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義分享】《金剛經》導讀之32
佛陀「二時教法」用「二諦」模式來解構、顛覆我們凡夫對凡夫境界自以為的真實存在。從第一重「二諦」的「世俗諦」——「實有」,這是起點,這是徹頭徹尾的凡夫見,經過四重「二諦」的解構,到了第四重「二諦」的「勝義諦」——離言空性,指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是以什麼都不存在為它的基本特徵。佛陀解構我們凡夫境界自以為的真實存在,用四重「二諦」的模式是很善巧的,也是有次第的,分了兩個次第:第一步,就是前兩重「二諦」,也就是第一組二諦,佛陀講「緣生性空」,講凡夫境界上的存在是無自性的。這是對治我們凡夫的「我執」,佛陀說「無我」。第二步,後兩重「二諦」, 也就是第二組二諦,講「緣起無生」,講凡夫境界上的一切存在,其實根本就是不存在,壓根兒就沒產生——空性,對治的是我們凡夫的「實執」,佛陀講「無生」。
這裡就出現了兩個名言,一個是「緣生」,一個是「緣起」。這兩個名言是有差異的。「緣生」指的是緣生的法,指的是具體的事物,凡夫認為我們凡夫境界是存在的,而佛陀說,凡夫境界的存在也不過就是種種的「緣」而生起的存在。所以凡夫境界的存在是緣生的法,這是「緣生」的意思,它對應的梵文是:pratītyasamutpanna。
「緣起」不是指某個具體的事物,而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和理論。「緣起」指的是,佛陀認為我們凡夫境界上一切的存在不過都是「緣生」而「性空」、無自性,「無自性」的法其實就是「空性」,是以什麼都不存在為它的基本特徵,這個道理叫「緣起」。所以,佛陀講「緣起」就是為了說「無生」。「緣起」對應的梵文是:pratītyasamutpāda。
我們做個總結,前兩重「二諦」是「緣生性空」,後兩重「二諦」是「緣起無生」。四重「二諦」,我們最難理解的是後兩重「二諦」,「緣起無生」——空性。凡夫境界一切的存在都是以根本不存在為基本特徵,就是物我皆空,身心皆空,一切都是空。《愣伽經》中有四句偈:因緣和合中,愚夫妄謂生,不能如實解,流轉於三有。
當聽到這一切都是空的道理的時候,肯定有一些人不願意接受:這怎麼可能呢?這跟我們凡夫境界太不一樣了,肯定有這樣的人。當然,還有第二類人,他願意接受佛陀的教誨,但是他不敢接受,一想到「物我皆空」,「身心皆空」,內心會生起一種恐懼感。《金剛經》裡有一段經文說,「若當來世,後五百歲」,「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稀有」。這句經文是說,到了後五百歲,也就是我們今天這樣一個末法時期,如果一個人能夠聽到《金剛般若波羅蜜》這樣的空性法門,內心不生起一種恐懼的心、不生起一種怖畏的心,那你是甚難稀有啊!所以,第二類人,就是願意接受佛陀關於「一切皆空」的道理,但是內心是有恐懼感的。
一個凡夫真入佛門,真正入大乘佛法的佛門,他最初的修行境界是什麼?你看社會上有一些人學佛,剛入佛門沒幾天,就換上了一身中式服裝,然後泡上一杯普洱茶,喝著茶,望著窗外的春色,「哇,我內心好寧靜哦」,以為這是學佛的境界。如果追求這樣的境界,以為這是凡夫入大乘佛門境界的話,那就是相似佛法聽太多了。凡夫一入佛門,佛陀最初給我們講的道理是什麼?是解構、是顛覆我們凡夫自以為的真實世界。我們凡夫執著我們凡夫境界為實有,佛陀就是要把它解構掉。
於曉非老師分享了當年他學習大乘佛法的心路歷程:當年我聽老師講課的時候,我的老師總是重複一句話,他說:「這個凡夫的境界,它從來就沒有,壓根兒就沒有,一點影子都沒有啊」。這是當年我老師反反覆覆、不斷重複的一句話。我最初不接受、不理解。怎麼會沒有呢?這說的是什麼事兒呢?他為什麼要說這件事兒呢?不理解。過了一段,理解了,但不接受。原來桌子沒有,怎麼可能呢?又經過了一段時期,願意接受了,但是不敢接受。我從最初的不理解,後來理解了不接受,後來願意接受了,就我個人來講,經過了三年的歷程。聽老師講「凡夫境界從來就沒有,壓根就沒有,它一點影子都沒有啊!」反反覆覆聽這句話聽了三年,我才願意接受。但是一旦接受了,內心生起的就是恐懼。一切皆空啊,那種恐懼感啊。我舉個例子,做惡夢,老做什麼夢呢?做從懸崖掉下去的夢。什麼都抓不到啊!空落落的呀!最後,從夢中驚醒。
所以,入大乘佛法的門,凡夫是很痛苦的經歷,是一種撕心裂肺、刀子剜心的經歷。我們過去多生累劫在心中所積澱的對凡夫境界的實有見,要被佛陀解構掉,說句實在話,我們就是不願意讓他解構——抗拒,而真正要被解構掉的時候——恐懼。所以,這是以我個人的學佛經歷告訴大家,入佛門修行的真實的境界。
我們要充分理解佛陀「二時教法」四重「二諦」,它的「解構」和「顛覆」的法義。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與非佛法思想存在著極大的不共。大乘佛法思想的不共,首先就體現在「無生」,體現在「空性」上。能不能理解、能不能接受「無生」和「空性」,這是進入大乘佛法的門檻,這也是佛教與非佛教思想的差異!
下一篇,我們將分享關於思想差異與寬容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