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7 07: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原創 美術研究 中央美術學院
《美術研究》2020年第3期 · 美術理論與批評專題
本期《美術研究》有3篇美術理論與批評方面的論文,現將論文提要「雲」發布。
藝術力:重識李格爾的「藝術意志」
與瓦爾堡之「情念程式」
魯明軍
內容提要:李格爾的「風格論」和瓦爾堡的「圖像學」一直以來被視為兩種截然不同甚至對立的藝術史視角和路徑。然而,透過他們理論的兩個核心概念「藝術意志」和「情念程式」,可以看出這雖是兩個不同的詞,但它們在克服歷史主義的過程中,都訴諸一種客觀的能動力。而這一點,無論對於今天的藝術史研究, 還是對於當代藝術(包括策展)實踐都別具意義,其不僅打破了由沃爾夫林和潘諾夫斯基所締造的「形式分析」和「圖像學」這兩個已然僵化的智性模式,更重要的是,它們還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論和藝術力。
魯明軍 博士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
波普藝術的文化遺產
——「後現代性」的起源
柳淳風
內容提要:本文通過展現波普藝術運動發展的歷史條件、1960年代美國消費文化與波普藝術關聯的理論闡釋,逐步顯現波普藝術與消費主義的共生關係:其不僅挪用了消費文化的圖像和策略,本身也深入至有效的文化機制矩陣之中,中和了原有藝術批判的可能性,引發批評的轉向,於後世藝術世界產生了重要影響,並為藝術本體的理論研究提供後現代主義的學術框架。
柳淳風 博士 中國美術館研究部副研究館員
反思現代藝術
劉毅
內容提要:現代藝術通常被界定為一種源自歐洲的、反古典傳統的藝術思潮。之後的所有藝術均以此為原點發展而來。但其實,現代藝術不是單一線性發展的,而是基於不同空間地理、民族精神與文化特質而產生了不同屬性的現代藝術。本文以美國現代藝術為例,就其觀念基礎、形式特徵與發展脈絡做具體分析,並在與歐洲現代藝術的比較研究的基礎上,形成對現代藝術的理論反思與系統性說明。
劉毅 博士 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研究員
新中國抗災主題美術作品
周思聰 《人民和總理》 1979年 紙本水墨設色
151×217.5cm 中國美館藏
張德蒂 《日日夜夜》 1984年 漢白玉 51×40×31.5cm 中國美術館藏
傅中望 《生命使者》 1984年 玻璃鋼 37×51×60cm 湖北美術館藏
曹立偉、施樂群 《唐山大地震》 2009年 布面油彩 185×740cm
楊奇瑞 《眾志成城——1998·抗洪》 2009年 300×400×140cm
趙振華 《抗擊非典》 2009年 布面油彩 180×520cm
李玉旺 《使命》 2019年 紙本水墨設色 195×178cm
焦興濤 《烈焰青春》 2019年 柏木 184×98×70cm
徐強 《鑄夢》 2019年 版畫
李卓 《抗震壯歌》 2019年 布面油彩 260×640cm
龐茂琨 《永恆與短暫》 2020年 布面油彩 180×500cm
翁凱旋、劉影 《決戰前夜——記火神山醫院建設》 2020年
布面油彩 100×360cm
學報編輯部 戴陸/整理
原標題:《「雲」發布丨《美術研究》2020年第3期 · 美術理論與批評專題》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