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法學所所長:更加重視通過法治實現公平正義

2020-12-07 中國網

●"人多則正當性與合理性就多"的所謂邏輯,在以往發生的許多頗具規模的群體性事件中,被一再使用甚至複製推廣,以致成為某種負能量的"社會共識"

●鑑於當下中國社會缺乏對"公平正義"的基本共識和評判標準的現狀,應更加重視通過法治實現公平正義

●法治社會追求權利的公正、機會的公正、規則的公正、過程的公正、程序的公正,只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切實做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做到良法善治和保障人權,就一定能夠實現權利、機會、規則、過程和程序的公正

在中西方的法律文化中,法或法律是評判和認定曲直對錯、合法與非法、違法與犯罪、權利與義務、責任與懲罰等的根本依據,是化解矛盾糾紛的規矩和準繩,法或法律不僅具有規範性、明確性和可操作性等行為特徵,而且具有與公平正義、理性自由等相聯繫的價值特徵,是把道德意義上不確定的公平正義通過法律予以具體化、條文化、規範化、統一化和標準化的重要制度安排。

出現社會亂象的原因是複雜、多方面的,但其中多數涉及對"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評判錯亂和價值認知偏狹問題

在當今中國社會,我們常常看到以下情景:在城市,某些違章建築被依法拆除後,當事人卻堂而皇之地打出"討公道、討人權、討正義"的標語對抗行政執法行為,要求予以賠償並恢復原狀;在農村,某村支部書記在上個世紀50-60年代因為挪用公款賭博被撤職、開除黨籍,今天不僅要求政治上平反而且要求賠償50多年來的"經濟損失",包括他可能擔任更高職務的"經濟損失";在商界,一些賺了錢的"大款"不滿意,認為自己太辛苦,沒有後臺和靠山,掙的是"辛苦錢"、"血汗錢",沒有賺到錢的更是不滿意,怨天怨地怨政府、仇官仇富仇社會;打贏官司的當事人抱怨法官狠、律師黑、訴訟費貴、訴訟程序繁瑣,打輸官司的當事人則認為司法不公、司法腐敗,法官貪贓枉法……在我們社會公平正義的利益蛋糕面前,似乎滿意的人越來越少,知足的人越來越少,而罵娘的人、鬧事的人、不滿的人越來越多。在這些表象和亂象的背後,原因是複雜而多方面的,但其中多數都涉及社會公平正義的價值評判錯亂和價值認知偏狹的問題。

現在我國社會上有各種個人甚至群體,他們以"社會公平正義"為道德旗幟和正當性理由,"理直氣壯"地向以政府為代表的"社會"提出五花八門的訴求。例如,如果員工下崗失業了,提出的訴求往往是要工作、要工資、要補助、要福利或者要補償等;如果官司打輸了,提出的訴求往往是討公道、要人權、要正義、要法治、要嚴懲某某法官、要改判或者要撤銷判決等;如果由於在就業、工資、福利、醫療、養老等領域自認為受到不公正對待,往往直接針對所涉及的就業、工資、福利、醫療、養老等提出經濟利益方面的訴求,如不能遂願則可能升級為反對"貪官"、反對政府、反對體制、否定某項(些)政策和法律等政治訴求。在所有這些以"社會公平正義"為旗號提出的訴求中,涉及一個核心問題,就是何謂"社會公平正義"?對此,國家和社會並沒有統一的道德標準,更沒有客觀公認的統一標準,因此,每個人或每個群體都可以以"社會公平正義"為由,向政府或者社會提出自己的訴求,而無論這些訴求是否正當合理、是否有法律和政策依據。尤其是,在"法不責眾"等消極觀念的影響下,當愈來愈多的人參與到訴求的隊伍裡,要求得到社會公平正義的時候,似乎他們訴求的正當性、合理性與合法性也會隨著人數的增多而得到相應的強化。這種"人多則正當性與合理性就多"的所謂邏輯,在以往發生的許多頗具規模的群體性事件中,被一再使用甚至複製推廣,以致成為某種負能量的"社會共識"。

隨著我國全民普法工作的深入和公民維權活動增多,隨著"小鬧小解決、大鬧大解決、不鬧不解決"這種"鬧而有理、鬧而有利"行為方式的不脛而走,社會公平正義這一崇高價值概念在不斷提升國人的道德情操和倫理認知的同時,也常常被引入誤區或者用於歧途,成為種種挑戰政治權威和法治秩序的"藉口"或者"理由",成為一切有悖法治公平正義的庇護詞甚至道德武器。

