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鼓浪嶼「雷厝」:走進林語堂的少年世界

2020-12-16 鷺客社

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如果您滿意於下面的圖文,請讓更多的人關注「鷺客社」

(二十世紀初雷厝,收藏:雷晶晶)

林語堂親叔叔的下落,一直是個謎。從包括林語堂自述在內的種種資訊看,他被送給了廈門一戶呂姓人家。這事我是知道的,所以一直也有一個念頭,那就是有機會時尋找一下這戶呂姓人家,從而了解一下林語堂親叔叔的情況。不料,原來答案就在鼓浪嶼的雷厝。這對我們了解少年林語堂的經歷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言塵語女士的文章無疑為我們打開了雷厝背後的鼓浪風雲。—— 林鴻東

01

在閩南三角洲的南安市西北隅,有一處小鎮叫碼頭,源於永春的詩溪在這裡匯入晉江東溪,最終流入大海。小鎮雖小,卻是泉州北部重要貨物集散地,商賈往來結市貿易,熱鬧生動。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年輕醫師雷正中從這泉州北部的商鎮走出,往南,來到了小島鼓浪嶼。

1841年的槍炮帶來了西方的船艦,也為這個海禁前沿的小島帶來了新的機會。這裡是海洋的起點,幾百年來居民們見過些世面,與洋人打交道來就頗有章法,頗為受益。

十幾年過去,這裡已經生面初開,洋房參差錯落。小島居民們,內厝澳的黃家將種德宮整飭一新;巖仔腳的黃家忙碌著擴張興賢宮,他們把這些年販洋所得依諾奉獻給庇佑自己的神靈,祈求來年的美好願望成真。

雷正中就此留下,成為了鼓浪嶼的第一個華人西醫,中西醫兼修無疑有了超越同行的優勢,雷正中很快成為了當地最出名的醫生。

收益頗豐的雷醫師陸續在烏埭角蓋起來成片的建築,建的都是典型的是閩南紅磚厝,名字也很中國化,叫雷厝

02

從舊時照片可以看到,二十世紀初雷厝有著龐大的建築群,遠比現在大的多,顯目的多。1897的雷厝,原是這一批建築中最晚建成。

雷正中與時俱進學西醫,骨子裡卻最中國,1897的雷厝無不體現閩南紅磚厝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底蘊:一正兩廂的宅院格局,體現出中國傳統倫理特有的空間秩序;紅磚白石,色彩和諧明亮,外形富麗堂皇;「雙坡曲」、「燕尾脊」,出磚入石,都是閩南紅磚區建築中獨特卻常見的建築手法;正中門楣匾額,青鬥石精心雕刻著四個大字:派衍璜溪

雷氏是個極為古老的姓氏,最早可溯及到黃帝時期。璜溪雷氏源於豫州(江西南昌),始祖雷鸞,唐天復二年(公元902年)避亂入閩,定居在建安璜溪,現在的建甌房道鎮

派衍璜溪,即表白了主人從未忘卻的家族傳承,也低調炫耀了雷家千年的煙火相傳。

兩側的兩幅對聯,一副已毀無從分辨,另一副,刻寫的是「雷氏為恆繼繩罔替」「氏族乃萃瓜瓞長綿」。子孫昌盛,原本是中國人最大的追求。

整棟房子的裝飾當然更少不了閩南「皇宮式「的炫富審美:製作精良,木雕、彩繪、石刻等民間手工藝精品隨處可見,細部美不勝收。

雷正中1898年去世。這位華人西醫,曾經有過什麼樣的經歷?他的西醫傳承,來自何方?雷厝的一磚一瓦,處處都寫的「中華淵源」,找不到一絲西風。

(雷厝,攝影:雷晶晶)

