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本中白居易的詩《草》,為什麼只有前四句?問題出在後四句

2020-12-06 慶餘說詩詞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一個疑問,小學語文課本中白居易的古詩《草》,為什麼只有前四句?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公元786年,也就是唐德宗貞元二年,16歲的白居易,在一場科場考試中,寫下了這首應考習作。

按照唐代科場考試規矩,凡指定、限定的詩題,題目前須加「賦得」二字,後來也稱為「賦得體」。所以白居易的古詩《草》,其實原名為「賦得古原草送別」。從它的原題中,我們可以得知除了關鍵詞「草」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關鍵詞,也就是「送別」。而我們小學語文課本中缺少的後四句,寫的就是送別的內容。

那麼小學語文課本為何刪減了後面送別的內容呢?我想肯定不是放上全詩就怕我們背不下來。至於其刪減的原因,應該是為了讓當時還是小孩子的我們,專注於「草」的精神。畢竟後四句詩中所抒發的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小學生們很難感受到,而且還寫得極其含蓄。

因此白居易的古詩《賦得古原草送別》被選入小學語文課本的時候,為了小孩子們更好地理解詩的內涵,就這樣刪減掉了後面四句,以及還把題目改成了更為簡潔明了的《草》。那麼白居易的這首詩,它的後面四句究竟寫了啥呢?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白居易的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首先,我們來看詩的前四句,也就是我們從小就能背誦的四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它的意思也很簡單,即古原上長滿了茂盛的青草,它每年都會茂盛一次,枯萎一次。大火無法燒盡它,春風一吹它則又遍地滋生。簡單的從字面意思來看,它就是一曲讚美野草的頌歌。

而從其所具體的頑強生命力來看,它又可以升華為生命的頌歌。我們說白居易這兩句詩所寫的道理,其實每個人都懂,但是能夠像白居易一樣,在年僅16歲的時候,就能將其寫入詩中,且語言樸實有力,對仗天然工整,一字一句皆水到渠成就很難得了。所以白居易這首詩在當時就為人稱道。

據張固《幽閒鼓吹》記載,白居易在京城謁名士顧況時,準備投獻的詩文中便有這首詩。但顧況一開始沒有在意白居易,反而取笑他的名字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即長安的米價很貴,想要在長安混不容易呀。而當顧況讀到「野火燒不盡」二句時,不禁大為嗟賞,說:「道得個語,居亦易矣」。也就是有這樣的才華,在長安就很容易了。後來更是幫白居易到處宣傳此詩。

然後,我們再來看詩的後四句,也就是小學語文課本中缺少的那四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它的意思是說,古原上的青草香佔滿了古道,陽光下的翠綠草色連著遠處的荒城。我在這裡又送友人遠去,這萋萋芳草都是離別之情啊。「遠芳侵古道」二句,是繼前面四句所寫的野草頑強生命力後,對野草的清香著重進行了描寫,同時也有一種春草蔓延擴展之勢。

至於「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它其實化自《楚辭》中的「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但原詩中的意思是看見萋萋芳草而懷思遠遊未歸的人。而白居易這裡則是變其意而用之,寫的是看見萋萋芳草而增加了送別友人時的愁情,仿佛古原上的每一片草都包含了詩人的別情。可見這是多麼意味深長的結尾啊,但也正是它的意味深長,所以小孩子就很難理解了。