從另一個角度看,即使在某些公權力行為存在瑕疵的情況下,如執法方法不恰當、拆遷補償偏低偏少、司法程序不透明、量刑偏輕偏重,以及執行政策法律有誤差或者不及時、不到位等;即使在改革轉型期利益調整受到影響的情況下,如由於改革發展過程中政策調整、法律修改、標準變化、企業改制、單位撤銷、市場風雲等導致個人利益受影響等,當事人的訴求也應當符合法治精神和平衡性原則,即在於法有據的前提下,權益受損的程度與訴求要達成的目標應當相適應、相平衡,而絕不能漫天要價、小鬧小得利、大鬧大得利、不鬧者吃虧。

鑑於當下中國社會缺乏對"公平正義"的基本共識和評判標準的現狀,應更加重視通過法治實現公平正義

鑑於價值哲學上的公平正義主要是一種道德判斷和倫理追求,常常見仁見智、莫衷一是,具有極大的主觀性、隨意性和不確定性;鑑於深化改革和社會轉型必然引起各種社會矛盾和社會衝突多發、高發和頻發,而矛盾和衝突的各方都高擎"社會公平正義"的旗幟試圖佔領道德的制高點,以證明和支持自己行為的正當性;鑑於政府、社會和公民對於社會公平正義的理解,由於他們各自角色和角度的不同,往往相去甚遠,甚至大相逕庭……鑑於當下中國社會缺乏對"公平正義"的基本共識和評判標準的現狀,應更加重視通過法治實現公平正義。

應當承認,法治社會的公正具有相對的價值屬性。這是因為:第一,人們對公正的認識是相對的,多數人認為是公正的,少數人卻可能不以為然;一種文化認為是公正的,另一種文化卻可能不以為然;此時人們認為是公正的,彼時卻可能不以為然。或者反之,或者還有其他評判。第二,利益的矛盾關係使立法者在適用公正原則時一般只能做到形式上(即程序上)的公正,而不能保證事實上的完全公正。第三,公正的前提不一定必然導致公正的結果,立法所能作為的,不是試圖完全消弭這種前提與結果之間的差距,不是直接把立法的公正前提與適用立法的公正結果統一起來。任何立法對於這樣的價值目標都將是無能為力的,它只能存在於理想之中。立法所能做的,只能用預防和補救的方法來縮小它們的差距,卻不可能做到兩全其美。例如,當國家立法保證私有財產的合法性與不可侵犯性時,對於那些無產者和少產者而言,這種規定的不公平在於法律只提供了一種可能性,或者一種很大的可能性,而事實上卻是將那些無產者排除在外的;這一規定對於少產者也是存在折扣的。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立法要有所作為,就可以通過稅收、社會福利、再分配等機制,使國家在保障私有財產權的同時實現社會財富相對共享的結果公平正義。第四,人們個性的差異和需求的不同,對同樣的結果也會有不同的甚至是迥異的認知。因此,表現為公平的正義只能不斷接近完全意義上的正義,而不能做到絕對的正義。立法者所追求的也只能是一種相對的公正。顯然,立法者理解的公正,對於很多人來說可能就是不公平、非正義的。對公正標準評判的主觀性與客觀性、自在性與他在性,都會程度不同地影響人們對公正結果的感受和判斷。

故此,法治社會追求的公正是一種相對的公正、程序的公正、規則的公正。法治社會主張事實的公正、結果的公正,但不能保證一定能夠實現這種公正;法治社會追求權利的公正、機會的公正、規則的公正、過程的公正、程序的公正,只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切實做到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做到良法善治和保障人權,就一定能夠實現權利、機會、規則、過程和程序的公正。

