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戲劇改編:在文學性中創造戲劇性

2020-11-29 新華網客戶端

  改編經典童話、傳統故事或當代優秀文學作品,是兒童戲劇的常見做法。但應該如何選擇作品、如何改編?應該如何看待「兒童文學的戲劇性與兒童戲劇的文學性」?這是一個非常具有辯證關係的話題,值得不斷思考和探討。

  日前,世界兒童和青少年戲劇藝術大會中以「從兒童文學到兒童戲劇——兒童戲劇的改編藝術」為主題的研討活動在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四樓排練廳舉行。包括主講嘉賓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副院長馮俐、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一級編劇杜邨、澳大利亞Barking geck劇團CEO海倫·赫裡斯託夫斯基和ASSITEJ國際共容藝術工作網絡秘書長維基·艾爾蘭在內的四位中外劇作家就兒童劇的改編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並進行了交流和探討。

   1.改編不是簡單的形式轉換

  《白雪公主》《小紅帽》是改編成兒童劇最多的童話作品,全世界範圍內的兒童劇版本不下幾十個,但成功的卻不多。因為多是簡單的轉換,馮俐稱之為偷懶性改編。即保留故事、主要人物,改變書寫方式,將原來的對話和描寫,變成臺詞與舞臺提示。在短小的原作上增加唱唱跳跳的場面,或對較長的原作進行「物理性」壓縮,而沒有進行戲劇性的轉化。兒童劇變成了配合表演的童話朗誦,這樣的作品缺乏舞臺形象的想像,反而讓孩子失去了聽故事時可能產生的豐富聯想。令花費了無數倍人力物力的演出,不如給孩子讀書的效果更好。「改編是需要想像力的。」馮俐強調。

中國兒藝推出的音樂劇《小公主》

  杜邨在改編方面做了很多大膽的嘗試和探索,曾改編過《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和《鐵達尼號》等作品。在他看來,兒歌、寓言、兒童故事、兒童戲劇等都是兒童文學的一部分,把兒童文學改編成兒童戲劇,是文學領域的一種轉換。這種轉換需要發現核心事件、核心主題,要與兒童有關,更要是兒童感興趣的。所有兒童文學改編成兒童戲劇,都是一種再創作的過程。他特別欣賞中國兒藝演出的由馮俐編劇的《鷸·蚌·魚》,劇中不光講了鷸蚌相爭的成語故事,而且通過漁翁與妻子相爭而使鷸蚌脫逃的結果,闡明和諧的主題,讓古代典故包含了當今的思考,對原著進行了新的詮釋,使作品進入了更高的精神層面。這才是成功的改編。

  維基·艾爾蘭認為改編不能省略任何一步。作者首先要熟悉書籍,為人物戲劇動作寫摘要,甚至中場休息都要考慮在內,確認是否要為人物安排大幅的身體動作、歌舞,還要確認演員是否可以在不同角色之間自然轉換。「改編時要充滿想像力,故事要讓人有心跳的感覺」,艾爾蘭說,他們曾改編過《小熊維尼的房子》《秘密花園》《夏洛特》等,都很成功。

  海倫·赫裡斯託夫斯基創作過許多優秀作品,她結合自己的工作經歷,提出對於故事的裁剪應注重孩子們的意見,她設立工作坊,讓孩子們投身於戲劇情境之中,這種方式在兒童劇選材中採用,提醒編劇不僅要從大人的視角看待這個世界,也要了解孩子眼中世界的樣子。談到具體的改編過程,她表示應當著重思考改編背後的原因,同時還需要考慮另一個問題,該用什麼樣的戲劇形式呈現這個故事。如《紅樹》對話少,採取木偶的表演形式;據繪本改編的《風暴男孩》,則加入了一些情節,使故事更加完整。

   2.尊重原著,保持文學性並創造戲劇性

  改編一定要尊重原著,尊重原著的核心主題、人物性格和故事,是四位中外劇作家的共識。

  馮俐指出,有些並不熟悉兒童戲劇規矩甚至不了解孩子的創作者,為追求不同而過度在改編中「創新」,甚至解構、顛覆,以贏得有話語權的成人世界的喝彩或是稱奇,還有的缺乏專業性研究導致無價值改編。而中國兒藝近年來有三部根據兒童文學改編的作品:英國作家的《小飛俠彼得潘》、美國作家的《小公主》和中國作家的《山羊不吃天堂草》,都以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很好的戲劇再創造。

  其中,《山羊不吃天堂草》在演出後引起了專家們對改編藝術規律的討論。作家曹文軒對根據自己小說改編的同名戲劇的評價可視為改編標準。他說:「這是我的作品,又不僅僅是我的作品。它升華了!它讓我看到了藝術。」馮俐認為,成功的改編,應該是創造出戲劇性的審美形式,同時保持原作的文學性。而文學性,是戲劇的靈魂。

