘種的「中國畫家叢書」小冊子。這雖是一種通俗讀物,卻頗受讀者歡迎,可惜未能出齊就中止了。真正為一些美術史論家所重視,對畫家作深入的專題研究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但時隔不久,遇上了「文化大革命」研究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