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僧一首哲理詩,被訛傳為王維之作選錄課本,全詩很少有人讀懂

2020-08-26 風月古今

唐朝是一個屬於詩的時代,也是誕生詩人的絕好時代,所以這一期間的誕生了許多著名的詩人。我們熟知的,最有名的或許是杜甫和李白,這二位固然偉大,但在當時,有些詩人的名頭,卻還勝他們一籌。記得有位作家說過成名要趁早,詩人王維就是一個年少成名的才子。

王維自幼聰穎,而且多才多藝,不僅能夠寫詩,還精通書畫、音律,十五歲的之後,他去長安應試時,便受倒了一眾王公貴胄的座上賓,二十一歲的時候,就考中狀元,可謂春風得意。不過也正是因為才名太盛,安祿山攻進長安的時候,強行軟禁了王維,並給他安排了一個官職。

幸虧王維曾被拘期間寫了很多思念朝廷的詩歌,以及一些在朝中為官的親朋活動,肅宗收復長安以後,才使得王維逃過了一劫。此後王維的官宦生涯到還是比較穩定,官至尚書右丞,後世也多稱其為王右丞。

或許是經過安史之亂的變故,中年以後的王維,詩歌都有一種超然物外的格調,在寫山水田園的同時,還寄託著一種淡雅的閒情和出世的思想,正如胡應麟所說的「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蘇軾則言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也是因為王維恬淡閒適的心境,才塑造了這種意境。

由於這種顯著的風格特點,一些佚名而風格與王維類似的詩,都被歸於王維名下,如:

遠看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


這首詩被選錄至小學課本,雖然這首詩一直被訛傳為王維所作,但並沒有典籍記載,所以課本上也未寫明年代和作者。讀者也將此詩看做是一首謎語詩,整首詩詩仿佛就是形容一幅山水花鳥圖的。

因為水流是有聲音的,春天過去花是會凋零的,鳥也是懼怕人類的,但這些景物都違背了常理,是一種靜止的狀態,所以這描繪的很明顯是一幅畫。故而很多版本都為這首詩添了一個題目,即《畫》。

然而有學者考據,這並非是完整的詩,而是南宋高僧道川禪師的一首充滿哲理的詩:

遠觀山有色,近聽水無聲。

春去花猶在,人來鳥不驚。

頭頭皆顯露,物物體元平。

如何言不會,衹為太分明。

這首詩其實是一首偈頌詩,是道川禪師注釋《金剛經》所作。道川禪師本是一名捕快,經常在附近一座寺院聽院中僧人頌經,並練習坐禪,後因學佛耽誤了工作,被縣令責罰,他乾脆辭職出家,法號道川。

道川極具禪心,出家之後,佛性進境極快,對一眾佛經也有自己的妙悟,所以當地的僧人對他十分尊敬,常詢問他《金剛經》的經義,因此,道川禪師作了一系列偈頌,來開示經義,這也就是現在流傳的《川老金剛經注》,而此詩就是其中一首偈頌詩。

那麼整首偈頌詩是何意呢?很少有人讀懂,當然我也沒讀懂,只能在此說說自己的理解。此詩前面有一段佛經原文,在此就不抄錄了,內容是關於「清淨自性」、「實相」。山有色相,一般來說,這是正常的,但水無聲,卻是不正常的,然而有即是無,無即是有,山有色也好,水無聲也好,都是空相,也無所謂真假。

如果心中有,春過去了,花兒依舊會盛開在心中,若是心中無,那麼花兒在眼前盛開,心中也是一片虛無。鳥兒因人來而驚慌失措,其實並非是真的受到人的驚擾,而是鳥兒心中起了妄念。


其實大道禪理無處不在,萬物的本性也並無分別,可為何無論怎麼說,人們總是不明白呢?就是人們搞不懂清淨自性,起了分別心,對世界產生了固有認知。

此詩自然是大有深意的,詩中的詞句,並非是為「畫」作謎語這麼簡單,不過個人學識有限,只能說出一些粗淺的認知理解,定然是有許多不當之處,訛傳言此詩是王維所作的,或許也是感受到了詩中的禪意,畢竟王維號稱「詩佛」。

