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生性空,講無我,對治我執;緣起無生,講無生,對治實執

2020-09-21 淨名讀書

【法義分享】《金剛經》導讀之32


佛陀「二時教法」用「二諦」模式來解構、顛覆我們凡夫對凡夫境界自以為的真實存在。從第一重「二諦」的「世俗諦」——「實有」,這是起點,這是徹頭徹尾的凡夫見,經過四重「二諦」的解構,到了第四重「二諦」的「勝義諦」——離言空性,指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是以什麼都不存在為它的基本特徵。佛陀解構我們凡夫境界自以為的真實存在,用四重「二諦」的模式是很善巧的,也是有次第的,分了兩個次第:第一步,就是前兩重「二諦」,也就是第一組二諦,佛陀講「緣生性空」,講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是無自性的。這是對治我們凡夫的「我執」,佛陀說「無我」。第二步,後兩重「二諦」, 也就是第二組二諦,講「緣起無生」,講凡夫境界上的一切存在,其實根本就是不存在,壓根兒就沒產生——空性,對治的是我們凡夫的「實執」,佛陀講「無生」。

這裡就出現了兩個名言,一個是「緣生」,一個是「緣起」。這兩個名言是有差異的。「緣生」指的是緣生的法,指的是具體的事物,凡夫認為我們凡夫境界是存在的,而佛陀說,凡夫境界的存在也不過就是種種的「緣」而生起的存在。所以凡夫境界的存在是緣生的法,這是「緣生」的意思,它對應的梵文是:pratītyasamutpanna。

「緣起」不是指某個具體的事物,而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和理論。「緣起」指的是,佛陀認為我們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不過都是「緣生」而「性空」、無自性,「無自性」的法其實就是「空性」,是以什麼都不存在為它的基本特徵,這個道理叫「緣起」。所以,佛陀講「緣起」就是為了說「無生」。「緣起」對應的梵文是:pratītyasamutpāda。

我們做個總結,前兩重「二諦」是「緣生性空」,後兩重「二諦」是「緣起無生」。四重「二諦」,我們最難理解的是後兩重「二諦」,「緣起無生」——空性。凡夫境界一切的存在都是以根本不存在為基本特徵,就是物我皆空,身心皆空,一切都是空。《愣伽經》中有四句偈:因緣和合中,愚夫妄謂生,不能如實解,流轉於三有。

當聽到這一切都是空的道理的時候,肯定有一些人不願意接受:這怎麼可能呢?這跟我們凡夫境界太不一樣了,肯定有這樣的人。當然,還有第二類人,他願意接受佛陀的教誨,但是他不敢接受,一想到「物我皆空」,「身心皆空」,內心會生起一種恐懼感。《金剛經》裡有一段經文說,「若當來世,後五百歲」,「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稀有」。這句經文是說,到了後五百歲,也就是我們今天這樣一個末法時期,如果一個人能夠聽到《金剛般若波羅蜜》這樣的空性法門,內心不生起一種恐懼的心、不生起一種怖畏的心,那你是甚難稀有啊!所以,第二類人,就是願意接受佛陀關於「一切皆空」的道理,但是內心是有恐懼感的。

一個凡夫真入佛門,真正入大乘佛法的佛門,他最初的修行境界是什麼?你看社會上有一些人學佛,剛入佛門沒幾天,就換上了一身中式服裝,然後泡上一杯普洱茶,喝著茶,望著窗外的春色,「哇,我內心好寧靜哦」,以為這是學佛的境界。如果追求這樣的境界,以為這是凡夫入大乘佛門境界的話,那就是相似佛法聽太多了。凡夫一入佛門,佛陀最初給我們講的道理是什麼?是解構、是顛覆我們凡夫自以為的真實世界。我們凡夫執著我們凡夫境界為實有,佛陀就是要把它解構掉。

