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齡|半世鬼狐為友,一生聊齋志異

2020-09-04 花腔

郭沫若先生評價他「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先生也評價「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

沒錯,他就是蒲松齡,一個與鬼狐為友的聊齋先生。

說起蒲松齡相必大家並不陌生,​他的著作《聊齋志異》被翻拍了多個版本,其中《畫皮》、《倩女幽魂》、《花姑》、《陸判》等等更是成了電影中的經典之作。如果仔細想一想,我們似乎對蒲松齡了解的其實並不多,只從畫像上知道他是一個含目捻須的小老頭,下面咱們仔細了解一下蒲松齡這個熟悉的陌生人。

蒲松齡出生於明末清初之際,蒲松齡的父親蒲槃窮困潦倒、半生落魄,不成想晚年得子,而且一連五子,蒲松齡排行老四。因為蒲松齡的祖父和父親都未考中秀才,到蒲松齡出生時家道已然衰落。可見考秀才相對於今天的公務員考試也是只難不易,而且,秀才在古代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是民與官溝通維繫的一個紐帶。

在蒲松齡十六歲的時候,也就是順治年間,民間訛傳皇帝要選民女充後宮,鬧的人心惶惶,紛紛嫁女。這時候蒲槃的一位老友,也是一個老秀才劉季調便把女兒藏到蒲家避禍,不成想,時日一長, 外人都把這對少年少女當做恩愛夫妻。風聞傳到劉家,劉季調不以為然,他更看重蒲家的書香門風,反而順水推舟,默許了兩人的婚事。此後又過兩年,蒲松齡明媒正娶了劉氏。

到蒲松齡十九歲時,他參加了第一次考試,誰也想不到蒲松齡是以縣試、府試、道試三個第一名考中秀才,蒲松齡的成績相當於在全市考生中考第一,的確非常厲害!當時的主考官,也是大詩人施閏章評價蒲松齡的文章「空中聞異香,下筆如有神。」「觀書如月,運筆如風。」可見,這對年少的蒲松齡來說多麼榮耀,難免少年得意,一時風光無兩。

然而,蒲松齡並不知道,他的功名之路就到此戛然而止,一連幾年,無論蒲松齡如何努力,考功之路仍然寸步難進。由於長期備考,又靠家裡接濟,為了不與兄弟們造成家產紛爭,不得已,蒲松齡帶著家眷從大家庭裡搬離出來。

​就這樣又過了幾年,到蒲松齡三十歲時,功名之路仍是毫無進益,而生活越加窘迫。蒲松齡為了養家餬口,應朋友也是知縣孫惠之邀,離開山東到江蘇寶應縣去做幕賓。雖然才短短一年,卻讓蒲松齡看清了社會現狀,體察民生疾苦,收集了很多民間的怪異故事。正因為有了這一年的幕賓生活,開啟了蒲松齡《聊齋志異》創作的開端。

這期間,蒲松齡還認識一位名叫​顧青霞的歌妓,擅吟誦,蒲松齡很欣賞她的嗓音,說她「曼聲發嬌吟,入耳沁心脾。」可惜,沒過多久,顧青霞便香消玉殞了。蒲松齡寫有悼詩:「吟音彷佛耳中存,無復笙歌望墓門。燕子樓中遺剩粉,牡丹亭下吊香魂。」可謂情真意切。在《聊齋志異》中有個短篇(連鎖)和蒲松齡的這段經歷極有淵源。現摘錄在下:

在一天夜裡,有位叫楊於畏的書生忽然聽到牆外有人吟誦:「玄夜悽風卻倒吹,流螢惹草復沾幃。」聲音悽慘婉轉,仿佛女子哀痛。他心中起疑,走到牆外一看,並沒有人,第二天一看也是如此。他心中斷定必是女鬼,可不僅沒有懼意,而且心生憐惜。又是一天夜裡,等女鬼吟誦完畢,楊於畏接道:「幽情苦緒何人見?翠袖單寒月上時。」不一會從荒草中走出一位俏生生的姑娘,姑娘自我介紹:我叫連鎖,隴西人。而楊於畏早已看呆了。夜裡兩人相談甚歡,直到天將放亮,連鎖才離去。