相關焦點

  • 離別李白寫下一首經典詩,被選入課本,深深表達了「基友」情深
    李白被譽為「屈原的接班人」,他的詩以浪漫主義為主,譬如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譬如說「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喝酒寫詩練劍,李白的一生貫徹三件事,過得豁然開朗,怡然自得,很少能有人有他這樣的心境。而他李白,一生中貫徹喝酒寫詩卻是寫出來不少的精品。
  • 原來這是一首哲理詩,這麼多年來你讀懂了嗎
    小學的課本裡有這樣一首詩,相信大家都還印象深刻。就是朱熹寫的《春日》,裡面有一句名句「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就算不記得上句是什麼,也絕對不會忘了這一句。小學時的我,並沒有讀懂這首詩。詩人朱熹是一位理學家,他寫的詩就絕不是單單的寫景,老師在教授的時候也沒有強調太多,所以以前我就只把它當成了一首寫景詩,小學生學習古詩往往也不會去在意詩的意思,只是順口地把它背誦下來。春日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 陶淵明最不該被忽略的一首詩,句句飽含哲理,讀懂了受益終生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他的一首很冷門的詩,也許很多人都沒讀過,但是詩中卻有三句千古流傳的名言,揭示了深刻的人生道理,讀懂了終生受益。 這首詩名為《雜詩》,全詩如下: 人生無根蒂,飄如陌上塵。 分散逐風轉,此已非常身。
  • 朱熹入選課本最多的一首詩,整首詩就是一幅畫,但你真讀懂了嗎?
    雖然宋朝是以詞名聞天下,但裡面還是有很多的經典的詩作,一些作品更是還充滿了哲理,這也正是宋詩與唐詩所不同的一個地方。我們都知道唐詩它是比較抒情,然而宋詩又是不一樣,它主要還是以哲理為主,很多的詩作看上去很普通,可是裡面卻是充滿了深刻的哲理,讀這樣的作品只要理解透了,把那些哲理讀懂了,相信一定是會受益匪淺。
  • 這首詩出自唐代最有個性的高僧,最後兩句流傳千年,年年入選課本
    而今天小赫赫為大家分享的這首詩,是出自一位唐代的高僧,這首詩幾乎每個人都知道最後兩句,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同樣是哲理滿滿的前兩句。之所以會這樣,本身就因為這首詩在一開始就是一首無題詩,題目是後來的人根據詩詞所傳達的信息而新加上去的。這首詩就是唐代黃檗(bo4)禪師的《上堂開示頌》。
  • 李白與高僧在廬山談佛論道,兩人臨別時寫了一首詩,通篇充滿禪理
    李白的詩名之盛,千百年來無人能及,可謂是千古以來一人,而他的作品每一首都深入人心,尤其是他後期的作品,由於時常遊歷了各地的名山大川,這也使得他無論是對於人生的經歷,還是對於現實的感知,那都是要比別的詩人更加深刻,所以他的詩自有一種獨特的氣質,可能往往只是那麼寥寥數語,卻又是充滿了深刻的哲理
  • 李商隱最隱晦的一首七絕,小學生都會背,卻很少有人能讀懂
    這首《嫦娥》也是如此,小學生都會背,然而卻很少有人能真正讀懂。全詩無一生僻字,詩人所表達的情感也是很明確的,孤苦寂寞,憂愁悔恨,然而這首詩的主題卻一直爭議不休。有人說這首詩是一首諷刺詩,諷刺的對象是當時的女道士,她們慕仙修道,卻耐不住寂寞,清人馮浩在《玉溪生詩集箋注
  • 唐朝高僧一首哲理詩,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生就是一場艱難的旅行
