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院」的存在即是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是社會倫理關係的退步

2020-12-19 荊棘皇冠1983

最近與朋友交流有什麼好的投資項目,想尋求共同發展的潛力渠道,聊得最多的就是中國即將步入老年型社會;現在社會進步速度極快,導致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多的生活壓力,只有通過不停地勞作才能獲得生活所需,以後年老父母的日常照顧會越來越依靠「養老院」的模式,社會的進步和物質的富足帶來更加大的生活成本,大家因為生活不容易帶來讓老人選擇「養老院」的必然!

養老院

物質社會進步帶來必然結果。

物質大力追求帶來社會物質的富足,大家都把眼光集中在物質追求上面,但社會的發展需要遵循「二八定律」,導致物質越來越集中在社會精英的20%的人群,剩下80%只能維持基本生活的狀態;財富和資源集中帶來不一樣的生活狀態,集中帶來了生活壓力的急劇增大,大多數80%的人群只能選擇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努力地尋求生活所需要的資源,這就是物質社會追求進程的必然結果。

物質層面二八定律

物質社會進步帶來生活成本增加,生活壓力壓迫大多數人群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追求物質,導致家庭老人沒有辦法很好照顧到位,只能被迫選擇依靠「養老院」來解決「老有所養」的問題,這是物質社會進步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老有所養

物質的過度追求帶來社會倫理關係的退步。

物質在過度的追求中帶來物質的富足,同時往往也容易帶來精神的匱乏,大家都忙於追求物質的享受,沉迷於物質帶來的享樂而不可自拔,欲望被逐漸放大,導致心理出現了價值的偏差,自私自利者往往就會越來越多,道德倫理關係逐漸不被看重,人性自然就會開始有所降低;

道德匱乏

物質的過度追求,導致欲望膨脹,利己性追求成為人們的首選,社會中往往會出現因過度追求帶來的負面後果,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出現了危機,漠視、茫然、糾結顯現眾生,家庭成員合理的正常交流被生活壓力所限制,往往在生活中缺乏良性的交流和了解,慢慢的就促使社會倫理的關係逐步減弱,導致物質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社會倫理關係的退步。

社會倫理關係的退步。

社會進入老年化,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成為我們這代人需要解決的問題,所謂的「養老院」隨之獲得必要的需求;物質的過度追求帶來欲望的無限增長,物質社會帶來進一步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負面的社會倫理關係的退步;在物質富足的如今,是時候需要停一下了,需要把我們精神追求給跟上來,我們人不但需要物質富足更需要精神的富足,要不只能逐步地陷入「瘸腿」的危機,摔倒摔疼只能是必然結局,到時候只能悔之晚矣!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

我是「荊棘皇冠1983」,一個迷途中尋找心靈燈光的行者,通過學習讓自己成為一道光,點亮自己的同時點亮他人,大家可以多交流學習,共同進步,請點讚加關注,謝謝!

