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展格局呼喚產學研緊密結合的人才戰略

2020-12-07 環球網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在積極融入全球化的進程中獲得了快速發展,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然而,這種以全球化背景下的人口紅利為特徵的經濟增長模式已經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從國際形勢看,經濟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國家貿易保護主義迅速抬頭,中國的外向型經濟會長時間面臨嚴峻挑戰。同時,隨著人口老齡化、人工成本上升以及長期以來的粗放式增長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我國自身也存在轉變發展方式的內在需求。面對國際國內形勢的新變化,中國將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要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我國新發展格局的底層邏輯,是以人才驅動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

國際人才引進應注重與我國科技創新現實需求相銜接

我國歷來重視國際化高端人才的引進。然而,我們以往在國際化高端人才的引進中,多以頂級論文發表來判斷人才是否「高端」,結果是國家花費了高昂代價,甚至引起了一些西方國家的無端猜疑,但大量的經費投入只是產生了一些公開發表的論文,對我國現階段的產業結構升級和關鍵技術領域的突破並沒有帶來直接幫助,我國卡脖子技術領域的科技帶頭人依然缺乏。反之,這些年我國重大科技創新項目如蛟龍、墨子、天宮、神舟、嫦娥等項目的總設計師、總工程師及其科研團隊主要來自國內培養的人才。

我們需要在國際化高端人才引進中更加注重與我國現實需求的對接,結合我國產業發展規劃和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制定國家層面的高端創新型科技人才緊缺目錄,重點引進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智能製造等領域的核心技術人才。同時,要進一步優化我國的自然環境、政治環境、科研環境、產業環境、制度環境等,營造更加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吸引全球高端科技人才來華工作、創業。

增強教育自信,構建政府、企業、高校人才培養合作機制

當前,德國、法國、荷蘭、日本等國家的年輕人基本上是在本國接受高等教育後參加工作,而中國卻是全球最大的留學生源國。一些媒體和留學中介的誇大宣傳,加上國內一些單位在招聘等方面給予海歸人才的特惠待遇,導致我國存在非理性的「留學熱潮」。同時,我國政府資助的來華留學生整體質量和專業結構有待提高,國家留學生獎學金政策需要更多地和國家人才戰略相結合。

要引導民眾正確認識我國高等教育所取得的進步,建立教育自信,不迷信國外機構的高校排名。同時,加大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投入,促進高等教育均衡發展,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在國內接受高質量的高等教育。各單位在人才招聘中,要對國內外培養的人才一視同仁,唯才是舉,不能簡單套用是否海歸進行區別對待。建立政府、企業、高校在人才培養上的合作機制,高校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要更加貼近市場需求。加大對理工科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支持力度,引導優秀學生從事科技工作。加快出臺職業教育與普通高校高層次教育的銜接辦法,讓具備職業技術工作經歷的年輕人有更多的深造機會,促進實踐和理論的融合。基礎教育要破除形式上的素質教育,加強對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視學前教育對人力資本培育的重要作用,加強對學前教育的投入,引導社會優秀人才從事學前教育工作。優化外國留學生結構,評估和改進中國政府資助獎學金的使用效果。

建立符合崗位特點的人才評價制度,完善科技創造報酬體系

目前的人才評價制度沒有結合不同崗位的價值創造特點,各行各業都陷入了「數論文」的誤區。這些年中國科技論文總量全世界第一,但真正的科技創新實力依然不強,卡脖子技術長期沒有得到突破。如果缺乏量化標準,科研人員又擔心強大的人際關係會影響人才評價的公正性。憑能力、實績、貢獻評價人才在實際工作中面臨著極大的挑戰。要建立符合崗位特點、有利於價值創造的人才評價制度。人才評價要以價值創造為本位,不能為了追求量化評價而背離崗位特點和價值創造。要建立多元化的職稱評價制度,完善分類評價的標準建設,應用性行業要強調用實際貢獻來代替科研論文發表。

在華為等民營企業,由於薪酬、股權等激勵機制設計到位,科技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得以有效激發,成就了世界水平的中國高科技企業。比較而言,體制內單位擁有更多的科技人才存量,但由於科技創造成果的報酬制度尚不完善,科技創造成果和收入聯繫不緊密,科技分紅、股權期權等制度沒有得到有效應用,科技人才的活力遠沒有被激發出來。要完善科技創造報酬體系,激發一線科技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改革科研經費管理辦法,簡化科研經費使用過程,提高科研經費使用自主性。提高薪酬對科技人才的激勵效果,科技人才的薪酬要與科技創新、知識創造所產生的價值掛鈎。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制度,允許科研人才通過科技成果市場化轉化獲得價值回報。明確科研成果歸屬認定方法,不以行政權力來強行分配科研成果歸屬。

