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社會、市場社會與中間社會

2020-12-21 澎湃新聞

倫理社會、市場社會與中間社會

2020-10-12 07: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文|王永欽,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原文刊發於《經濟學家茶座》

人類配置資源的方式有兩種:市場的方法和非市場的方法。在理想情況下,如具有良好的私有產權保護、充分競爭的完備的市場體系等,用市場的方法配置可以達到帕累託最優。非市場的方法則是五花八門,但一般而言會涉及power,因而也可以說是一種倫理或者政治的方法。政治的方法,也是一種遊戲規則,但實際上往往沒有規則,靠的是大量的無法清楚界定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此謂政治。由此,社會模式也可以大致分為:市場社會、倫理社會和介於兩者之間的中間社會。

「文革」期間的中國無疑是典型的「政治鬥爭為綱」的政治社會或倫理社會。當「文革」在轟轟烈烈進行的時候,當時還在芝加哥大學求學的張五常在《政治經濟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很有深義的短文《歐文·費雪與紅衛兵》。其核心觀點可以概括為:在政治化(沒有私產、沒有市場)的社會裡,人們之間就會鬥爭不止,直到剩下最後一人。這與當時的情況確實是很吻合的。市場是一種導致擴展的合作秩序的手段,而政治往往是衝突之源。

在政治社會或者倫理社會中,衝突往往會導致租值(價值)的耗散,所以在這樣的社會中,人們便利用各種方法來避免租值的耗散,一種常用的方法就是等級制,這是體制內明確規定的,也可以是某種社會規範。在中國的傳統社會,等級制是政治體系治理的主要形式,這樣會比較好地限制競爭;而社會規範是中國基層社會的常用治理方式,在流動性很低的中國社會中,靠長期互動而維繫的社會規範比較好地解決了租值耗散問題,鄉紳等社會精英在維繫社會秩序中也起了重要作用。總而言之,建立嚴格的等級秩序和長期的關係是解決租值耗散的手段;長期以來,中國的農業社會依賴這種治理也取得了農業社會下的最好的增長。

倫理社會總起來說是一種人情化的關係型社會,法律的作用在兩個方面受到了限制。第一個方面的限制來自倫理社會的關係性(relationality),即當事人的考慮是跨期的和前瞻性的(forward-looking),而法律則往往只能對已經發生的、既往的事情做出判決,是後顧性的(backward-looking)。第二個方面的限制來自這種關係的多維性或者互聯性(interlinkage),即當事人之間的交易是跨越了好幾個「維度」的,而現實中的法律都是關於如何裁決某一個具體維度的爭議,很難將複雜的互聯性考慮在內,基於單維度的裁決可能不符合當事人的理性考慮,因此他們的理性選擇是不去法庭。

中國電影《秋菊打官司》實際上可以形象地說明這個問題:秋菊的丈夫有一次被村長踢傷了,秋菊就千辛萬苦地去告狀,在告狀的過程中,秋菊有一次差點難產,在這危急時刻,是村長在雪夜裡將秋菊送到幾十裡之外的醫院裡搶救,使她最終脫離了危險。事後,秋菊滿懷感激,摒棄前嫌,並帶著禮物去村長家裡致謝。但,就在這個時候,村頭卻響起了警笛的聲音,村長由於踢傷秋菊的丈夫被拘捕了。這時秋菊卻感到了萬分的困惑和難過。這個故事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倫理社會的關係性和互聯性下法律和傳統的內在衝突。如果是在分工程度比較高的社會,秋菊在難產的時候可以打一個計程車就到醫院去了,她起訴村長在事後應該是無悔的,但在分工程度比較低的社會,她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在其他的「市場」上與村長發生互動。所以,倫理和價值觀在一定程度上是內生於經濟發展階段的。東亞模式中政治組織、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內對權威、秩序、忠誠、穩定等價值的強調,實際上是內生於互聯的關係型制度安排的,而且它們很大程度上與這些國家和地區比較有影響的儒家思想相契合。

所以,倫理社會總起來說是一種特別強調「不爭」和「和諧」的社會,但是這種人為製造的「和諧」也是一種次優的選擇。同時,在倫理社會裡,人們的權利意識也就不容易凸顯出來。權利也只有在各種市場,尤其是勞動力市場,充分發展成為獨立的力量之後才能成為可以計量的、有價的資產。例如,在一個沒有任何市場的鄉村社會,如果你想蓋房子,那麼你可以請周圍的鄰居過來「幫忙」,最後請他吃一段飯或者下次在其他的場合幫他的忙就可以。假設,現在勞動力市場興起了,人們在勞動力市場的工資是一天100元,這時候,原來的吃一頓飯就再也不適用了。勞動力市場的興起使得人力資本可以被定價,從而改變了時間的價值和人的價值。因此,在傳統社會裡,人的價值和權利是很難被界定的(從定性的角度來說),也是很難被衡量的(從定量的角度來說)。從這個意義上說,傳統社會一定是一個集體主義的社會,個人的價值由於不能很好地得到彰顯,因此個人主義也就無法興起。

