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是一個屬於詩的時代,也是誕生詩人的絕好時代,所以這一期間的誕生了許多著名的詩人。我們熟知的,最有名的或許是杜甫和李白,這二位固然偉大,但在當時,有些詩人的名頭,卻還勝他們一籌。記得有位作家說過成名要趁早,詩人王維就是一個年少成名的才子。
王維自幼聰穎,而且多才多藝,不僅能夠寫詩,還精通書畫、音律,十五歲的之後,他去長安應試時,便受倒了一眾王公貴胄的座上賓,二十一歲的時候,就考中狀元,可謂春風得意。不過也正是因為才名太盛,安祿山攻進長安的時候,強行軟禁了王維,並給他安排了一個官職。
幸虧王維曾被拘期間寫了很多思念朝廷的詩歌,以及一些在朝中為官的親朋活動,肅宗收復長安以後,才使得王維逃過了一劫。此後王維的官宦生涯到還是比較穩定,官至尚書右丞,後世也多稱其為王右丞。
或許是經過安史之亂的變故,中年以後的王維,詩歌都有一種超然物外的格調,在寫山水田園的同時,還寄託著一種淡雅的閒情和出世的思想,正如胡應麟所說的「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蘇軾則言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也是因為王維恬淡閒適的心境,才塑造了這種意境。
由於這種顯著的風格特點,一些佚名而風格與王維類似的詩,都被歸於王維名下,如: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
這首詩被選錄至小學課本,雖然這首詩一直被訛傳為王維所作,但並沒有典籍記載,所以課本上也未寫明年代和作者。讀者也將此詩看做是一首謎語詩,整首詩詩仿佛就是形容一幅山水花鳥圖的。
因為水流是有聲音的,春天過去花是會凋零的,鳥也是懼怕人類的,但這些景物都違背了常理,是一種靜止的狀態,所以這描繪的很明顯是一幅畫。故而很多版本都為這首詩添了一個題目,即《畫》。
然而有學者考據,這並非是完整的詩,而是南宋高僧道川禪師的一首充滿哲理的詩:
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
頭頭皆顯露,物物體元平。
如何言不會,衹為太分明。
這首詩其實是一首偈頌詩,是道川禪師注釋《金剛經》所作。道川禪師本是一名捕快,經常在附近一座寺院聽院中僧人頌經,並練習坐禪,後因學佛耽誤了工作,被縣令責罰,他乾脆辭職出家,法號道川。
道川極具禪心,出家之後,佛性進境極快,對一眾佛經也有自己的妙悟,所以當地的僧人對他十分尊敬,常詢問他《金剛經》的經義,因此,道川禪師作了一系列偈頌,來開示經義,這也就是現在流傳的《川老金剛經注》,而此詩就是其中一首偈頌詩。
那麼整首偈頌詩是何意呢?很少有人讀懂,當然我也沒讀懂,只能在此說說自己的理解。此詩前面有一段佛經原文,在此就不抄錄了,內容是關於「清淨自性」、「實相」。山有色相,一般來說,這是正常的,但水無聲,卻是不正常的,然而有即是無,無即是有,山有色也好,水無聲也好,都是空相,也無所謂真假。
如果心中有,春過去了,花兒依舊會盛開在心中,若是心中無,那麼花兒在眼前盛開,心中也是一片虛無。鳥兒因人來而驚慌失措,其實並非是真的受到人的驚擾,而是鳥兒心中起了妄念。
其實大道禪理無處不在,萬物的本性也並無分別,可為何無論怎麼說,人們總是不明白呢?就是人們搞不懂清淨自性,起了分別心,對世界產生了固有認知。
此詩自然是大有深意的,詩中的詞句,並非是為「畫」作謎語這麼簡單,不過個人學識有限,只能說出一些粗淺的認知理解,定然是有許多不當之處,訛傳言此詩是王維所作的,或許也是感受到了詩中的禪意,畢竟王維號稱「詩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