(作者:蘇中興,系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人力資源管理系主任)

相關焦點

  • 貴州師範學院黨委書記石培新:將全會精神與學校發展緊密結合
    站在新時代歷史方位的貴州師範學院,挑戰前所未有,機遇前所未有,學校今年也提出了今後五年工作的發展思路是:全力貫徹「12345」發展思路,即,堅守「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這一初心使命,突出「建設一流學科專業、培養一流創新人才」兩個重點,強化「師範、應用、特色」三個導向,推進「有顏值、有氣質、有溫度、有活力」四有師院建設,實施「質量立校、人才強校、學科領校、特色興校、開放活校」五大戰略。
  • 米袋集團與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戰略合作,持續推進企業人才發展
    米袋集團與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戰略合作,持續推進企業人才發展 為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深化產教融合,推進校企合作,米袋集團通過與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的戰略合作,持續利用自身在汽車產業鏈領域的行業優勢
  • 福州大學推動政產學研用一體化:「頂天立地」育人才
    福州大學微電子學院院長陸培民表示,此次校企合作是落實福州大學—福建省電子信息集團—晉江市政府三方共建示範性微電子學院合作協議的重要內容,更是在省內首創集成電路產業人才跨專業深度培養新模式。  電子信息產業是福建主導產業,集成電路是電子信息產業的核心,正為福建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在晉華這一龍頭項目蓄力發展的關鍵階段,校地企合作培養人才將為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
  • 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 擔當好戰略支撐的角色
    如果說,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我國積極參與國際大循環發揮了重要作用的話,那麼,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將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發揮決定性作用。因此,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十四五」規劃最大的亮點,也是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戰略的重大轉變。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南京工業大學與江蘇科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舉行產學研合作籤約...
    3月12日上午,江蘇科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南京工業大學籤署產學研合作協議,雙方擬合作建立本科生、研究生實踐基地,讓高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培養出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人才。江陰雲亭街道領導張曉新、鄔閩澄、包煜,江陰市科技局科管科科長王黎君,南京工業大學前黨組副書記高明、南京工業大學科研部部長管國鋒、材料學院院長沈曉冬,江蘇科強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明等出席籤約及揭牌儀式。
  • 廈門市總工會緊密結合工會實際 科學謀劃發展藍圖
    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許毅青表示,根據市委全會確定的目標任務和戰略舉措,緊密結合廈門工會實際,科學謀劃廈門市工會未來5年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藍圖。全會明確了廈門市「十四五」時期發展主要目標和2035年遠景目標。
  • 助推體育產業發展 四川省體育產學研促進會與武勝縣達成戰略合作
    封面新聞記者 鍾雨恆體育產業近年來蓬勃發展,正逐步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新增長點。6月15日下午,為助力武勝縣體育發展建設,為武勝縣體育發展提供解決方案,四川省體育產學研促進會與武勝縣體育發展中心正式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攜手助推體育事業的蓬勃發展。這次戰略合作不僅對武勝縣的體育產業及其關聯行業發展具有極強的推動作用,同時也響應了四川省「一幹多支、五區協同」的戰略新要求。
  • 南通理工學院與蘇中建設集團籤訂產學研戰略合作
    中國江蘇網11月23日南通訊(通訊員 侯紅梅 )22日下午,南通理工學院與江蘇蘇中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於海安校區舉行產學研合作籤約儀式雙方通過協議共同設立課題,合作研究新時代建設施工領域主要崗位的職業關鍵能力模型,系統設置、調整、優化相應的課程體系及培養方案,共同編寫教材,開展專業論證。雙方通過開設「蘇中建設班」,實行「訂單式」培養,設置6年(學校3年+企業3年)的聯合培養期等方式實施建築施工人才聯合培養,設立「蘇中建設獎學金」和「蘇中建設助學基金」,共同組織「通理工-蘇中建設杯」工程預算、裝飾設計、BIM應用等技能大賽。
  • 福州大學與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籤訂「產學研」戰略...
    3月8日下午,福州大學與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十六局」)——福州大學「產學研」戰略合作籤約儀式在國家大學科技園舉行。中國水利水電第十六工程局有限公司總經理金建國、副總經理楊偉明,福州大學黨委書記陳永正、副校長黃志剛,及雙方相關單位負責人參加了籤約儀式。會議由黃志剛副校長主持。
