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安立緣生,目的是為了說無生

2020-09-10 淨名讀書

【法義分享】《金剛經》導讀之24


佛陀安立「緣生」概念,它是一種解構,是佛陀解構我們凡夫自以為真實存在的一個方便善巧。我們凡夫認為凡夫境界是存在的,那麼佛陀隨順眾生,他先承認了凡夫的見解,這就是第一重「二諦」的「世俗諦」,進而佛陀指出,凡夫境界的存在不過是「緣生」的。佛陀提出「緣生」的目的是什麼?目的是解構,目的是導出與我們凡夫見解相反的結論。「緣生」事物就是沒有「獨立存在性」,沒有「常一不變性」,也就是「無自性」,而這個「無自性」就是不存在。所以,「緣生」是佛陀解構我們凡夫境界一個巨大的解構的善巧方便。這段內容是基於理論做的探討。我們舉一個汽車組裝車間的例子,再從另一個角度來論證這件事情。

汽車製造廠最後的組裝車間是一個巨長的流水線。流水線的兩側,往裡源源不斷地輸送各種各樣的汽車零部件,而這個流水線就是把各處輸送來的汽車零部件進行組合,不斷地組合。在流水線的開端,你不覺得是車,但是你順著流水線往前走,那個車的模樣越來越清晰了。當你走到流水線的盡頭,一輛整車就下線了。那麼這個流水線、這個汽車製造廠的組裝車間就是把各處運來的汽車零部件組裝起來,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緣生」過程。就是把種種的零部件,這都是「緣」,不斷地組裝起來,組裝、組裝、組裝,組裝的結果是一輛後來我們起名叫「車」的東西下線了。可是大家要仔細想,在這個組裝車間裡,它不過就是把四處的汽車零部件組裝起來,組裝的結果是我們起名叫「車」的那個東西出現了。

現在我們要提出一個問題,請大家一定要仔細思考!這個汽車組裝車間,組裝的結果,是一個後來我們起名叫「車」的東西出現了,下線了。那麼,後來,我們起名叫「車」的這個東西,是不是在這些汽車零部件之外,又產生出了一個汽車零部件當中沒有的新東西? 這個新東西產生了沒有?

對於這個問題,絕大多數人都會不加思索地回答:當然產生了新東西,產生的就是車嘛!其實問題沒這麼簡單,大家仔細地思考一下,產生出新東西了嗎?我們後來起名叫「車」的這個東西,它不過、它僅僅就是那些零部件的一個組合!如果你逆著流水線走一趟,把這些零部件拆下來鋪在地下,不就是這一堆零部件嗎?然後,你順著流水線走一趟,把它組合起來,那就是我們起名叫「車」的東西。所以,「車」這個東西,它不過就是零部件的組合,它並沒有在零部件之外,又產生了一個這些零部件當中沒有的新東西。

有人說,但是這個車有了新功能。是的,它有了新的功能,但是這個功能它要顯現,還要有人的參與,還有加上那些能量的東西,比如說汽油、柴油、電力……,這些先不說。我們就說它產生了新的功能,正是因為這新的功能,就使得我們誤會了,我們以為汽車製造廠產生出了一個汽車零部件當中沒有的新東西,是由這個新東西來導致的新功能。有人說,車沒有產生,那車軲轆總是產生了的吧?可是你用同樣的思想方法想一下,那所謂我們起名叫「車軲轆」的東西,它不過是製造車軲轆的工廠,把產生種種車軲轆的元素一組合,起個名叫「車軲轆」,其實還是沒產生啊!

所以佛陀安立「緣生」,其實最終想告訴我們的就是,凡夫境界上一切的事物,其實是「無生」——沒有產生!「緣生」就是「無生」!佛陀安立「緣生」的概念,是解構我們凡夫境界的一個巨大的善巧。佛陀當年比較喜歡舉的例子,比如說做瓦罐。做瓦罐的工人把泥摻上水,經過一定的程序,出現了一個可以裝東西的瓦罐,佛陀就問,那這個瓦罐是不是在這些泥、水之外又出現的一個新東西呢?其實沒有。佛陀還經常舉的一個例子,就是婦女織布。婦女在織布機上,把一根一根的線串起來,出現了一個我們後來起名叫「布」的東西,佛陀問,那這個布是不是在線之外又產生了一個線當中沒有的新東西呢?其實,沒產生,「無生」。

我們再來看看龍樹論師是怎麼論述「緣生即是無生」的:《中論》第一品《觀因緣品》第11頌說:「略廣因緣中,求果不可得,因緣中若無,云何從緣出?」就是我們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事物,是因「緣」的若散若聚‐‐‐ 緣生,但是其中它並沒有產生出一個新東西,那個「果」並沒有產生,這就是「求果不可得」;「因緣中若無」,就是在「緣」當中,這個新的事物、這個「果」若無,它是不存在的,「云何從緣生」,那怎麼會從「緣」真正地產生出了什麼新東西呢?沒有產生!所以,「緣生」其實就是「無生」。佛陀想告訴我們的是,我們凡夫境界上的一切的存在,從來、壓根兒就沒有產生!