一連多日連鎖夜來朝去,每晚陪楊於畏彈琴、下棋、吟詩。直到某天夜裡,連鎖向楊於畏求救,說有個鬼差役要把她捉去做小妾,楊於畏聽完大怒,誓要與鬼差役拼命。當天夜裡,果然來了個兇橫的差役砸門,楊於畏上去與那鬼差拼命的,可竟不能力持。恰在這時,有個楊於畏的好朋友王生打獵從這裡經過,一箭射死鬼差役。連鎖為表謝意,把父親的佩刀贈予王生。

忽有一天,連鎖告訴楊於畏,我已有了生機,只要楊於畏獻出幾滴精血,自己就能復生。楊於畏立刻拿刀割開手臂,把血滴入連鎖的眉心。臨走時,連鎖告訴楊於畏一百天後掘墳救她。果然,一百天後,楊於畏挖開墳墓,連鎖的面目像活人一樣,只是氣如遊絲。楊於畏將其帶回家將養多日,連鎖才終於恢復神智,對楊於畏說:這二十多年真像一場大夢!

從江南回歸不久,蒲松齡著手準備鄉試。可是這一次仍未考中。由於扶養子嗣,生活負擔的不斷加重,蒲松齡便到當地鄉紳畢際有家當家教,在畢家一待就是四十餘年的家教生涯。

在古代有很多屢試不第的秀才都會選擇教書做自己的終身事業。那考不上秀才的是不是也能教書呢?不是的。除了要有秀才的資格,還要有真才實學,最要緊還要看東家用不用你。

在這四十年中,除了教書,有二十年時間蒲松齡在撰寫《聊齋志異》,剩下的時間,蒲松齡不斷參加鄉試。直到蒲松齡五十一歲的時候,他終於感到仕途無望,也在夫人劉氏的勸說下,放棄考公。

蒲松齡的孤獨、無助、仿徨,在他不惑之年寫在《聊齋志異》的自序中便已顯露:

嗟乎!驚霜寒雀,抱樹無溫;吊月秋蟲,偎闌自熱。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間乎!

這是何等的悽涼!大概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也許只有這樣,使他的精神在鬼狐花妖之中得以釋放和解脫。

到達天命之年的蒲松齡,仿佛人生一下子開闊起來,他不僅撰寫《聊齋志異》,還寫了很多民間讀物,諸如:《日用俗字》、《農桑經》、《歷字文》等等。這些讀物對農民來說淺顯易懂,方便傳閱和擴散,極大提升了農民的認知水平。

蒲松齡在畢家直教到七十一歲,已到從心所欲,不逾矩之年的蒲松齡。在考場上掙扎了四十年,終於熬到一項殊榮,就是「援例出貢」也就是「歲貢」。什麼意思呢?就是秀才中成績優秀者,如果到七十歲還沒考取功名,朝廷就會將那些屢試不第的秀才,破格提拔為貢生,這應該總算是對晚年蒲松齡的一點心裡安慰。

蒲松齡總結自己一生時寫了一首七言古詩:「憶昔狂歌共夕晨,相期矯首躍龍津。誰知一事無成就,共作白頭會上人。」在蒲松齡的畫像上還有他自己的題詞:「爾貌則寢,爾軀則修。行年七十有四,此兩萬五千餘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頭?奕世對爾孫子,亦孔之羞。」 也許正是因為蒲松齡為功名奮鬥了大半輩子,可到頭來一場空。不知是該恨自己,還是該恨功名。

又過了兩年,蒲松齡在面壁居溘然長逝,終年七十六歲。

畫像上的蒲松齡慈祥、安和,手捻須髯,目視遠方,誰又能說他沒有真正放下呢?只是人生總有些遺憾,我想,當蒲松齡在與世長辭的那一刻,手撫長卷,他應該是釋然的。一部《聊齋志異》足以證明他的優秀,他的才華也將在後世大放異彩!

