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個鏡頭拍一部電影,也無法挽救平庸的《1917》|百家故事

2020-12-14 人物

本篇文章收錄於百家號精品欄目#百家故事#中,本主題將聚集全平臺的優質故事內容。讀百家故事,品百味人生。

在前不久結束的奧斯卡頒獎禮上,獲得10項提名的電影《1917》只拿到了三項視覺技術類獎項,這部講述了兩位英國士兵被委以重任去拯救1600名戰友的電影採用了「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這種用一個鏡頭拍一部電影的方式,給《1917》帶來了關注與討論,但卻並沒有使它成為更優秀的電影。

文|梅雪風

編輯|金石

我們得承認《1917》這部電影製作上的精緻和恢宏,但也必須要注意到,這部電影在整個意識和表達上的綿軟。

首先它在主題上是相當不明確的,隨便舉個例子《拯救大兵瑞恩》,你就能看出這種區別。史匹柏的《拯救大兵瑞恩》提出了一個尖銳的道德議題:一個人的命就比八個人的命更重要嗎?正是在這種反常的但也無法分清輕重的比較之中,你能看出一種人道主義的偉大。

這八個人的犧牲換來的不只是一個人的性命,它還是一個老邁母親被屢次摧殘搖搖欲墜的希望。在這裡面,我們看到了一貫以來被認為冷血的國家機器溫柔的一面,他們要的不只是勝利,他們也注意到個體。

而這八個具體的人,也不再是為了虛無的目標去送死,而是為了一個實在的讓人無比同情的母親去犧牲,是為了去完成一個童話一個奇蹟去赴湯蹈火。這時候讓人無感的戰爭被替換為一個亟需安慰的母親。國家的形象也與這個母親形象重疊,讓愛國主義有了真實的力量,所以說《拯救大兵瑞恩》是電影史上最為成功的所謂愛國主義電影之一。因為它把愛國真正貫徹為一種價值。

相比較而言,我們在《1917》裡面,看不到類似的具體的情感命題,它裡面充斥的就是一種平庸無奇的反戰情緒。

戰爭是醜惡的,這是一個不言自明的政治正確,這就像影片的男主人公之一要去救他的哥哥一樣順理成章。

戰爭的醜惡,並不在於它殺死一個個身體,而在於這身體上所載荷的價值。這就如同殺死一隻雞和殺死一隻狗的區別,狗更讓你痛苦是因為它代表著忠誠與守護。而這也是《辛德勒名單》裡面,一個穿紅衣的小女孩在黑色壓抑的大屠殺街道上行走讓你觸目驚心的原因。因為兒童代表一種天真和純潔,這純潔是如此的刺目,而死亡又是如此強大地包圍著她,這種強烈的對撞,才讓人過目難忘。

這也是這部影片裡,男主人公之一被他救起的德軍士兵刺死讓人揪心的原因,因為這是善良被由恐懼滋生出的瘋狂所殺死。但可惜的是這是影片中唯一讓人動容的地方。

所有的感動,都來自於價值的不對等。這是所有英雄的來源,趙氏孤兒的偉大,就在於為了道義,而犧牲掉自己的親生孩子。救火英雄的偉大,就在於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去換取無關人等的財產安全。而現在的抗疫醫生之所以受人尊重,同樣也在於他們冒著自己生命受到威脅的危險,去換取另一個素不相識的人生命得到拯救的機會。這種價值越不對等,這裡面所散發出的人性光芒,也就越奪目。

這也是《1917》在情感衝擊力上弱的原因,弟弟為救哥哥,這是一種正常的人倫親情,選擇為繼續履行自己的職責,既是他做一個軍人的職責,也因為有抗命所帶來的風險,當然也有他曾被戰友救過而產生的報恩心理,以及人性裡面天生的善良與榮譽感。這若干等情感價值相加,當然讓這個人物更真實了,但這種過於合理的等價交換,讓一切情感力量付之闕如。

除此以外,戰爭帶來更為恐怖的是人性的異化。失去日常生活規範束縛的人類,變成了一個陌生的物種。就如同科波拉的《現代啟示錄》裡,在炮聲隆隆中,整個越南村莊化為灰燼,而美軍指揮官和他的下屬還在興致勃勃的商量著衝浪。人性的瘋狂,讓人不寒而慄。