綜觀白居易的這首詩,主要是通過對古原上野草的描繪,抒發送別友人時的依依惜別之情。而隨著我們人生閱歷的增加,相信大家如今在讀這首詩的時候,無論是對於詩中的「草」的精神,還是白居易送別友人時的別情,都有了更為深刻的屬於自己的理解。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白居易16歲成名作《草》,可惜你只知道前四句,其實後四句更重要
    白居易的代表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著名詩篇,詩中無不用平易而優美的語言表達了白居易深深的人生哲理感悟和對人們的啟示和驚醒,這些詩篇無一不被後人所喜愛和誦讀,白居易泉下有知足可以瞑目了,雖然沒有成為政治家軍事家卻以詩人和哲人的身份留名青史了,千年後誰還記得當時官場中誰的官大誰的官小?
  • 「離離原上草」為何課本裡要刪除後四句?
    相信白居易這首朗朗上口的《草》已經和孟浩然的《春曉》、駱賓王的《詠鵝》、李白的《靜夜思》等作品並列,成為無數學子關於詩詞啟蒙的深刻記憶。可是很多細心的讀者也會發現,小學課本中的這首唐詩並非白居易創作的原版,而是在原版基礎上「腰斬」過的「刪減版」。同時,這首詩的原名也並非簡單一個「草」字,而是《賦得古原草送別》。《賦得古原草送別》其實是一首應試之作。白居易寫下這首詩的時候,年僅十六歲。
  • 白居易這首詩被贊「賦得體」絕唱,小學生會背前四句,後四句呢?
    因為在收到小學語文教科書裡時,題目被改了,把「賦得」兩個字給去了,變成了《草》,而實際上,這首詩的題目是《賦得古原草送別》。在小學課本裡,只有四句,只能是半首詩。是哪四句呢?我們來看一下: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這四句,就廣為傳誦,在中國,幾乎達到了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地步。
  • 「離離原上草」為何課本裡要刪掉後四句?看了原詩,刪得太到位
    相信白居易這首朗朗上口的《草》已經和孟浩然的《春曉》、駱賓王的《詠鵝》、李白的《靜夜思》等作品並列,成為無數學子關於詩詞啟蒙的深刻記憶。 可是很多細心的讀者也會發現,小學課本中的這首唐詩並非白居易創作的原版,而是在原版基礎上「腰斬」過的「刪減版」。同時,這首詩的原名也並非簡單一個「草」字,而是《賦得古原草送別》。
  • 白居易憑此詩少年成名,該詩曾選入小學課本,後四句知道的人很少
    白居易憑此詩少年成名,該詩曾選入小學課本,後四句知道的人很少!說起白居易,很多人都清楚的記得這個傑出的唐代詩人,很多人都能記住他的很多詩作。有「詩魔」和「詩王」之稱的白居易是唐代的著名詩人,其作品有很多,要說其成名作,也僅有一首!白居易十六歲的時候曾憑藉這首詩名揚天下,該詩的前四句被選入小學課本,詩作的名字是《賦得古原草送別》。小水的家鄉就在宿州符離,這裡還有白居易少年時代讀書的東林草堂遺址。
  • 「離離原上草」為何課本裡要刪掉後四句?看了原詩,刪得精髓!
    人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從牙牙學語開始,我們便開始各種各樣的詩歌打交道。不過,有細心的網友發現,我們從小背誦的白居易所作的《草》,小學課本裡卻只有前四句,後面四句被「攔腰折斷」了,這是為什麼呢?正常來說,一首詩雖然只有短短數十字,但作者的想法和情感卻是貫穿全文的,所以不論從哪裡刪減,都會讓整首詩變得沒有那麼完整。
  • 白居易的成名之作,前四句人人都會,後四句才是重點,卻被人淡忘
    「白居易16歲寫的一首詩,曾入選小學課本,雖存半首已是千古絕唱。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顧況也是個愛才之人,隨及在朋友圈子中,向朋友們大力推薦白居易,很快,白居易在長安就聲名鵲起,於是,白居易在長安「居即易矣」了。」
  • 「離離原上草」為何課本裡要刪掉後四句?看了原詩,刪減很高明
    就是考生在科舉正是舉行前的兩三個月,可以把自己從前滿意的作品,送給當時在文壇和詩壇上有名望的人看,請求他們指點迷津的同時,也讓他們向主考官推薦自己。白居易當時,找到的推薦人是著名的詩人顧況。顧況是進士出身,在朝廷中享有一定的聲譽。如果能夠得到他的賞識,白居易的仕途之路無疑會變得很順利。顧況看到白居易的名字,打趣他說:「長安米貴,居大不易。」
  • 選錄在課本上的《草》,為何後四句刪減了?是因為有「詩病」嗎
    白居易至今已經一千多年,被他名字所注意的定然也不止我一人。據載,白居易年少進京時,名士顧況就拿他名字打趣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意思就是說,長安的物價很貴的,想在此落腳安定還是不容易的。可當看到白居易的一首詩後,顧況連連驚嘆:「道得個語,居亦易矣」。意思就是,詩寫得這麼好,在長安定然有白居易一席之地。
  • 語文教材為什麼要刪截《草》?難道是怕我們背不下來嗎
    在我們小學的時候,一定在語文課本上學過這首詩,而且還有可能需要背誦全文,那就是白居易的《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與這首詩同樣出名的,是詩歌背後的故事。那是在白居易還只有16歲時,從江南到京城拜謁了當時的名士顧況。因為當時白居易太過年輕,顧況還對他很不在意,而且還拿白居易的名字打趣:京城米貴,想居住在這裡可不容易啊!
  • 白居易這首詩寫於17歲,可謂是句句經典,尤其是前面四句膾炙人口
    其實白居易還在考試之前名氣也是非常的大,而他的這首應試之作,也的確是令他受到主官考的賞識。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得出來當時的白居易雖然只有17歲,但是他對於人生的理解,以及對於友情的那一份深刻的描寫,那都是令人拍案叫絕,寫得無比的深刻。
