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鵬城盛景__梁宇、陸聲設、尚波_2020_180cm×600cm_油畫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胡永愛)近日,「大美『雙區』——廣東省慶祝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美術作品展」在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開展。展覽以大美「雙區」為主題,分為逐夢先行、揚帆奮進、多彩畫卷三大板塊,共展出198件作品。這些作品全景記錄了經濟特區建立40年的壯麗畫卷,記錄了經濟特區取得的偉大成就,展示了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前景,是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美術精品佳作的一次集錦。
嶺南風情_林藍_2018_400cm×100cm×4_中國畫_廣東美術館
關山月美術館館長陳湘波介紹,本次展覽展出的不少作品都是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廣州藝術博物院、關山月美術館的重要館藏,既有關山月、黎雄才、楊之光等嶺南名家典藏,也有部分來自全國優秀美術家的重要作品。
此前,該展於9月25日至10月5日在廣東美術館展出。廣東省文聯主席、廣州美術學院院長、廣東美協主席李勁堃認為,此次展覽的作品由廣東美術界一批中堅力量勇於探索重大主題性美術創作的新手法,創新筆法描摹經濟特區40年來的變遷與成就,達到了思想、情感與形式、技巧的統一,展現了廣東美術界勇攀文藝高峰的最新成果。
據悉,「大美『雙區』——廣東省慶祝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美術作品展」深圳展出時間為10月9日至10月31日。
入選本次展覽的作品中,既有表現特區發展成就和「雙區」美好前景的藝術佳作,也有謳歌普通勞動者和模範英雄的人物寫照,還有描繪國際化都市新生活和本土文化的風情畫卷。
國畫巨製《南國的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長16米、高3米,特邀粵港澳大灣區、深珠汕廈經濟特區國畫名家與廣東畫院全體國畫家共同參與創作,以獨特藝術風貌展現經濟特區40年建設成就。
《南國的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
該作品以「點、線、面」通構整體:以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重大建設成就——港珠澳大橋為「線」貫穿全幅,以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地圖為元素,橫向延展為四大板塊的「面」,特區40年來的代表性成就與經典人文景物則在青藍背景下如點點群星,交織出改革開放過程中開拓的一片璀璨星空。
根據文獻材料記載,創作團隊對《南國的風》的內容選點進行嚴格篩選。作為經濟特區建設40年來最閃亮的成果,深圳在長卷中得到重點展現,如「南方明珠」鹽田港,炸響改革開放「第一爆」的蛇口工業區,華為、騰訊等代表性企業建築大樓,以及深圳改革開放展覽館、城市雕塑《開荒牛》等文化藝術地標及景點。珠海經濟特區板塊則重點選取港珠澳大橋、橫琴自貿區、珠海大劇院與城市雕塑《珠海漁女》等城市景觀。
《第一爆——獻給深圳改革初期的建設者們》《開荒牛》《時間就是金錢》《南下——基建工程兵奔赴深圳特區》《騰飛吧,特區》……展廳內展出的不少描繪深圳的優秀作品,勾起了人們對經濟特區40年建設歷程的集體回憶。
《開荒牛》
南海之濱,虎崖山下,開山炮硝煙騰起,一個嶄新的外向型工業區在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宣告誕生。陳樹東油畫《第一爆——獻給深圳改革初期的建設者們》的畫面定格這一特殊的歷史時刻。
第一爆——獻給深圳改革初期的建設者們_陳樹東_125x240_布面油彩 _2010_深圳畫院
展覽作品風格多元,既有主題性創作的宏觀敘事,也有貼近地氣的生活小品,還有充滿現代性的探尋摸索,呈現40年來廣東美術的創作成果、藝術水準和發展趨勢。
深圳經濟特區_馮少協_2020_250cm×400cm_中國畫
不少巨幅作品,體現廣東藝術家主題創作的筆力。由李勁堃、林楊傑、莫菲、黃濤創作的《盛世珠江》,是大型中國畫長卷《珠江勝景圖》的一部分,表現珠江流域進入中心城市的一段。作品用傳統國畫表現現代城市面貌,展現珠江流域改革開放40年的波瀾壯闊。
過去40年來,在特區發展與建設過程中,廣東美術和深圳的工作者從未缺席。《四十年的溫度》《中國速度》《五星紅旗》等作品,詮釋了美術工作者從人民的偉大實踐和豐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營養的創作過程與審美追求。
展廳內也展出不少影像、裝置作品。今年疫情期間的「爆款」長卷漫畫《中國抗疫圖鑑》獨佔一個展廳,以投影方式流動播放「戰疫」期間一幕幕震撼和感人的瞬間。
《中國抗疫圖鑑》全長1098 釐米,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的羅計坤是這幅長卷創作團隊的主筆。為充分展現「戰疫」過程中的代表性人物、事件與場景,主創團隊選用了中國傳統長卷式的構圖,深度刻畫中國人民共同抗疫的堅強決心和有力行動。作品成為全國上下在黨和政府堅強領導下進行抗疫大戰的生動見證,對新時代如何運用新的藝術手法去反映與記錄社會重大事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案例。
東方巨港——璀璨鹽田_楊曉洋_2019_100cm×200cm_中國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