於曉非老師分享了當年他學習大乘佛法的心路歷程:當年我聽老師講課的時候,我的老師總是重複一句話,他說:「這個凡夫的境界,它從來就沒有,壓根兒就沒有,一點影子都沒有啊」。這是當年我老師反反覆覆、不斷重複的一句話。我最初不接受、不理解。怎麼會沒有呢?這說的是什麼事兒呢?他為什麼要說這件事兒呢?不理解。過了一段,理解了,但不接受。原來桌子沒有,怎麼可能呢?又經過了一段時期,願意接受了,但是不敢接受。我從最初的不理解,後來理解了不接受,後來願意接受了,就我個人來講,經過了三年的歷程。聽老師講「凡夫境界從來就沒有,壓根就沒有,它一點影子都沒有啊!」反反覆覆聽這句話聽了三年,我才願意接受。但是一旦接受了,內心生起的就是恐懼。一切皆空啊,那種恐懼感啊。我舉個例子,做惡夢,老做什麼夢呢?做從懸崖掉下去的夢。什麼都抓不到啊!空落落的呀!最後,從夢中驚醒。

所以,入大乘佛法的門,凡夫是很痛苦的經歷,是一種撕心裂肺、刀子剜心的經歷。我們過去多生累劫在心中所積澱的對凡夫境界的實有見,要被佛陀解構掉,說句實在話,我們就是不願意讓他解構——抗拒,而真正要被解構掉的時候——恐懼。所以,這是以我個人的學佛經歷告訴大家,入佛門修行的真實的境界。

我們要充分理解佛陀「二時教法」四重「二諦」,它的「解構」和「顛覆」的法義。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與非佛法思想存在著極大的不共。大乘佛法思想的不共,首先就體現在「無生」,體現在「空性」上。能不能理解、能不能接受「無生」和「空性」,這是進入大乘佛法的門檻,這也是佛教與非佛教思想的差異!