在法治社會中,任何人都不應當抽象地主張公正,不應當脫離法律規則去追求公正,更不應當以破壞法治秩序的方式或者損害他人權利的方式去尋求公正的實現

法治社會追求的公正是具體的、相對的、有法律依據並能夠得到法律程序保障救濟的公正。

通過法治實現公平正義:一要充分發揮法治的功能,重構我國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評判體系。應通過科學立法,把抽象合理的公平正義訴求轉化為具體明確的法定權利或權益;通過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保障公眾的合法權益。公眾應通過法治方式,依法維護和實現自己表現為法定權利或權益的公平正義。在充分發揚民主、全面了解公眾各種利益訴求的基礎上,歸納、開列"應然權利"清單,把公眾關於公平正義的利益訴求系統化和明晰化。根據國家和社會資源情況,區分輕重緩急,通過民主立法程序將清單中"應然權利"逐步轉化為法定權利,把公眾對於公平正義的利益訴求引導上權利和法治軌道。二要通過公平公正的實體法,合理規定公民的權利與義務、合理分配各種資源和利益、科學配置各類權力與責任,實現實體內容上的分配正義。三要通過民主科學有效的程序法,制定能夠充分反映民意並為大多數人所接受的程序規則,從程序法上來配置資源、平衡利益、協調矛盾、緩解衝突,實現程序規則上的公平正義。四要在發生矛盾糾紛等利益衝突時,儘可能通過包括司法程序在內的各種法治程序、法治機制來解決,實現法治的實體與程序公正,至少是法治程序的公正。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所長)