    古代的文人們的作品裡,也是常常有著這種對於人生的思考,尤其是一些詩詞裡,這樣的一種思考,以及對於人生的解讀,那也是比比皆是,例如唐朝詩僧黃櫱禪師的這首《上堂開示頌》,便是一首難得的佳作,而且整首詩也是描寫得極為抒情,同時又是充滿了深刻的人生哲理,這樣的詩作,其實只要讀懂了,一定是會受益匪淺。
  • 白居易憑此詩少年成名,該詩曾選入小學課本,後四句知道的人很少
    白居易憑此詩少年成名,該詩曾選入小學課本,後四句知道的人很少!說起白居易,很多人都清楚的記得這個傑出的唐代詩人,很多人都能記住他的很多詩作。無論是《長恨歌》、《賣炭翁》,還是《琵琶行》都是名傳千古的好詩,但是小水今天說的這首詩大部分人都知道,而且是白居易少年時代的成名作,也曾入選小學課本,你知道是哪首詩嗎?為躲避戰亂,白居易移居宿州符離,十六歲的他寫下了成名作!
  • 李商隱入山訪高僧,頓悟後寫了一首詩,讀懂這首詩,就讀懂了人生
    懷才不遇、抱負落空,李商隱的詩大多體現了一種暗淡和迷離。這是他以喑啞的喉嚨歌出的最後聲音。其實早年的李商隱還有一段玉陽求仙學道的生活,他在尋訪僧人的過程中,突然領悟了人生的真諦,寫下一首意境很高的詩:《北青蘿》唐.李商隱殘陽西入崦,茅屋訪孤僧。落葉人何在,寒雲路幾層。
  • 《清平樂》裡的範仲淹,有一首20字的詩,曾選入課本,你還記得嗎
    文|丁十二圖|《清平樂》劇照電視劇《清平樂》正在熱播,故事的背景是北宋宋仁宗時期,所以我們以前讀書時課本上的人物,如晏殊、寇準、範仲淹、歐陽修、韓琦、讀懂了這句話,也便讀懂了范文正公。今天十二與你一起讀到的這首詩,曾入選小學課本,短短20字,如果說作為這句話的註腳確實有些言重了,但對於我們理解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卻有四兩撥千斤之效用。
  • 黃庭堅7歲時寫的一首詩,年少讀不懂,讀懂已是中年人
    我最初喜歡黃庭堅,是因為他的兩句詩,「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明明是很平淡的14個字,可是組合起來卻有一種說不出的韻味,所謂「化腐朽為神奇」也不過如此。深入了解了黃庭堅之後,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7歲時寫的一首詩,年少讀不懂,讀懂已是中年人。
  • 小學課本中最難懂的一首詩,少時讀出千般欣喜,長大才知字字是淚
    如果說讀李白的詩是一種享受,那讀杜甫的詩則是一個充滿哲思的過程。少年時總是喜歡李白的浪漫,總覺得杜甫的詩過於沉鬱,所以上學時遇到老師要求全文背誦詩聖之作時,總是心有牴觸。而隨著年歲漸長,才發現人生百味在當年被逼著背誦的杜甫詩中,體會了個遍。
  • 王維流傳很廣的一首經典,小學課本只收錄一半,另一半也挺有意思
    小學課本中收錄的詩不過百首,但《全唐詩》中卻有4萬多首詩作,所以被收錄的一定是詩中精品。而在年年入選小學課本的詩中,王維的《畫》則是這些精品中不容錯過的一首。但近些年,這首詩卻讓文史專家傷透了腦筋。有人提出這首流傳很廣的詩作者另有其人,因為無論是《全唐詩》還是王維的詩集中都沒有這首詩,所以不但不是王維所寫,甚至根本不是唐詩。目前部分人認為這首詩出自南宋高僧人川禪師,是他在註解《金剛經》時所寫,目前小學課本收錄的4句也只是全詩的一半,後面還有4句。於是在作者還沒有被證實前,這首詩在不少地區的課本上暫被標為佚名作者所寫。
  • 解讀王維《畫》:被選入小學課本的一首詩,作者卻一直存在爭議
    《畫》這首詩太有名氣了,可以和《憫農》媲美,幾乎上過學的人都會背,而且是一輩子都忘不了的那種。人教版和滬教版小學語文都在一年級課本中收錄了這首詩。甚至這首詩可以作為一個謎語,而詩的名字《畫》則是謎底。這首詩從字面上看,描寫的是自然景物。
