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憑此詩少年成名,該詩曾選入小學課本,後四句知道的人很少

2020-12-05 文人往事

白居易憑此詩少年成名,該詩曾選入小學課本,後四句知道的人很少!

說起白居易,很多人都清楚的記得這個傑出的唐代詩人,很多人都能記住他的很多詩作。無論是《長恨歌》、《賣炭翁》,還是《琵琶行》都是名傳千古的好詩,但是小水今天說的這首詩大部分人都知道,而且是白居易少年時代的成名作,也曾入選小學課本,你知道是哪首詩嗎?

為躲避戰亂,白居易移居宿州符離,十六歲的他寫下了成名作

有「詩魔」和「詩王」之稱的白居易是唐代的著名詩人,其作品有很多,要說其成名作,也僅有一首!白居易十六歲的時候曾憑藉這首詩名揚天下,該詩的前四句被選入小學課本,詩作的名字是《賦得古原草送別》。

小水的家鄉就在宿州符離,這裡還有白居易少年時代讀書的東林草堂遺址。白居易在唐代宗大曆七年(772年)正月出生,家在鄭州。後因為戰亂,父親白季庚將家遷到宿州符離安居,白居易在這裡度過了歡樂的童年時光,而當時著名的《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是在此時寫下的!

《賦得古原草送別》曾選入小學課本,後四句知道的人很少!

小水當年讀書的時候,在小學課本裡有一首詩《草》,其內容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想必很多人可以熟記背誦,但是大部分的人都知道,這首詩是節選自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詩的前四句,詩的後四句是什麼你知道嗎?

但看這四句詩,大部分人都覺得這首詩是寫古原野草的堅韌不屈,春風吹有生的頑強生命力,詩意簡單易懂。但是看了後四句的話,很多人才發現,這首詩確實如詩名一樣,是在寫離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詩人從寫景轉而寫離別之情,感情真摯,來自肺腑。

白居易寫這首詩的時候才十六歲,之所以在題目中加「賦得」二字,是因為白居易是在應考時候的習作。當時白居易參加科舉考試,就必須遵照當時的考場規定,寫出符合要求的詩作來。誰知道,《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詩的問世,使得白居易不僅迎來了詩名遠播,更為自己的仕途未來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長安米貴,居大不易!」白居易以一首詩成名,入駐長安!

長安在當時的唐朝來說,可謂是繁華之地,在裡面安家居住可謂是大費錢。唐代張固的《幽閒鼓吹》中記載著這樣一件事,白居易在貞元三年(787)進京,當時《賦得古原草送別》已經寫成,他把自己的詩作拿給名士顧況看。

當時顧況看到白居易的姓名,有點輕視,就說了一句「米價方貴,居亦弗易。」意思是,長安的米價很貴,想在這裡居住很是不容易。話外之音是你想白白在這裡居住,怕是不容易!不過當他看了白居易的這首詩之後,大加讚賞,特地為白居易揚名,白居易之後的路就非常容易走了。

其實在小水看來,白居易也沒想到,自己單憑一首詩就能獲得名士的垂青,也憑藉一首詩名揚天下,讓後世也銘記在心。但是,白居易能夠有以後的成就,在文學史上赫赫有名,和他當初刻苦讀書十分相關。

白居易不僅聰穎,而且從小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出了繭,年紀輕輕的,頭髮全都白了。倘若沒有當初的知識積累,是不會在十六歲的時候寫成名作,也不可能成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他的成功,其實就源自於他自身的刻苦努力,後人也要以他為榜樣,好好用功學習,這樣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相關焦點