​雖然蒲松齡在考公路上是失敗者,但他把他的精神世界永遠留在了《聊齋志異》,留給後世去咀嚼和品味。

相關焦點

  • 蒲松齡|半世鬼狐為友,一生聊齋志異
    沒錯,他就是蒲松齡,一個與鬼狐為友的聊齋先生。說起蒲松齡相必大家並不陌生,他的著作《聊齋志異》被翻拍了多個版本,其中《畫皮》、《倩女幽魂》、《花姑》、《陸判》等等更是成了電影中的經典之作。在這四十年中,除了教書,有二十年時間蒲松齡在撰寫《聊齋志異》,剩下的時間,蒲松齡不斷參加鄉試。直到蒲松齡五十一歲的時候,他終於感到仕途無望,也在夫人劉氏的勸說下,放棄考公。蒲松齡的孤獨、無助、仿徨,在他不惑之年寫在《聊齋志異》的自序中便已顯露:嗟乎!
  • 苗懷明整理:2001年—2020年蒲松齡及《聊齋志異》研究論著簡目
    聊齋境界/陳炳熙/湖南美術出版社14. 聊齋贅語/王光福/大眾文藝出版社15. 《聊齋志異》詮釋與解讀/孫民/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6. 鬼狐風情——《聊齋志異》與民俗文化/汪玢玲/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7.
  • 苗懷明整理:近年新出蒲松齡及《聊齋志異》研究論著一覽
    一、汪玢玲:《蒲松齡與聊齋志異研究》內容簡介該書探討了《聊齋志異》中的民間典故、鬼狐文化,以及蒲松齡的思想特徵、創作取向等重要話題,同時還將聊齋俚曲納入研究視野,以《琴瑟樂》為標本,進行美學諸要素的研究,具有開拓性意義;對蒲松齡的一些民俗性雜著
  • 《聊齋》的「鬼狐花妖」為什麼備受喜愛?
    《聊齋志異》成書於清朝康乾時期,不過,作為破落地主家庭出身的蒲松齡,感受不到「康乾盛世」的存在,相反,科舉不第的他深感明清社會之腐朽。於是,蒲松齡在孤憤之下創作了《聊齋志異》,用來表達對當時社會之不滿。
  • 聊齋志異——泥鬼
    作者:蒲松齡《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於是家人連忙將琉璃眼球送回寺院,安到泥鬼的眼眶中。
  • 《聊齋志異》:突破封建的人鬼之戀,是蒲松齡用一生寫下的希冀
    《聊齋志異》其中,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和傳統意識中的鬼形象大相逕庭的女鬼。據統計,《聊齋志異》中有80多篇中的主角為女鬼。不知道大家有無發現,蒲松齡筆下的鬼大都與民間傳說中的鬼不同,她們不僅沒有一絲兇殘恐怖,而且楚楚可憐,容貌姣好,平易近人,美麗多情,似乎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例如香港經典電影《倩女幽魂》中的聶小倩,她的原型便是《聊齋志異》篇章中的女鬼。
  • 蒲松齡:厭作人間語以及《聊齋志異》藝術特色
    蒲松齡蒲松齡的一生都過得十分貧苦,因此他與人民群眾有著相似的思想感情。蒲松齡創作了很多種類的作品,他有詩詞作品《聊齋文集》,也創作了戲曲小說,代表作品就是《聊齋志異》,他還創作了用以演述民間故事的俚曲,代表作是《牆頭記》、《姑夫曲》等。當然,這些作品中,最具影響力成就最高的是他的短篇文言小說集《聊齋志異》。
  • 《聊齋志異》蒲松齡44年科舉路,71歲補歲貢生,4年後病逝
    蒲松齡,世稱聊齋先生,自稱異史氏,生於公元1640年。蒲松齡天生稟賦,小小年紀就能吟詩作賦,「神童」之稱聞名鄉裡。19 歲的蒲松齡去考秀才,被取為縣、府、道三個第一。而蒲松齡在讀聖賢書的同時,竟然喜歡上了鬼狐故事,不但喜歡,還用筆十分逼真地描繪它們,取名《鬼狐傳》(《聊齋志異》原名)。這些鬼故事攪得他不能安心科考,即便蒲秀才的文才天下第一,也永遠不能考取舉人。
  • 聊齋志異——廟鬼
    作者:蒲松齡《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代著名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短篇小說集。聊齋,是蒲松齡的書屋名;誌異,有記錄奇異事件的意思。有人忽然想起城隍廟裡的四個泥鬼中,有一個很像這個怪物。從此王秀才的病便好了。
  • 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說《聊齋志異》
    《聊齋志異》,又名《鬼狐傳》、《異史》,因為書中很多篇幅描寫了書生與鬼和狐狸精的故事而得名。《聊齋志異》因為傳世版本太多,篇幅多少不一,一般認為是491篇到496篇左右(朱其鎧《全本新注聊齋志異》為494篇)。
