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清龍
11月15日,作為新興「烔煬河人」,我參與了巢湖作協烔煬分會組織的的「烔河溯源」活動,被烔煬悠遠厚重的歷史文化感染,計劃寫一篇《烔河上的橋》。搜集資料時發現,凌志老師對烔河上的橋曾做過詳細的記述,所以這裡我只著重介紹一座與中華民族那段苦難史息息相關的橋,淮南鐵路橫跨烔河的大橋——洋橋。
跨烔河的大大小小的橋有十多座,有高大雄偉的鐵路橋,也有石板堆砌成的簡易橋,其中最為精美也最為悠久當屬麒麟橋。麒麟橋歷經數百年風雨洗禮,直至2015年,仍然頑強地發揮著餘熱,被稱為「巢湖品相最好的古橋」,然而最終也沒能逃過消失的厄運。烔河邊有兩個名字帶橋的村莊,分別叫「王石橋」和「秦橋」,可以合理想像這兩個村莊的命名與烔河上的某座橋有關。因為橋的作用之大,與老百姓朝夕相伴,而得以用另一種形式保存了下來。
烔河上最高大雄偉的橋自然是淮南鐵路橫跨烔河的鐵路橋,老百姓稱之為「洋橋」。它的名字應該和「洋火」、「洋油」一樣,與「洋人」有關,屬於「有故事的」橋。
要講清這座橋的前世今生,還得從上世年二三十年代講起。長期軍閥混戰,加上科技發展的滯後,上世紀二十年代未,國民政府內外交困,積貧積弱。當時中國能源以煤炭為主,而山西等地的煤礦絕大部分受外國企業操縱,很難進入沿江沿海等城市。為此國民政府決定開採地處皖北懷遠縣的煤田(定名為淮南煤礦)。1930年3月,成立淮南煤礦局。1933年8月,淮南煤礦投產。至1936年,淮南已經成為長三角地區最重要的能源供給地。可以說,全面抗戰爆發之前,國民政府首都經濟圈的主要能源供應極大地依賴於安徽的煤炭。然而淮南煤炭外運能力遠遠跟不上煤炭的產能增長。所以,修建一條從淮南煤礦到長江口岸碼頭的鐵路線就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1929年7月,淮南鐵路的勘測工作啟動。1931年5月,測量工作完成。這條鐵路計劃從淮南礦區出發,經合肥、巢縣到達蕪湖江北的裕溪口,全長215公裡,全線分為礦合段、合巢段、巢江段三段,分段進行修築。1934年2月,分段施工開始;1935年2月,礦區到合肥段修築完畢,先行通車;5月,合肥至巢縣段修成通車;1935年12月,巢江段通車;1936年5月,淮南鐵路全線通車運營。淮南鐵路的建成,不僅緩解了南京、上海等地的能源壓力,還帶動了沿線包括烔煬、中垾在內的城鎮經濟的發展。
所以說,烔河上的鐵路橋初建於1935年。然而,好景不長,這條鐵路運行一年多,就被迫中斷。1937年8月,為了阻止日軍南下,國民政府主動破壞了淮南鐵路,炸毀了包括烔河鐵路橋在內的很多重要橋梁。
1938年6月淮南淪陷,日本企業接收了淮南煤礦和淮南鐵路。1940年,日本鐵路株式會社修復了淮南鐵路。為了保障軍事物資的運輸,侵華日軍還在東邊山上修建碉堡,保護烔河鐵路橋。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淮南煤礦和淮南鐵路才又回到中國人手中。因此,烔河鐵路橋又由日本人重新修復,時間是1939年到1940年間,距今已逾八十年。也就是說,現在看到的烔河老鐵路橋是日本人修建的,所以老百姓稱之為「洋橋」就不奇怪了。1991年大水,淮南線巢湖段路基損受嚴重,災後重修淮南鐵路巢湖段,抬高路基,在洋橋南百十米處,又修建了一座更高更大的烔河新鐵路橋。
如今,洋橋作為烔煬境內,東西交通便道(利用老淮南線路基修建的鄉村公路)橫跨烔河的橋梁,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作為侵華日軍的實物罪證,銘刻在人們的記憶深處,激勵著人們勿忘國恥、發憤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