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帖的「形似」與「神似」

2020-12-15 騰訊網

在具體的臨帖過程中,最直接遇到的問題是形似與神似的問題。人人都知道臨帖不僅要力求形似,更要追求神似。實際臨寫時,形似容易把握,神似則有點玄奧。

形似,就是筆畫的方圓、長短、粗細,結構的正奇、平險、疏密等等,要力求與原帖『一模一樣』。如果是臨的行草書墨跡,還要注意章法和用墨。臨帖要求形似,其目的主要是在追求形似的過程中,掌握書寫某種字體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養對這一字體的感受和認知能力。哲學上講「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臨帖想「一模一樣」,事實上難以做到,只能是力求而已。

王羲之《蘭亭序》(柯九思藏定武本)

如果把形似分為十成,臨楷書和篆、隸能達到八成,臨行草書,特別是墨跡,能達到七成,就已經很好了。追求形似,要防止妍媸不辨。書法大家都有自己的書寫習慣,這個習慣就成為他的風格特徵之一。學書者的注意力往往容易被大家的某一明顯風格特徵所吸引而下力臨仿,殊不知,在大家是風格特徵,到學書者的筆下則可能變成一種壞的習氣。

康裡巎巎臨《十七帖》冊頁

還有臨寫墓誌、造像、摩崖等石刻碑帖,要注意區分刻手對原跡不正確的加工(邱振中先生稱之為『誤讀』),注意自然風化對筆畫造成的磨泐,不可為像而像。曾見有人臨寫《爨寶子》,竭力要寫出每一筆畫的尖角,不顧違反筆勢,實已誤入歧途。為求形似不辨妍媸並不是初學者才會犯的錯誤,有的大家也難免失足。清末書家李瑞清寫碑,筆畫抖顫,似乎有凝重感和金石氣,其實很不自然。這些現象都是片面理解『形似』所致。

李瑞清臨《瘞鶴銘》

形似是神似的基礎和前提,神似是臨帖的更高追求和更高階段。神似,就是不僅字的筆畫、結構臨得像,而且對碑帖中蘊含的氣韻、神採也能在筆下表現出來。神似是相對的,形似和神似是臨帖過程的兩種狀態、兩個階段,沒有脫離形似的神似,神似是高級階段的形似;神似寓於形似之中,通過形似表現出來,能達到形似的臨帖,其中自然就有神似的成分。

吳昌碩臨《石鼓文》

不同水準的書家臨帖,達到基本的形似有臨寫時間長短的差異,但不可能臨一遍就達到神似,神似是書法家通過臨帖不斷錘鍊藝術功力的一個過程。因此,依我愚見,書家臨帖主要應是力求形似,真的達到了形似、「一模一樣」了,神似還要另外去求嗎?

褚遂良臨《蘭亭序》

事實上,許多書法大家臨帖的『神似』,往往都已摻入己意。最典型的是後人臨《蘭亭序》,上海書店出版社出過《蘭亭序二十二種》,這後人臨摹的二十二種都各具面目,就是當時可能見過《蘭亭序》真跡的馮承素、褚遂良、虞世南三人的臨本或摹本都互有不同;至於沒有見過真跡的趙孟頒、文徵明、董其昌、王鐸四人的臨本,相互間的不同更為明顯。試問,這些臨摹本是『形似』還是『神似』呢?哪一個更『神似』呢?其實,所謂『神似』常常已經是其形為帖、其神是我了。

