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裡,有著太多的名人偉人,固然有許多是我們值得紀念和學習的,近日與小夥伴在江陰市區閒逛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一個有點特別的院子,院子在十字路口的岔路口,周邊全是高樓大廈,仔細看上去也正是這座房子把一條硬生生的分成了兩個字,這邊便是劉氏兄弟故居。
劉氏兄弟故居,更多人喜歡稱之為紀念館,這裡距今有150年的歷史,是一座很具有江南特色的建築,在江南就是很普通的民宅,也正是這樣一處普通的宅子卻誕生了中國現代文化名人劉半弄,劉天華,劉北茂這三個兄弟,也使得這個普通的住宅成為了江陰積澱了濃厚人文底蘊的建築,成為很多人到江陰都會參觀拜訪的必打卡景點之一。
院子坐西朝東,走進院落,發現整個院落並不大,但卻幽深別致,院落的葡萄架掛滿了果實,在隔牆的院子裡還有兩簇年久的紅天竺,據說這還是當年劉氏兄弟的父親種植的,時隔這麼久依舊茂盛,這裡所有的房間基本上就是全部復原了故居原本的樣子,展示了劉氏兄弟的生活起居環境,分別布置序廳、思夏堂、臥室、廚房、紡織間等。
思夏堂,是劉家的客廳,堂上擺著清式的靠椅和茶几,梁上高懸「思夏堂」匾額,據說這塊匾是為了紀念祖母夏氏而題寫的,劉氏三兄弟的母親蔣氏,是祖母夏氏在河邊撿回的棄嬰。1925年7月,劉半農從法國獲得文學博士學位回國後說:「我們劉家能有今天,不能忘記祖母夏氏。」於是,揮筆寫下了「思夏堂」三字高懸客堂,以示劉家子孫永遠不能忘記祖母夏氏的恩德。
這裡所有的房間都很小,不管是臥室還是客房,這個圖片上的房間就是劉氏兄弟父母的房間,很窄小,但是整潔有序,五臟俱全。對於劉氏三個兄弟,可能有些人不太了解,其實沒有來之前我也是了解一點點,劉氏兄弟中的老大劉半農是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他也是我國語言學及攝影理論奠基人,是我國第一個獲「康士坦丁語言學專獎」的語言學家,也正是因為劉半農把兩個弟弟帶到北京,後來兩個弟弟,一個成為了著名的演奏家和現代民族音樂的開拓者,一個成為了著名的二胡演奏家。
下面這個圖片就是劉半農的房間,比父母的我是還要小一點點,但也是整潔有序,書架上還陳列著書籍,牆上還掛有牆上還懸掛他當年在常州府中學堂的學習結業證書和他和妻子的照片,據說他和妻子結婚是為了給母親衝喜,所以匆匆忙忙就結婚了。
兩個弟弟的房間更為窄小,房間布置的也很簡樸但也顯得很溫馨,房間裡物品都乾乾淨淨,擺放整齊,兩個人我是分別還擺放自己喜歡的樂器,身處其中似乎還能聽到他們的演奏的優美旋律。
在後院最引人注目的應該就是廚房了,廚房所有的擺放和設施基本上都是原模原樣,灶臺是典型的江南民居風格,縈繞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在江南的建築特色裡自然離不開天井的存在,在這裡也不例外,儘管這裡的這口井比其他故居院落的要小一點,但也是三兄弟小時候經常玩耍的地方,陪伴三兄弟長大的地方。
白牆黑瓦的劉氏故居便被夾在馬路間,屹立於周圍現代化高樓的包圍中,很多都幽默的說這裡就像是一個「釘子戶」,但它仿佛就是一種堅守,一種對古人的尊重,一種對文化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