相關焦點

  • 慎用「司法是實現公平正義最後一道防線」這一提法
    就司法的應然功能而言,除法院組織法對司法職能的規定外,我們通常說的「定紛止爭」、「懲奸除惡」、「止惡揚善」、「實現公平正義」、「最後一道防線」以及亞里斯多德講的「校正正義」等,大都屬於人們對司法功能的應然期待和理想要求。
  • 四川省社科院法學所所長鄭鈜訪問成都文獻中心
    四川省社科院法學所所長鄭鈜訪問成都文獻中心 2017-06-10 成都文獻情報中心 【字體:   6月8日下午,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所長鄭鈜一行到訪中國科學院成都文獻情報中心
  • 法治公安,打造公平正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公安工作會議上強調,公平正義是執法司法工作的生命線。公安機關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中擔負著重大職責使命。要聚焦法治公安建設目標,堅持不懈推進執法規範化建設,著力解決執法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切實把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要求落實到每一項執法活動和每一個執法環節,更好地維護人民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 【法治宣傳】有一些瞬間,讓公平正義更加閃耀
    這些年,國家的法治之網越織越密。聶樹斌案、孫小果案、福建趙宇案……你還記得嗎,那些讓公平正義更加閃耀的瞬間?這些瞬間,捍衛正義公道 「本院認為,原審認定聶樹斌犯故意殺人罪、強姦婦女罪的事實不清、證據不足……原審被告人聶樹斌無罪。」 2016年1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第二巡迴法庭。
  • 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
    法治不僅要求完備的法律體系、完善的執法機制、普遍的法律遵守,更要求公平正義得到維護和實現。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緊圍繞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進全面依法治國,強調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是政法工作的核心價值追求,政法戰線要肩扛公正天平、手持正義之劍,以實際行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
  • 陳甦:中國社科院法學所《民法典評註》——民法領域迄今鮮見的宏大...
    中國社科院法學所老所長王家福先生被譽為「推動依法治國的理論創新者」而獲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改革先鋒稱號,他生前多次表示,其最大心願就是在有生之年看到中國民法典頒布。於今民法典終獲頒布,足以盡納幾代民法典立法參與者的全力之功,足以告慰幾代民法學人建構最好民法典的競心之夢。
  • 社科院舉辦青年接力演講會 討論市場與法治、德治關係
    東方網通訊員李波11月12日報導:日前,「法治、德治與市場規則如何共融?」接力演講會議在上海社科院總部小禮堂院青年學術交流中心舉行。  上海社科院副院長黃仁偉在講話中表示,在當前學術激烈競爭的年代裡,社科院相當一批60歲左右的所長和二級研究員已經全面進入退休的年齡,領軍人才的斷層已經相對緊迫。
  • 對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公平正義的探究和思考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基本內涵中的公平正義作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價值追求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和影響著司法和諧的構建及其進程。由此,從我國目前社會實際和司法實際出發,探究一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中公平正義的深刻內涵。可見,平等地享有自由權利,是羅爾斯正義論的首要原則。差別原則是建立在自由原則基礎上的,是從屬於自由原則的。只有在貫徹自由原則的前提下,才能貫徹差別原則,決不能以犧牲前者來滿足後者。  我國法治理念中的公平正義,是指社會成員能夠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公平地實現權利和義務,並受到法律的保護。我國堅持以維護、實現、發展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宗旨的公平正義。
  • 創造奉行法治、公平正義的未來
    「要提高國際法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確保國際規則有效遵守和實施,堅持民主、平等、正義,建設國際法治。」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習近平主席從氣候治理推及全球治理,強調遵守國際規則和堅持民主、平等、正義的重要性,這也是應對氣候變化努力給全球治理帶來的第二個寶貴啟示。
  • 劉俊祥:如何通過國家治理現代化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歸納起來大致有兩大理論:民主法治機制理論和政府善治機制理論。民主法治機制和政府善治機制的不同結合,形成了不同國家的政治公平實踐模式。十八屆三中全會在繼承中國共產黨人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經驗成就的基礎上,提出了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中國之道,即融合民主法治機制和政府善治機制的國家公平治理機制。這就是要走以國家公平治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中國特色之路,也就是要探索中國特色國家公平治理的體制制度及其實現機制。
  • 讓社會更加公平正義和諧有序 訪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史學研究院副院長...
    新時代,我們需要繼續以良法為引領加強法治建設,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公平正義、和諧有序,讓法治精神得到更加充分的彰顯,法治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中國能在短時間內控制住疫情,依法防控發揮著重要作用問:在這次應對疫情過程中,依法防控是一個關鍵詞。您如何理解「要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疫情防控工作」?
  • 【四川日報】馬忠 謝院霞:強調人民權利 重視公平正義 敬畏法律存在
    公平正義:堅持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崇高理念在闡釋法治問題時,恩格斯特別重視公平正義,並對這一法治理念進行了多次論述。恩格斯在《論住宅問題》裡指出,所謂公平「始終只是現存經濟關係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觀念化、神聖化的表現。」
  • 應以法治建設為「十三五」規劃保駕護航
    光明日報總編輯何東平、中國政法大學黨委書記石亞軍在致辭中強調,「十三五」規劃與經濟、社會等領域各項重大戰略目標的順利實現,離不開法治的保駕護航。法治是「十三五」規劃的目標之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必須要實現的目標;同時,法治將在「十三五」規劃的實施期間發揮引領、調節、規制、保障作用。
  • 吳建雄 | 在戰「疫」中彰顯公平正義的法治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長期以來,中國不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增進人民福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加強人權法治保障,走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人權發展道路。」這是建全公平正義法治保障的必然要求。確保司法公正高效權威,是戰「疫」中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保障。司法的公正高效權威是一個有機聯繫的統一整體。公正是靈魂,高效是要求,權威是後盾。
  • 法治中國守護公平正義之光——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法學...
    5年來,立法、執法、司法等法治領域分別取得了哪些引人注目的進展?光明日報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法學研究所所長陳甦。  法律體系日趨完善  記者:立善法於天下,則天下治;立善法於一國,則一國治。「十三五」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進一步健全。請問立法方面都有哪些引人注目的亮點?
  • 追求公平正義的核心價值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指出,「必須堅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要「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就大大深化了十六屆六中全會把「公平正義」作為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之一的認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公平正義已經成為廣大人民不懈追求的核心價值。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理論特質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實現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廣泛,不僅對物質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
  • 人民日報評論員: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法治不僅要求完備的法律體系、完善的執法機制、普遍的法律遵守,更要求公平正義得到維護和實現。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公平正義是司法的靈魂和生命,強調要深化司法責任制綜合配套改革,加強司法制約監督,健全社會公平正義法治保障制度,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是我們黨追求的一個非常崇高的價值。
  • 甘肅省白銀市政法委書記甘效禮一行訪問法學所
    2016年4月14日,李林所長、莫紀宏副所長與到訪的甘肅省白銀市政法委書記甘孝禮一行舉行座談,賓主雙方就法學研究所與中共白銀市委在推進依法治市相關領域開展全面合作事宜深入交換了意見。會談中,甘效禮書記首先向李林所長介紹了白銀市的概況以及白銀市委市政府推進依法治市、建設法治白銀工作的目標和舉措,並重點介紹了擬議中的全面合作框架協議的主要內容。
  •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會議認為,習近平法治思想是順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要求應運而生的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最新成果,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山東大學法學院院長周長軍表示:「習近平法治思想闡明了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和實現路徑,是我們深刻理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把『金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