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帖形似容易,神似很難?董其昌的解決方法令人叫絕,哎知道晚了

2020-12-15 書法家

書法臨帖做到形似不難,只要肯花時間,肯下工夫,就是小孩子也能做到形似。有人說我怎麼臨帖幾十年還是臨不像,這就不要怪別人了,還是沒下足功夫。真正用進心去練才叫下工夫,每天完任務似的練字那叫敷衍,不叫下工夫。

如果說臨帖做到形似甚至重影是個工夫問題,那臨帖做到神似就是個方法問題了

如果書法臨帖真正做到下功夫了,做到與字帖重影應該不成問題,可要在形似的基礎上做到神似就難了,有的人甚至用一生也做不到這一點。

「形似」是有字形讓你臨摹,你可以照葫蘆畫瓢,只要肯練,早晚有一天會成功;「神似」你照什麼畫?神似是虛無縹緲的東西,是一種感覺。感覺這東西你沒法描述。

董其昌解決臨帖「神似」的方法是「如驟見異人」,將這個問題簡單化

古人描述「神似」多用比喻,比如如蛟龍入海,讓你去想像,蛟龍入海什麼樣?我們都沒見過。鯉魚打挺我們都見過,可是古人卻沒用這些我們顯而易見的來比喻,淨用些「虛」事物來比喻。

所以臨帖怎樣做到「神似」這個問題,自古以來沒人說清。即使說出來也是雲山霧罩,像在打太極。我們聽起來也是似懂非懂,很簡單的事被弄得玄而又玄。

董其昌書法

董其昌只用了5個字,就把臨帖怎樣做到神似簡單化,方法就是「如驟見異人」。「如驟見異人」的意思是像突然見到陌生人。

董其昌沒用蛟龍入海來形容「神似」,用了一個我們都深有體會的比喻(見生人我們幾乎每天都見)來形容,簡直太貼切了,我們一下就懂了,這個問題一下就清楚了,是不是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詳細講一下,什麼是「如驟見異人」?

當你遇見一個生人,給你印象最深的應該是「感覺」,比如順不順眼,討不討厭。而不會去細看眼是什麼眼,鼻子大不大,嘴是不是齙牙?

臨帖也一樣,當你一拿過王羲之的《蘭亭序》,一映入眼帘的應該是「感覺」,一種非常順暢的感覺,這就是王羲之書法的「神韻」。

第一感覺很重要,這種感覺會隨著你臨帖遍數的增加而消失,你會越臨越死,越臨越呆板,越臨越「形似」,越臨越沒味。

有人說那你是不是在鼓勵我們臨帖的遍數越少越好?這個問題有點矛盾,打個比方你對一個人太熟了就會沒感覺,你對一個字帖太熟了也會沒感覺,最後變成死臨呆臨;可如果對字帖不熟,寫出的字都不成樣子,連形似都成問題,何談神似?