  •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耳熟能詳,然而後四句卻很少有人會背
    其意是說原上草頑強的生命力,雖然一年一度的枯萎,但即使天火都不能把它燒盡,春風一吹,又能生長出新的生命。這首詩的作者是唐代白居易,號香山居士,後官至刑部尚書。此人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而為時而著,歌詩合而為事而作」,他的詩通俗易懂,據傳,他的目的就是讓連不識字的老嫗都能聽得懂。
  • 李白的《古朗月行》有16句,為何課本只選擇前四句?原因很現實
    古詩詞在語文課本中佔了很大的比重,教材編者在選取詩詞時,出於各方面的考慮,有時只是節選整首詩的一部分。例如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原是五言律詩,一共八句,但是出現在課本的卻只有前四句。還有李白的《古朗月行》,明明有16句,但是課本卻只選擇了前四句,這是為什麼呢?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
  • 白居易最驚豔的一首詩,其中四句,成為了千古名句!
    而白居易這首詩恰恰是因難見巧,顯示了不凡的才華。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這首詩限定詠古原草送別,既要顧到送別,又要顧到芳草,這就必須找到草和送別的關聯,並在它們的聯接點上挖掘出詩的情趣。白居易從《楚辭》的兩句詩裡找到了這種聯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這兩句詩本來只是感嘆王孫久遊不歸,並沒有正面寫離別,但盼歸裡已包含著離別的意味; 而盼歸的感情又是由春草引起,並以春草為象喻表現出來的。
  • 《離離原上草》原本有4句,為何課本要刪掉一半?你看後2句寫了啥
    從白居易的號,「樂天」就可以看出,白居易絕對是一個樂觀向上的人。然而,作為一個生活在極度腐朽,國力衰微的年代,怎麼可能永遠樂觀起來呢?所以,憂國憂民,在他的詩歌裡面也不難看出。今天,我們不說白居易傳奇的一生,也不說白居易優秀的文學作品,而是探討一下,為什麼他的一首被編入小學語文課本的詩歌被編寫人員刪除了後四句。
  • 「離離原上草」這首詩一共有8句,為何我們只學了前4句,你知道嗎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四句話出自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想必大家在小學課本上都學到過!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位列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而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是他的成名之作,早在唐代時,這首詩就廣為流傳,廣受讚譽,現代被選入小學語文教材後,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你知道嗎,你在小學課本學到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並不完整,只是原詩的前四句,在這四句後面還有四句呢!
  • 白居易的詠物詩《草》,很多人不知道3層含義,更有人只記得前4句
    白居易曾經寫過一首詠物詩,這首詩被選入小學二年級語文教材,詩的題目叫做《賦得古原草送別》,也有人把題目簡稱為《草》。很多人只記得這首詩的前4句,而其中諷刺小人的寓意很多人不了解,其實這首詩有3層含義。白居易在寫這首詩時,年齡尚不足十六歲,加上這首詩的題目有「賦得」二字,按照唐代科舉考試的規則,指定的考題必須加上這兩個字,可見這是白居易參加科舉考試的應試作品。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白居易的詩:《草》一直以來只學了一半,解釋也只是一半
    白居易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為後人留下許多傑出的詩篇,而作為白居易的「起家」代表作,《草 / 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詩,一直以來用於教學的典範,為什麼只選擇這首詩的前四句,而忽略後四句呢?另外在解釋前四句時好象是只按字意解釋,那作者寫詩就沒有深層次寓意嗎!
  • 《賦得古原草送別》前四句我們都會背,那後四句呢?你會背嗎?
    《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離離原上草, 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 萋萋滿別情。其實說到這首詩,我們大部分人最熟悉的還是前面四句。其熟悉程度,就好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樣,可以說是上至老人,下至孩童,沒有人不知道這首詩!這麼經典的一首詩,你敢信白居易寫它時才16歲?
  • 詩詞| 知道「離離原上草」它後面又還有哪四句?
    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的這首詩,朗朗上口,又寓意深刻。幾乎是我們幾代人剛上小學時最先接觸到幾首古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