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劉氏兄弟故居,清末時期的私家民宅,距今已有150年歷史

2020-11-29 信步而行

在我國悠久的歷史長河裡,有著太多的名人偉人,固然有許多是我們值得紀念和學習的,近日與小夥伴在江陰市區閒逛的時候,無意中看到一個有點特別的院子,院子在十字路口的岔路口,周邊全是高樓大廈,仔細看上去也正是這座房子把一條硬生生的分成了兩個字,這邊便是劉氏兄弟故居。

劉氏兄弟故居,更多人喜歡稱之為紀念館,這裡距今有150年的歷史,是一座很具有江南特色的建築,在江南就是很普通的民宅,也正是這樣一處普通的宅子卻誕生了中國現代文化名人劉半弄,劉天華,劉北茂這三個兄弟,也使得這個普通的住宅成為了江陰積澱了濃厚人文底蘊的建築,成為很多人到江陰都會參觀拜訪的必打卡景點之一。

院子坐西朝東,走進院落,發現整個院落並不大,但卻幽深別致,院落的葡萄架掛滿了果實,在隔牆的院子裡還有兩簇年久的紅天竺,據說這還是當年劉氏兄弟的父親種植的,時隔這麼久依舊茂盛,這裡所有的房間基本上就是全部復原了故居原本的樣子,展示了劉氏兄弟的生活起居環境,分別布置序廳、思夏堂、臥室、廚房、紡織間等。

思夏堂,是劉家的客廳,堂上擺著清式的靠椅和茶几,梁上高懸「思夏堂」匾額,據說這塊匾是為了紀念祖母夏氏而題寫的,劉氏三兄弟的母親蔣氏,是祖母夏氏在河邊撿回的棄嬰。1925年7月,劉半農從法國獲得文學博士學位回國後說:「我們劉家能有今天,不能忘記祖母夏氏。」於是,揮筆寫下了「思夏堂」三字高懸客堂,以示劉家子孫永遠不能忘記祖母夏氏的恩德。

這裡所有的房間都很小,不管是臥室還是客房,這個圖片上的房間就是劉氏兄弟父母的房間,很窄小,但是整潔有序,五臟俱全。對於劉氏三個兄弟,可能有些人不太了解,其實沒有來之前我也是了解一點點,劉氏兄弟中的老大劉半農是著名的文學家,教育家,他也是我國語言學及攝影理論奠基人,是我國第一個獲「康士坦丁語言學專獎」的語言學家,也正是因為劉半農把兩個弟弟帶到北京,後來兩個弟弟,一個成為了著名的演奏家和現代民族音樂的開拓者,一個成為了著名的二胡演奏家。

下面這個圖片就是劉半農的房間,比父母的我是還要小一點點,但也是整潔有序,書架上還陳列著書籍,牆上還掛有牆上還懸掛他當年在常州府中學堂的學習結業證書和他和妻子的照片,據說他和妻子結婚是為了給母親衝喜,所以匆匆忙忙就結婚了。

兩個弟弟的房間更為窄小,房間布置的也很簡樸但也顯得很溫馨,房間裡物品都乾乾淨淨,擺放整齊,兩個人我是分別還擺放自己喜歡的樂器,身處其中似乎還能聽到他們的演奏的優美旋律。

在後院最引人注目的應該就是廚房了,廚房所有的擺放和設施基本上都是原模原樣,灶臺是典型的江南民居風格,縈繞著濃濃的生活氣息,在江南的建築特色裡自然離不開天井的存在,在這裡也不例外,儘管這裡的這口井比其他故居院落的要小一點,但也是三兄弟小時候經常玩耍的地方,陪伴三兄弟長大的地方。

白牆黑瓦的劉氏故居便被夾在馬路間,屹立於周圍現代化高樓的包圍中,很多都幽默的說這裡就像是一個「釘子戶」,但它仿佛就是一種堅守,一種對古人的尊重,一種對文化的敬畏。

