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舞了火龍後可以趨吉避兇,風調雨順。以前用稻杆紮成龍頭、龍身的形狀,插上燃著的香,由青壯小夥子赤膊上陣,揮舞舞動。現代以藤草、榕樹葉等製成,一般龍頭約50公斤。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視覺中國
據說舞了火龍後可以趨吉避兇,風調雨順。以前用稻杆紮成龍頭、龍身的形狀,插上燃著的香,由青壯小夥子赤膊上陣,揮舞舞動。現代以藤草、榕樹葉等製成,一般龍頭約50公斤。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一種習俗。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視覺中國
很早以前,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出搜捕,終於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託夢,說是只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視覺中國
客家習俗舞火龍,黑夜裡金光四射似真龍
埔寨鎮以鬧火龍而聞名四方,有200多年的歷史,每年10萬人左右前來觀看。2000年埔寨鎮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殊榮,2008年6月,埔寨火龍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視覺中國
說起火龍的製作,最複雜的工序在於龍的前半身。一開始,要把毛竹削成一條條的竹篾,然後從橫豎兩個方向一圈一圈地圍繞成形。連接的部分用小鋼絲擰緊。以前,火龍的製作材料還不是毛竹,而是稻草。然而稻草紮成的火龍承重力不是很大,且不容易成形,因而後來用毛竹代替。一條龍看起來是否精神,關鍵就在龍頭和龍頸的形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