而在市川昆所導演的日本電影《野火》裡面,有著更加令人膽寒的表達。在菲律賓的叢林裡面,即將戰敗的日軍如同行屍走肉般逃亡著。他們毫無敬意的脫下死去戰友的軍靴,如蟲豕一樣在泥地裡爬行,然後又在彈盡糧絕之時,捕殺自己的同伴作為食物。人逐漸變成了真正的野獸,這也是影片最後男主人公不管不顧迎著密集的槍彈跑向那野火的原因,因為那代表著正常的人類世界。

但不幸的是,這部《1917》也在這方面沒有任何表達的欲望。所以這部影片既不像《辛德勒名單》那樣去塑造一個英雄,也不像其它反戰影片一樣去呈現戰爭對人性的戕害,去呈現戰爭本身的無意義。它在戲劇性上,在思考的深度上,都沒有建樹。

它所有的努力,都在於那地獄般的場景上。那掛在鐵絲網上的屍體,倒斃馬匹上的成群蒼蠅,還有充滿著彈坑的戰壕前線,在火焰映照下千瘡百孔的城市廢墟,以及與戰場一線之隔以至於顯得那麼不真實的草地。

你無法進入人物內心,於是你也就完全體驗不到愈加強烈的情感濃度。你無從體驗戰爭從各個維度給人類造成的傷害,於是你也就無從生起那隔岸觀火的悲憫。

你所能感受到的就是這部影片的技術難度。用一個鏡頭拍一部電影,是很多電影人的夢想,我們知道過去有希區柯克的《奪魂索》,近有《鳥人》《維多利亞》,現在則又有了這部《1917》。

當年法國的電影理論家安德烈·巴贊提倡長鏡頭,實際上是反抗剪輯所帶來的暴力感,因為在他們看來剪輯拼湊並篡改現實,而長鏡頭卻能讓你注意到那些看似無用的信息。這是對剪輯所代表的那種因果鏈條的反抗,也是對戲劇性的反抗。也正因為他們的提倡,現實才這樣前所未有地呈現在銀幕上,那些看似無關緊要的細枝末節,才擁有了它們的意義。

現在的包括這部《1917》在內的長鏡頭,早已失去了這種價值觀上的判斷。它讓所有導演都躍躍欲試,只是想去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這當然也是好的,但對於薩姆·門德斯這樣的導演來說,其目的僅僅止於此,卻讓人覺得惋惜。