相關焦點

  • 臨帖形似容易,神似很難?董其昌的解決方法令人叫絕,哎知道晚了
    書法臨帖做到形似不難,只要肯花時間,肯下工夫,就是小孩子也能做到形似。有人說我怎麼臨帖幾十年還是臨不像,這就不要怪別人了,還是沒下足功夫。真正用進心去練才叫下工夫,每天完任務似的練字那叫敷衍,不叫下工夫。
  • 書法臨帖只要像就可以了嗎?形似只是書法臨帖的第一個環節
    書法的學習從古至今,只有臨帖才是唯一的正途,無論書法上的境界達到了何種程度,臨帖是萬萬不能捨棄的,因為在書法的學習中,臨帖是終身的任務。許多人不懂為什麼學書法一定要臨帖在書法的臨帖過程中,我們去臨摹古人的每一個筆畫和每一個字跡,日積月累,也會達到形似的境界,而我們最終的目的不是把字寫的像,而是學習其中的知識點和古人運筆和創作時候的動作,我們沒有講這些技法融會貫通,就去進行創作的話,就等於不懂交通規則,就在馬路上胡亂開車,這樣是十分危險的行為。
  • 形似與神似――花鳥畫千古之問
    吳昌碩《仙木桃實》形似與神似——花鳥畫千古之問 形似和神似,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畫論中最經典的問題,形神兼備當然更好,只是還有不似之似,極似而神似的論調,難以簡單下結論。到底是形似更優還是神似更優,作為普通讀者,還是用眼睛一辯高下。 吳昌碩曾言:「山是古時山,水是古時水,山水繞精神,畫豈在貌似。」吳昌碩作畫往往任氣而使,往往寥寥數筆便勾勒出一派古意盎然,元氣淋漓的畫面,被稱為「金石大寫意風」一代宗師。
  • 陳之佛:中國畫的「形似」與「神似」問題
    但問題還是有的,提出來進行討論和爭鳴,對於今後國畫創作的提高和發展,特別對國畫上的推陳出新,大有好處,這裡我想提出國畫上的「形似」和「神似」問題來研究,但認識不深,又不全面,提出來目的是為了拋磚引玉。
  • 形似與神似
    原標題:形似與神似   形態與動力是學習GOLF揮桿無法迴避的話題,由外形解釋動力,由動力要求架構和節奏。  那麼連接二者的首先是物理,而感覺是在形態和動力都符合物理之後才能有的。  雖然很難做到麥克羅伊,伍茲等的揮桿,但是從其形態上可以了解其內在原理,做到所謂「神似」是可以的。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 從臨帖到書寫
    臨帖能力就是藉助字帖及輔助線、格臨出既形似又神似的字(下稱好字)的能力,書寫的能力則是無帖無輔助線格的情況下寫出好字的能力。臨帖之人千萬不可取得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因為離自主書寫出好字還遠著呢!中間至少還隔著去線(如去掉16格線、去掉回宮宮線、或米字格線等)方格臨寫、去格、脫帖那麼多步驟。所以,只有扎紮實實臨帖才能爭取早日實現各自的書寫夢想——去格脫帖!大家一起努力吧!加油⛽️!
  • 書法中的形似、神似,他們的關係如何?怎麼可以達到神似?
    形似,就是指字的外形輪廓與範帖相似,具體說就是所書寫的字,其筆畫的形狀、結字的體勢以及章法布局等等都同範帖外表相似。「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孫過庭《書譜》形似是書法學習的第一步。追求形似,重在忠於範帖,筆畫的一起一收,一轉一折,長短大小,虛實輕重都要接近甚至逼近範帖,貴在能達到其細節。形似其實就是書學者著意要達到的一種複製範帖的藝術目的。要達到形似也並非是輕而易舉的,必須下一番苦功夫、細功夫、長功夫,有時還需一些輔助方法。
  • 臨摹碑帖,如何處理好形似和神似的關係
    有不少人學習書法一兩年後發現,自己怎麼努力,也達不到碑帖或字帖上的字體書寫水準;還有些人,臨摹了幾十年歐體,如今臨摹碑帖《九成宮》,依然難以達到95%以上的形似,這是為什麼?我想這是很多書友遇到的難題:形似與神似的關係。
  • 臨帖牢記4個訣竅、書法想寫不好都難
    ​想要書法快速提高的方法只有臨帖,那臨帖該怎麼臨呢?怎麼臨帖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呢?其實臨帖也很簡單,在臨帖的時候牢記4個訣竅,書法想寫不好都能難!靜臨帖前近臨帖的近是指把字帖和下筆的位置遠近臨帖先形式再神似,學習要循序漸進,不能像個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闖。等學到一定程度的形似,自己的神似也會比較容易形成。
  • 啟功:臨帖記牢4個字!
