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美術館
關山月美術館
本報記者 高素娜
2000多平方公裡的深圳,目前已擁有數家全國知名美術館,如關山月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深圳美術館、華·美術館、大芬美術館、觀瀾版畫原創產業基地美術館等。有人稱讚這些美術館是藝術與生活結合得很好的城市文化樣本,也有人認為它們發展緩慢,遭遇發展瓶頸。但如此多的美術館緣何集體出現於深圳而不是其他地區?它們看重了深圳什麼?又為深圳帶來了什麼?
以公共教育激發 市民的藝術興趣
9月19日至26日,僅一周時間內,「我負丹青——上海美術館館藏吳冠中作品展」「異域行旅——20世紀50至70年代中國畫家國外寫生專題展」「水墨鍊金術:谷文達實驗水墨展」「江南城色——長三角地區書畫名家迎世博作品展」等十幾個重要展覽相繼在關山月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深圳美術館等處開幕,吸引了包括珠海、廣州、香港等許多外地人士前往參觀。這使人們在感嘆「深圳市民幸福」的同時也不禁思考,深圳的美術館為何如此紅火,它們的吸引力何在?
這種吸引力可能由諸多方面構成,比如單位面積內美術館的數量大、展覽的頻率高、參觀免費、美術館及藝術家與觀眾的互動性強等。據了解,目前深圳市美術展覽的數量每年保持在200場以上,且擁有相對固定的觀眾群。「我們大多數美術館都有各自的網站和《美術館之友》,會及時地將展覽信息和各種活動告知觀眾。」 據關山月美術館副研究員張新英介紹,深圳市所有美術館近幾年都開展了不同程度的公共教育活動,如定期舉辦面向市民的普及性講座以及文化義工第二課堂活動等。「關山月美術館舉辦的講座除美術專業外,還包括社會學和歷史文化知識等,會根據不同的時間和節日進行各種知識的普及。同時從去年開始,關山月美術館的公共教育部還將展覽或部分藏品整理後安放到社區、學校等,並組織了一些觀眾可以參與的活動,如邀請藝術家或深圳大學的老師、學生現場教市民如何印畫等。」 張新英說,「老百姓只有在了解了之後,才有興趣去參與。我們通過這些活動和普及性的講座來提高普通市民的興趣和藝術鑑賞力,吸引他們前往美術館參觀。可以說,在實現深圳市美術館的公共教育功能方面,全市美術館都做出了各自的努力和貢獻。」
經濟發展成就美術館活躍
深圳的美術館無疑有自己成功的一面,但國內許多城市的美術館也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卻並沒有出現如深圳這般集中和活躍。「美術館之所以在深圳非常活躍,一是經濟發展的推動,二是政府文化管理層的重視和政策支持。」 深圳雕塑院院長孫振華說,「美術館是一種消耗型、公益型的文化,它需要大量的財力支持,在經濟相對不發達的城市,要支撐公益型美術館的運行是比較困難的。」
據深圳市文聯主席董小明介紹,深圳的美術館建設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分別為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和2000年至今。「現在的何香凝美術館、關山月美術館、深圳畫院陳列館等專業美術場館即是在上世紀90年代相繼建成的,它們開創了新時期中國美術館建設的風氣。」董小明說,2000年後,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全國各省市的美術館建設進入第二輪高潮,深圳與此同步,誕生了一大批特色各異的美術館項目。就目前的情形來看,深圳市美術館已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定位,如何香凝美術館以當代藝術為主,關山月美術館以關山月藝術研究和20世紀中國美術為主,深圳美術館以當代油畫為主,深圳畫院陳列館以研究中國傳統文化、水墨文化的發展與城市發展之間的關係為主,華·美術館以當代藝術和設計藝術為主,觀瀾版畫原創產業基地美術館以版畫為主且正在籌建中國最大的版畫博物館,另外還有大芬美術館、雅昌藝術館等諸多私人、企業建設的美術館,它們遍布在深圳的各個角落,已經成為深圳市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術館在深圳發揮了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的作用,為深圳這個年輕的城市積累了寶貴的文化資源。在過去的20年中,深圳提出了『城市山水畫』『都市水墨』等中國畫革新的重要課題,且以美術館為平臺對這些課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創作和展覽,從某種意義上說,美術館也是當代中國美術轉型的實驗場。同時,歷屆全國美展中深圳都是重要展區,而其它許多國內外的重要展覽也都選擇了深圳,如國際水墨雙年展舉辦7屆以來,已有上千位外國藝術家參與其中,可以說,深圳的美術館不僅展示了這個城市藝術創新的成果,更發揮了中國美術走向世界的窗口作用。」 董小明說。
文化生態和人才 是發展瓶頸
雖然深圳的美術館在全國赫赫有名,圈內對於其展覽質量也較為認可,但仍有許多顯在因素制約著這些美術館的發展和進一步提升。在孫振華看來,與北京、上海等城市相比,深圳的文化積澱不夠深,公眾的參與度不夠是主要原因。文化是一種生態,美術也需要一些相關行業來互相支持,國內美術館做得好的城市一定有一些美術學院等高端的教育機構和研究機構,同時畫廊、拍賣行等相關市場也比較活躍,社團、組織和收藏人群也較多,只有形成了這樣良性循環的生態面,它的藝術及相關行業才能相互支持,共同發展。
「深圳是一個年輕的城市,它的生態鏈條還不完整,既沒有美術院校,也沒有活躍的藝術品市場和藝術媒體,這對於藝術傳播、公眾影響、公眾參與有很大影響,不能產生良性循環。我們雖然有硬體和政府支持的優勢,但公眾參與還不夠,背後的原因主要是城市很年輕、文化積澱不夠、文化生態面沒有建立起來。」 孫振華說,「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示:文化硬體建設不是最困難的,最困難的是一個城市文化水準的普遍提高,這是一個綜合性、多方面且需要時間培育的問題,不是短時間就能奏效的。我覺得深圳美術館的發展也能說明我們文化發展中的某些有規律性的東西。」
誠然,文化藝術積澱的薄弱,已成為新一輪美術館發展的瓶頸,但在這個環節中,建立一支現代化的、專業的人才隊伍是需要首先解決的問題。「在美術館事業大發展的時候,建設者對於當代美術館的認識,是直接影響到新時期美術館建設成敗和水平的最關鍵問題,在深圳這個年輕的城市,這一問題就更加突出。並不是建美術館就是好事,建設者要有科學發展的觀念,衡量當地美術館的布局是否合理,對當地文化藝術的發展是否合適,以及美術館應該是一個怎樣的機構、應該具有怎樣的功能等,如果這些認識不足,往往建完美術館後會發生很多問題,這在全國普遍存在。」董小明說,關鍵要看該地區是否具備建館條件,是否需要此種文化設施,不管是中央還是地方的財政投入,對於文化發展都是非常寶貴的資源,這些資源只有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在全國美術館的合理布局下,在對於美術館的功能、性質有充分認識的前提下,才能產生有效的美術館建設的成果。
「對於國家來說,當前還是缺乏專業的美術館建設和管理隊伍,如果建設者、專業人員的素質跟不上,我們國家對於美術館建設的管理、對於美術館發展的規劃就不能上升到科學的水準,這也是當前最大的瓶頸。」董小明說。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