相關焦點

  • 江陰劉氏兄弟故居,150年歷史的私家民宅,典型的江宅特色古建築
    就在今天,我與朋友一起來到了這裡遊玩,感受了這座城市的蓬勃發展之氣,在閒逛的時候遇到了這座紀念館,也是劉氏兄弟故居,朱穆之並為此題名劉氏兄弟紀念館。在市區西橫街上,一眼望去儘是高樓大廈,而在這些高樓大廈中間一座白牆灰瓦的建築映入眼前,這裡就是劉氏兄弟故居,劉氏兄弟即劉半農、劉天華與劉北茂三兄弟,這座紀念館為劉氏後裔捐贈的祖籍故居改建而成,建築整體為典型的江宅特色,為清末時期的建築,距今已有150餘年歷史。
  • 何為對歷史的尊重,對文物的保護!
    他說:歷史遺留下來的在文化發展史上有價值的東西,都是文物,比如故宮就是文物。接下來,孫館長詳細講述了江陰的七處國家級文物單位:徐霞客故居及晴山堂石刻、興國寺塔、適園、佘城遺址、黃山炮臺遺址、劉氏兄弟故居、江陰國民黨司令部要塞舊址。
  • 走進劉氏三兄弟故居:「教我如何不想她」
    劉氏兄弟故居正面「天上飄著些微雲,地上吹著些微風。啊!微風吹動了我頭髮,教我如何不想她……」在江蘇江陰劉氏兄弟故居外的石碑上,我讀到了這首經典詩作——《教我如何不想她》。1920年,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新文化運動的主力之一劉半農先生在倫敦留學期間寫下它,後經作曲家趙元任譜曲,在青年知識分子中廣為傳唱。石碑上,那個「她」字寫得很大,似乎是在向人們昭示著什麼。
  • 千燈古鎮雖小,卻有「小家碧玉」的樣子,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
    其實這個非著名水鄉同樣歷史悠久,比起周莊那種人流如織,燈紅酒綠。這裡更能體會什麼是生活中的江南水鄉千燈古鎮,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古鎮白牆黑瓦,昆韻盎然。古鎮仍保存著明、清、民國時期的建築,並且至今仍保留著「水陸並行」、「河街相鄰」等古樸風貌。這裡是崑曲、江南絲竹的發源地和顧炎武的故鄉、陶淵明第九代裔孫陶峴也誕生於此。
  • 中國私家園林的鼻祖,在襄陽因養魚而建,距今已有兩千年歷史
    千百年來,我國第一座私家園林不是出現在江南,而是出現在湖北的襄陽,這裡叫做習家池。,它不僅是我國古代現存最早的園林建築,也是全國現存少有的漢代名園,被譽為中國郊野園林第一家,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了。宋元明清和民國時期,這裡是襄陽人春遊喜歡來的地方。
  • 一座中西建築典範的私家民宅,規模宏大,堪稱「江南第一民宅」
    我國是一個文化歷史極其豐富的國家,擁有著幾千年的燦爛文化,即使在各朝各代的文化洗禮下,我國的文化依然熠熠生輝。為了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我國將這些優良的傳統都已經保存了下來,並且至今在我國還可以看到很多著名的文化遺蹟。
  • 中國四大梅園之一,曾是首富的私家花園,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那就是無錫梅園,四大梅園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關注央視的人應該都知道,無錫梅園可是央視新聞裡面每年賞花鏡頭中的常客。被稱為是「央視最美的賞花鏡頭」,據悉在這個梅園中有超過5000多株的梅花樹。在梅花盛開的季節中,登上念劬塔,眼下一望無際的梅花是那麼的壯觀,再加上遠處就是波光粼粼的太湖,這景象簡直了,簡直就是一副天然的畫卷。
  • 中國「最低調」的古鎮:距今已有2500年歷史,還是崑曲的發源地