薩姆·門德斯導戲中圖源網絡

相關焦點

  • 一個長鏡頭拍完的電影《1917》有多牛?
    2020年1月6日,在第77屆金球獎頒獎禮上,電影《1917》爆冷成為最大贏家,獲得了最佳劇情片以及最佳導演獎項。它能夠擊敗《小丑》、《愛爾蘭人》等重量級對手,獨特的影像風格功不可沒,電影《1917》全片時長119分鐘,導演薩姆·門德斯用了一個長鏡頭就完成了所有拍攝,是繼2002年的《俄羅斯方舟》之後再次完成這一壯舉的影片。
  • 高分必看電影1917!用長鏡頭帶你看透戰爭的殘酷
    >1917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最激烈之際,兩個年僅16歲的英國士兵接到的命令,需立即趕往死亡前線,向那裡的將軍傳達一個「立刻停止進攻」訊息。————1917這是一部關於滅亡與拯救的電影,這類題材是經典戰爭電影的核心矛盾。在競爭激烈的頒獎季裡,這部《1917》無疑是除去《寄生蟲》外的最大黑馬:不僅在多個獎項評選中飽受影評人的青睞,更是在第七十七屆金球獎上爆冷拿下「最佳劇情片」與「最佳導演」,並收穫10項奧斯卡提名。
  • 電影《1917》:數碼時代的長鏡頭是重塑時空的魔術
    1948年的《奪魂索》來自希區柯克一個「瘋狂的想法」,用一個鏡頭呈現整部電影,這是一鏡到底電影的開山鼻祖。 一鏡到底是長鏡頭的一種極致表現,將鏡頭無限延長,直至電影結束。最初的一鏡到底無疑是為了對抗剪輯規則,拒絕省略,製造一個連續統一的時空。
  • 電影《1917》一部偽一鏡到底的硬核軍事題材電影
    已經逐漸成為歷史書上的一行冰冷鉛字,一個必要的常識。 一個多世紀過去,當親歷過這場災難的倖存者們都相繼離去。 這個人類歷史上無法原諒的愚蠢錯誤、這場奪走了超3500萬條生命的慘劇。
  • 拿下金球獎的《1917》,這部電影只有一個長鏡頭?
    他邀請了好萊塢著名攝影師羅傑·狄金斯拍攝了所有鏡頭,薩姆·門德斯之前和羅傑·狄金斯合作過《007:大破天幕殺機》、《革命之路》、《鍋蓋頭》。據說,在收到電影劇本之前,狄金斯並不知道導演要採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方式,收到劇本後劇本第一頁就寫著:「這是一個長鏡頭」。
  • 《1917》一鏡到底
    其實在《1917》拍攝過程,並不是真的一個鏡頭拍到底(也不可能),而是運用了巧妙的運鏡和特效,把22個鏡頭完美地拼接在了一起。所以《1917》敢用「一鏡到底」來呈現,我不禁要為大洋彼岸的薩姆·門德斯導演起立鼓掌——能有這樣一部作品的出現,雖然一定程度上歸功於現代電影技術的發展,但同樣要感謝是導演和劇組的不懈努力。那接下來是我個人對使用「一鏡到底」這個拍攝手法所拍攝的電影,在表現力上出現的優點和缺點的個人見解。
  • 論「一鏡到底」製作技術在電影《1917》中的運用
    導演山姆門德斯又拍了一部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主題的電影,本文從兩名普通士兵的戰場經歷出發,回顧了戰爭的歷史。電影《1917》講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故事,大量英國士兵駐紮在興登堡線的戰壕裡,只有16歲的布萊克和斯科菲爾德接受上級的任務,他們必須穿過封鎖公路,帶著屍體穿過交叉區域,隨時攻擊德軍,向前線發送信息。信息應在八小時內發出,否則,1600人將被摧毀。
  • 《新木乃伊》 豪華陣容挽救不了平庸故事
    即使黑暗宇宙的噱頭仍能驅動觀眾的好奇心,如同追隨漫威、DC旗下的超級英雄那樣,令他們走進影院追隨下一部黑暗宇宙中的怪物超人類,但炒冷飯的「宇宙大片」層出不窮,影迷們大概不會傻到為每一次平庸的重逢買帳。  優點  陣容強大,畫面帶感  古埃及的異域風情,神秘而古老。
  • 《1917》,詩一般的電影
    1999年,這位年僅34歲的只有一些舞臺劇經驗的英國導演,為當時的夢工廠影業拍了一部《美國麗人》,沒想到竟然直接斬獲了包括當年的奧斯卡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在內的七項大獎,還另外拿了一個最佳女主角提名,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要知道,很多著名導演終其一生都沒有拿到其中一個獎,何況這麼年輕還直接一舉包攬......
  • 《1917》,一部沒有殺戮的戰爭片
    在同時提名的其他影片中,有一部被影片名稱和影片類型所誤導,《1917》,讓觀眾們誤以為這是一部畫面炮火連天、戰鬥殘忍且激烈的作品 。影片更多的是向我們展現戰爭背後的故事 。奧斯卡十項提名中,最佳攝影終屬《1917》。影片攝影師——羅傑·狄金斯,用鏡頭帶給我們酣暢淋漓的觀影體驗 。
  • 電影《1917》用兩個小時,無縫講述100年前的歷史,令人嘆為觀止
