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聊齋志異》之綠衣女

2021-01-08 筱若流蘇

一天夜裡,於璟點亮燭火,開始讀書。忽然窗外有個女孩讚嘆道:於公子,你好勤奮呀。說話間,女子掀開門帘走了進來。

進門環視一圈,女子又說,公子真是勤奮。於璟看著女子,綠衣長裙,身材纖細,曼妙無比。

於璟就問她,姑娘你住在哪裡啊?女子輕聲說,你看我這樣,也不像會吃人的,何必追問我呢?於璟一想,也是。

女子踏上於璟的床榻,兩人同衾而眠。女子的腰身盈盈,一隻手就能環住,於璟非常喜愛。

從此之後,每天晚上女子都來相會,天將亮再離開,從不爽約。

又一天晚上,兩人喝著酒聊著天。於璟發現女子精通音律,就提議說,你聲音嬌柔輕細,如果唱曲,肯定很銷魂。 女子說,不敢唱,怕真銷了你的魂呢?

於璟再三請求,女子只好說,我不是小氣,是怕被別人聽到了,如果你實在想聽,我就小聲唱。

女子用腳打著拍子,輕輕唱到:「樹上烏臼鳥,嫌奴中夜散。不怨繡鞋溼,只恐郎無伴。」聲細如蠅,剛剛能辨聽清楚。仔細聆聽,歌聲婉轉悠揚,令人神往。

女子唱完,立刻打開門向外探望,說怕有人在窗子外偷聽,然後她又繞著屋子查看了一周。

於璟問她,你怎麼這樣疑慮害怕呢?女子笑笑,說俗話說「偷生的小鬼怕人」,就是說我這樣的吧。

兩人睡下後,女子還是不安,嘀咕道,平生的緣分難道要到此為止了嗎?於璟急忙問為什麼。女子說,我心跳很不安,只怕是要大禍臨頭了。

於璟安慰她說,心跳眼跳,都是很平常的事,不要擔憂。女子才稍微好一點,慢慢睡了。

天快亮時,女子準備穿衣出門去,猶豫一下又走回來,請求於璟說,我還是害怕,你送我出去吧。

於璟便爬了起來,把女子送出門外。女子又說,你在這兒看著我,待我走過牆了,你再回去。於璟也答應了。

女子轉過房廊,一下不見了,於璟正準備回去休息,忽然聽到傳來急切的呼救聲,他急忙奔跑過去,左右卻沒瞧見人。

仔細聽聽,聲音好像在房簷處。於璟抬頭一看,一隻蜘蛛在抓什麼東西,聲音就是這裡發出來的。

於璟於是挑破蛛網,把纏在小東西身上的網絲挑開,原來是一隻綠蜂,已經奄奄一息了。

於璟拿著綠蜂回到屋子裡,把它放在案頭上。好一會兒,綠蜂才慢慢開始移動。它爬上硯臺,用自己的身子沾染了墨汁,然後在紙上拖出一個「謝」字,隨後展開雙翅,從窗子飛走了。

