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作為一個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調色盤,這裡成了當時上流社會文人雅士的聚集地,然而一段現實版的愛情故事也在這裡上演,主角便是我們的大文豪——林語堂。林語堂故居位於鼓浪嶼漳州路44號,是一座U形的別墅,是鼓浪嶼最古老的別墅之一,約建於十九世紀五十年代。
年別墅概況
別墅為英式,拱券迴廊,前部為兩房夾一廳,為兩層坡頂。後部中間為小花圃,兩旁為二層小樓,連著前面的主房,後花園裡還有魚池。別墅的線腳重疊纖麗,而二樓的欄杆卻甚簡約。地下隔潮層並不低矮,保證了其上的廳房乾燥舒適。
一樓中廳拱券前為一長長的石階,石階四周為古榕、龍眼、玉蘭,把小花園籠罩的濃蔭婆娑,清新涼爽,一派溫馨的氛圍;別墅距今已有150多年了,目前正前面部已成危房,鮮有人再尋覓這位文豪的故居,而更多的是關注林語堂早年的現實版愛情。
夭折在父母之口的愛情
林語堂,福建龍溪人,原名和樂,後改玉堂,又改語堂,林語堂於1940年和1950年先後兩度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作為有如此盛名的文豪,早年間的愛情卻不如人意。在大學期間,林語堂靠著才華,驚豔四座,在學校領取了不少獎,吸引了聖瑪麗女校的女生們的仰慕,其中就包括陳錦端,林語堂和林錦端的兩個哥哥是同窗好友,於是便有了第一次相見。
第一眼看到陳錦端,林語堂就被她的美貌吸引的說不出話來,在多的言語都不足以表達一般。在其後續著作中,也有提及對於陳錦端的喜愛「我從聖約翰回廈門時,總在我好友的家裡逗留,因為我熱愛我好友的妹妹」,陳錦端對於有才的林語堂也是非常有好感,兩人就此開始交往。
愛情可以純粹,但是婚姻不行,陳錦端的的父親陳天恩在得知自己女兒和林語堂的戀愛時,雖然說不是憤怒,但至少是不喜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家境的懸殊,陳家是當地的富家,而林語堂雖然說不是很窮,當也只是普通家境。處於父親的愛護本能,不希望女兒將來生活太過艱苦,所有毅然的決定女兒和林語堂分手,女兒自然是反抗的,但也無能為力,自由的婚姻在那個年代鳳毛菱角。
林語堂與陳錦端的愛情就此斷了,看林語堂傷心至極的傷痛上,出於彌補也好,惜才也罷,陳天恩將鄰居家廖家的二女兒廖翠鳳介紹給了他,廖家也是當時的一地巨賈,巧的是廖翠鳳對於林語堂很是喜歡,不僅是才起樣貌都是符合廖翠鳳的心中所想。
有情人終成眷屬
林語堂說不出什麼滋味,愛的是陳錦端,如今卻要去見另一個女子,其中滋味實在難以體會。不過林語堂知曉與陳錦端無望,便試著從愛情的痛苦中走出來,便於這個廖家二小姐嘗試著相處。
有了上一次的經驗,這次林語堂對於同樣是一方富豪的廖家有些怯懦,只是在廖家提出拒絕他們戀愛時,廖翠鳳便站出來堅定的回答「窮有什麼關係」,一句話讓廖家父母無言以對,加上寵溺女兒,也就沒再反對。林語堂也是感激,如有此妻,夫復何求。
於是兩人婚事就敲定下來,在1919年1月9日兩人結婚的時候,林語堂做了一件奇事,他將兩人結婚證書一把燒掉。不過他說了這樣一句話「把婚書燒了吧,因為婚書只是離婚時才用得著」
這件事往後也成了一樁美談,如今兩人的新婚之地,鼓浪嶼上的故居已經破敗不堪,如果不是有意地去尋找,很難發現那巷子深處,即將倒塌的房子是這位文豪的故居。雖然時代不同,門當戶對的觀念卻是一直存在的,即使婚姻相對只有自由的現在也是一樣,遇到林語堂先生相同的情況,你又會怎麼做呢?歡迎下方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