荊棘皇冠1983

【特此聲明:此文章為荊棘皇冠1983的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相關焦點

  • 倫理社會、市場社會與中間社會
    非市場的方法則是五花八門,但一般而言會涉及power,因而也可以說是一種倫理或者政治的方法。政治的方法,也是一種遊戲規則,但實際上往往沒有規則,靠的是大量的無法清楚界定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東西,此謂政治。由此,社會模式也可以大致分為:市場社會、倫理社會和介於兩者之間的中間社會。「文革」期間的中國無疑是典型的「政治鬥爭為綱」的政治社會或倫理社會。
  • 消費倫理:公民社會的公共德性
    而道德作為協調社會利益關係的一種價值原則和規範要求,就決定了構成社會利害關係的人類消費活動,必是道德調控的對象。    消費倫理是對傳統道德觀的一種超越。一方面,消費倫理轉換了傳統倫理學中「人類唯一性」的道德思維方式,使道德關懷對象由人類擴展到了自然及其資源。
  • 一半人認為送老人進養老院「不孝」,當代社會「新五常」悄然而至
    交匯點訊 中國社會正形成「新五倫」與「新五常」。昨天,由江蘇省道德發展智庫、東南大學道德發展研究院等共同主辦的「倫理共識與人類道德發展國際會議」在寧召開,並發布了「中國倫理道德發展資料庫與研究報告」。調查顯示,中國社會大眾在倫理上守望傳統,「新五倫」為父母與子女、夫婦、兄弟姐妹、同事或同學(或個人與國家)、朋友,與傳統的「五倫」大部分契合;在道德上則走向現代,當代中國逐漸形成穩定的「新五常」,江蘇調查排序是誠信、愛、公正、責任、孝,全國調查排序是:愛、誠信、責任、公正、孝,內容基本一致。
  • 吳新文:公民社會的培育與中國經濟倫理的改善
    吳新文(復旦大學應用倫理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中國的經濟倫理狀況在總體上已有一定改善,但存在的一些嚴重不道德經濟行為,如走私、盜版、壓榨勞工、欺騙和誤導消費者、生產和銷售假冒偽劣產品、浪費資源和汙染環境等,已呈現出地區性和行業的特徵,而不是某種單一的
  • 社會管理創新:從倫理觀念、管理理念到思維方式的轉變
    總之,這樣的一種「善治」標準是執政黨、政府、社會與公眾的「合意」,在基本的倫理關係上呈現了一種向善的取向;同時,又在各自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具體內容和不同的具體任務上,共同構成了一種「和而不同」的善治倫理。[2] (三)善治思想與政治倫理 執政黨提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倫理觀念,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基本的理想的經濟社會建設目標,具有強大的社會動員力量。
  • 媒介倫理敘事與和諧社會建構芻議
    無論是一個國家的公民美德、日常生活準則還是交往規範、公共倫理規範,都屬於社會生活的倫理秩序,倫理指涉的是「調節人際關係行為、包括由其擴演外化的人與社會或群體和各群體之間的關係行為的價值原則和規範」①。媒介在維繫社會倫理秩序方面的功能,主要通過其話語模式的倫理敘事傾向及敘述技巧以及能動的受眾來實現。
  • 儒家倫理思想對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意義
    因而,歷代革命者為了推翻封建統治,剷除其思想根基,不得不把鬥爭的矛頭,同時指向儒家倫理道德。「五四」時期,加以全面否定的口號「打倒孔家店」,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那麼,在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任務中,儒家倫理思想還具有什麼積極意義呢?  科學的文化觀認為:每一種民族文化中,都有兩種民族文化:有佔統治地位的統治階級文化,也有勞動群眾的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文化。
  • 家庭倫理關係與現實社會問題同時上演,戳破成年人害怕的欲望世界
    《邪惡之花》已經更新到第十集,家庭倫理與社會現實問題同時上演,這也許是韓劇建設的「人皮客棧」,也是成年人才懂的「貓鼠遊戲」。《邪惡之花》追到現在,可以說編劇、演員都在線,看似是嫌疑犯丈夫與警察妻子間的較量,莫名的我覺得導演只是借用了這個殼,他有更宏大的計劃。
  • 《古蘭經》的社會倫理思想淺析
    ,而且還要遵循《古蘭經》中的倫理道德規範,從而使信徒趨善避惡,即《古蘭經》所反覆強調的「信主行善」。《古蘭經》作為伊斯蘭教的根本經典,它的倫理道德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調整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社會倫理思想中的平等觀、人文關懷以及公正與合作的主張在伊斯蘭社會中具有一定的價值。這種價值主要體現在:為社會的公平觀念奠定了一定基礎;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促進信徒個人的心理和精神健康。來源:網絡一.