從此之後,那個女子再也沒來過。

這是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故事,名字叫做「綠衣女」。

有說綠衣女是來報恩的,也有說綠衣女愛戀於璟,烏臼鳥是黎明啼叫,會驚醒情人好夢,也意味著即將分開。

蒲松齡《聊齋志異》,記錄各種離奇的小故事,或抨擊封建統治的黑暗,或反抗舊代禮教的束縛,全書將近500篇,其中多數為愛情故事。

早年間,蒲松齡也想入仕為官,可惜考了幾次也沒中,後來只能教書為生。

編寫聊齋的時候,他就在門口開了一間茶館,喝茶的人可以用一個故事代替茶錢,蒲松齡也因此收集到大量的素材,整理加工後,匯聚成這本《聊齋志異》。

如果您喜愛看故事,可以將這套書收入囊中,全書六冊,售價58,點擊[看一看]即可了解詳情

相關焦點

  • 《聊齋志異》法文繪圖本:東方狐仙與西方奇幻的共鳴
    法國映象出版社與北京外研社今秋在巴黎推出《聊齋志異》法文繪圖本,將蒲松齡《紅玉》等五十餘篇名作配以清朝畫家的精美插圖,首次在西方面世。  《聊齋志異》兼有「怪異」與「神奇」兩類特性,與歐洲純美的「神奇」有異質反向的區別。按修辭學鑑衡,《聊齋志異》的突出特色是《山海經》《太平廣記》和《幽冥錄》中傳統的「怪異玄幻」,蒲松齡所言之事讓人深以為異、驚奇不已。《綠衣女》敘述秀才於璟在醴泉寺夜讀,忽一綠衣女子來訪:「於驚起,視之,綠衣長裙,婉妙無比。」
  • 苗懷明整理:近年新出蒲松齡及《聊齋志異》研究論著一覽
    ,如《日用俗字》、《農桑經》等也作了探究,更為全面地梳理了蒲松齡與民俗學、《聊齋志異》與民俗文化的關係。>石隱園是蒲松齡的精神家園——從聊齋詩詞探析蒲松齡的心理狀況 …孫啟新《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的《南遊詩草》 介紹…路大荒記《聊齋詩餘》 手稿…王利器論蒲松齡的詩及其與 《聊齋志異》的關係…趙儷生
  • 專訪山大教授馬瑞芳 解讀蒲松齡與《聊齋志異》
    馬瑞芳:來過,當時是為了調查蒲松齡和友人的嶗山之行的。  記者:《聊齋志異》有幾篇小說和嶗山有關?是不是在嶗山寫成的?  馬瑞芳:嶗山之遊,對蒲松齡小說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嶗山道士》(舊稱《勞山道士》)《香玉》《成仙》《安期島》多多少少都和嶗山有關。在創作它們之前,有關傳說已經存在,蒲松齡可能在旅途中聽到這這些傳說,所以產生了靈感。
  • 《聊齋志異》與西方奇幻文學
    然而,採納的「人種志」視角竟未提及《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的名字,概因不將之視為一代文豪所致,更沒有凸顯《聊齋志異》在中國文學經典中的重要地位。法國知名作家阿納託爾·法朗士對遙遠的東方「中華帝國」知之寥寥,但在讀了陳季同的《中國故事》後,卻也以「中國故事」為題,在「時報」上撰文,將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定性為「民間故事」。
  • 《聊齋志異》即將出版法文繪圖本——東方狐仙與西方奇幻的共鳴
    《聊齋志異》兼有「怪異」與「神奇」兩類特性,與歐洲純美的「神奇」有異質反向的區別。按修辭學鑑衡,《聊齋志異》的突出特色是《山海經》《太平廣記》和《幽冥錄》中傳統的「怪異玄幻」,蒲松齡所言之事讓人深以為異、驚奇不已。《綠衣女》敘述秀才於璟在醴泉寺夜讀,忽一綠衣女子來訪:「於驚起,視之,綠衣長裙,婉妙無比。」
  •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不得意的人生有了得意之作
    在中國文學史上,以志怪傳奇為特徵的文言小說中,最富有創造性、文學成就最高的就是清初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蒲松齡久居下層,深受這種文學內容的影響,同時骨子裡又有上層雅文學的薰陶,他的《聊齋志異》就是雅文學與俗文學交融的產物。《聊齋志異》中的鬼怪精魅沾染了人的性情,有了人間的道義追求,同民間傳統的妖魔精怪相似而又本質不同。
  • 聊齋志異——柳秀才
    作者:蒲松齡《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作品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文言短篇小說之巔峰。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
  • 蒲松齡|半世鬼狐為友,一生聊齋志異
    沒錯,他就是蒲松齡,一個與鬼狐為友的聊齋先生。說起蒲松齡相必大家並不陌生,他的著作《聊齋志異》被翻拍了多個版本,其中《畫皮》、《倩女幽魂》、《花姑》、《陸判》等等更是成了電影中的經典之作。蒲松齡為了養家餬口,應朋友也是知縣孫惠之邀,離開山東到江蘇寶應縣去做幕賓。雖然才短短一年,卻讓蒲松齡看清了社會現狀,體察民生疾苦,收集了很多民間的怪異故事。正因為有了這一年的幕賓生活,開啟了蒲松齡《聊齋志異》創作的開端。這期間,蒲松齡還認識一位名叫顧青霞的歌妓,擅吟誦,蒲松齡很欣賞她的嗓音,說她「曼聲發嬌吟,入耳沁心脾。」可惜,沒過多久,顧青霞便香消玉殞了。
  • 蒲松齡:厭作人間語以及《聊齋志異》藝術特色
    蒲松齡創作了很多種類的作品,他有詩詞作品《聊齋文集》,也創作了戲曲小說,代表作品就是《聊齋志異》,他還創作了用以演述民間故事的俚曲,代表作是《牆頭記》、《姑夫曲》等。當然,這些作品中,最具影響力成就最高的是他的短篇文言小說集《聊齋志異》。
  • 蒲松齡與《聊齋志異》:一個山東女人成就的偉大作品