  為了避免版權糾紛,維基·艾爾蘭儘量選擇已故70年以上作家的作品改編成兒童劇,但在改編過程中,仍是尊重原著,因為小說作者在創作時是字斟句酌的。可在保持原故事的節奏和基調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創造。比如篇幅,如果原著篇幅過於短小,需要仔細觀察細節,以豐富的方式表現出來,不然新的內容會顯得畫蛇添足。只有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跟他們進行深入的交流才能創作出優秀的兒童劇作品。「如果原作改變太多,作品的接受度就會降低。在我們的演出現場,總要擺放一本已翻舊了的原作,讓看戲的觀眾作為參考。」她笑著說。

  杜邨認為也可以從成人作品中發現兒童劇的素材,如《悲慘世界》,選擇將苦刑犯被沙威警長誤以為是冉·阿讓時冉·阿讓的誠實與坦蕩這一段做成兒童劇。《鐵達尼號》則通過老鼠一家在船沉沒時的親情,說明兒童劇不僅能夠講述童話,也可以講述生與死的哲學命題。他強調:「中國兒童劇經過100多年發展已經到了成熟期,是時候對題材和舞臺呈現手段上進行創新了。」

  海倫·赫裡斯託夫斯基指出藝術家要把想像力和靈感放在創作上,而不是商業誘惑上,不要先去想賣周邊、玩具來賺錢。而且她認為兒童劇要閃耀著心靈之光和人性之光,要讓孩子們能夠參與進來,從中獲得啟發和教育。

  將文學作品改編成戲劇是戲劇創作的重要形式,而經典文學作品的改編看似更容易獲得成功,對於兒童戲劇更是如此。究竟什麼是好的兒童劇,四位主講人一一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馮俐說,好的兒童劇就是很小很小的孩子可以看懂並且樂在其中,很大很大飽經滄桑的大人可以找到他想要的東西並且感動其中;維基說,好的兒童劇首先就是好的戲劇;海倫說,好的兒童劇最重要的核心是要有愛,要愛這個故事,愛觀眾,愛孩子;杜邨說,好的兒童劇就是要有好的票房。

  文學是敘述的藝術,戲劇是動作的藝術。越是好的文學作品,越難改編。然而,全世界的劇作家們卻從未放棄過改編文學名著的努力。在今天,國外優秀劇作在中國的舞臺紛紛上演,希望優秀的中國故事能在外國舞臺上呈現,讓世界優秀兒童劇作品照亮孩子們的世界。通過此次對話,願國內外劇作家能夠齊心協力,創作出更多更好的文學性、戲劇性俱佳的兒童劇作品。記者 蘇麗萍

  《光明日報》( 2018年08月31日 09版)