所以這個度太重要,臨字帖不能太熟,也不能不熟。太熟,字會油滑,沒有神韻;不熟,就有點欺世了,自欺欺人。到底那個度合適?只有你在臨帖中去體會才能悟到。

原創作者:墨蟲

相關焦點

  • 臨帖的「形似」與「神似」
    在具體的臨帖過程中,最直接遇到的問題是形似與神似的問題。人人都知道臨帖不僅要力求形似,更要追求神似。實際臨寫時,形似容易把握,神似則有點玄奧。 形似,就是筆畫的方圓、長短、粗細,結構的正奇、平險、疏密等等,要力求與原帖『一模一樣』。如果是臨的行草書墨跡,還要注意章法和用墨。
  • 臨帖牢記4個訣竅、書法想寫不好都難
    ​想要書法快速提高的方法只有臨帖,那臨帖該怎麼臨呢?怎麼臨帖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書法水平呢?其實臨帖也很簡單,在臨帖的時候牢記4個訣竅,書法想寫不好都能難!靜臨帖前近臨帖的近是指把字帖和下筆的位置遠近臨帖先形式再神似,學習要循序漸進,不能像個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闖。等學到一定程度的形似,自己的神似也會比較容易形成。
  • 書法臨帖只要像就可以了嗎?形似只是書法臨帖的第一個環節
    書法的學習從古至今,只有臨帖才是唯一的正途,無論書法上的境界達到了何種程度,臨帖是萬萬不能捨棄的,因為在書法的學習中,臨帖是終身的任務。在書法的臨帖過程中,我們去臨摹古人的每一個筆畫和每一個字跡,日積月累,也會達到形似的境界,而我們最終的目的不是把字寫的像,而是學習其中的知識點和古人運筆和創作時候的動作,我們沒有講這些技法融會貫通,就去進行創作的話,就等於不懂交通規則,就在馬路上胡亂開車,這樣是十分危險的行為。
  • 臨摹字帖,明白這5點,入帖和臨帖易如反掌!
    就整個臨帖活動來說,「入帖」是書法臨帖的初始階段,而「出帖」是書法臨帖的後續階段。歷史上關於書法臨帖如何「出帖」、「入帖」的詳細記載,見於王鐸。王鐸說:「學書之始也,難以入帖;繼也,難以出帖。」他的學書方法是「一日臨池,一日應酬請索,以此相間,遂為常規,終生不變。」
  • 學會董其昌的臨帖秘笈,你也能成為書法高手
    筆者略作歸納,大約有七:一、實臨:幾無遺恨所謂實臨,就是在臨帖時要求筆法、結構、章法等都儘量接近原帖,爭取最大程度的相似。這是我們學習書法最初採取的一種臨帖方式,也是最為常見的一種臨帖方法。董其昌也不例外,曾自信地表示他臨某帖「幾無遺恨」。他在回憶少時臨帖時說:「餘少時學虞書,忽於臨寫時得其用筆之訣,橫斜曲直,無不合者。」
  • 繪畫應該「形似」還是「神似」,畫家們吵了幾百年
    蘇軾鄙視院體畫的「形似」,他曾經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表達自己的態度:「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元代沒有畫院,因此文人畫也沒有院體畫這個直接矛頭,但對於「神似」還是「形似」的爭端仍然存在。直到明代董其昌從藝術史的角度進行梳理並且確立以淡為宗後,文人畫理論被正式確立下來,並成為佔據統治地位的繪畫理念。
  • 董其昌八十年的臨帖經驗:悟透這一點,再臨蘭亭序可能超過王羲之
    可以這樣說,臨帖水平的高低決定著你的書法水平的高低。明代書法家董其昌八十歲了,還在臨帖。堅持臨帖貫穿在董其昌的一生中。論臨帖經驗董其昌可謂乾貨滿滿。臨帖臨到一定水平後,就不單單追求形似,而是追求更高層次精神方面的相似,心摹手追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 董其昌八十年的臨帖經驗:悟透這一點,再臨蘭亭序可能超過王羲之
    可以這樣說,臨帖水平的高低決定著你的書法水平的高低。明代書法家董其昌八十歲了,還在臨帖。堅持臨帖貫穿在董其昌的一生中。論臨帖經驗董其昌可謂乾貨滿滿。臨帖臨到一定水平後,就不單單追求形似,而是追求更高層次精神方面的相似,心摹手追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 董其昌成為臨帖高手,靠的就是這兩招!懷素自敘帖他僅用一招搞定
    董其昌臨帖水平高是公認的。當年晚明四大家之一的邢侗,看到董其昌臨的王羲之《十七帖》後,大為讚賞。他認為董其昌的臨帖功夫很高了,筆意、筆法已經和原作者相差無幾。他臨摹的字帖足以流傳後代。由此可見董其昌臨帖的功夫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 臨摹碑帖,如何處理好形似和神似的關係
    說實話,如今網絡上和市面上的書籍,在談及書法形似和神似的關係時,絕大多數都強調形似的至關重要性。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對的。但是從現實生活中去了解,這顯然是過於苛刻。為什麼這麼說呢?凡是學過書畫藝術的人都知道,描摹一樣實體,能達到100%相似度,幾乎不可能。書法和繪畫同為描摹類藝術,尤其是繪畫,要求描摹實體的相似度極高。
  • 陳之佛:中國畫的「形似」與「神似」問題