    人之將死,或許總是有些預感的吧。1715年,中國最傑出的文言短篇小說家,志怪傳奇類小說大宗師蒲松齡,就曾經準確地預見了自己生命的終結。說到蒲松齡,我們都知道他的傳世名作《聊齋志異》,卻未必知道撐起這部偉大作品的,卻是他背後的女人。
  • 《聊齋志異》:突破封建的人鬼之戀,是蒲松齡用一生寫下的希冀
    前言眾所周知,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塑造了一大批與人發生情感糾葛的妖狐鬼怪,例如《聶小倩》中的善良女鬼聶小倩,《小翠》中的率真狐女小翠,《翩翩》中的體貼仙女翩翩。可以說,蒲松齡一直到死,也沒能從科舉的惡夢之中清醒過來。這也能解釋為何《聊齋志異》中人鬼之戀的男主角一般都是窮困潦倒、落魄不堪的士人。現實的打擊、文人的孤芳自賞令蒲松齡的潛意識裡對科舉制度有深深的憤恨。
  • 蒲松齡《聊齋志異》手稿影印本首發面世
    近日,遼寧省圖書館攜手瀋陽出版社首次對館藏國家級文物《聊齋志異》手稿本進行高清原件掃描發行,讓讀者可跨越時空,一睹蒲松齡真跡。  《聊齋志異》始作於清康熙初年,歷時四十餘年成書。此手稿本是蒲松齡親手謄抄的定稿本,現存半部,藏於遼寧省圖書館,是國家級文物。
  • 蒲松齡一生窮困潦倒,竟是聊齋志異惹的禍
    蒲松齡(1640-1715)字留仙,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現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他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年畫世家,自小聰明,他的父親對他寄予厚望,他自己也熱衷科舉考試。19歲參加童子考試,接連考取縣、府、道三個第一,成為風靡一時的人物。
  • 淄博人永遠的痛--蒲松齡《聊齋志異》手稿流落東北紀實
    我們知道,蒲松齡先生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文學家,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其《聊齋志異》享譽世界,鼎立四海,問世三百多年來影響巨大,是中國古典文學寶庫中的明珠,在中國文化史上與四大名著齊名、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素有「聊齋、紅樓,一短一長,千古絕唱,萬古流芳。」之說。
  • 《聊齋志異》寫作背後的故事:大明湖帶給蒲松齡太多靈感
    我們都知道《聊齋志異》吧!其實這本曠世巨作和濟南有著很深的淵源!快跟著泉崽一起看看吧!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濟南府淄川(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清代傑出文學家,優秀短篇小說家。「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在清朝為何大火?紀曉嵐的兒子為它著魔而死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僅次於四大名著的重要地位。他筆下的故事怪異離奇、曲折、揪人心弦,深得一代一代人的喜愛的同時,也引人深思。紀曉嵐的大兒子就是因為太喜歡這本小說,以至於不分晝夜地抄錄、品讀,最終積勞而死。
  •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寫出了世間百態
    這種用詩作菜名的事,紀曉嵐的「大仇人」、《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也幹過。有一次,只剩六文錢的蒲松齡做東,約朋友在家吃飯。他列了個單子,讓妻子照單採購:兩文錢的韭菜,兩文錢的豆腐渣,兩文錢的冬瓜,並囑咐妻子:「記得從門口的柳樹上摘一把葉子,雞窩掏倆雞蛋」。
  • 蒲松齡:聊齋志異與揚州圍棋
    聊齋志異 棋鬼 f蒲松齡(1640年-1715年),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清代傑出文學家。清初文言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作者。他在《棋鬼》一篇中講到一個揚州副總兵下圍棋時遇到一個「棋痴」的故事。蒲松齡是山東人,揚州是他唯一一次遠遊的地方。
  • 蒲松齡|半世鬼狐為友,一生聊齋志異
    蒲松齡出生於明末清初之際,蒲松齡的父親蒲槃窮困潦倒、半生落魄,不成想晚年得子,而且一連五子,蒲松齡排行老四。因為蒲松齡的祖父和父親都未考中秀才,到蒲松齡出生時家道已然衰落。可見考秀才相對於今天的公務員考試也是只難不易,而且,秀才在古代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是民與官溝通維繫的一個紐帶。在蒲松齡十六歲的時候,也就是順治年間,民間訛傳皇帝要選民女充後宮,鬧的人心惶惶,紛紛嫁女。
  • 蒲松齡將壓抑之情寫進《聊齋志異》
    韓田鹿老師認為,可以把這看成是蒲松齡在康熙十八年以前四處謀館艱難生活的寫照。  在《聊齋志異》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在許多愛情故事中,那些帶有很明顯的蒲松齡自我身影投射的書生,往往會對一些婢女身份的美貌女子產生濃厚的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