03

1903年農曆四月,雷正中去世後五年,一場突來的鼠疫,讓雷厝痛失四位正當壯年的親人。二房雷德源,是年39歲。三房,雷近源,是年28歲。

雷近源醫師,為醫治病人明知危險而為之,不幸感染鼠疫。更不幸的是,病毒傳染了他的妻子和二哥,也傳染了雷家眾多的僕役。鼠疫兇猛,工部局將雷厝遍灑硫磺、石灰消毒,封房兩年。

雷家的優渥生活嘎然而止。驟失頂梁柱的雷家寡母,靠典當房產為生,勉力支撐到孩子成年。

雷家第三代中,不乏傳奇且優秀人物。

比如在英國留學十年歸來,建設福建第一條公路的工程師四哥雷文銓;燕京大學肄業卻出任德士古石油公司首席CEO的商業奇才七哥雷文鏗;未上過大學卻在廈門城市現代化中留下諸多作品的建築師八弟雷文錠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是鼓浪嶼傳奇輩出的年代。沉寂一時雷厝再次熱鬧起來,出入多是年少有為的青年俊才,其中就有林語堂兄弟等人。

雷厝寡母為孩子典當出的房產,第三代的孩子又努力將它們一一贖回。雷厝的孩子,飛得再遠也不忘先祖的教誨,時時擦亮漆黑的大門和「和平處世,忠厚傳家」的家訓。

04

世易時移,雷家地塊上也蓋起了各式洋房,原來的正大門已經被團團圍住,無路可通,雷厝,低調藏身於中華路迷宮般彎彎曲曲的小巷子裡,在眾多高高低低的洋房中,一不小心就錯過了。

錯過就錯過了,可不小心敲開了雷厝歲月的門,聽雷家主人講起散落在往昔歲月中的遺珠,我就此迷失。

從雷厝走出的孩子們,走向了更遠的上海、天津、新疆、香港、菲律賓、美國等各地。留下來守房的是第三代的最小的孩子、雷文錠的後人。大厝略顯破舊,百年滄桑歲月散發出的古樸韻味依然襲人。

(雷憐憐照片,收藏:雷晶晶)

無意中看到雷家第四代孩子、雷文鏗大女兒雷憐憐在大門旁的照片。雷憐憐曾就讀於著名的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留在了上海。照片上梅花數枝,美人青春逼人,笑顏如花。那副仙鶴延年瓷畫,曾經有著更細膩、更豐富的線條。

百十年來人世沉浮如飄萍無定,百年前的瓷畫靜靜的沉澱在歲月裡,可以想像起當日拍照時的情境,當時的光線怎樣伏上這一簷一柱,一切仿佛曆歷眼前。

百年鼓浪嶼傳奇,在這個看似普通的家族中延綿演繹,跌宕起伏。所有的細節在雪爪鴻泥中隨意增減,遙遠又貼近,隔著歲月的迷霧,充滿著誘惑。

(感謝雷晶晶女士的精彩講述。她從2015年起四處收集家族故事,做了諸多的努力。)

05

林語堂,以英文書寫揚名海內外,四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這位「兩腳踏東西文化」的文豪,他與鼓浪嶼的廖家、陳家的故事幾乎是眾所周知,可是,他和雷家的淵源卻象個謎語,掩藏在時光的深處,留下草蛇灰線。

謎語故事出現在《林語堂自傳》第七章「法國樂魁索城」裡,謎面是這樣的:

……祖母帶著我父親和另外一個嬰兒,オ一、兩歲大,逃到鼓浪嶼,後來把嬰兒給了一個有錢的呂姓醫生,我家和那位醫生,一直相交甚好。他們的住宅很大。……

鼓浪嶼上「有錢的呂姓醫生」是誰?林語堂沒多說。

(林語堂,網絡圖片)

06

林語堂繼續寫下去,越看越和雷厝家事似曾相識。為了方便對此,我這列了個表:

1860年代的鼓浪嶼,人口約兩三千人;二十世紀初的鼓浪嶼,人口約六千左右,當時醫生應該是不多的。而這個「有錢的呂姓醫生」和雷家居然是如此高度相似?好神奇。

(雷文鏗、雷文錠、雷惜惜合影,收藏:雷晶晶)