    #90後旅行#中國「最低調」的古鎮:距今已有2500年歷史,還是崑曲的發源地中國擁有數量較多的古鎮,各個城市的古鎮看點也是不一樣的,但是都會根據所處城市早在古代發生的歷史故事讓遊客們心動。並且還是崑曲的發源地通過了解得知,千燈古鎮距離現在已有2500年歷史了,位於大街兩旁,能夠清晰地看到,白牆黑瓦的建築物,古鎮上的建築物,大部分都以明清跟民國時期為主。此地不僅可以乘船出行,甚至還能乘車。值得一提的是,這裡還是崑曲,以及江南絲綢,或者竹子的發源地。
  • 走進劉半農、劉天華、劉北茂故居 「教我如何不想她」
    劉氏兄弟故居正面   安玉民繪   「天上飄著些微雲,地上吹著些微風。啊!微風吹動了我頭髮,教我如何不想她……」   在江蘇江陰劉氏兄弟故居外的石碑上,我讀到了這首經典詩作——《教我如何不想她》。1920年,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新文化運動的主力之一劉半農先生在倫敦留學期間寫下它,後經作曲家趙元任譜曲,在青年知識分子中廣為傳唱。石碑上,那個「她」字寫得很大,似乎是在向人們昭示著什麼。
  • 江陰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清代三大詞人之一!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在北京病逝。主要作品有詩集《揚鞭集》、《瓦釜集》和《半農雜文》。劉天華:劉天華,原名劉壽椿,江蘇省江陰市澄江鎮西橫街人,中國近代作曲家、演奏家、音樂教育家。清末秀才劉寶珊之子,與詩人劉半農、音樂家劉北茂是兄弟。
  • 漳州8大名勝古蹟,南靖土樓必去,林語堂故居別錯過
    1、南靖土樓:南靖土樓,國家5A級景區之稱,修建於11世紀以前,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這裡匯集了現存最高、最大、最小、最奇特和保護最完好的土樓。2、趙家堡:據了解趙家堡建於宋朝時期,城堡主要分為內外兩城,尤其內城的一座三層四合院式的建築的風格受「完璧歸趙」而影響,目前整個的建築基本上都是保存得比較完好的,遊覽和學術考古的價值都是極高的。
  • 這些劉氏名勝,劉家宗親都去過嗎?您還知道哪些劉氏名勝呢?
    劉氏名勝—大邑劉氏莊園劉氏莊園建築群,始建於清末,至民國末年修建完成,雖經歷了戰亂動蕩時期,卻仍然是國內保存最完好的劉氏家園。劉氏莊園位於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安仁鎮金桂街15號,於1958年正式籌建大邑地主莊同陳列館,同年10月正式成立大邑地主莊園陳列館,於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走上了博物館發展的正軌。
  • 江陰的這個「中國最美村鎮」要火!
    1928年,由長涇鎮民族資本家宋楚英、宋楚材兩兄弟創辦,1956年公私合營,最後定名為「國營江陰蠶種場」現為長涇老街的一大旅遊景點。江陰養蠶場是國內唯一保存最好、技術最先進的蠶種場,代表著中國的蠶桑文化,有著一定的歷史價值、社會文化價值和建築科技價值。日前,江陰蠶種場被國務院文化和旅遊部、國家文物局確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南潯有座中西合璧的大宅,因奇特精湛被稱「江南第一民宅」!
    一直都很喜歡江南,尤其喜歡住在古鎮裡,感受江南的韻味,欣賞一幕幕詩意的風景,參觀一座座歷史悠久且風格獨特的古建築。在江南眾多古鎮裡,南潯是我較喜歡的一座,這裡在熱鬧中保持適度的安靜,廊棚內外依然有原住民生活氣息。
  • 距今已有2000年歷史~
    如皋絲毯作品《北京千年風景圖》如皋絲毯是距今已有兩千年歷史的一項傳統手工工藝。早在西漢時期就已有生產,唐朝達到鼎盛。白居易所作《紅線毯》這首詩,就描寫了絲毯的製作過程。由於製作精美,雍容華貴,絲毯最初僅屬宮廷供品,民間極少流傳,加之戰亂等原因,歷經朝代更迭,逐漸衰微,一直到清末明初,幾近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