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桂平是個縣級市,現在形成以縣城為中心,全境分東,南,西,北四區,現在共21鎮5鄉,
東區:木圭鎮,木樂鎮,石咀鎮,馬皮鄉,油麻鎮(下秀裡),社坡鎮,尋旺鄉(軍陵裡),
南區:羅秀鎮,麻垌鎮,社步鎮(中秀裡),下灣鎮(上秀裡),羅播鄉,木根鎮,中沙鎮,大灣鎮,大洋鎮(上都裡),
西區:白沙鎮,厚祿鄉,石龍鎮,蒙圩鎮,西山鎮(永和裡),
北區:南木鎮,金田鎮,江口鎮,紫荊鎮,垌心鄉。
這些行政區劃,是一代一代歷史沿革下來的,每個地方都有著自己的故事。因為現代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環境已經改變,加上鄉鎮一級區域歷史也常常被人忽略,少有記載,所以,有些也就變得不為人知,少為人知了,當然了,也沒多少人有興趣知,像整理的這個桂平各鎮行政歷史,又有多少人有興趣知道,了解呢?
本篇就介紹桂平清代行政區域中的上都裡,大概範圍也就是現在大洋,大灣一帶。
大洋,因圩而得名,至於大洋的由來,自然就和大洋河有關係了,至於何時得名,這個就不好考究了,只知道在那個時代,大洋河沒事就山洪暴發,沒事就漲水,這河水淹沒一大片區域,猶如汪洋,於是,當時人就叫這河為大洋河,這片區域有人建圩,在大洋河旁的嶺頂上,所以開始也叫嶺頂圩,後來又因圩場近大洋河,慢慢也被叫做大洋圩了。
大灣,因河道而得名,鬱江流入這區域時,河道成為一個大彎形,地取其名,故叫大灣,不過大灣圩的形成,時間就相對後一點了,成於清雍正年間。
大洋,大灣二鎮成鎮的發展之路是怎麼樣的呢?史籍中又是如何記述的呢?請繼續下滑!
在清以前,桂平縣內的行政區域劃分不是很清楚,但在清初,就按都裡圖堡劃分,分為二十一裡,(東三裡,南八裡,西七裡,北三裡):
東三裡:軍陵裡、吉大一裡、吉大二裡。
南八裡:上秀裡、中秀裡、下秀裡、上都裡、中都裡、下都裡、羅秀一裡、羅秀二裡。
西七裡:永和裡、趙裡、甫裡、武平裡、厚祿一裡,厚祿二裡、厚祿三裡。
北三裡:崇姜裡、大宣一裡、大宣二裡。
再往下,則設下設甲、村、堡。
現在大洋,大灣屬當時的上都裡範圍,上都裡分五堡,
一堡,耀團村,
二堡,天堂村,
三堡,齊嶺村,上,下山塘村,新村,李塘村,大洋村,白竹村,上歐村,小塘村,
四堡,什字村,石步村,大莫村,平塘村,蕉樹村
五堡,周實村,景樂村,硬堂村,裡各村,太平村,等。
攤開現代桂平地圖,這些古村,至今還保留有很多,可以說是桂平三五百年來,地名改變相對比較少的鄉鎮,多數沿用至今。
這地域幾百年間重要的圩場,曾經出現過幾個圩場,像原來還有一個太平圩,不過在時代選擇中,太平圩也漸漸被廢棄。後來也就主要是大洋圩和大灣圩,正是由此基礎,以圩建鄉,建鎮,成為區域的行政中心。
在桂平境內,自古以來,形成有眾多圩城,最後發展定型的修成正果的,也只有二十餘個,這些圩場在各個歷史時代,也代表著一地的經濟,一地的繁榮,同時,各圩因地理環境,地方物產等因素,除了區域內各自的經濟流通,集市貿易,其還各有不同的功能與特徵。
如前篇介紹的油麻圩,在清代時,除了日常消費物資流通,貿易,其更主要的是桂油與薴麻這兩種貨物為大宗;下灣圩,地處南區中部,所以則主要是各區域的物資集中往來分散,中轉;而大洋,大灣二圩,則最主要是米糧的流通。
相對來說,大洋圩處於潯州府城與鬰林州城之間,是桂平南區與鬰林集市貿易的重點之所,所以也是比較繁盛的一個圩場,按《桂平縣誌》記載:大洋圩有大小鋪戶二百餘家,米牛燕俱盛,以米為大宗。
正是這財富累積之間,以及地理位置,當地大戶也樂於修路建橋,福澤鄉裡,以示功德,像現在桂平的文物保護單位:大洋橋,是桂平最大的石橋,據資料,也是廣西現存古石橋中,可以排前五的橋。
網絡引圖
大洋橋以前也叫樂洋橋,有五拱,建於同治年間,由周邊的人捐資,歷四年多修成,橋成之後,成為桂平與鬰林州間重要的交通橋。
樂洋橋的百餘年風雨,至今還流傳著很多當年富戶相爭建橋的故事,不管這故事是褒是貶,反正這橋已經給予了世人百餘年的方便,也算是功德之舉了。其間,此橋也多經世事變幻,為阻御外敵,1940年樂洋橋第一拱橋被主動炸斷,直到1953年間,才將第一拱橋修復。
以前兩岸橋頭都有一座風雨亭,如今一側早已不存,正如橋頭「風雨亭」。「風雨」二字,昔日是景,如今是情,斑駁之間,遺失了多少昔日的繁華,風雨之中,水流漲退間,講述了多少往事,又衝去了多少舊貌。正所謂:
歲月無痕,
古蹟有印。