  • 《聊齋志異》如何寫成?
    蒲松齡冬天穿個破棉襖,手凍得筆都拿不住,腳像是給貓咬了一樣麻,硯臺裡磨的墨水都結冰了,但他還是著了迷似地寫,不管聽到什麼新鮮事,馬上寫出來。         蒲松齡三十歲時有過一生中惟一一次南遊,到同鄉進士孫蕙任上做幕賓。
  • 《聊齋志異》的作者蒲松齡到底幾個夫人?
    我國古代最有名的鬼怪小說,除了《西遊記》,就是蒲松齡的《聊齋志異》。蒲松齡在其小說中,把狐幻化成無所不能鬼怪,既有狐人之間真摯情感,又突破封建社會那種禮法約束。人們感嘆這部鬼怪小說的同時,也在探尋作者內心世界。有學者甚至提出蒲松齡一定有這樣的情感經歷,才造就這部鬼狐小說。
  • 《聊齋志異》是怎麼寫出來的?
    張篤慶說,蒲松齡「自是神仙人不識」,「司空博物本風流」。司空就是東晉時的司空張華,博物就是張華的《博物志》,張篤慶用晉代寫過《博物志》的志怪小說家張華比喻蒲松齡,說明蒲松齡已經開始寫志怪小說了。張篤慶認為這不利於科舉,應該放棄「聊齋且莫競談空」。但蒲松齡沒有接受朋友的勸告,他選擇了寫《聊齋志異》。
  • 蒲松齡作品精選,《聊齋志異(全四冊)》評分高達9.6
    為生活所迫,他除了應同邑人寶應縣知縣孫蕙之請,為其做幕賓數年之外,主要是在本縣西鋪村畢際友家做塾師,舌耕筆耘,近42年,直至1709年方撤帳歸家。1715年正月病逝,享年76歲。創作出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郭沫若曾這樣評價:「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今天,小編為喜愛蒲松齡的朋友精心挑選了TA的3部高分作品,來看看都是哪些呢?
  • 《聊齋志異》的由來,蒲松齡耗盡心血,康熙喜愛,故以書房為名
    據傳聞清初時期蒲松齡創作的《聊齋志異》原名為《鬼狐傳》。而《聊齋志異》這個書名可能就是康熙改的,還親筆題了字。這裡面還有一段稀奇的故事呢。有一年,蒲松齡依然像往年一樣,進京準備應試,這場大考他狀態特別好,考完之後,感覺非常滿意。
  • 蒲松齡《聊齋志異》:為什麼要寫鬼怪故事,表達了什麼?
    《聊齋志異》的成書與取材一、成書《聊齋志異·自志》:「才非幹寶,雅愛《搜神》;情類黃州,喜人談鬼。聞則命箋,遂以成編。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積益夥。」>> 採擷或借鑑前人的小說和筆記,如《續黃梁》、《蓮花公主》、《阿秀》。>> 友人提供和寄贈,如《蓮香》、《張誠》、《狐夢》、《巧娘》、《江城》。
  • 一句話讀懂名著丨《聊齋志異》
    》[清]蒲松齡——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作品簡介】《聊齋志異》(簡稱《聊齋》,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最早的抄本在清代康熙年間已有流傳。
  • 《聊齋志異》:看似寫故事,實則針砭時弊
    《聊齋志異》俗名《鬼狐傳》,是中國清朝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共有短篇小說491篇(一說494篇)。蒲松齡 蒲松齡(1640年——1715年),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淄川(今山東淄博)人。清代文學家。蒲松齡一生科舉不利,七十二歲始為貢生。
  • 蒲松齡一生窮困潦倒,竟是聊齋志異惹的禍
    但是卻創作出了著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說集《聊齋志異》,為我們後世人帶來了幾多歡樂。根據他的故事還拍了很多電視劇,如蒲松齡,聊齋等。不知道這是不是蒲松齡杜撰的故事,但回顧蒲松齡的一生,確實只能用貧苦抑鬱不得志來形容了。蒲松齡一直在為了生計奮鬥,為了溫飽想辦法。蒲松齡用了52年的時間參加科舉考試,屢戰屢敗,屢敗屢戰,雖說失敗是成功之母,但他確實很不容易,只能說他具有「不拋棄,不放棄」的堅強意志了。
  • 仙氣十足的留仙湖,是蒲松齡的老家,聊齋志異有很多故事摘取其中
    ,大家應該有印象《聊齋志異》的作者,想像不出這個曾經梳著辮子穿著長衫的小說家,是怎麼編出這麼的神奇而優美的神話故事,什麼「狐仙、精靈」,據說,蒲松齡筆下的人物都是仙氣十足的動物的化身,不是妖魔鬼怪在人間作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