    但問題還是有的,提出來進行討論和爭鳴,對於今後國畫創作的提高和發展,特別對國畫上的推陳出新,大有好處,這裡我想提出國畫上的「形似」和「神似」問題來研究,但認識不深,又不全面,提出來目的是為了拋磚引玉。
  • 形似與神似
    原標題:形似與神似   形態與動力是學習GOLF揮桿無法迴避的話題,由外形解釋動力,由動力要求架構和節奏。  那麼連接二者的首先是物理,而感覺是在形態和動力都符合物理之後才能有的。雖然操控球桿的方法不止一種,但是合理利用自身人體結構形成的揮桿,無論是僅僅利用上肢力量的MOE NORMAN,還是自由發揮的塞弗,都可以從其形態中得出與感覺一致的物理解釋。這是形態與內在的統一。  反之,許多評論老詹動作的朋友總是看著動作彆扭,因為無法從形態上得出動力鏈,而老詹自己卻感覺已經做到了「教練」教的動力傳遞。
  • 只有讀帖入神 才有臨帖出神——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得主張青山談讀帖和臨帖
    讀帖和臨帖,從教學的角度看,是要講究方法的。對於要臨寫的字帖,怎樣去讀帖?怎樣去臨帖?是從頭到尾一次性通臨好?還是逐個過關好?還是選臨好?這是一個必須先弄明白的問題。作為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和第三屆中國書法蘭亭獎藝術獎提名獎得主,張青山給記者介紹了自己在多年實踐中總結出的讀帖和臨帖體會。只有讀帖入神,才有臨帖出神。讀帖的關鍵,在於讀懂點畫的起收處用筆,還在於讀懂結構上體勢的奇正、方圓和點畫之間的搭配關係。從細微處窺測書體獨有的特點,從宏觀上發現與他體的共同點,從而知道其出處或來歷。
  • 書法中的形似、神似,他們的關係如何?怎麼可以達到神似?
    形似,就是指字的外形輪廓與範帖相似,具體說就是所書寫的字,其筆畫的形狀、結字的體勢以及章法布局等等都同範帖外表相似。「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孫過庭《書譜》形似是書法學習的第一步。追求形似,重在忠於範帖,筆畫的一起一收,一轉一折,長短大小,虛實輕重都要接近甚至逼近範帖,貴在能達到其細節。形似其實就是書學者著意要達到的一種複製範帖的藝術目的。要達到形似也並非是輕而易舉的,必須下一番苦功夫、細功夫、長功夫,有時還需一些輔助方法。
  • 我的臨帖方法
    原始臨帖初臨一帖,要讀懂學帖,從用筆方法,結字方法,整體氣象上來臨,千萬別抄帖!臨一帖初期,在像上下功夫,以達到形似!臨一帖要三年左右,進帖,出帖,進的自然,出的自如,進出自由!有自己想法的臨帖是在原始臨帖的基礎上,能夠很好的把握住學帖的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想法,有目的的去寫!
  • 練硬筆書法還要臨帖嗎
    那麼練硬筆書法還要臨帖嗎? 要想練好書法,必須要臨帖,臨帖是學習書法的必經途徑,也是練字的最好方法。我們要向古人學習,師法古人,取法乎上。臨帖臨的是古人的筆法技巧與筆意。沒有臨摹過的書法,大多有形無神韻,線條沒有力度與彈性,缺少勁健之美。掌握不好線條的粗細、濃淡變化。在筆法上,缺少古意,即書法用筆千古不易。形神兼備是書法的核心,也是藝術家的靈魂。
  • 一個和尚臨摹的《蘭亭序》,賣了400多萬,達到了臨帖最高境界
    在中國書法史上沒有一個大書法家不是堅持臨帖,從歷代的經典名帖當中獲取營養,然後卓然成家的,但是也有很多學習書法的人不臨帖,或者臨帖不到位,最終寫成了「江湖體」,從而與正統的書法無緣。,基本可以分為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形似而神不似。
  • 形似與神似――花鳥畫千古之問
    吳昌碩《仙木桃實》形似與神似——花鳥畫千古之問 形似和神似,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畫論中最經典的問題,形神兼備當然更好,只是還有不似之似,極似而神似的論調,難以簡單下結論。到底是形似更優還是神似更優,作為普通讀者,還是用眼睛一辯高下。 吳昌碩曾言:「山是古時山,水是古時水,山水繞精神,畫豈在貌似。」吳昌碩作畫往往任氣而使,往往寥寥數筆便勾勒出一派古意盎然,元氣淋漓的畫面,被稱為「金石大寫意風」一代宗師。
  • 臨帖的時候為什麼要一字三抬頭,字帖重影又是什麼意思?
    在沒有將字形完全掌握的時候,臨帖下筆是很容易犯錯的。一字三抬頭的目的,一是能夠很精準的把字臨像,二就是可以發現自己與字帖的差距在哪裡。一個筆畫不行,就提筆重新來,直到形似為止。字體結構不行,就反覆去臨寫,去揣摩書家的用筆。
  • 董其昌的草書《蘭亭序》,很少有人見過
    董其昌,這個名字對於書法界的人來講都不陌生,其生平及簡歷在此不作贅述。可以說,董其昌是中國書法史上頗有影響的書法家之一,其書法風格與書學理論對後世都產生了重要影響。董其昌書宗「二王」,熔鑄眾長而自成一家,他的「松雪體」稱雄書壇數百年,以其生秀淡雅的風格,獨闢蹊徑,領一時風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