孔子的儒家思想只是暗合了傳統社會這樣一種經濟發展階段及其社會治理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即使沒有儒家思想,也可能會有其他類似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出現。有意思的是,從這個視角可以很好地解釋儒家和法家在中國歷史上的命運。在一個傳統社會裡,正規法律的作用是相當有限的;政府在全社會硬性地推行法律體系,加大懲罰力度,反而可能會破壞原有的社會均衡,導致「禮崩樂壞」,使得正規的制度和非正規的社會規範同時出現失靈。

在社會形態上,市場社會是與倫理社會完全相反的一種社會形態。比較完備的市場體系成為配置社會資源的主導機制,市場從最初「嵌入」到傳統的政治和社會關係之中「脫嵌」了出來,成為獨立自主的力量。市場化深刻地改變了人們之間的社會關係,這種變化是現代化的真諦;正如人類學家Bailey所言,「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的本質區別只在於, 現代社會的利益關係是單一的(single interest), 而傳統社會的利益關係是繁雜的(multiplex)。現代社會的特徵是專業化的角色,生產力繁榮的整個機制依賴於專業化角色之間的分工」。

十一屆三中全會上通過會議公報(圖源:新華社)

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在市場化方面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很多層面政治化程度還很高,現在的中國是一個處在市場社會和政治社會之間的中間社會。從這個角度可以理解中國社會當前的很多問題。例如,中國高等教育問題之本在於高校是高度政治化的(無論是人力還是財力的配置),這導致很多學者不得不放棄在學術研究上進行合作,而無奈地為爭奪政治化的資源而鬥。只要存在高等教育的高度政治化,中國高等教育的現狀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改觀。房地產的問題也是類似的,在一個沒有土地私有產權(從而不存在真正的土地市場)的社會,土地的配置很大程度上就只能靠權力和關係,土地和房產就不存在真正的價格。只要稍加觀察就不難發現,中國目前的很多問題都與社會經濟生活還沒有完全市場化還高度政治化有關係。

而民主化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社會經濟生活的去倫理化和去政治化。在一個民主國家裡,人們可以談政治、參與政治,恰恰通過這種參與,社會經濟生活達到了去政治化。去政治化離不開清晰界定的私產和充分發育的自由市場。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民主化就是清晰界定人們的「政治產權」,就像私有化是界定人們的「經濟產權」一樣。進一步,如果說市場化是各種商品、要素和資產的一種定價機制,那麼民主化就是公共品的一種定價方式。如果沒有清晰界定的政治產權,政府就可以任意幹預人們的經濟生活,從而就不可能存在清晰界定的經濟產權,從而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市場社會。所以,市場經濟一定是伴隨著民主政治。

從這個視角來看,中國正在發生的巨變是兩千年來最深遠的一次:中國真正開始了從傳統倫理社會向現代市場社會的轉型。帶來這種轉型的不是別的,恰恰是市場機制。市場機制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博弈規則和社會結構。但是,非常有必要指出的是,中國的市場發育還非常不充分,而且市場化還有被嵌入現有的政治和社會結構中去的危險。從社會形態上來說,中國還是一個介入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之間的中間社會,離現代社會還有很大的距離。中國的現代化之路將依賴於中國繼續大力地推進市場化,並且在市場成長到一定的階段後,積極推進依賴第三方來實施合約的制度變革,最終實現從關係型社會到規則型社會的轉型,使中國成為一個現代經濟、現代社會和現代國家。