這個理論是驚世駭俗的!凡夫是難以接受的。比如,凡夫就會反駁說:「你在理論上論證這桌子沒產生,這車子沒產生,可是在我的感覺上,我看見了、我摸到了這張桌子和車子啊!」。龍樹是怎麼回答的呢?龍樹的回答是:「哎,這不就對了嗎?這不就充分地證明了你是傻子嗎?」 前面兩篇討論,我們已經做了充分的鋪墊了,第三重「二諦」才是進入大乘佛法的真正門檻!而大乘佛法,最極不共的教法就是「無生」!


歡迎在喜馬拉雅收聽於曉非老師《金剛經導讀》課程!

相關焦點

  • 緣起即無生,空性即中道
    這就是龍樹《中論》一開章的《皈敬頌》,龍樹要闡述兩個要點:第一,一切法無生;第二,佛陀是通過說「緣起」讓我們了知「一切法無生」。前面我們對「緣生」和「緣起」也做過深入地探討(詳見法義分享第32篇),「緣生」是指凡夫境界上凡夫自以為存在的某一個具體的法,對應梵文是pratītyasamutpanna ;「緣起」不是指某個具體的事物,而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和理論。
  • 緣生性空,講無我,對治我執;緣起無生,講無生,對治實執
    佛陀解構我們凡夫境界自以為的真實存在,用四重「二諦」的模式是很善巧的,也是有次第的,分了兩個次第:第一步,就是前兩重「二諦」,也就是第一組二諦,佛陀講「緣生性空」,講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是無自性的。這是對治我們凡夫的「我執」,佛陀說「無我」。
  • 安立究竟中觀的目的——引領凡夫見真實
    因為安立「究竟中觀」這重法義,是為了見實相,見諸法的真實性。在課程的最初,我們就特別強調了一點:佛法,特別是大乘佛法橫向的教理體系,分為前後兩個部分。前一部分,佛陀掰開了揉碎了,想盡了一切的辦法,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安立了不同的名言系統,就是要告訴我們,凡夫自以為的真實的世界,其實根本不真實,根本就不存在!
  • 只知道「緣生性空」,大乘佛法的門還未入
    【法義分享】《金剛經》導讀之22前面我們已經分享了前兩重「二諦」的法義,我們把它概括為「緣生性空」。佛陀想告訴我們,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是沒有常一不變的獨立存在性的存在,這是在「解構」我們,這是在「顛覆」我們!我們凡夫最典型的見解,就是我們認為事物的所謂存在的背後有常一不變性、有獨立存在性。
  • 無生無滅,緣合為生,緣離為滅,無生滅
    佛作品欣賞本詩是唐代有「詩佛」之稱的王維的作品。詩人一生篤行佛教,以成仙、佛之道做比喻。作者通過詩作,來勸解第參照佛門教誨行事。禪佛教認為人的真實本體不存在。世間的萬物,都是又四大暫時集合而成。世間沒有永恆不變的東西。世間的一切事物本質是空,所追逐、迷戀的不過是幻相。
  • 海濤法師:什麼叫「無生」?如何思惟「無生法忍」?
    問:什麼叫「無生」?如何思惟「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一個佛教最高圓滿究竟智慧的狀態,也是一個佛陀的智慧的狀態。什麼叫「無生」?不會生起貪瞋痴這種妄念,而不會沒有貪瞋痴的妄念,他就不會有投胎輪迴的苦,心裡保持在這種狀態。什麼叫「法忍」?
  • 佛陀解構凡夫自以為的真實存在,緣生是起點
    佛陀最終想告訴我們的是:這張桌子,雖然你感受到了它的存在,但它其實是如夢境一般的存在,並不真實。可是佛陀度化我們的時候,這樣的道理不能直說,因為我們凡夫不能接受。所以,第一重「二諦」的「世俗諦」,佛陀暫時向我們徹底地妥協了,佛陀暫時隨順我們凡夫了,姑且、暫時承認我們凡夫境界上所謂的存在的真實性,認為這張桌子是存在的。
  • 佛陀為什麼用「二諦」說法?因為凡夫很「二」
    印度學者總結,佛陀的二時教法,甚深般若波羅蜜的法門,它解構我們凡夫自以為的真實世界的巨大善巧和入手,就是緊緊抓住我們凡夫的「二邊見」作為解構的把手,從而達到徹底地解構我們凡夫境界的目的。龍樹是印度最傑出的對佛陀二時教法的詮釋者,龍樹對甚深般若波羅蜜的見解,叫做中觀見,「Madhyamaka」,就是遠離凡夫二邊的中道。
  • 佛陀所說的法,其實非真非假,是中道
    在這裡佛陀說,他往昔修忍辱,作忍辱仙人,就作了五百世,所以大家要理解修行成佛的艱難。作為資糧位的凡夫,我們要修忍辱,見道之後的第三地菩薩主要的修行功夫,就是安住於空性修忍辱波羅蜜,這是大乘佛法修行的重要法門。為什麼要修忍辱?對我們凡夫而言,修忍辱就是為了破我執,而能修忍辱,不生嗔恨,也就在於無我。
  • 《楞嚴經》安立聖位