下一篇,我們將分享關於思想差異與寬容的話題。


相關焦點

  • 緣起即無生,空性即中道
    那麼這兩句講的很清楚,是因為佛說「緣起」,鳩摩羅什譯做「能說是因緣」,而「因緣」這個詞,葉少勇教授翻譯成「緣起」。對照梵文原本,就是「緣起」這個詞,「Pratītyasamutpāda」,這一點沒有問題。因為佛說了「緣起」,那麼一切凡夫的戲論,都熄滅了。而這位說緣起者——這裡指的就是指佛陀,那是一切說法當中排第一、最勝,因此龍樹說,我恭恭敬敬地頂禮他。
  • 佛法精華|定慧師兄和你分享:什麼是無生四諦?天台通教如是說
    通教三乘用觀巧故,審實所破之集,能破之道,同一真空,無有二相,故名道諦。簡單來說就是,通教行者觀一切道行皆空,能治之道,泯亡不存。如果對生滅四諦的內容執為實有,無生四諦的說法就很難接受和理解,更不用說無量四諦與無作四諦。《法華玄義釋籤》中說:無生四諦者,知苦無生,名苦聖諦;知集無和合,名集聖諦;於畢竟滅中無生,名滅聖諦;於一切法平等不二,名道聖諦。
  • 怎樣正確理解無我,無相和無生法忍的修行
    修行人的修學次第應是,先修「無欲」,再修「無我」,後修「無相」。 「無欲」是指舍離對世間諸欲的染著。「無我」是指破除我執,證人無我,五蘊皆空之理。「無相」是指證法無我,萬法皆空,諸相非相,般若無相的實相智。從結果來說,修「無欲」得生天果,修「無我」得二乘果。修「無相」得菩薩果。
  • 無生無滅,緣合為生,緣離為滅,無生滅
    山中示弟山林吾喪我,冠帶爾成人。莫學嵇康懶,且安原憲貧。山陰多北戶,泉水在東鄰。緣合妄相有,性空無所親。安知廣成子,不是老夫身。禪紅塵之中的誘惑與成長結伴而來,這一切又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禪緊接著闡述「緣起」、「性空」的佛理。告誡弟弟萬物性空的本質,不要被虛幻的「幻相」所迷惑。佛家認為一切物皆因緣聚合而成,因緣失和,萬事空。「然一切法,自性本空。無生無滅,緣合為生,緣離為滅,無生滅。」
  • 26|淨土法門的「無生法忍」,就是決定信受彌陀救度
    (一)淨土宗得忍論,也就是淨土宗這個宗派對無生法忍的看法。經文說韋提希夫人「心生歡喜,嘆未曾有,豁然大悟,逮無生忍」,無生忍就是無生法忍的意思,「無生」就是真如理體、真如實相的境界。真如理體是不生不滅的法,所以說無生法;「忍」是確認、確知、決定、忍可、不動搖、不退轉的意思。
  • 花開見佛悟無生
    花開見佛悟無生     花開見佛悟無生,這句大家都很熟悉。可它的真實內涵是什麼呢?這句話是破迷開悟之道言。迷者難識其理,不解其義。     花開表世間萬事萬物,世間的一切事物無不是花開花落。都是幻起幻滅現象。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
  • 我見、我執、法執簡析
    前一個話題,我交流過無生法忍,就有不少視頻中的種種胡說法義。這裡也有必要將我見、我執、法執種種臆說,加以簡析。一.我見、我執簡述1.我見,是指執著色身、執著自己的這個見聞覺知的意識心為「我」,以為這個意識心恆常不壞,在人死後,能至來世。
  • 何謂生忍、法忍、無生法忍?
    修行進入眾生忍之後,心中進一步要思惟十方諸佛所說的法,都說無我也無我所,只不過諸法因緣和合,而假名施設有我、有人、有眾生,那就如同內部藏著機器的木頭人,雖然能動作,但其實沒有一個主宰的我在。二乘的無生忍,就是現前如實的觀察我的五蘊是無常空,我的十二處、我的十八界是無常空;或者從十二因緣當中,去如實的觀察我的五蘊、我的十二處、我的十八界都是借入胎識為因,及父母、無明、四大、業種為緣,才有蘊處界的緣起緣滅。蘊處界既然是緣起緣滅的體性,所以說蘊處界其性本空。
  • 永嘉大師:是以禪門了卻心,遁入無生知見力!
    大丈夫、秉慧劍,般若鋒兮金剛焰;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卻天魔膽。如果能遠離意識心境界,斷除離念靈知為常、為實我的邪見,方能起心尋覓不落於意識心境界之如來藏真實心,方能因為親證如來藏真實心的緣故,而頓入無生之法中;但這些都是由知見正確的力量所達成的,也是必須依靠斷除我見後之清淨意識心來參禪,方能證悟實相心如來藏,方能因為現觀如來藏之本來自性清淨涅槃,而發起般若中道實相智慧。
  • 《緣起的見解是佛法見解中的精髓》哲蚌寺覺美格西
    在此的「無生」非指否定的生,而是否定了真實的生、自性的生。「何故緣生」而說到了「無生」,因為依賴著他者而去產生的緣故,所以深信不是自己的力量讓自己而產生的。龍樹菩薩在著作裡面也說到:「依由緣起的理由,而說到了無有生滅。」像《六十如理論》的禮讚文說:「對能夠如此自在宣說緣起的導師,我致意最上的敬意!」因為緣起,而沒有了自性,所以是性空!