07

在雷家,二兒子源崇就是當年逃難來鼓浪嶼的林家小嬰兒的傳說,一直在流傳。

我聽到雷文銓的繼子兼外甥,1917年出生的林夢雄(又名雷夢雄)在91歲時留下的口述回憶此事;也曾聽晶晶提起雷家長輩在病榻中說:雷文銓和林語堂是血緣上的堂兄弟。

據說,當年林語堂三兄弟來鼓浪嶼念書的時候,常常到雷家來。

那對慢娘抱養的雙胞胎,雷文鏗和雷文錠,與林語堂同齡。他們兒時是一起的玩伴麼?林夢雄曾經見到雷文鏗、林語堂等人在雷厝花壇前的合照,可惜我等是無緣見到了。

雷文鏗1951年去世,他的妻子兒女定居香港,仍和林語堂保持著聯繫。

閩南傳統沿襲的養子習俗,完全跨越狹義生理意義上的血緣傳承,讓家族得到了充分的發展,比如林維源之與養子林爾嘉;黃奕住之與養子黃欽書、黃浴沂。

富有家庭收養了窮苦人家的孩子,不僅視若己出給他最好的教育,還保留著他與原生家庭的記憶和聯繫。這真是一段很有愛的緣分。

「雷氏為恆」,恆久的更多是家族的內在文化氣質。

(雷陳慢娘畫像,收藏:雷晶晶)

08

林語堂的教母,曼娘,有著精緻的裝飾和觀音般的慈悲,是語堂心中「中國舊式婦女中的理想人物」。多年後林語堂在《京華煙雲》下筆提起仍有著年少初見時驚嘆:「她似乎成了個難得一見的古董,好像古書上掉下來的一幅美人圖。」

在雷家看到慢娘的畫像,此慢娘是彼曼娘麼?她曾經是林語堂的教母,經常為年幼的小語堂梳頭麼?她的美麗和關愛,成為語堂童年幸福的部分?

林語堂兒時在鼓浪嶼上居住的房子已經無處可覓了;漳州路44號「林語堂故居」只能算是「林語堂妻的故居」。若能夠找到文豪兒時求學的蛛絲馬跡,也是件頗為有趣的事。

這些痕跡在時光長廊中飄渺若海外仙山,一定要尋找實錘,又是咫尺千裡了。

(雷文鏗和兩個女兒,收藏:雷晶晶)

09

林語堂在談及自傳時,這麼說:

這篇自傳原是三十多年前應美國某書局之邀而用英文撰寫的,我還不知道已經由工爻譯出中文,登載在簡又文先生所編的《逸經》第十七、十八、十九期。其中自不免有許多簡略不詳之處,將來有功夫再為補敘。

工爻譯的《自傳》一時找不到原始英文版,若找到了,估計也會有判斷困難:

香港拼音「Lui」,可以譯做「呂」也可以譯作「雷」;

閩南白話字中,「lu」才是「呂」,「lui」就是「雷」了。

語堂先生當然不會做標註。 他在《京華煙雲》人名寫法就頗為無章可循,比如Tseng(曾)是香港拼音、Mulan(木蘭)是音譯、Coral(珊瑚)是英意。

奈何奈何!林語堂先生所言的「許多簡略不詳之處」,成了謎團。

好幸運還有百年前的雷厝,給我蒼白的現實帶來可以依託的想像空間。

附:《林語堂自傳》第七章《在樂魁城》(節錄)