  • 蘇東坡的這句詩被後代文人雅士奉為座右銘,但全詩卻少有人知道
    這兩句寫竹子的詩很多人都熟悉,但是全詩卻很少有人知道,題目更是絕大多數人都說不出來,這首詩便是文學大家蘇軾所寫的《於潛僧綠筠軒》。於潛僧綠筠軒宋.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蘇東坡其人與其詩用「雅俗共賞」這個詞來形容是再恰當不過,與他很多文雅的詩詞相比,這首《於潛僧綠筠軒》(古於潛縣寂照寺寺內小院種有翠竹數杆,環境幽靜淡雅,名曰「綠筠軒」)輕鬆詼諧,更像一首打油詩。詩中既不寫綠竹之美,也不寫遊軒之樂,而是凌空落筆,輥構碴句,通過寫「竹」和「肉」讚頌了於潛僧慧覺及其綠筠軒的高雅出塵和清新脫俗,批判了世間俗態媚骨之人。
  • 清代才子袁枚的一首詩,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若能讀懂會受益匪淺
    文/魏雨繆清代才子袁枚的一首詩,蘊含豐富的人生哲理,若能讀懂會受益匪淺詩詞可以助興,可以舒意。陶冶情操,培養才華。許多才人都懂得詩詞,會寫作詩詞。不管他們身居何位,這要是有時間,他們就會小書一首。為什麼古代才人都如此喜歡喜歡詩詞呢?一是因為詩詞能夠表達他的心中所想,而且詩詞的巧妙之處,就是還能讓別人觀賞。找到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俗稱知己。有一句話說得好「一生只要一知己」。有的人寫詩狂妄不羈,瀟灑爽快。有的人婉約含蓄。不同的人寫出的詩自然不同,每首詩詞都有屬於自己的靈魂。只有真正懂得的人才能深有感觸。
  • 龔自珍這首詩寫得很唯美,同時還充滿了哲理,年年入選小學課本
    小學課本裡有很多經典詩歌,可能我們在小的時候讀那些作品,只是覺得很唯美,並沒有什麼獨特之處;其實只要長大了之後,再去讀那些作品,突然會發現很多的詩,它不僅很唯美,同時還充滿了哲理。畢竟詩人在創作一首詩時,不僅只描寫表面事物,更多的還是會通過事物的現象看本質,從而使得作品處處充滿了哲理。所以我們讀這樣的作品時,需要更多的思考,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詩意。
  • 唐朝的一首相思詩,字字珠璣,句句思念,讀懂的人甚少!
    唐朝的一首相思詩,字字珠璣,句句思念,讀懂的人甚少!全唐詩是我國古代歷史文化的寶典,可以說是唐朝文化的精華所在,在全唐詩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唐朝社會的方方面面,也可以窺視到那時候人們的生活狀態。可以說全唐詩的存在對於歷史界和文化界那都是非常幸運地事情,全唐詩裡面一共是收錄了大概五萬多首的詩,而我們平時所讀過的唐詩大概連裡面的百分之一都不到,可見全唐詩是多麼的豐富!在全唐詩裡面有一首相思詩。可以說是字字珠璣,句句思念,讀懂的人甚少!
  • 宋代高僧一首哲理詩,每一句都有大智慧,撫慰無數失落的年輕人
    古代的文人中有一類比較特殊,那就是僧人,這些人中也有很多受過了良好的教育,可是他們活得比普通人要通透,最終看破紅塵選擇出家,青燈古佛對於生活有著更為深刻的認識,創作出來的作品也自然與眾不同,往往是充滿了哲理;對於我們這些普通的讀者來說,讀這樣的作品是一種成長的過程,只要能夠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再把哲理融入進生活中,對於自己的人生也是會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