  • 海濤法師:什麼叫「無生」?如何思惟「無生法忍」?
    問:什麼叫「無生」?如何思惟「無生法忍」?無生法忍是一個佛教最高圓滿究竟智慧的狀態,也是一個佛陀的智慧的狀態。什麼叫「無生」?佛教最高就是希望我們達到無生法忍,但是話又講回來,無生法忍要有佛陀親自教育,有一個圓滿證得的佛陀教育,你才能夠得到無生法忍。當然我們看經典,就像指頭指著月亮一樣,我們知道那是月亮,但我們還沒到那邊。你真的要達到無生法忍,一定要佛陀親自教育;沒有佛陀親自教育,你就沒辦法。
  • 佛陀安立緣生,目的是為了說無生
    「緣生」事物就是沒有「獨立存在性」,沒有「常一不變性」,也就是「無自性」,而這個「無自性」就是不存在。所以,「緣生」是佛陀解構我們凡夫境界一個巨大的解構的善巧方便。這段內容是基於理論做的探討。我們舉一個汽車組裝車間的例子,再從另一個角度來論證這件事情。汽車製造廠最後的組裝車間是一個巨長的流水線。
  • 破除我執無明和法執無明,就能悟入「不二法門」
    讀過《壇經》的人都知道,禪宗一再強調佛法是不二之法,也許有人會說,佛不是講了無量的法門嗎?這就要理解:不二法門雖然只有一個,但是證入不二法門的道路卻有千萬條,就好比進一個房間,從東南西北上下四維都可以進入,但是房間只有一個。
  • 「花開見佛悟無生」的開示
    為什麼大迦葉看了釋迦佛拈花,他就笑了呢?因為他通過釋迦牟尼拈花而見到了自性、本性、佛性,也就是接下來的見佛,見到了佛性了。這就是花開見佛。 悟無生,是什麼意思?悟,就是當即就領悟了。無生,就是無生法忍。什麼是無生法忍?我們就從字面上的意思來解釋。無生,就是指我們那個不生不滅的真心佛性,那個佛性是不生不滅的,是亙古長存的。
  • 為了讓武則天理解佛教《華嚴經》,他以金獅子做比喻,講得極好!
    一般無論歷史學家還是佛教徒,都相信武則天是信佛的,否則她寫不出來那句著名的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我們學佛的人,一開始都要學習緣起、色空、無相、無生、五教、涅槃等等佛學名詞的意義,否則便不知佛學在講什麼。但很多講解往往講得太抽象玄奧,以至於普通人聽了頭大。一篇《金獅子章》非常殊勝,雖然字數不多,但佛學中重要的東西全都包括在裡面了。法藏大和尚的智慧確實遠超常人。
  • 無生法忍就是一切法不生不滅
    究竟是空的意思,堅固是不空的意思,究竟是講體,堅固是講現象與作用。也許我們聽了之後會產生懷疑,如果就現象上來看,這一切萬法,有情,我們講動物,都有生老病死,無情的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怎麼能說不空?實在講,不空是從現象上來說,就是相有體無,體上沒有,《金剛經》上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從體上說的。
  • 《學習無生法忍義理》
    我們在修行佛法時,經常聽到無生法忍這個詞語,那什麼是無生法忍呢?無生法忍,也是無生忍,無生無滅法忍;就是能確切地領會一切法不生不滅之理。把心安住在所悟不生不滅的中道實相上,不動不退。主要包括三種忍,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
  • 無生法忍是初地菩薩的境界
    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這句經文問題主要在: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看看其他的翻譯:玄奘:若有菩薩於諸無我、無生法中獲得堪忍。真諦:若有菩薩於一切法無我無生,得無生忍。義淨:若復有人於無我理不生法中得忍解者。這樣看看來,除了無我之外,還應該有無生,什麼是無生?無生就是上一段經文說的沒有斷滅相,從來沒生過,還滅什麼?
  • 《金剛經》講無我相,那念佛往生的人是誰,這個問題一定要搞明白
    《金剛經》講無我相,那念佛往生的人是誰,這個問題一定要搞明白。《金剛經》在我國可謂是相當流行的一部經典,由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文字優美,甚至很多不是學佛的人都讀過。我們知道六祖慧能大師就是通過《金剛經》開悟的,所以這部經的影響力也是很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