    薩姆·門德斯的《1917》年是一部驚人、大膽的電影,像一部搶劫電影一樣令人興奮,像一場科幻噩夢一樣令人不安。如果電影的目的是向我們展示戰爭是地獄,他們也常常會讓人覺得戰爭是一部精彩的電影,充滿了鮮血和榮耀,還有崇高的犧牲。《1917》,薩姆·門德斯並沒有一個特別新的故事要講——這基本上是一部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劇,比如《敦刻爾克》,《拯救大兵瑞恩》,以及之前的無數部電影——但他找到了一個不同尋常的新方式來講述它:通過一個鏡頭看似不間斷的凝視。
  • 從《1917》和《雙子殺手》,談電影技術流的得與失
    這部電影的精彩之處在於整部電影只有一個鏡頭,一鏡到底的觀影體驗能使觀眾感覺到驚豔。但是技術流最終還是輸了,過人的拍攝和剪輯技巧還是輸給了情節致勝的《寄生蟲》。《1917》是一部典型的技術流,導演花了很大的功夫在實現一鏡到底的效果,這讓人想起另外一部電影《雙子殺手》。
  • 評電影《1917》:薩姆為「一鏡到底」夢付出了什麼代價?
    同理,假若我們一味地給《1917》封神,只能表明我們的觀影素質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為什麼這麼說呢?《1917》最吸睛的地方是「一鏡到底」,用這種電影創作手法完成的電影作品,早在上個世紀40年代末期就有經典代表。那便是我們熟知的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執導,於1948年秋在加拿大公映的《奪魂鎖》。
  • 《1917》:披著長鏡頭的外衣,其實是對電影本源的一種回歸
    電影講述了兩名普通士兵,被臨危受命執行一次送信任務,以解救數千同袍生命的故事。其實看故事本身的話,似乎沒有特別出彩的地方,戰爭片並不新鮮,新鮮的是創作手法。故事的靈感來源於導演薩姆·門德斯的祖父。祖父的一戰參軍經歷,讓薩姆·門德斯對戰爭有著比別人更深刻的理解。
  • 《1917》「一鏡到底」,長鏡頭影片有多神奇?
    電影網專稿 「我想用真實的時間順序講述兩個角色的故事,並以一鏡到底呈現。」導演薩姆·門德斯稱該片每組鏡頭大都長於5分鐘,有個8分鐘長鏡頭拍了56次,並坦言「《1917》的拍攝難度是普通電影的5倍。」電影在拍攝過程中採用大量對的手持、機駕、車載帶著穩定器的攝像機攝影,在面對有急流、有低洼、有戰壕、有布滿死屍陣地的場景時,導演為保持拍攝鏡頭的連貫性,有時需要用威壓吊起攝影師和攝像機進行拍攝。
  • 電影《1917》:劇情乏善可陳 拍攝手法可謂匠心獨具
    然而,電影《1917》的導演利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讓一個劇情乏善可陳的故事,變得與眾不同。可以說這是一部能令人印象深刻的電影。什麼是」一鏡到底「「一鏡到底」這個攝影技法很容易理解。是指拍攝中沒有cut情況,運用一定技巧將作品一次性拍攝完成。
  • 《電影評論》評《1917》:情緒整潔,風格浮誇
    雖然拍攝《1917》的動機表面上看上去是完美無缺的,但是觀影的經歷卻表現了一個完全的不同的故事:或許門德斯在觀看磨人耐心的《荒野獵人》(The Revenant, 2015)或者《地心引力》(Gravity, 2013)中那巧妙的單鏡頭開場時靈機一動:「我也可以做一些相同的事情」。
  • 5000字解讀電影《1917》,它的好不止于震撼的一鏡到底
    而「一鏡到底」這種並不稀奇的拍攝技術,則是《1917》最大的看點和噱頭。這個「一鏡到底」不是片中的一個長鏡頭,而是從影片開始到結束由一個不間斷的長鏡頭構成。長鏡頭的拍攝難度和技術要求可想而知。很多電影都因為一個令人深刻的長鏡頭而廣受讚譽,《上帝之子》、《贖罪》就是其中代表。但真正一鏡到底的電影在影史上也是鳳毛麟角。
  • 不聊電影《1917》的一鏡到底,背後一戰史全解析
    關於電影《1917》全程使用長鏡頭的技術奧秘,已經有很多專業文章,不做贅述。本文為你理清與《1917》相關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歷史,方便理解電影中的歷史梗。滅亡與拯救,始終是經典戰爭電影的核心矛盾。這一年,《指環王》系列導演彼得·傑克遜,推出一部用色彩增強等修復技術創作的一戰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
  • 1917這部一鏡到底的一戰電影到底如何?
    作者:北鬼在剛結束不久的第77屆金球獎頒獎典禮的現場,一部電影引發了眾人熱議,它就是成功擠下《愛爾蘭人》和《婚姻故事》一舉拿下最佳劇情片和最佳導演兩項大獎的《1917》。(婚姻故事)相比起來,只有導演薩姆·門德斯能給《1917》帶來一些圈內的目光,這個曾執導出《美國麗人》的英國導演,在34歲的時候就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但是,這部影片卻有一個最大的噱頭,那就是119分鐘的影片,一鏡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