相關焦點

  • 兒童劇改編:給經典以戲劇生命
    【文藝觀潮】  作者:馮俐(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副院長、國家一級編劇)  「兒童文學的戲劇性與兒童戲劇的文學性」是一個值得我們不斷廣泛、深入思考和探討的非常具有辯證關係的話題。  我想從三個方面提出我的觀點。
  • 兒童戲劇改編勿失童心
    文化是滋養兒童心靈的重要養料。作為兒童文化的重要門類,兒童戲劇近年來深受家長和孩子們的喜愛,也激發了市場改編創作的熱情。要將其他優秀的兒童文化作品同樣改編為優秀的兒童喜劇作品,不是簡單的形式切換,而是要貫通不同的文化表現形式,立足於戲劇形體、舞美表達的特點,對原著進行全新闡釋,在內容與立意上進一步升華。
  • 在「導演劇場」時代重審 戲劇還需要文學性嗎?
    正如英國戲劇理論家西蒙·穆雷在其著作《形體戲劇評介》中所說,當代戲劇的目標是「與持續處在霸權地位的、用文學和語言維度定義的戲劇進行對抗」,要「顛覆文字高於身體這一二元論或等級結構的一些意識形態和宣言」。在國內當下的戲劇實踐中, 舞臺作品重身體而輕文本,出現了「去文本中心主義」,甚至「去文本主義」,對戲劇文學性的忽視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了「新銳」戲劇的普遍性特點。
  • 重文學輕戲劇,兒童原創版圖為何長期不完整?
    戲劇不僅是一門藝術、一種娛樂,它對孩子所具有的吸引力決定了它的教育特點。1946年我開始進行兒童戲劇活動,當時我正在「中國少年劇團」出演包蕾同志編的童話劇《鬍子與駝子》中的鬍子一角。在臺上,能感受到臺下兒童觀眾對戲中好人壞人行為的激憤反應,深感戲劇對他們所起的潛移默化教育。
  • 總臺《英雄兒女》文藝晚會的戲劇性、文學性、藝術性、史詩性
    紀念演出匯集大批優秀文藝工作者,涵蓋情景表演、交響樂、合唱、朗誦、戲曲、舞蹈、經典影視片段等文藝表現形式,結合文獻資料與歷史物證,充分展現了本場紀實演出的戲劇性、文學性、藝術性、史詩性。  紀念演出以戲劇思維創建整體布局,追求戲劇的張力。
  • 「文學是一切藝術的母體」——劇作家、作家、演員共議文學與戲劇...
    「文學是一切藝術的母體,戲劇是藝術的一種形式。」談及文學與戲劇之間的關係,曹禺之女、劇作家萬方29日在京說。從《尤利西斯》到《金鎖記》,從《許三觀賣血記》到《駱駝祥子》,文學與戲劇之間一直有著不解之緣。
  • 豫劇劇作家樊粹庭創造高度文學性和高度舞臺性相統一
    傳統戲曲理論以曲為劇本中心,現代戲劇則以舞臺表演為中心。樊粹庭不僅貫徹了以王國維為代表的戲曲觀念,還繼承了齊如山、汪笑儂等為代表的現代戲劇格範。「創造高度文學性和高度舞臺性相統一的戲曲,這是戲曲發展規律的要求。」樊粹庭不僅掌握戲劇的本質規律,還諳熟戲劇的創作規則。對創作的劇本,他充滿自信:「我閉門造車,出門便能合轍。」當然,從其劇作中也可以窺測到他對舞臺效果的整體追求。不難發現,其劇作均能兼顧到文學性與舞臺性。 首先,樊粹庭的劇本具有明顯的舞臺指向。
  • 《中國藝術報》:兒童戲劇創作短板何在?
    「我們的兒童戲劇藝術家們不是不努力,而是勁用得不是地方。 」 8月27日至28日在京召開的第三屆中國兒童戲劇節研討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平在肯定了近十年中國兒童戲劇突飛猛進的發展後,直指當下問題所在。那麼,中國兒童戲劇創作究竟何處乏力?
  • 戲劇與文學:依附還是對抗?
    經典是被封藏起來的,經典中的文學性是由改編者發現的。能否讓經典中的思想飛起來,取決於改編者的眼光。這就取決於劇作家平時的積累。」   郜元寶舉了魯迅的例子為自己的觀點作佐證。這是兩種藝術形式的轉換,具有很大的挑戰性,我們現在太缺少對抗式的改編了。」   「文學性隱含在經典中,但不僅僅是被封閉在經典裡。劇作家要追求文學性,還必須揣摩經典產生之前的文學創作過程,那才是戲劇家真正要探索的地方。可惜今天我們文學研究者也好,戲劇研究者也好,他們都是喜歡圍繞著某一點做文章。」郜元寶說。
  • 國際視野下的當代劇場性與文學性
    戲劇性的巧合製造出一連串的喜劇效果,劇中的幽默主要來自誇張的肢體動作、身份的混淆以及雙關語和文字遊戲的運用。   Savvas Patsalidis(希臘亞里斯多德大學教授):   對於文學和文學性的問題我認為無法作出一個定義。在當下沒有任何一個單一美學或者是意識形態的標準,由它來掌控所有的評價體系。我們現在要處理的戲劇性是不斷在變動中的,一切都沒那麼容易了。唯一能特別明確的是所有的事情都在變。我用「重新洗牌」這個詞。
  • 兒童戲劇之成長篇
    兒童戲劇需要語言、肢體和表情來增加對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刻畫,而童話因為具有豐富多變的內容,以及生動有趣的情節,從而成為了改編為戲劇的最佳範本。由於兒童的心理特點與成長特點,兒童戲劇不僅需要豐富多變的情節為依託,還要以幫助孩子識別壞人與防止被騙為教育方針,以生動並富有複雜情感的動物或植物為藍本,將教育與趣味融為一體,從而增加並激發孩子觀看的積極性與教育性。
