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
打馬字
盧戇章
■周旻
原標題:240多位歷史人物匯聚成《鼓浪嶼歷史名人畫傳》,還原琴島各個歷史階段
因為鼓浪嶼申遺成功,出版於2016年的《鼓浪嶼歷史名人畫傳》再次廣受關注。該書選擇鼓浪嶼從古到今240多位歷史人物,以學術研究和藝術方式兼容的創意,力圖完成一部鼓浪嶼歷史名人的人物誌長卷。
昨日,記者專訪了其作者市政協常委、文史學宣委副主任周旻,聽他講述《鼓浪嶼歷史名人畫傳》背後的故事。
文/圖 記者 龔小莞
兼容藝術和學術,創作國畫還原歷史人物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王日根說,為了完成《鼓浪嶼歷史名人畫傳》,作者周旻搜尋各類史料,找到包括傳教士、海關洋員、朝廷命官及各行業精英等眾多人物,有的有畫像,有些保存了照片,還有些留下了文字記錄,但人物本身的描述卻幾近於無。面對「無米之炊」的挑戰,周旻將自己「尚意」的理念發揮到了極致。
「鼓浪嶼有很多故事,這些故事講述了這個小島的命運,故事的主角就是鼓浪嶼歷史名人。」周旻說,《鼓浪嶼歷史名人畫傳》兼容藝術和學術,創作國畫人物畫,結合原創的書法題跋,以及部分印章,搭配學術成果。
要還原歷史人物,就得潛心研讀文獻、族譜、民俗以及石刻、碑文、墓誌等,將學術研究成果加以提煉,再根據相關的美學史、服飾史、民俗史等,創作人物形象。如中國近代體育先驅馬約翰,選取的角度是馬約翰正在輔導學生,通過手勢和動作來表現人物;描繪鄭成功,則注重表現他身為秀才的文氣、謀略,展現與眾不同的弈棋圖。
書中一半以上人物,都配有原創詩作
周旻把鼓浪嶼稱為「少年成才的搖籃」,如,在中西文化傳播過程中發揮比較重要作用的傳教士打馬字、中國人引以為豪的語文現代化先驅盧戇章、閩南著名畫家龔植等。這些人物,都是在某個歷史階段在鼓浪嶼留有痕跡的。
他的作品以人物肖像為主,注重刻畫表情。創作時,他先畫出水墨稿,再上顏色。書法題跋用的是比較容易辨識的行書。對於印的運用,也十分講究,大部分都是他自己刻的。廉吏清官,蓋「清氣滿乾坤」的印章,較有人文情懷的,印上「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這些著名的警句名言,頃刻間化成一種意境,融化在作品中。
還有一些人們不太熟悉的人物,周旻也一一發掘。如,中國天文學家餘青松小時候就住在鼓浪嶼鹿耳礁,就讀於養元小學。後來他赴美留學,1927年回國任廈門大學教授,擔任廈門大學天文學系主任。1929年,餘青松任天文研究所所長,創建了南京紫金山天文臺。
周旻畫筆下的餘青松,精神矍鑠,表情堅韌。題跋概括了他的生平,並寫詩讚曰:聲名日隆早歸來,紫金山麓接天台。勵志從來多磨難,仰望星空數塵埃。周旻說,詩歌可以補充強化要表達的主題,捕捉人物的情感。書中有一半以上的人物,他都配有原創詩作。
【人物節選】
丁一中 1573年,泉州府同知丁一中遊鼓浪嶼,臨日光巖,在巖壁勒下「鼓浪洞天」四個大字,由此成為鼓浪嶼的正式命名。
呂世宜 清代閩臺兩地著名書法家,鼓浪嶼怡園庭院「小桃源」石刻即其手書石刻。
雅裨理 美國人,1842年抵達鼓浪嶼,是最早進入廈門的新教宣教士。
鬱約翰 荷蘭人,1898年傾心投入創辦廈門第一所正規西醫院,鼓浪嶼救世醫院正式建成。
汪春源 清政府割讓臺灣後,棄家內渡。辛亥革命後,定居鼓浪嶼。是臺灣近代史上的知名詩人和愛國志士。
林爾嘉 閩臺名士,1913年,選址鼓浪嶼港仔後興建「菽莊花園」。
……
【聲音】
深化鼓浪嶼研究
形成「鼓浪嶼學」
鼓浪嶼申遺成功,周旻說,不僅是廈門市和福建省的榮譽,也是國家的榮譽。大而觀之,鼓浪嶼是國際文化全球化過程中,東西文化交流的一個落腳點,是西方文化進入中國的橋頭堡與橋梁;從小處著眼,包括建築、美術、音樂、人才培養、管理模式等,鼓浪嶼都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包容和東西文化交融發展、和諧共生等特點,對當代中國如何融合不同文化,也有借鑑作用。
他認為,申遺成功之後,應該進一步保護、挖掘、弘揚和活化鼓浪嶼研究,使鼓浪嶼內涵得到更好的梳理與提升,從而更好地服務民眾與國際文化交流的需求。特別重要的是,應繼續深化鼓浪嶼研究,力爭形成鼓浪嶼學,研究門類涵蓋鼓浪嶼歷史、建築、音樂、藝術、教育、宗教文化、管理模式、器物文化、名人別傳等。
他期待更多學者參與,更好地開展深入研究,同時期盼相關主管部門更加重視鼓浪嶼學的研究工作,提供更好的機制,創造更多的成果。
【延伸閱讀】
《鼓浪嶼研究》已出5期
學術研究向縱深提升
「文史工作要重點抓地方特色,一般意義的文脈傳承由很多具體構成來實施,才能夠組合起來。」周旻說,關於鼓浪嶼的研究雖然有,但是比較碎片化,需要系統梳理,出版有一定深度的文獻叢書等學術著作。
2014年7月,由市社科聯與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攜手成立鼓浪嶼國際研究中心,吸納海內外研究力量,共同關注鼓浪嶼的歷史現狀。在日漸清晰的申遺推進過程中,如何發揮作用?周旻的選項是在學術框架裡出版學術研究的期刊。
《鼓浪嶼研究》目前已經出版了五期,英國、日本、美國、荷蘭等海外的年輕學者也投入鼓浪嶼的研究,其中英國訪問學者、歷史博士大衛,從英國大英博物館、大英圖書館拿到了第一手資料,有鼓浪嶼早期鴉片戰爭期間及此後文化交流活動的學者日記、軍人日記、醫生案例、商人行蹤、旅人觀感,以及科學研究學者、文學家的作品,涉及廈門的人文地理、風土人情、政府管理、鼓浪嶼原生態及廈門港的史料等,提升了比較縱深的學術研究。
「我們也在探討一種機制,如何擴大研究視野、深化研究個案、豐富學術類型,把地方文史工作者的有限成果拓展為對社會有用的見識和感知。」周旻說,成功的案例,就是東渡郵輪中心廈鼓碼頭候船廳打造成鼓浪嶼文化客廳,舉辦「百年鼓浪嶼」大型圖片展。還開了社科書店,銷售相關的文獻書籍,深受民眾歡迎。
(廈門晚報(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