    是人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隨所發行,安立聖位。是則名為,第三增進,修行漸次。】什麼是正性呢?佛說:阿難!正性就是自己清淨無染的自性,自性是生命永恆的主體。眾生正性被「財、色、名、食、睡」這五欲所染,故而淪落生死,要想解脫生死,就必須要通過修行進入三摩地,在三摩地裡清除這些汙染,才能回歸自性。
  • 何謂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中說:【甚深法中,心無掛礙,是名法忍。】絕大多數人對於 佛陀在經典中所說甚深法,通常會因為不是自己淺薄的世間智慧所能理解,因此就不肯至心信受;既不信受,當然就不會勤學讀誦,也不願意依教奉行、如說修學,結果當然不可能親自去證實而得到勝解。
  • 緣生的,就是剎那變化的,緣生就是無常
    【法義分享】《金剛經》導讀之17上一篇法義分享裡我們講到,佛陀構建了第一重「二諦」:世俗諦——實有,勝義諦——緣生。佛陀在第一重二諦,已然開始解構我們凡夫自以為的真實存在了,「緣生」就是解構。佛陀在第一重「二諦」,就是在解構這個不變性。佛陀解構這個不變性的善巧就是「緣生」。這張桌子,在勝義諦上是「緣生」,構成這張桌子的這些種種、種種的條件,哪怕其中有一個條件的一丁丁點的變化,都意味著這張桌子變了,因此緣生性的一個重要的推論就是「無常」。「常」在佛教裡就是「不變」的意思,「無常」就是沒有不變的,總是在變化著的。
  • 索達吉堪布: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འགག་པ་མེད་པ་སྐྱེ་མེད་པ།།ཆད་པ་མེད་པ་རྟག་མེད་པ།།འོང་བ་མེད་པ་འགྲོ་མེད་པ།།ཐ་དད་དོན་མིན་དོན་གཅིག་མིན། སྤྲོ་པ་ཉེ་བར་ཞི་བསྟན་པ།།རྫོགས་པའི་སངས་རྒྱས་སྨྲ་རྣམས་ཀྱི།།དམ་པ་དེ་ལ་ཕྱག་འཚལ་ལོ།།ཞེས་གསུངས།不生亦不滅
  • 無生法忍就是一切法不生不滅
    註解裡面說得很明白。究竟是空的意思,堅固是不空的意思,究竟是講體,堅固是講現象與作用。也許我們聽了之後會產生懷疑,如果就現象上來看,這一切萬法,有情,我們講動物,都有生老病死,無情的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怎麼能說不空?實在講,不空是從現象上來說,就是相有體無,體上沒有,《金剛經》上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從體上說的。
  • 現代人修行佛法的4大理由:天道無為諸法無生,命運如輪人生無常
    二、萬物皆緣生——為了找到回家的道路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名為無生。這首偈語,提出了「無生」的概念。無生不是自然生出,也不是「他生」,由神佛生成。但是不能理解為無生就是沒有「因」,無生之「因」,叫做「緣」。因此無生就是「緣生」。話說《西遊記》中,花果山上的一塊仙石,「內育仙胞,一日迸裂,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這就是緣生。孫悟空並非天地自然所生,「不自生」;否則天地自然無數石頭,怎麼不生出無數悟空?也不是神仙佛祖令其出生,「不他生」。
  • 回向文中的「花開見佛悟無生」是什麼意思?
    花開見到阿彌陀佛之後,透過祂的說法教誨,我們漸漸悟到「無生法忍」的境界,也就是「無(有)生(滅),(諸)法(受)忍」時,不受有生有滅的涅槃狀態。  說到「無生法忍」,我們必須先解釋「生忍」、「法忍」,最後再說說「無生法忍」。
  • 佛陀說二諦,是對治凡夫的二邊見——常見與斷見
    第一組「二諦」,佛陀要告訴我們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都是緣生而性空的。佛陀說,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都是以沒有「常一不變」和「獨立存在」為基本特徵。這個基本特徵,我們可以概括為一個詞,就叫作「無我」。「無我」是佛陀要告訴我們的第一個重要道理。這一重教理討論到這裡並不完滿,必須有下面一段非常重要的補充。
  • 為什麼佛陀只為已經知道「眾生如幻」的弟子說「不可殺生」
    為什麼佛陀已經說了「眾生如幻」,卻還要再說「不可殺生」呢?甚至於可以說:「為什麼佛陀要為已經明白眾生如幻的弟子,再說不可殺生呢?」。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楞嚴經,可以說楞嚴經的前四卷,都是佛陀在為弟子們開示「世界、眾生,皆如幻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