    臨帖是書法學習的必經之路,關於臨帖的方法、如何提升效率,啟功先生在其著作中特別說過,臨帖一定要牢記四個字:靜、近、慢、準。所謂 靜包括人靜心靜,臨帖前,須端正坐姿,腰自然伸直,膝與肩同寬,身離桌一拳頭,這樣血脈通暢,清氣上升,濁氣下沉,精神飽滿,神閒氣定,心無雜念。這是練習書法第一要領,也許書法有健身功效也與此有關。
  • 形似與神似哪個重要,趙備繪《墨竹譜》告訴你答案
    形似和神似是國畫中經常提到的創作理念。其實對于欣賞者而言,這兩者都很重要。形似是基礎,神似是升華。沒有基礎,再怎麼升華都是空中樓閣。對於畫家而言,在創作中這兩者孰輕孰重就要分出主次關係。繪畫過程中要做到主次分明,如果總想著面面俱到,那恐怕就不能稱之為藝術了。形似是神似表現出來的特徵,這兩者既矛盾又統一。
  • 臨帖的時候為什麼要一字三抬頭,字帖重影又是什麼意思?
    臨帖是書法學習的關鍵環節,字帖臨不好,整個書法學習的過程都會出現問題。無論是自己臨帖,還是老師教導,臨帖最開始的要求就是一個字——像。書法講究的是一個形神兼備,「神」是建立在「形」之上的,只有先將書法的基礎掌握,才能富裕更多的神採。
  • 死記5個字,臨帖就活了
    看臨帖之前,一定一定要多看帖,方法如下:(1)看背景,了解作者創作背景與情感生發;(2)還原看,看線路揣摩書家運筆動作;(3)看規律,比如對比看、拆字看以及看單字、看連字、看相似字等找規律;2慢很多人臨帖講究數量,於是寫得很快,這是不對的。高效的臨寫速度要慢,這個慢是相對而言的,寫得慢才能寫得似,才能發現問題。
  • 書法之法: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階段,要先做到形似再追求神合
    臨帖有三種方法,也可以稱為臨帖「三部曲」。剛開始臨習字帖,就要對照所臨的帖子,一個筆畫一個筆畫的臨,要力求形似原帖,只有這樣才能找準感覺。,神似是最高境界關於臨帖,很多初學書法的朋友都遇到過這樣困惑:為什麼臨帖開始還行,卻越來越感覺不像,是不是書法水平退步了?
  • 沙孟海談書法:臨帖不是照葫蘆畫瓢,沒必要一模一樣
    書法臨帖要不要追求形似,這是沒有疑問的,臨寫別人第一要注意的就是形似。只有形似過關了,我們才能體會到古人書法的妙處。如果別人告訴你,書法臨帖要遺形取神的話,我建議你不要聽,這個邏輯根本行不通,神似也是建立在形似之上的,就像明代的王履所說:「取意舍形,無所求意。
  • 靜、近、慢、準,臨帖死記4個字、書法必成
    學習書法,最有效的方法除了臨帖還是臨帖,別的方法沒有。現在很多人(包括現在那些出了名的所謂書法大家)學習書法基本不臨帖,臨帖到底應該怎麼臨,這樣的理論文章很多,長篇大論的更是數不勝數。其實臨帖沒那麼玄乎,按照啟功先生的說法,臨帖只要記住四個字「靜、近、慢、準」就行了。
  • 繪畫應該「形似」還是「神似」,畫家們吵了幾百年
    蘇軾鄙視院體畫的「形似」,他曾經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表達自己的態度:「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元代沒有畫院,因此文人畫也沒有院體畫這個直接矛頭,但對於「神似」還是「形似」的爭端仍然存在。直到明代董其昌從藝術史的角度進行梳理並且確立以淡為宗後,文人畫理論被正式確立下來,並成為佔據統治地位的繪畫理念。
  • 藝術創作中的形似與神似
    青年時代的啟功最喜臨摹王獻之《中秋帖》,人稱得其神似。今天,如果仔細比照二人的筆跡,就會發現還是在於似與不似之間。王獻之字雄勁挺拔,啟功的字飄逸清雅。這是因為我國的書法能夠表達感情,與世界各國文字相比,是獨一無二的。由於二人生活的時代不同、追求不同,所以寫出的字跡所呈現的情趣也就不相同了。
  • 練硬筆書法還要臨帖嗎
    那麼練硬筆書法還要臨帖嗎? 要想練好書法,必須要臨帖,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途徑,也是練字的最好方法。我們要向古人學習,師法古人,取法乎上。臨帖臨的是古人的筆法技巧與筆意。沒有臨摹過的書法,大多有形無神韻,線條沒有力度與彈性,缺少勁健之美。掌握不好線條的粗細、濃淡變化。在筆法上,缺少古意,即書法用筆千古不易。形神兼備是書法的核心,也是藝術家的靈魂。
  • 臨帖沒有進步,原因在這
    如果只一味地臨帖而不動腦,雖然省勁,但時間用上了,不見成效,白搭。我們不僅要臨帖,還要會讀帖,我們要由一字到一行,由一行到一篇,不光看點畫、看結構,還要看章法、看布局、看風格、看意境。通過多看,直到看懂帖裡透露出的書法的美,並去反覆欣賞其中顯現出的意境和風格,最後達到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