原標題:《倫理社會、市場社會與中間社會》

關鍵詞 >> 學術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消費倫理:公民社會的公共德性
    而道德作為協調社會利益關係的一種價值原則和規範要求,就決定了構成社會利害關係的人類消費活動,必是道德調控的對象。    消費倫理是對傳統道德觀的一種超越。一方面,消費倫理轉換了傳統倫理學中「人類唯一性」的道德思維方式,使道德關懷對象由人類擴展到了自然及其資源。
  • 《古蘭經》的社會倫理思想淺析
    ,而且還要遵循《古蘭經》中的倫理道德規範,從而使信徒趨善避惡,即《古蘭經》所反覆強調的「信主行善」。《古蘭經》作為伊斯蘭教的根本經典,它的倫理道德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調整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社會倫理思想中的平等觀、人文關懷以及公正與合作的主張在伊斯蘭社會中具有一定的價值。這種價值主要體現在:為社會的公平觀念奠定了一定基礎;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促進信徒個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來源:網絡一.
  • 中國傳統倫理與現代社會生活
    一、中國傳統倫理及其特點與會者認為,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在生產勞動中形成了共同的道德意識、道德感情、道德心理和道德習慣。傳統倫理指儒、釋、道三家之倫理,其中儒家倫理居主流地位。儒家倫理產生於小農經濟時代,有它歷史的局限性。從總體上說,它與現代工商社會、信息社會是不相適應的。
  • 讓機器理解社會倫理
    人們對於把自己的生命和福祉交給忽視倫理的系統會感到放心嗎?著名倫理學家、耶魯大學生物倫理學跨學科中心主管溫德爾·瓦拉赫(Wendell Wallach)在與國際知名認知科學哲學家,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盧明頓分校教務長講席教授、斯坦福哲學百科(SEP)副主編科林·艾倫(Colin Allen)認為,機器道德關乎人類的決策行為。
  • 「養老院」的存在即是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是社會倫理關係的退步
    老有所養」的問題,這是物質社會進步所帶來的必然結果。老有所養物質的過度追求帶來社會倫理關係的退步。,往往在生活中缺乏良性的交流和了解,慢慢的就促使社會倫理的關係逐步減弱,導致物質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社會倫理關係的退步。
  • 吳新文:公民社會的培育與中國經濟倫理的改善
    吳新文(復旦大學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中國的經濟倫理狀況在總體上已有一定改善,但存在的一些嚴重不道德經濟行為,如走私、盜版、壓榨勞工、欺騙和誤導消費者、生產和銷售假冒偽劣產品、浪費資源和汙染環境等,已呈現出地區性和行業的特徵,而不是某種單一的
  • 探析網絡社會中的自我倫理問題
    摘 要:本文從網絡技術的傳播特性出發,探析以網絡技術為支撐的網絡社會中的自我倫理問題,實現對個體深切的倫理道德關懷。根據自我和諧到社會和諧的邏輯觀念,提出網絡社會中自我倫理存在問題和建構的途徑,最終力求實現自我幸福的終極目標。
  • 倫理道德在當今社會還重要嗎?
    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的是有關倫理道德的存在在當今社會是否有必要?倫理道德其實是一個特別古老的話題,中國文化上下五千年,自從有了等級制度以後,倫理道德的觀念就隨之產生了。然而當今社會發展速度之快,讓人們既期待又畏縮,期待社會發展帶來的巨大變化,畏縮社會發展步伐的迅速會導致人們不能緊跟潮流。與此同時,就出現了倫理道德困境,一部分人們不再重視倫理道德,反而單純的注重個人利益,這讓人真的心寒,也就出現了近幾年扶不扶的問題,也有一部分人表示不敢扶。
  • 社會責任與倫理道德的衝突與反思
    照片見報後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應,孩子們的上學問題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並最終得以解決。可是作品自問世以來,圍繞它的爭論和非議就一直不斷,不少人發出質疑:在拍攝的兩年當中,記者面對自己隨時都有可能掉下的危險環境,為什麼卻在長時間內置孩子的生命而不顧呢?難道一幅獲獎照片的新聞價值真的可以超越人的生命價值?作為一個社會人,記者難道不應首先具備樂善好施之德、救死扶傷之心?
  • 網絡化時代社交文化的社會倫理
    社交網絡中的個體化道德網際網路是實現個人主體性以及高度自我中心的個人之崛起的主要推動者,特別是社交網絡發展與社會流動性增加相結合,使得人們越來越重視社交的工具性價值,忽視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長期關係的建立,實用主義文化興起,呈現道德的個體化特徵。
  • 媒介倫理敘事與和諧社會建構芻議