  • 語文課本中白居易的詩《草》,為什麼只有前四句?問題出在後四句
    相信很多人都曾有一個疑問,小學語文課本中白居易的古詩《草》,為什麼只有前四句?在解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公元786年,也就是唐德宗貞元二年,16歲的白居易,在一場科場考試中,寫下了這首應考習作。
  • 白居易的成名之作,前四句人人都會,後四句才是重點,卻被人淡忘
    「白居易16歲寫的一首詩,曾入選小學課本,雖存半首已是千古絕唱。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顧況也是個愛才之人,隨及在朋友圈子中,向朋友們大力推薦白居易,很快,白居易在長安就聲名鵲起,於是,白居易在長安「居即易矣」了。」
  • 歷史上神童詩那麼多,為什麼只有《詠鵝》被選入小學課本?
    張愛玲曾說:「成名要趁早」,雖說少年成名不見得能代表一個人最終的成就,但越早成名能讓人生起點更高。尤其是幼童時期成名的「神童」,往往一朝成名後會受到名家青睞收為學生,往後的科舉入仕也更受關注。《神童詩》大多為幼童所作,故而語言多淺顯易懂,詩中的道理也很樸素,因而很適合幼童少年學習。古代很多私塾都將其作為啟蒙教材。
  • 白居易入選小學課本的一首詩,很多人只知其二,不知其一
    白居易力倡新樂府運動,倡導作詩論時事、關注民生疾苦,講究詩歌語言通俗。在很多人印象中,白居易的詩大多是樂府詩,篇幅長而多敘事,語言通俗易懂又很優美,能準確傳達主題。比如我們中學曾學過的《觀刈麥》、《賣炭翁》、《琵琶行》、《長恨歌》等等都是中長篇樂府。其實白居易所擅長的詩歌體裁很多,五言七言都能信手拈來,絕句律詩也是律工韻諧。
  • 「離離原上草」為何課本裡要刪掉後四句?看了原詩,刪減很高明
    白居易確實很有才華,在顧況的推薦下白居易很快聲名鵲起、名滿京城;而白居易也沒有辜負顧況的賞識,不久之後就科考及第。白居易的成名之作,我們都很熟悉,因為每個人上小學的時候都背誦過: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 白居易17歲憑藉此詩,科舉考試中一舉成名,最終成為一代「詩魔」
    我們都知道唐朝的詩人,他們都有一個另稱,例如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聖」;王維是「詩佛」;李賀是「詩鬼」,那麼白居易則有兩個,一個是「詩王」,另一個便是「詩魔」,他的詩簡練直白,往往只有幾句,但是卻同樣的充滿了詩情畫意,這也正是白居易的詩作,能夠受到人們追捧的原因。
  • 「離離原上草」這首詩一共有8句,為何我們只學了前4句,你知道嗎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四句話出自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想必大家在小學課本上都學到過!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位列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而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是他的成名之作,早在唐代時,這首詩就廣為流傳,廣受讚譽,現代被選入小學語文教材後,更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但是你知道嗎,你在小學課本學到的《賦得古原草送別》並不完整,只是原詩的前四句,在這四句後面還有四句呢!
  • 白居易這首詩被贊「賦得體」絕唱,小學生會背前四句,後四句呢?
    大詩人杜甫參加過兩次科舉考試,是肯定寫過賦得體詩的,但是我們沒有看到他寫的賦得體詩,說明沒有流傳下來,當然也是質量不行。古詩可沒有水貨,水貨是流傳不了千古的,這是鐵律。白居易這首詩,讀過小學的人都能背誦前面四句,但是,要是你問白居易的「賦得體」詩,這些人還是不懂得,為何呢?
  • 乾隆寫的詩到底有多差?4萬首僅1首被選入小學課本,你肯定背過
    4萬首僅1首被選入小學課本,你肯定背過 近幾年來,清宮劇是一部火過一部,啥《甄嬛傳》、《如懿傳》、《延禧攻略》,都是家喻戶曉的代表作,在看過這些清宮劇後大家很容易就會發現,「康雍乾」3位皇帝是最受編劇導演歡迎的,關於他們的作品也是最多的,特別是「乾隆帝」,算是裡面最「火」的皇帝,今天,我們就來聊聊他的「一生最愛」。
  • 僅僅20字卻包含了一問三答,此詩堪稱千古經典,被選入小學課本
    平日裡我們和人對話,講清楚一件事情往往需要很多文字,可是在這首詩中,作者卻匠心獨具,巧妙的僅僅用了20個字,卻把自己山中尋訪之事交代得清清楚楚,讓後來很多人稱讚。 這首詩在我們上小學時便已經非常熟悉了,那就是唐代著名詩人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全詩如下:
  • 白居易16歲參加科舉,一詩成名滿分出圈,轟動了整個大唐文壇