  • 中國社科院舉辦「人工智慧的社會、倫理與未來研究」研討會
    在算法社會人與數據環境關係就會發生逆轉,不是人來適應數字環境,而是數字環境來適應人。因此,重構算法社會的倫理規範,來確保人工智慧造福於人類,成為改善人類生活的向善力量,成為當前的重要任務。因此,不同國家、組織之間倫理準則如何協同很重要。同時,對人工智慧風險、安全與倫理的思考急需進行算法化、模型化落地,從而確保人工智慧向對社會有益的方向發展。由於技術發展會對倫理準則提出新的要求,這些準則如何進行技術落地、經受社會檢驗,再不斷迭代完善,是未來要面臨的更有意義的問題。在當前對人工智慧倫理的討論中,還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 老師批改作業—規定必須履行的義務,是時代的進步還是社會的退步
    把孩子放到學校是為了讓孩子受到專業的教育,結果這項工作又到了自己的手上,多少家長們也是手足無措的。自己能夠在一個崗位上呆得下去,最主要的是自己不可替代的價值。毫不客氣的說。長此以往下去,老師是不是會是一個可有可無的職業呢?基本上每一個陪伴孩子長大的家長是不是都能夠勝任老師這個崗位了呢?難道就因為有了這樣一個職位,某些老師就可以在崗位上尸位素餐了嗎?
  • [中國社會科學網]丹心創倫理大業 青筆著道德文章——羅國傑教授的...
    闡釋科學技術與道德的辯證關係一直以來,學界對於羅國傑教授倫理思想的研究和考察主要集中於他在政治、經濟、社會倫理等方面的論述,而很少從科技與生態倫理的角度加以審視。這固然與羅國傑教授本人的倫理關注主要集中於政治、社會等領域有關,同時也由於科技與生態倫理等問題受國內倫理學界關注不夠的緣故。
  • 探析網絡社會中的自我倫理問題
    摘 要:本文從網絡技術的傳播特性出發,探析以網絡技術為支撐的網絡社會中的自我倫理問題,實現對個體深切的倫理道德關懷。根據自我和諧到社會和諧的邏輯觀念,提出網絡社會中自我倫理存在問題和建構的途徑,最終力求實現自我幸福的終極目標。
  • 林安梧:從「德性治理」到「公民社會」的建立──「順服的倫理」、「根源的倫理」與「公民的倫理」
    但這並不意味生活化的儒學之本質即為如此,批判性的儒學其本質即為如此。正如前章所說,儒學之為儒學其最可貴者,是它能在血緣性的縱貫網絡裡,提升到一根源性的創生處去說,提到一人與人之間的真實存在感通處去說。在傳統中國社會裡,「生活化的儒學」之為帝制式的儒學所異化、壓制,故只成為一「受容性的儒學」,只成就一「順服式的倫理」;但這並不就是說此受容性的儒學、此順服性的倫理即為儒學本懷,而且彼就不能開出原先那根源創生的動源,就不能提到一人與人之間的真存實感。
  • 科研無禁區 後果當思量——科技倫理問題及其社會影響研討會綜述
    科技界和全社會必須關注科技倫理和科技工作者的社會責任問題,必須正確地利用科技成果為社會造福,必須最大限度地避免由於科技成果的不當使用而給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 建立自然與人類和諧的新關係 可持續發展環境倫理觀要求人類活動應當以不破壞生物物種的持續生存和自然生態系統的持續生存為最低道德要求。
  • 盧梭 | 社會進步的同時也是一種墮落?
    作為社會基礎的是身體的需要,而不是精神的需要,也就是《老子》說的「為腹不為目」。基於公民這種良好的德行與風俗之上,人們建立了穩定的政府與法律。科學與藝術對於國家來說,只是裝飾的作用,公民的德行才是立國之本。
  • 講座| 儒家倫理中的「親親與尊尊」與中國社會
    這一切都為當下學人提供著共同的使命,即闡釋「中國」的焦慮。同濟大學哲學系教授曾亦近來新著《儒家倫理與中國社會》在嚴謹儒學研究的基礎上,又富有創造性地回答了這一問題。全書旁徵博引,可見傳統經學功力之深,又廣涉比較宗教學、社會學、人類學等諸多研究成果。入古既深,又心系當下,引領著讀者走入中國社會的內部結構。
  • 講座|儒家倫理中的「親親與尊尊」與中國社會
    這一切都為當下學人提供著共同的使命,即闡釋「中國」的焦慮。同濟大學哲學系教授曾亦近來新著《儒家倫理與中國社會》在嚴謹儒學研究的基礎上,又富有創造性地回答了這一問題。全書旁徵博引,可見傳統經學功力之深,又廣涉比較宗教學、社會學、人類學等諸多研究成果。入古既深,又心系當下,引領著讀者走入中國社會的內部結構。
  • 市域社會的治理邏輯:發展趨勢與倫理選擇
    比如,注重用整體性、非對立性思維理解城市構成、城鄉關係等;注重自治、法治、德治在社會治理中的統一;在發展重點城市、重點區域的同時日益注重城鄉融合、城鄉統籌、鄉村振興、區域協調;注重在城市發展的同時傳承、創新鄉土文化,等等。國家治理是文明共同性與文明多樣性的統一,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尤其需要關注我國市域社會在構成、運行等方面的本土特點。
  • 對傳統社會家庭倫理的回望與思考
    這也是一個更合理的社會應當做到的。     《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附錄之一,是《由〈魚山剩稿〉看士人於明清之際的倫理困境》。那是切切實實的「困境」,有時是多重的困。忠/孝是其中的一重。我注意到士大夫的以「母在」「親在」為自己的不死辯護。我不能斷定出於所謂「中華帝國晚期」倫理制約的鬆動,還是中國傳統的倫理系統本有罅隙,有輾轉騰挪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