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鼓浪嶼每一幢風格迥異的紅磚樓房中,或是任意一株長鬚古榕下,都可能有一段曼妙的故事、一則動人的傳說,如影片般,一幀幀的鏡頭,恍惚閃過。這是時光的車輪,經過琴島之上一個個傳奇的人物,軋過一處處曾經光鮮的洋房或古厝,留下的逐漸淺淡的歲月轍印。
漳州路上的廖家別墅,就是這樣一處所在。曾經引領琴島風騷、看盡鷺江兩岸繁華的它,以「林語堂舊居」名聲在外;鮮為人知的是,它的真正主人,也曾是島上響噹噹的人物,在那風雲變幻的年代,影響著琴島乃至鷺島發展。如今,曾經的繁華如一場絢麗美夢已難重現,留下為世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一段動人的愛情故事。而這,也成為這幢別墅最唯美的註腳。
廖家別墅的瓦楞樹木,看盡鼓嶼百年滄桑。
廖家別墅48號建築入口在首層中間券洞內,入口上部橫嵌書寫「立人齋」的牌匾。
林語堂與夫人廖翠鳳。
廖家別墅有著太多不為世人所知的秘密,而今天,我們就來講述,與這棟別墅相關的往事,回溯一座老建築的魅力與榮光。
廖家別墅將修繕一新
廖家別墅位於鼓浪嶼漳州路44號和48號,是鼓浪嶼最古老的別墅之一,約建於十九世紀八十年代。44號建築是一座U形的英式別墅,拱券迴廊,前部為兩房夾一廳,為兩層坡頂。後部中間為小花圃,兩旁為二層小樓,連著前面的主房,後花園裡還有魚池。48號建築入口在首層中間券洞內,入口上部橫嵌書寫「立人齋」的牌匾。
別墅的線腳重疊纖麗,而二樓的欄杆卻甚簡約。地下隔潮層並不低矮,保證了其上的廳房乾燥舒適。一樓中廳拱券前為一長長的石階,石階四周為古榕、龍眼、玉蘭,把小花園籠罩得濃蔭婆娑,清新涼爽,一派溫馨的氛圍。如今,乘著申遺東風,政府將對這座頗具歷史的別墅進行修繕,不久便可以看到她的新顏。
注:文中資料採訪自鼓浪嶼申遺辦文史研究者,並與鼓浪嶼申遺文本、《鼓浪嶼文史資料》等多部文獻相對照印證。
一個家族的興衰與往事
眼前的這幢別墅經歷了百年風霜的洗禮,已經略顯蒼老。唯一還能證明它曾經顯赫的,莫過於它歐式的外觀風格,以及正門前傾斜有度、極為寬闊的石階。這幢廖氏所建的U形別墅,曾住過廖家幾代人,培育出諸多優秀的廖氏子孫。
也許,當你路過這條狹窄的漳州路時,總不免遇見為林語堂遠道而來一探究竟的遊客,可這些人哪能得知,作為別墅主人的廖氏先人,在鷺島和鼓浪嶼是何等聲名遠播,笑傲鷺江?