  • 兒童戲劇展演——中二班
    12月—1月,整整一個月裡樂山市實驗幼兒園各班級以兒童戲劇為主題開展了分年齡階段的戲劇課程。最近換牙、蛀牙成為中二班孩子們討論的焦點,他們商量著把護牙行動編為兒童劇《牙齒大戰牙細菌》。於是生活的縮影在孩子們面前鋪展開來,主題課程中教師利用兒童戲劇的魔力,追隨兒童,抓住兒童的興趣與年齡特徵,從而生發多元化、整合性的戲劇課程,通過積累經驗、集體智慧碰撞,家園一對一互動編劇、相互分享劇本、想法融合師幼共構出一個故事多個劇本一場劇,最終呈現出完整的戲劇《牙齒大戰牙細菌魔王》。
  • 張金梅:我國學前兒童戲劇教育的範式分析
    在這一變化過程中,我國學前兒童戲劇教育依次呈現出舞臺童話劇範式、戲劇應用教學範式、基於戲劇表達的戲劇創作範式、生長戲劇範式;每種範式既蘊含著各自的理念、話語與技術,又存在著繼承與變革的關係,這一關係可以從劇本中心——教學中心——兒童中心、鏡框式舞臺——即興扮演教室——多元空間兩條發展脈絡進行考察。
  • 從文學到戲劇:如何以經典再創經典
    原作與改編的關係,不僅牽涉版權轉讓問題,而且牽扯著署名上的先後、主次之別,也使得一些劇作者寧可另起爐灶,也不願在別人的爐火旁添柴升溫。  記者:將文字搬上舞臺,最大的困難是什麼?要實現藝術形式的成功跨越,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麼?  羅懷臻:要成功實現二者的形式轉換,文學性與戲劇性的和諧是關鍵。
  • 淺談創造性戲劇教育對兒童發展的價值
    創造性戲劇是西方國家非常重視的一種藝術教學方法,由美國的戲劇教育家溫妮弗列德.瓦德率先提出。如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研究學者注重兒童教育這方面,並且也開始關注創造性戲劇教育在兒童發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1、創造性戲劇的定義美國兒童戲劇協會為創造性戲劇教學下的定義:創造性戲劇是一種即興的、非展示性的,以程序進行為中心的戲劇形式。
  • 北京醜小鴨卡通藝術團開掘兒童的戲劇天性
    最後,小觀眾和他們的父母一起,從觀眾席後方,接力式地搬運「石塊」(實際是氣塑玩具), 直到舞臺,堵住了鼠洞……也就是說,小觀眾和他們父母的積極參與,成為了戲劇動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和演員共同完成了這部戲劇的演出。  這樣的互動才是有戲劇性的、有意味的動作,才能使小觀眾和他們的父母成為戲劇的主人,才能讓小觀眾自然而然地產生成就感,也才能使他們對「醜小鴨」的演出興味盎然。
  • 什麼是兒童戲劇表演?
    戲劇活動的另一項基本要素就是培養無關覺察與感受的能力五官覺察,本來就是兒童接觸與學習外在環境的媒介,在戲劇活動中,老師通過具體的引導,從嗅覺,味覺,聽覺,視覺觸覺,五官覺察等方面,讓兒童發揮想像進行戲劇創造,通過不斷的轉化與練習,將提升兒童的觀察力一五官感受力,他們逐漸也能直接利用相相機肢體動作來表達實際並不存在的五官體驗。
  • 為什麼西方的家長,如此重視兒童戲劇教育?
    據不完全統計,在劍橋大學2016年錄取的新生中,有戲劇表演特長的佔22%。 為什麼西方的家長,如此重視兒童戲劇教育? 兒童戲劇教育,是最有效的兒童教育方式之一。戲劇誕生不久,馬克·吐溫就說 :「兒童戲劇遊戲具有巨大的教育價值。」 童話劇是在歐美非常風靡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將童話劇融入教學起源於法國思想家盧梭的兩個教育理念:「在實踐中學習」和「在童話劇實踐中學習。
  • --《曹禺戲劇的劇場性研究》成果簡介
    《曹禺戲劇的劇場性研究》的研究目的在於展現劇場性在戲劇文學中的本質位置,揭示曹禺戲劇創作對於中國現代戲劇文學的文體範式意義,完善有中國特色的民族化的現代戲劇文學劇場學基本體系的構建,為曹禺研究(乃至整個現代戲劇文學研究)開闢新領域,為戲劇創作者提供理論指導和借鑑,促進中國當代戲劇文本創作和劇場表演的和諧發展。
  • 「國際兒童戲劇周」本周迎來臺灣兒童劇《雲豹森林》
    人民網北京8月12日電  從首屆中國兒童戲劇節兒童舞臺劇《隱形貓熊在哪裡?!》、第二屆中國兒童戲劇節兒童劇《狗狗Lucky歷險記》、第三屆中國兒童戲劇節經典童話改編《你不知道的白雪公主》,到第四屆中國兒童戲劇節兒童歌舞推理劇《豬探長秘密檔案之統統不許動》,臺北如果兒童劇團已連續四屆受邀演出,受到大小觀眾們的熱烈歡迎,培養了無數的觀眾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