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臨帖做到形似不難,只要肯花時間,肯下工夫,就是小孩子也能做到形似。有人說我怎麼臨帖幾十年還是臨不像,這就不要怪別人了,還是沒下足功夫。真正用進心去練才叫下工夫,每天完任務似的練字那叫敷衍,不叫下工夫。
如果說臨帖做到形似甚至重影是個工夫問題,那臨帖做到神似就是個方法問題了
如果書法臨帖真正做到下功夫了,做到與字帖重影應該不成問題,可要在形似的基礎上做到神似就難了,有的人甚至用一生也做不到這一點。
「形似」是有字形讓你臨摹,你可以照葫蘆畫瓢,只要肯練,早晚有一天會成功;「神似」你照什麼畫?神似是虛無縹緲的東西,是一種感覺。感覺這東西你沒法描述。
董其昌解決臨帖「神似」的方法是「如驟見異人」,將這個問題簡單化
古人描述「神似」多用比喻,比如如蛟龍入海,讓你去想像,蛟龍入海什麼樣?我們都沒見過。鯉魚打挺我們都見過,可是古人卻沒用這些我們顯而易見的來比喻,淨用些「虛」事物來比喻。
所以臨帖怎樣做到「神似」這個問題,自古以來沒人說清。即使說出來也是雲山霧罩,像在打太極。我們聽起來也是似懂非懂,很簡單的事被弄得玄而又玄。
董其昌只用了5個字,就把臨帖怎樣做到神似簡單化,方法就是「如驟見異人」。「如驟見異人」的意思是像突然見到陌生人。
董其昌沒用蛟龍入海來形容「神似」,用了一個我們都深有體會的比喻(見生人我們幾乎每天都見)來形容,簡直太貼切了,我們一下就懂了,這個問題一下就清楚了,是不是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
詳細講一下,什麼是「如驟見異人」?
當你遇見一個生人,給你印象最深的應該是「感覺」,比如順不順眼,討不討厭。而不會去細看眼是什麼眼,鼻子大不大,嘴是不是齙牙?
臨帖也一樣,當你一拿過王羲之的《蘭亭序》,一映入眼帘的應該是「感覺」,一種非常順暢的感覺,這就是王羲之書法的「神韻」。
第一感覺很重要,這種感覺會隨著你臨帖遍數的增加而消失,你會越臨越死,越臨越呆板,越臨越「形似」,越臨越沒味。
有人說那你是不是在鼓勵我們臨帖的遍數越少越好?這個問題有點矛盾,打個比方你對一個人太熟了就會沒感覺,你對一個字帖太熟了也會沒感覺,最後變成死臨呆臨;可如果對字帖不熟,寫出的字都不成樣子,連形似都成問題,何談神似?
所以這個度太重要,臨字帖不能太熟,也不能不熟。太熟,字會油滑,沒有神韻;不熟,就有點欺世了,自欺欺人。到底那個度合適?只有你在臨帖中去體會才能悟到。
原創作者:墨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