就說橋建成之時,欄上有名人題的字,橋各處的石雕,石碑很多,但歷年暴起的河水,時代的人為因素,橋經歷多少次修,多少次補,已經記不得了。如剩下一則的風雨亭也殘破不堪。殘亭外左右依稀可辨一副對聯,這就是流傳中的大洋橋藏頭藏尾聯:「風雨樂洋」,也正好講述了這橋的興與衰。
同樣,因為歲月斑駁,字跡不清,使得網上廣為流傳的這副對聯,出現了嚴重錯誤的,別的不說,就說這上下聯的字數也顯而易見了。網上廣為傳播的:
上聯十五字:風塵內奔走賢豪暫停驂群歌適了樂,
下聯十四字:雨雪中驅馳名利且駐足共慶觀洋。
如果說上聯多了一個字,那肯定是「了」字,少了它,上下聯語意上順平,字意上可對,但十四字的長聯好像又有點不對;如果說下聯少一字,那「了」又應對哪個字呢?不管如何,這流傳的對聯肯定是有錯誤的!至於是缺?是多?沒見過相關正式記載,也沒人澄清與研究,這隻有歷史才最清楚了,這第一個上傳資料的人錯了,後面盲目引用的人,也就全錯了!真相如何?
單看網絡圖片,清晰度不夠,自然就不好猜了,不知這亭中的135塊石碑上面,會有答案嗎?其實還有個簡單的方法,現場去數對聯字的印跡是十五還是十四,就知道答案了,但,幾十裡路,又什麼時候能實地走走,一探這百年誤傳呢?又或者當地有誰能回復一下?
歷史就是如此,因這樣,因那樣,一代代傳下來的東西,你缺一點,我錯一點,慢慢也就傳誤了,事實也就不清了,歷史也就模糊了。
不過現在清晰的是:
大洋,明代末年成圩,附近大洋村,屬當時的上都裡三堡範圍,民國時期也劃分在樂洋區,南區,直到解放後在圩場建設,慢慢的,村,圩合一,經過幾十年改革,1984年改稱大洋鄉,到如今鎮轄15個村委會,172個自然屯,355個村民小組。
大灣,清初成圩,從建制來說,都相對晚於大洋,一定意義上說,行政上和大洋同級,也有過做大洋的下級,1966年從當時的大洋行政中分置出10個大隊,最後在1984年也改並為大灣鄉,再到如今鎮轄18個行政村,258個村民小組。
山水千年,人間多少都有所改變,現在的大洋,成了西瓜之鄉,作為「吃瓜群眾」,看著大灣千年的營生——米糧依然興盛,畢竟優質大灣米在區域業內還是拿得出手的!
我在桂平,我是。如果你喜歡,可以關注我!給你講述這片土地更多的過往!
謝謝閱讀關注!
更多的桂平故事,你不了解的各鄉鎮的歷史,可以點擊連結閱讀:
(更多的桂平人文歷史文章連結)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七——上都裡(大洋,大灣)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八——中都裡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九——下都裡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十——羅秀一裡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十一——羅秀二裡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十二——大吉一裡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十三——大吉二裡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十四——大宣一裡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十五——大宣二裡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十六——武平裡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十七——崇姜裡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十八——甫裡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十九——趙裡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二十——厚祿一裡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二十一——厚祿二裡
桂平人文:城鄉史話之二十二——厚祿三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