  • 蘇州中紡學面料產業研究院產學研戰略合作授牌儀式
    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通過在紡織產業集群搭建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蘇州中紡學面料產業研究院,精準對接蘇州區域的創新發展需求、推動各類創新資源有效集成,打通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新渠道,也打通了全國學會服務地方的新模式。
  • 歐文英語與重慶師範大學達成產學研戰略合作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月13日11時34分訊(王露露)1月11日,在渝中區教委的指導和幫助下,歐文教育科技集團與重慶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舉行產學研戰略合作籤約授牌儀式。雙方就人才招聘、技術培訓、科研應用等多方面達成合作共識,共建長效育人機制,共同用愛和知識編織美麗的教育事業。
  • 睿至大數據與長安大學建立「產學研」戰略合作
    2019年12月3日,北京睿至大數據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睿至大數據)牽手長安大學電子與控制工程學院,雙方正式籤署「產學研」戰略合作協議。北京睿至大數據有限公司北京總部總裁魏紫川、長安大學院長段晨東、中國自動化學會委員博士生導師巨永鋒、長安大學電控學院交控系主任趙忠傑、交科院(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信用事業部負責人馬英傑等出席本次戰略籤約儀式。「產學研」戰略合作依託「城市交通大腦聯合實驗室」,廣泛開展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項目產業化。
  • 「產學研」齊發力 走活人才培養這盤棋——聚焦南京工程學院校企...
    原標題:「產學研」齊發力 走活人才培養這盤棋——聚焦南京工程學院校企產學研協同育人模式生動實踐為青年的成長成才服務,是高等教育樸素、基本的職責。職責背後的實踐邏輯應是真正地將「立德樹人」「以生為本」落到實處,實現人才培養與經濟社會需求緊密結合。
  • 全面理解和把握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要義
    作者:雲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馬子紅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要求,「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強調「堅持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暢通國內大循環」「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 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時代背景與重點任務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中央準確分析判斷世界經濟發展大勢、我國當前與未來經濟發展階段轉換存在的優勢與劣勢、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在新的國際環境下進一步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基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所作出的重要戰略決策,對我國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 融中求新 以活促合 著力培育有色金屬產業發展新動能
    思維定勢、工作慣性和路徑依賴不同程度存在,對融合發展的認識不夠到位,更多地停留在「結合」層次,搶抓重大戰略機遇的意識不強。二是成果轉化不足。創新能力未能充分釋放,向高端、尖端、後端轉化較少,導致結構不優,大而不強,鏈條較短,產品大多處於價值鏈低端。三是體制機制不活。融合發展涉及到政府企業多個主體、產學研用多個環節、一二三多個產業,工作合力、協同作用沒有充分發揮。這些問題既是差距,更是潛力。
  • 產學研用合作:創新的「母機」
    如何通過產學研用合作創新推進戰略新興產業發展,是時代對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提出的新要求。    新興產業帶來新機遇    當前,全球正在進入創新驅動的新時代。科技與教育對於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越來越凸顯。
  • 貫徹新發展理念 構建新發展格局—訪包頭市委副書記、市長趙江濤
    記者: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包頭市作為自治區最大的工業城市,是怎樣認識新形勢的?趙江濤:進入新發展階段,包頭市面臨的發展形勢也在發生著深刻變化,各種機遇相互疊加,是一個難得的發展「機遇期」。
  • 融合聚力,在新發展格局中攜手共贏
    從基礎設施到產業集聚,從創新發展到公共服務,鎮江立足新發展格局以更深謀劃、更活機制、更實行動,在推進區域互動融合中揚長補短、借勢攀高,不斷激發產業活力,持續提升城市競爭力,奮力跑出協同發展、合作共贏的加速度。
  • 新發展階段 新發展理念 新發展格局
    「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戰略深入實施,四川發展的戰略動能將更加強勁;暢通國民經濟循環帶來區域經濟布局和對外開放格局加快重塑,四川發展的戰略位勢將更加凸顯;國家推動引領性創新、市場化改革、制度型開放、綠色化轉型等重大政策交匯疊加,四川發展的戰略支撐將更加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