先人南洋創業致富
漳州路44號、48號的這兩座建築初建於19世紀80年代,後被林語堂的嶽父廖悅發所購,也便成了如今的廖家別墅。這位從當時的福建龍溪縣來廈的廖氏二代,最初跟著父親廖宗文在竹樹腳禮拜堂附近開了一家竹器店。後來,大哥廖清霞邁出了下南洋的腳步,這也為後來廖悅發向南洋尋求發財致富之路奠定了關鍵一步。廖清霞到了印尼,通過打拼開了修造船廠以及土產公司。隨後,廖悅發也到印尼,兄弟齊心,在異域他鄉賺得盆滿缽滿。得到財富原始積累的廖悅發,最終回到了廈門。
回廈後,他開始涉足多領域,1910年代,廖悅發開錢莊,同時,早期廈門的第一碼頭、大同醬油廠等,廖悅發均有投資。而地產自是不用提,位於鼓浪嶼漳州路44號和48號的廖家別墅,便是廖家興盛之時所購。當時,這兩座花園洋房在鼓島之上自是風光不輸其他。
子孫後代人才輩出
然而,上世紀30年代,廖家在印尼的公司遇火災,加之內地與海外往來生意被拖欠巨款,資金鍊斷裂,廖家也由此家道中落。好在廖家致富後,非常重視教育子女,同時廖家和鼓浪嶼很多世家都有姻親關係,子孫後輩盡出人才。如,廖清霞大女兒廖翠娥嫁給鼓浪嶼的殷雪圃,而殷雪圃有一子便是聞名於世的鋼琴家殷承宗;廖清霞二女兒廖翠疇嫁給牧師林溫人的兒子林謹生後,生出了著名的「林氏咽音練聲體系」創始人林俊卿。而最為人津津樂道的,還是廖悅發的二女兒廖翠鳳與林語堂的傳奇婚姻,這也讓廖家別墅沾染了更加浪漫的傳奇色彩。
林語堂的愛情與婚姻
廖家別墅因林語堂而聞名,更因一樁讓世人羨慕的完美婚姻而寫進歷史。作為林氏夫妻的婚房,廖家別墅更添浪漫傳奇色彩。拾階而上,進入廖家別墅的廳堂,林氏夫妻的婚房就設在右側的房間,如今人去樓空,不禁讓人唏噓感慨:誰能穿越時光,讓曾經鮮活的場面,再浮現於眼前?
相互給予的傳奇婚姻
可以說,林語堂算得上一個好男人。這個「好」字,是從他對婚姻,對愛人的忠誠來說的。當然,這也是廖翠鳳無私付出的一種回饋,兩人給世間留下了一樁模範婚姻的範本。1915年,林語堂和廖翠鳳訂婚,這是曾「棒打鴛鴦」的陳天恩(廖家鄰居陳天恩否定了女兒和林語堂的姻緣),為補償對林語堂的虧欠而促成的一樁美事。廖翠鳳芳心早已暗許,但廖家人有著陳家同樣的疑慮:出生大富之家的小姐跟著一個窮牧師的兒子(林語堂的父親林至誠是漳州平和縣坂仔禮拜堂的首任牧師),以後能幸福嗎?而廖翠鳳一句「沒錢有什麼關係」足以讓任何一個男人感動。反觀與林語堂相濡以沫的一生,這句話也看出了廖翠鳳眼光的獨到以及林語堂確實值得託付。
婚後,廖翠鳳便陪著林語堂出國留學,儘管留學前期兩人在國外受了些苦頭,但讓兩人感情更加深厚。觀其一生,林語堂無論風光或落寞,都與廖翠鳳攜手同行;而廖翠鳳對林語堂像孩子一樣縱容,細心照料生活。對於二人美滿婚姻的總結,林語堂說,只有兩個字,「給」和「受」,只是給予,不在乎得到。
兩情相悅的苦澀愛情
對於林語堂來說,有個人自始至終都會讓他觸痛,這個人便是陳錦端,鼓浪嶼實業家陳天恩的女兒。當年兩人在上海初見,一個滿腹經綸一心做宇宙文章,一個如花似玉欲畫盡人間春色,錦瑟和弦如此絕配。或許是陳天恩嫌棄林家太窮,再或者是其他原因,兩個情投意合的才情男女,硬生生地被拆散。林語堂一度悲戚得無以復加,但最終接受現實,而將錦端收藏在內心最隱秘的角落。錦端終日黯然神傷,一度赴美留學,32歲時最終嫁與廈大教授方錫疇,終老廈門。
八十歲時,遠在香港的林語堂念念不忘想回廈看望陳錦端,廖翠鳳氣惱之外多是心疼,相濡以沫一生的她早已懂得什麼是愛。再也沒有人真正清楚,年輕的牧師之子,與曾經的廖家以及陳家,發生過多少不為人知的往事。如今,看著廖家別墅的清寂,我們也只能感慨,這一切如鼓浪煙雲一場夢了。(文/本報記者 鄔秀君 黃曉波 供圖/鼓浪嶼申遺辦 )
責任編輯:蘇仕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