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家畫師妙丹青:南宋李迪

2020-09-15 當代國畫


南宋 李迪《禽浴圖》縱24.7cmx橫24.1cm

一隻八哥於盆中撲翅洗浴,南宋畫家李迪以勾線墨染手法,讓主體形象(「八哥」)以大面積濃重墨色完全佔據了畫面的視覺中心,這種不同尋常帶有渲洩意味的構圖方式對傳統審美視覺習慣頗具挑戰性。

到了南宋時,花鳥畫發展開始出現了新的變化。在布局上,逐步擺脫五代北宋黃家體制「重彩滿填」的做法。而更多地注重「空間靈活」的應用;在技法上,則以工筆畫翎毛、粗筆寫樹石,用工細和粗放相結合的筆法.來描繪不同對象的神情,並已注意到了花枝穿插於空間的關係。這種風格,是南宋花鳥畫轉變時期的特色。具有代表性的有李迪、李安忠、林椿、馬遠、馬麟等。

李迪,出生於河陽(今河南孟縣),由八幅存世作品上寫的創作日期推斷,他大約活動於南宋孝宗、光宗、寧宗(1163~I224年)時期,此間正是南宋王朝烽火連天、內憂外患夾擊時期。李迪作為有精湛畫藝的畫家,倒並未因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而影響創作。他一直以擅畫花鳥、竹石、走獸、精繪山水畫而著稱,在皇家畫院裡靜心畫畫,並深受孝、光、寧三朝皇帝恩寵,被授以高職及賜金帶一條。皇宮作為相對封閉、穩定的創作環境,在給李迪提供了充裕的時間得以創作、豐富的藏品得以鑑賞的同時,又限制了他創作風格的多樣化,他只能按照皇家認可的單一審美模式去創作。此外,他因生活、創作活動僅限於皇宮院落內,而使外界人士對他的了解甚少,有關他創作的文獻資料極為匱乏,為我們今天對他的研究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南宋 李迪《風雨牧歸圖》縱123.7cm×橫102.8cm

李迪的畫風屬於較典型的宋代皇家院體畫,注重對描繪對象的認真觀察研究,在熟識對象後再以藝術手法表現於紙、絹上。運筆工整精緻,設色妍麗莊重,造型追求生動逼真,講求形神兼備,不以刻意求形而失去神韻,亦不以刻意求神韻而逸筆草草,失去形象的準確性。李迪因能以較高的藝術造詣,將形與神有機地統一起來,而為我們留下了精美動人的畫面。

南宋 李迪《楓鷹稚雞圖軸》 縱84cm×橫94cm

中國傳統繪畫題材主要分三大類,即:人物、花鳥、山水。花鳥畫的創作源於何時雖很難考稽,但七千年前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片、牙雕、骨雕上,已可見到造型稚拙、形象生動的花鳥圖案。至今它作為人們喜聞樂見的題材,仍具經久不衰的生命力。在花鳥畫題材的表現上,人們多集中於表現奇花異草、珍禽瑞鳥、汀花野竹之類,反映的是鳥語花香、平和安怡的景象。而宋代李迪的《楓鷹雉雞圖》,卻以表現動物間弱肉強食的獨特選材視角而令人矚目。

圖繪崖石邊一株老樹,楓葉繁茂,老乾斜置。樹下是平緩堤坡,其上棘荊叢生。一場強與弱、生與死的拼鬥就是在這個背景中展開的。枯枝上的蒼鷹雙爪緊抓樹枝,俯身欲撲樹下驚慌逃竄的錦雉;錦雉被嚇得毛羽倒豎,伴著陣陣哀鳴,撒開腿拼命逃向草叢。整個畫面充滿緊張的氣氖和雄沉的悲劇色彩。作者不僅通過體態,更是通過眼神表現出鷹與雉的神情。老鷹目光勁利,錦雉則目露驚恐和絕望之色。它們生死存亡的不同命運,通過各自不同的眼神,而惟妙惟肖地展示出來。恰如東晉顧愷之所說:「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此圖構思上寓動於靜,寓激烈於平緩。坡堤、野草、楓樹、怪石都呈安靜之態。可是,老鷹意欲下捕的身姿和慌忙奪路的錦雉卻打破了這種平靜的情景,而使畫面頓生跌宕。在畫面處理上,於左面留下一片闊大的空間,它使人聯想起錦雉奔逃的軌跡。在筆墨表現上,楓樹樹幹勾勒粗獷,運筆頓挫有力,施墨凝重渾厚,表現出樹幹蒼健勁老之感。樹葉、竹葉、草均以細線雙勾,然後暈染,通過墨色濃淡的變化,表現枝葉向背和遠近層次。鷹、雉造型生動準確,注重表現鳥羽的光澤感和柔軟蓬鬆的質感。北宋後期以來,在畫院的繪畫中,冊頁小品日漸盛行,像《楓鷹雉雞圖》這樣的巨幅大畫,則十分罕見。

南宋 李迪《雪樹寒禽圖》 縱115.2cm×橫52cm

此圖寫竹葉覆雪,輕染薄雪的棘樹上,棲息著一隻伯勞。山坡以粗筆勾出,寫一叢衰草,更添雪意。雙鉤寫竹、樹幹,敷色渲染。雀鳥以沒骨及鉤勒相結合繪出,寫實生動。是作者晚年的精心之作。

