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環境、保護動物是我們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準則。尤其是在這樣一個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大家必然願意看到在山林中隨意飛翔的小鳥,在大海中任意遨遊的魚兒,在草原上肆意奔跑著的牛馬,大家也必然喜歡生活在一個生機勃勃、萬象更新的「地球村」中。
在古代的時候,其實已經有了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思想,只是通過不同的形式去倡導而已。
比如蘇軾在其詞中就曾經提到過:
照日深紅暖見魚,連溪綠暗晚藏烏。
在我們經常哼唱的由詩通過作曲而來的一首歌中,也同樣表達了一種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問。
可以說,在古代的時候愛護動物、保護環境的思想已經在很多文人墨客、士農工商的先進人士生根發芽了。
今天小赫赫就要為大家介紹一首來自香山居士白居易的一首倡導人們愛護動物的詩《鳥》。
說到白居易大家都很熟悉,他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在唐朝中期與好朋友元稹共同倡導了改變唐詩詩風的文化運動——新樂府運動。兩人在文學創作中提倡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
不主張辭藻華麗,而更加追求通俗、樸實的語言,但是由於他在唐詩中的突出貢獻令他得到一個比李白更加響亮的稱號——「詩魔」。
白居易成名時間特別早,早在自己17歲時就憑藉著一篇考場作文揚名天下: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賦得古原送別》
白居易少見的一首詞,很多人都理解錯了,詞的本意原來是這樣……
而那首《長恨歌》更是成為愛情詩詞中的經典。沒錯,這樣的經典就是出自於極富情趣以及閒適心情的詩人,也只有這樣的心態與生活情趣才能寫出在平常人眼中經常被忽略的事物。
比如今天要介紹的這首詩,不僅有保護動物的倡導,而且還夾雜著自己對於人生的認識與感慨。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這首詩相對於白居易的其他聞名於世的詩詞作品而言,比較冷門,但是這只是從文學價值角度而確定的,但是若論韻味與意義、意境的高度以及其中所蘊含的對環保意識的倡導絕對屬於白居易詩詞中的上乘之作。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究竟是誰說的小鳥的生命就是微小的,就是渺小的呢?可是現實就是,小鳥們也和我們人一樣,他們也是有生命有血有肉的呀!
開頭就用一個反問句將讀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了詩詞中,通過反問,將一個深刻的道理告訴了大家:小鳥也是生命,也是有血肉的,為什麼人類非要通過個體的大小來判斷是否是偉大與渺小的呢?白居易通過這樣的表述首先闡明了自己的觀點,為後面兩句的呼籲與倡導奠定了基礎。
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請大家不要去打那些在「枝頭」獨自站立的小鳥,他們可能只是在盼望著小鳥媽媽的歸來,為它們帶來溫暖與食物的;也可能是一位小鳥媽媽,在看著剛回飛翔的孩子練習飛行技能呢!萬一把它打了,豈不是破壞了整個小鳥家庭嗎?
這兩句充分表達了白居易熱愛環境、保護動物的思想與勸誡人們的那種急切的心情,充分體現出了白居易對小動物的憐憫與疼愛,多麼生動與形象啊,可見白居易是一位多麼善良並富有仁愛之心的人啊!
白居易的整首詩都是通過反覆的說明,在生動形象地告訴大家,不僅要愛護鳥兒,更要愛護每一個小動物,因為它們都是有生命的。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高妙的寫法,有的只是對動物、對環境的熱愛。按小編看來,這首詩時最應該該入選小學語文課本的,它可以讓小學生們從小就樹立其保護動物、愛護環境的觀念和意識。
尊敬大自然,敬畏大自然,我們人類才可以更好地利用大自然。發展至今天,我們受到大自然的報復已經足夠多了。所以就應該從白居易的這首簡單的小詩開始,讓我們真正從小樹立起愛護動物、保護大自然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