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四個維度
核心閱讀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也衍生出了深厚而璀璨的文化資源,這些優秀而寶貴的文化資源始終滋潤著華夏兒女,為華夏兒女提供了強大的精神養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廣泛的民族共識,深厚的群眾基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我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途徑。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也衍生出了深厚而璀璨的文化資源,這些優秀而寶貴的文化資源始終滋潤著華夏兒女,為華夏兒女提供了強大的精神養分。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之一,在於它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良好社會風氣至關重要。雖不能收立竿見影之效,但潛移默化,潤人心田,德澤後代。
當前國際競爭趨勢日益嚴峻,其背後最深層次的競爭是在文化領域的競爭,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具有廣泛的民族共識,深厚的群眾基礎,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是我國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途徑。
掌握要義
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說「風俗者,天下之大事」。構建社會新風正氣、匡正世道人心需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只有普通群眾全面深入地學習了解優秀傳統文化,把其中蘊含的信念、智慧內化於血液之中,才能認同、尊重、踐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才能更加堅定文化自信。然而,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絕不是簡單地背誦幾句名言警句,掌握一些歷史典故,而是要深入地去了解它的價值體系、精神實質,否則就難以弄清它的意義所在。
毋庸諱言,對於普通群眾而言,做到這一點並非易事。首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經五千年,內容廣泛,思想深邃,可謂博大精深,並且不同領域文化之間以及同一領域文化內部一直處於不斷發展融合的過程。就中華文化整體而言,從大的方面講是儒釋道三家相互融合發展的產物,但仔細考察,先秦時期墨家、法家等其他思想也融入其中。就單一儒家文化而言,先秦時期的儒學在千年演變過程中,吸收佛老思想,不斷被先哲聖賢結合時代特點闡發注釋,先後經歷了玄學、理學、心學、漢學等不同發展階段,形成眾多學派,產生眾多思想觀點。可見,真正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義有一定的難度。
其次,由於語言的障礙,普通群眾閱讀傳統文化的載體——經典文獻,已感到困難重重,以至於難以直面傳統文化,難以直達古人心靈,難以領略經典的風採和思想的玄妙。當代普通群眾閱讀經典文獻,一是靠白話文翻譯,然而一些古文所蘊含的詞義和哲理很難用現代白話精準體現,在文白轉換之間,經典中的一些精微之處往往被翻譯得平淡無味;二是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靠當代人的解讀。這種解讀難免會融入個人的閱歷、知識、思想和情趣,如果不能秉持嚴謹的學術態度,嚴守原典這條「紅線」,就容易過度闡釋議論甚至戲謔影射,把「經」念歪了。
再次,傳統經典文獻本身的書寫體例無疑也增加了理解難度。無論是儒家的「四書五經」還是道家的《道德經》,抑或其他諸子百家著作,其體例多為語錄體或散文體,很多核心概念和重要思想分散於全書的不同篇章,缺少完整清晰的思想體系和內在邏輯,閱讀起來似有霧裡看花之感。比如,「仁」是《論語》的核心概念,出現了一百多次。但不同時間、不同場合、不同對象,孔子對「仁」的含義回答不盡一致。如不進一步深入研究,僅閱讀文本很難弄清「仁」的具體內涵。
清代學者彭端淑在《為學》中說:「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也;不學,則易者亦難矣。」普通群眾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勤於學習是基本規律,但更要善於學習,掌握符合自身特點的學習方法,不能同於專家學者的專業研究,否則對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就會望而卻步,拒之於千裡之外,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就只能停留在口號上。
大處著眼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所謂「得其大者」是指掌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義。這種核心要義是指長期以來被中國人民、中國社會所接受的至今仍然活在我們心中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中國傳統文化有「大學」與「小學」之分。「大學」也被稱為「德性學問」,重在心性之學、德行修養、人格塑造;「小學」也被視為「文獻學問」,重在考據,研究文字、訓詁和音韻。前者強調「尊德性」,後者強調「道問學」。兩者既相互爭辯又共同推進中華文化不斷向前發展。但對於當下普通大眾而言,傳統文化的意義主要在於「大學」而非「小學」。學習優秀傳統文化,首要側重於其所蘊含的修身養性、立身處世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範。
化繁為簡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包涵的內容十分廣泛、繁多,但核心在於儒道兩家。學者夏海在《國學要義》中指出,在短時間內掌握優秀傳統文化的要義,最好的辦法就是學習儒道經典,研讀儒道概念。抓住了儒道經典和概念,就基本建構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四梁八柱。經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是本源,是最有價值的著作,儒道的基本經典有《老子》《莊子》和「四書」;概念是人們的思維對客觀事物普遍本質的認識和反映,儒道的基本概念包括道、仁、義、禮、智、信、孝、忠、廉、恥等。學習經典要注重原著的學習。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有句名言,任何一本解釋經典的書都比不上原著本身。不讀原著,只讀別人詮釋註解的東西,恐怕皓首窮經也難識傳統文化的真面目。閱讀經典可先從閱讀權威註解版本入手,如楊伯峻的《論語譯註》、陳鼓應的《老子古今譯註》等,弄懂經典文本含義;再閱讀闡發經典核心要義的權威通俗學術著作,如夏海《論語與人生》《老子與哲學》,從宏觀上整體上把握經典要義;最後再回歸經典文本本身,反覆研讀,深化理解,融會貫通。
把握時代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努力實現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容相同,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學習傳統文化不是簡單地做古人的傳聲筒,也不是簡單地照本宣科,更不是以古頌古,尊古薄今,為學而學,而是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前提下,掌握新時代賦予傳統文化的時代內涵。對傳統文化中的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合和、大同等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的內涵,要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扣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作出與時代相適應的新的詮釋。既要掌握其中的歷史基因,不忘本來,開創未來;又要更好創新,推陳出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