在樂魁索城( Lecreusot)時,我很希望能找到我那失蹤的祖父。我祖父在鹹豐十年太平天國之亂時,漳州大屠殺中,被太平軍夫拉走,去扛東西,後來始終音信杳然。我父親當時藏身床下,僅以身免。祖母帶著我父親和另外一個嬰兒,オー、兩歲大,逃到鼓浪嶼,後來把嬰兒給了一個有錢的呂姓醫生,我家和那位醫生,一直相交甚好。他們的住宅很大。我們三兄弟在鼓浪嶼讀書時,都是他們呂家的女人的教子。我被給與曼娘,我在《京華煙雲》裡寫的曼娘就是她的影子。她的未婚夫死了,她就成了未嫁的寡婦,她寧願以處女之身守望門寡,而不願嫁人。呂醫師挑選了兩個孩子,打算撫養長大。在我看來,這位處女寡婦不愧為中國舊式婦女中的理想人物。我到她屋裡去時,她常為我梳頭髮。她的化妝品極為精美,香味高雅不俗。她就是我所知道的曼娘。平亞的死,在《京華煙雲》裡記載得很忠實。曼娘和木蘭二人常常手拉著手。在《京華煙雲》這本裡,曼娘我最熟悉。

在兩三歲時送給姓呂的那位叔叔,後來中了舉人,我頗以有如此顯貴的親戚為榮耀,因為他是我們林家的血統。我姑母的兒子,在江蘇也是滿有名氣的學者。我到鼓浪嶼時,那位林叔叔死了。他死前曾把一個兒子送到英國去,後來做了工程師。我祖母再嫁給一個姓盧的,我們家還有他的一張照片。但是祖母仍然算我們林家人,我父親也是一樣。我在法國時,心裡抱著一線希望,希望在那些華人勞工之中找到祖父。這種希望自然不大,我可是曾經仔細找,毫不放鬆,看看是否年齡上有相似的沒有。這個想法我覺得也很有趣。

(備註:此段記錄中有一小小bug, 太平軍餘部侍王李世賢進入福建閩西及漳州一帶在1864年7月至1865年5月期間,而不是鹹豐十年(1860年)。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相關焦點