    一、媒介倫理敘事的意識形態性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範疇,其中一個重要的環節是人,人是構成社會的基礎,人的個性和諧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整個社會和諧的前提。  無論是一個國家的公民美德、日常生活準則還是交往規範、公共倫理規範,都屬於社會生活的倫理秩序,倫理指涉的是「調節人際關係行為、包括由其擴演外化的人與社會或群體和各群體之間的關係行為的價值原則和規範」①。媒介在維繫社會倫理秩序方面的功能,主要通過其話語模式的倫理敘事傾向及敘述技巧以及能動的受眾來實現。
  • 市域社會的治理邏輯:發展趨勢與倫理選擇
    以上特點,深刻決定了我國市域社會面臨不同於其他國家的挑戰。把握我國市域社會的這些特殊性,是有效提升市域社會治理能力的重要前提。3、治理倫理的新自覺市域社會及其治理具有深刻的倫理意蘊。營建市域社會,是一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關係的綜合變遷過程和不斷合理化、倫理化的過程。
  • ​社會工作倫理(第一課)
    那麼,第一課我們首先要來討論和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即什麼是社會工作倫理?社會工作倫理在社會工作專業的知識系統中所佔據的地位是什麼?對於社會工作的知識系統,我們基本上可以把它分為兩部分或三部分。首先,作為一個知識體系,社會工作有它自己特定的方法論,即研究的方法論。其次,作為專業、行業和職業,社會工作還有它工作的方法論。
  • 對傳統社會家庭倫理的回望與思考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趙園老師和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所長楊念群教授圍繞「傳統社會」家庭倫理問題進行了對話和交流。這也是一個更合理的社會應當做到的。     《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附錄之一,是《由〈魚山剩稿〉看士人於明清之際的倫理困境》。那是切切實實的「困境」,有時是多重的困。忠/孝是其中的一重。我注意到士大夫的以「母在」「親在」為自己的不死辯護。我不能斷定出於所謂「中華帝國晚期」倫理制約的鬆動,還是中國傳統的倫理系統本有罅隙,有輾轉騰挪的空間。
  • 山東省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研討會順利召開
    山東省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研討會順利召開  中國教育在線訊  近日,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舉辦了山東省社會工作價值與倫理研討會。旨在更好的推進社會工作價值觀和倫理建設,深入研討業界關心的社會工作與倫理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  記者了解到,本次會議由山東青年政治學院校長張書明致辭,副校長陳雨海主持開幕式。臺灣東海大學曾華源教授、王篤強副教授,臺灣彰化師範學院白倩如助理教授,臺灣東海大學博士研究生、首都經貿大學馮浩副教授、山東大學社會工作系主任高鑑國教授、共青團山東省委權益部副部長耿壽輝皆應邀出席會議。
  • 曹錦清:市場、社會與社會建設
    伴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歷史性轉軌,社會問題和矛盾湧現,市場要素為社會建設提供了一種理解思路。著眼未來,中國社會重建的方向,應是基於適度保障和意義支撐的家社共同體。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特此編發,供諸君思考。重新發現「社會」:當代中國的潛問題。
  • 從人肉搜索看信息社會的倫理衝突及應對策略
    人肉搜索模式下信息社會的倫理道德狀況值得深思,其產生的倫理衝突亟待解決。該文以人肉搜索為著眼點,力圖解析當今信息社會的倫理困境,並提出信息倫理構建的路徑。 王菲的不忠行為是因倫理道德缺失而引起,並產生惡劣影響。其個人的錯誤招致隱私被公開,給無辜的家人帶來極大困擾。從倫理層面看,廣大網友為了幫死去的姜巖討回公道,構築批評之聲,是正當且合理的;但將涉嫌道德敗壞的人和事的相關信息公布,對其近乎殘忍的討伐甚至蔓延至他的家人身上,看似維護社會正義,實質卻超出正常的社會道德規範。
  • 怎麼理解社會工作倫理的困境?
    答|百度派 @奶昔西部稀(就不失書袋,做reference了,您臨時看之)您的題目是」社會事變倫理窘境「....題目來了,您好好的根據端正辦事,按老師的教的辦事,他咋就可以遇到」窘境「呢?那麼,咱又不得不將眼光再次回歸到標題標核心存眷點了:倫理窘境...EthicalDilemma.想必這兩個英文單詞會讓無數UICer菊花一緊,想到當年的應用倫理(AppliedEthic)的作業....
  • 科學研究與社會責任——科研倫理問題面面觀
    著名智庫美國蘭德公司(RAND)此前發布《科學研究中的倫理》報告認為,科學研究應遵循社會責任、規避利益衝突、知情同意、誠信正直、不歧視、不剝削、保護隱私等共同的倫理原則,而科研倫理又存在地區差異和文化差異,「倫理傾銷」隱患需要認真應對。
  • 當前社會最缺的教育——倫理教育
    那要如何做,才能改變現狀,恢復社會的和諧與安定呢?那就一定要重視我們傳統文化的道德教育,尤其是最基本的——倫理教育。我們傳統文化把倫理教育分為五倫,代表五種最基本的人際關係,只要五倫關係能夠做到,做好,那麼我們的社會就一定會和諧幸福。下面簡單介紹一下什麼是五倫:一,父子有親。父母與子女的愛是出於天性,是不用人教的愛,是純真無私的愛,是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