    小學課本裡的這首《草》,千古傳誦,人人會背。但鮮為人知的是,這首詩乃是少年白居易參加科舉考試時所寫,原詩題目並非《草》,而且還有更加精彩的後四句。 那是在唐德宗貞元三年(公元787年),剛剛16虛歲的白居易初入長安,寫了一首應考習作詩,題曰《賦得古原草送別》,詩曰: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 白居易這首詩寫於17歲,可謂是句句經典,尤其是前面四句膾炙人口
    白居易被稱為「詩王」和「詩魔」,他少有才華,還在17歲時便寫下了一首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賦得古原送別》,這首詩相信對於很多人來說,那都是不會陌生,特別是前面的四句,更是耳熟能詳張嘴就能夠吟誦出來。這也正是白居易最為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而且他的這首詩其實是應試之作。
  • 「離離原上草」為何課本裡要刪掉後四句?看了原詩,刪得太到位
    相信白居易這首朗朗上口的《草》已經和孟浩然的《春曉》、駱賓王的《詠鵝》、李白的《靜夜思》等作品並列,成為無數學子關於詩詞啟蒙的深刻記憶。 可是很多細心的讀者也會發現,小學課本中的這首唐詩並非白居易創作的原版,而是在原版基礎上「腰斬」過的「刪減版」。同時,這首詩的原名也並非簡單一個「草」字,而是《賦得古原草送別》。
  • 小學課本中最經典的一首秋思詩,僅僅四句,卻如千言萬語!
    白居易之秋思如「病眠夜少夢,閒立秋多思」、李白之秋思如「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還有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範仲淹「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以及最為經典的秋思元曲「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 高僧一首哲理詩,被訛傳為王維之作選錄課本,全詩很少有人讀懂
    這首詩被選錄至小學課本,雖然這首詩一直被訛傳為王維所作,但並沒有典籍記載,所以課本上也未寫明年代和作者。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頭頭皆顯露,物物體元平。如何言不會,衹為太分明。這首詩其實是一首偈頌詩,是道川禪師注釋《金剛經》所作。道川禪師本是一名捕快,經常在附近一座寺院聽院中僧人頌經,並練習坐禪,後因學佛耽誤了工作,被縣令責罰,他乾脆辭職出家,法號道川。
  • 李白悲憤之下寫妙詩,前幾句入小學課本,後幾句很多老師不建議讀
    哪怕現在很多人已經畢業很久,有些詩詞已經記不太清,但是看到這些詩名依舊會有一種莫名的熟悉感。這首詩是小學時學的,當時我們學的只有四句「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當時初學這首詩的覺得寫得好美,而且讀來朗朗上口,所以這四句現在很多人都能脫口而出。但實際上這四句並不是《古朗月行》這首詩的全部,它只是節選的整首詩的前四句。那麼為什麼這首詩入選課本的時候要刪掉後面幾句呢?下面我們就一起走進《古朗月行》全詩來深入了解一下這首詩。
  • 選錄在課本上的《草》,為何後四句刪減了?是因為有「詩病」嗎
    白居易至今已經一千多年,被他名字所注意的定然也不止我一人。據載,白居易年少進京時,名士顧況就拿他名字打趣說:「米價方貴,居亦弗易」。意思就是說,長安的物價很貴的,想在此落腳安定還是不容易的。可當看到白居易的一首詩後,顧況連連驚嘆:「道得個語,居亦易矣」。意思就是,詩寫得這麼好,在長安定然有白居易一席之地。
  • 入選課本多年的杜甫《石壕吏》,被白居易的這首詩取代,憑什麼?
    先有陝西教授建議刪除《出師表》,認為這篇表文是愚忠;後有大詩人席慕蓉公開建議刪除《愚公移山》,認為這篇文言文不環保。雖然最後這兩篇千古名作都被保留了下來,但也著實讓不少網友們捏了把汗。事實上,在2019年的新版教材中,古詩詞的數量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大量增加了,目前小學古詩詞增加了87%,初中增加了51%。
  • 他是一個農民,他寫的詩卻流傳千古,還被選入小學課本
    他的詩流傳千古,還被選入小學課本。我們今天要說的這位詩人就是元朝的王冕,同時他也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王冕小的時候,因為家裡窮,上不起學,便沒有像其他小孩一樣進學堂,父親安排他到田埂上放牛。他牽著牛路過學堂的時候,聽見學堂裡傳來陣陣讀書聲,一下將他吸引住了,他偷偷地扒在窗戶邊,默默地聽著老師講課,聽同學念書。
  • 白居易這首冷門詩,意義深遠,是最應該入選小學語文課本的一首詩
    白居易成名時間特別早,早在自己17歲時就憑藉著一篇考場作文揚名天下: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賦得古原送別》白居易少見的一首詞,很多人都理解錯了,詞的本意原來是這樣……而那首《長恨歌》更是成為愛情詩詞中的經典。沒錯,這樣的經典就是出自於極富情趣以及閒適心情的詩人,也只有這樣的心態與生活情趣才能寫出在平常人眼中經常被忽略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