  • 鼓浪嶼廖家別墅:走出了個林語堂的「老情人」
    這一天,是林語堂廖翠鳳夫婦結婚50周年紀念日。林語堂送給廖翠鳳一個勳章,上鑄「金玉緣」三字,並刻有詹姆斯•惠特坎•李萊的名詩《老情人》。林語堂將其譯成中文五言詩:「同心相牽掛,一縷情依依;歲月如梭逝,銀絲鬢已稀;幽冥倘異路,仙府應悽悽;若欲開口笑,除非相見時。」林語堂74歲的「老情人」廖翠鳳忍不住淚水漣漣。  廖翠鳳的家在鼓浪嶼。
  • 探訪鼓浪嶼:「音樂之島」又聞琴響「世界遺產」重拾非遺
    鼓浪嶼世界文化遺產中心主任蔡松榮每個工作日都要往返於廈門島和鼓浪嶼之間,搭乘輪渡上下班時,他常把它想像成「時光穿梭器」。「每天把遊客、市民從現實擺渡到歷史,或從歷史擺渡到現實。」2017年7月8日,「鼓浪嶼:國際歷史社區」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在參與申遺工作中,蔡松榮用腳步一遍遍丈量著這座1.88平方千米的小島,這讓他更了解鼓浪嶼。
  • 鼓浪嶼200年的富商紅磚別墅,被他改造成了廈門最美莊園酒店
    這座百年前的別墅莊園,在鼓浪嶼本土年輕人的精心修葺下,被重煥了新生。整整跨越一個世紀,這是屬於三代人的新浪潮。鼓浪嶼有許多中西式建築,而這種紅磚式的東南亞風格建築,還真不常見。在島上縱橫交錯的花園小路閒逛,來到一個小斜坡。
  • 夏威夷吉他極具海島風格 雷厝樂隊撥動「最鼓浪嶼」琴弦
    2012年10月21日,在協和禮拜堂,雷厝樂隊應邀為聯合國世界遺產共享委員會主席安德斯等一行演奏。 ­  典型的閩南民居建築裡,夏季到來,樂友們聚在一起,各人拿起各自的樂器,無需語言就找到了默契,於是,很不閩南卻很鼓浪嶼的音樂很快覆蓋了空間,也穿越了鼓浪嶼的過去和現在。­  受訪者:雷永平與葉恩慈,67歲­  老鼓浪嶼人,雷厝夏威夷吉他樂隊發起者。
  • 從林語堂到鍾南山,他們都和鼓浪嶼這個家族有關
    字數:1596字大約閱讀時間:4分鐘1、林語堂,享譽世界的文學大師,他的妻子叫廖翠鳳。殷承宗,著名鋼琴演奏家,他的母親(也有說法是繼母)叫廖翠娥。2、廖家是鼓浪嶼當年的顯赫人家之一,從東南亞發家致富後到鼓浪嶼安家立業,培養下一代。廖家在鼓浪嶼的祖宅位於漳州路44號和48號,通常這處祖宅被叫做廖家別墅,但流傳更廣的一個叫法是「林語堂新娘房」,當年林語堂就是在這裡和妻子廖翠鳳成婚的。
  • 堅守者|七旬老人的鼓浪嶼家庭音樂會,讓遊客享受琴島風情
    「可能很多遊客對鼓浪嶼島上的琴聲與歌聲感到好奇,但它已成為鼓浪嶼居民最尋常的生活方式,我小時候很多人家裡都會舉辦家庭音樂會。」雷永平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他已年逾70歲,和夫人葉恩慈均是鼓浪嶼「雷厝樂隊」創辦者和成員,樂隊主要以演奏夏威夷風情為主。
  • 鼓浪嶼林語堂故居將修繕 同時整治各申遺要素點
    鼓浪嶼林語堂故居(XMHOUSE配圖)    記者昨日從鼓浪嶼管委會獲悉,《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申遺要素第六批整治設計方案》已通過專家評審,鼓浪嶼將啟動第六批申遺要素整治,此次整治工作包括了廖宅  記者了解到,目前鼓浪嶼申遺工作重點主要集中在53個核心要素點的整治方面,這些核心要素點均為文物保護單位,根據國家文物局的有關規定,只有具有相應資質的設計單位才能對文物保護單位提出整治設計方案。近日,廈門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組織召開了《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申遺要素第六批整治設計方案》評審會,省、市文物保護和規劃等方面的專家參加了評審會。
  • 在鼓浪嶼上探尋巴金、林語堂、郭沫若等名家足跡(圖)
    鼓浪嶼夜景(2017年11月15日晚攝)。  鼓浪嶼管委會辦公地曾為鼓浪嶼養元小學舊址(2017年11月15日攝)。1905年,林語堂10歲時,轉到廈門鼓浪嶼養元小學讀書。13歲小學畢業後,林語堂進尋源書院讀書。新華網發(陳淑梅攝)
  • 林語堂廈門往事
    -陳中  暮春時節,我們來到廈門鼓浪嶼。  鼓浪嶼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不經意間發現大師林語堂曾經結婚的禮拜堂!細究,林語堂與廈門鼓浪嶼有不解之緣。  1905年,那位名叫「林和樂」的10歲男童翻過漳州坂仔老家的山嶺,坐了三天的船,登上鼓浪嶼,入讀養元小學。
