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微信、微博、網絡包圍的網際網路時代,藝術家該如何做?對於這個問題,深圳美術館幾年前提出了一個有意思的「3W+」項目計劃。
什麼是「3W+」? 「3W+」指向當下被網際網路World Wide Web、微博、微信包圍的無所不在的網絡新時代中,藝術家為什麼而畫(why)、畫什麼(what)、怎麼畫(how)這三個藝術創作中最質樸的問題。那麼,藝術家是如何回答的?從最近展出的「深圳美術館3W+水彩交流計劃:五大經濟特區水彩畫聯展(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中,我們也許能找到一些答案。
水彩畫的啟蒙可以推展到古代埃及人的畫卷、波斯人富有異國情調的細密畫和歐洲中世紀聖經手抄本的插圖,以及我國古代的傳統洛陽東郊顧人殘墓中布質畫幔的遺蹟。真正的水彩畫從歐洲興起,約一個世紀前傳入中國。可以說,水彩畫在中國歷史雖短,但融會中西方藝術精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深圳匯聚了一批在全國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水彩畫家,他們在這片熱土上不斷探索開拓,使深圳水彩畫呈現出豐富多彩、蓬勃興盛的藝術面貌,也展現著深圳這座移民城市多元開放、包容創新的文化特色。
本次畫展的策展人黎曉陽說,深圳水彩畫創作人才之多、作品獲獎之頻繁、展會活動之豐富,在全國水彩畫格局中佔有重要一席。水彩畫已然成為深圳文化的一個重要品牌。無論是從政府到基層、從純藝術到實用領域、從專業水彩畫創作到基礎美術教育,深圳水彩畫已形成良好的生態體系。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水彩畫創作者來到深圳呢?值得一提的是領軍人物的號召力,陳希旦和黎楚池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來到深圳的,他們的到來吸引了一批水彩畫家前來。1999年,17位來自不同地域的水彩畫家成立了深圳水彩畫會。近年來,深圳水彩畫會每年都舉行年展,並把深圳水彩畫家的作品推介到外地,進行交流學習,有力地推動了深圳水彩畫的發展。
其次,從陳希旦一代的領軍人物,到中生代的方曉龍再到年輕的水彩畫家,這些畫家伴隨著深圳特區的成立和發展從五湖四海而來,他們傳承了各自地區的水彩畫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但卻能在深圳這個現代化的城市中彼此尊重,相互扶持,和諧發展,展現了新興城市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圍。
從這些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回歸藝術創作的本源,追問藝術創作的本質,於當下這個急功近利的消費時代和信息爆炸的網際網路時代顯得尤其重要,也將有利於開啟中國水彩畫創作新的探索。
作者:謝晨星/文 溫文鋒/圖
來源:晶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