  • 鼓浪嶼初探廖家花園之林語堂故居
    《鼓浪嶼初探廖家花園~林語堂故居》文/簡齋最初知道林語堂,還是在八十年代吧。當時只是讀了他的幾個散文集和《蘇東坡傳》,對林先生簡直是崇拜:(他竟然可以把蘇東坡寫的如此細膩)。後來又看了林太乙(林先生次女)的《我的父親林語堂》,更多直觀全面地了解林先生。「生年不滿百,安能為他人拭涕?&34;吧!
  • 廈門思明區理論宣講輕騎兵宣講活動在鼓浪嶼啟動
    臺海網12月2日訊 據廈門日報報導 從社區文化的多元講到建築藝術的多元,鼓浪嶼申遺使者娓娓道來,帶領大家在實地中領略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的獨特氣質,感受保護傳承的深遠意義;百年詩社「鼓浪嶼菽莊吟社」社長,深情朗誦了一首鼓浪嶼人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勝利召開的喜悅之詩;理論宣講輕騎兵結合自身工作,用鮮活故事詮釋如何踐行全會精神……昨日上午,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思明區理論宣講輕騎兵宣講啟動儀式暨首場示範宣講活動在鼓浪嶼舉行
  • 紙上的建築|超精密手工紙雕建築,星球再現教你DIY世界名勝鼓浪嶼
    高級的廚師能用簡單的食材烹出美味在藝術領域亦是如此,紙雕藝術家用紙張就能創作出精美的微縮世界;海天堂構的美,少年林語堂看到的情景現在已經蕩然無存,他注視過的足球場仍舊健在,沿途挺拔的鳳凰木卻已找不到舊影。漳州路44號,林語堂結婚時的新娘房,夫人廖翠鳳的家。別墅前部已塌掉一層,當年的吊燈、酸枝木家具早已不知去向,雕花屏門殘缺不全。
  • 鼓浪嶼的女子,一個比一個「浪」
    林語堂是漳州平和人,家境一般,孩童時期隨基督教牧師的父親來到鼓浪嶼,並在鼓浪嶼養元小學和尋源中學完成基礎教育學業。陳錦端則是鼓浪嶼大名鼎鼎的陳天恩醫師的掌上明珠,家境富有。1912年,林語堂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幾乎同時,陳錦端進入上海聖瑪麗女校學習美術。
  • 林語堂家族:從山地走向全球的百年傳奇
    如幼年就讀於坂仔銘新小學,10歲時乘五篷船至廈門鼓浪嶼教會學校念書,先是養元小學,後是尋源中學,從小就與中國最早近現代化的城區之一鼓浪嶼結下了不解之緣。林語堂的人生蛻變主要發生在1911年至1916年之間的上海聖約翰大學念書期間。
  • 細說林語堂大師的廈門緣 在琴島辦婚禮後攜妻留學
    12日上午,漳州市政府將在薌城區林語堂紀念館廣場舉辦紀念活動。林語堂是從漳州走向世界的文化名人,一生創作了六十多部著作、十多部譯著、一千多篇文章,在國際文學界、學術界享有盛譽,曾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林語堂是漳州人,但他與廈門的緣分不淺。1905年,10歲的林語堂離開家鄉,乘坐小木船來到鼓浪嶼。
  • 萬裡走單騎到鼓浪嶼:馬伯騫聽Sunnee唱歌時的表情亮了
    2月7日晚 《萬裡走單騎》節目播出,黃覺、馬伯騫Victor、Sunnee楊芸晴等人將前往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挖掘它兼具人文歷史、交融與開放的另一面,探尋隱匯在現代文明中的世界遺產。在跟著嘉賓探尋了解非遺的過程,也讓觀眾收穫了許多歡笑。
  • 走進林語堂故居 探訪「世界文學小鎮」
    N本報記者 周楊寧 黃穎 楊清竹 文/圖 平和擬投資30億,把林語堂的出生地——坂仔鎮打造成一個世界文學小鎮,連日來,這一消息傳出後,立即引發廣泛的關注。 在關注的同時,質疑聲紛至沓來。以林語堂故裡為依託打造「世界級文學小鎮」,會不會成為下一個「爛尾工程」?也有媒體質疑,以「文學」之名,行商業之實,對名人不尊重。
  • 鼓浪嶼微電影《回眸鼓浪嶼》愛情故事很迷人
    微電影裡的林語堂與陳錦端。(圖片由 呂祖松 提供)  劇組特別打造一條歷史街道,還原上世紀初的鼓浪嶼。鼓浪嶼申遺系列故事片《語堂千千結》預告  廈門日報訊 鼓浪嶼的文化積澱深厚,異彩紛呈,然而,太多精彩的故事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