南宋 李迪《雞雛待飼圖》縱48cm×橫86cm


《雞雛待飼圖》 局部


雙雛如仰望,其母竟何之。

未解率場啄,誰憐空腹飢。

展圖一絜矩,觸目切深思。

災壤民待哺,慎哉群有司。


本幅自識:「慶元丁巳歲李迪畫。」鑑藏印有:「張則印」朱文、「項元汴印」朱文、「墨林秘玩"朱文、「項墨林鑑賞章」白文、「神」、「品」朱文聯珠,又一朱文印模糊不辨。對幅有清乾隆御題詩一首,鈐「含英咀華」朱文、「即事多所欣」白文。中縫印有「古希天子」、「八徵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朱文。


南宋 李迪《無花果圖》縱25cm×橫24.8cm


《無花果圖》局部


南宋 李迪《獵狗圖》縱27cm×橫27cm


《獵狗圖》局部

相關焦點

  • 南宋李迪:來自荒野的呼喚
    往往得第一名的也不畫古寺和花卉,只有一個挑水的和尚和蝴蝶飛繞的馬蹄,這極大地刺激了中國畫意境的發展,李迪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中成長起來的。後來北宋亡了,南宋一直沒恢復畫院。畫家們就只有等到皇帝召見的時候才去上班。
  • 南宋宮廷畫師林椿筆下花鳥靈秀婉約,栩栩如生,美不勝收!
    上一篇多藝堂說到南宋時期三朝宮廷畫師李迪畫花竹鳥獸冠絕當時,代表了南宋宮廷畫院的最高水平。在和他同時期的孝宗年間有一位宮廷畫師,亦曾取法過李迪;但在花鳥繪畫技藝上不遜於李迪,他筆下花鳥亦是栩栩如生,靈動鮮活,令人讚嘆!此人就是林椿。
  • 南宋宮廷畫家李迪的年齡之謎,以及他筆下的獵犬與雞雛
    然而在南宋宮廷畫家李迪的筆下,這些小動物卻顯得安靜、閒適,它們從容而高雅,這恐正是皇家畫師們為迎合聖意所要表現的一種貴族氣息。與其他同時代畫院作品相比,李迪作品中最大不同在於,他賦予這些動物們不同的神採與力量,讓每一隻動物都煥發出勃勃的生機。
  • 荒野的呼喚:南宋宮廷畫家李迪花鳥世界中的另類江湖
    若是將南宋宮廷畫家李迪所繪的那一類不設背景的小品花鳥,看作是為被圈養的皇室珍禽、獵狗、狸奴,以及庭院中的昆蟲、花卉們所作的精緻肖像,這些小動物充滿生機,極富生活情趣,充分體現了自宋徽宗時代以來提倡的美學傳統——在畫面上呈現一種和諧、優雅、精緻、吉瑞的風貌。
  • 讀古人的畫|南宋畫家李迪的花鳥作品
    李迪(生卒年未詳),南宋畫家,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北宋宣和時為畫院成忠郎,南宋紹興時復職為畫院副使,孝宗、光宗、寧宗三朝供職畫院(1162年-1224年),所畫作品生動而富有神韻,用筆嚴謹而無拘束,工細與粗放結合,形成一種新的風格,為南宋花鳥畫轉變畫風時的典範。
  • 我那怒放的生命:從崔白到李迪,宋代宮廷畫家筆下的動物世界
    自北宋宣和年間(公元1119—— 1125年)入宮廷畫院,直到南宋宋寧宗時期(公元1194-1224年在位)依然留下畫跡的李迪,應算作十二世紀活躍時間最長的職業畫家了。 在文人士大夫的眼中,職業院體畫家的審美心胸有天生局限,其作品缺乏意境悠遠的審美價值。
  • 賞畫|南宋 李迪《獵犬圖》
    南宋宋代不乏畫犬的專家,如宮廷畫家李迪、李嵩、趙永年等。此圖描繪的是宮廷御用獵犬,步伐矯健而閒雅。畫風追求工整寫實、細膩華麗而又形神兼備的宮廷審美趣味,是宋代院畫的典型作品。
  • 宋畫之美:李迪和他的花鳥畫
    理宗為南宋第五位皇帝,是寧宗的侄子,他大力推崇理學,執政前期一度勵精圖治,很有一番中興的願望。政事之餘,他在畫院眾多花團錦簇的花鳥畫中選擇了這幅作題似也有心懷民生的深意。孝宗堪稱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甫一即位就興兵北伐,意圖收復中原,雖然最終失利,但他專心理政,整頓吏治,重視農業,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天下一派昇平景象,史稱「乾淳之治」。《風雨歸牧圖》正創作於這個時代背景。雖然畫中既有風,又有雨,還有風雨欲來的慌忙,但這風雨慌忙的景象置于田園牧歌式的山野鄉間和天真無邪的牧童上,卻更加顯得安穩寧和。
  • 宋代畫家李迪究竟是何許人也?
    宋 李迪 紅白芙蓉·紅芙蓉關於宋代畫家李迪最早的記載是在南宋周密所著《武林舊事》裡,既然名為「武林」,記錄的當然是宋室南渡後都城杭州的雜事。其餘的只能約略推斷活動於南宋早中期,結合周密的《武林舊事》對乾道、淳熙年間的事敘述得尤為詳確,這個時間段大致是可信的。
  • 三朝宮廷畫師李迪畫動物惟妙惟肖,代表南宋院體花鳥畫最高水平
    南宋時期文藝興盛,各類畫家人才輩出,有一位擅於畫動物的畫家蜚聲三朝,他的筆下鷹鶻犬貓、耕牛山雞等,無不惟妙惟肖,令世人嘆服,他就是活躍於宮廷畫院幾十年的李迪。李迪,他的生卒年不詳,但根據專家推算,他應該享壽90歲以上,為河陽(今河南孟州)人。關於他的生平,元末明初畫家夏文彥《圖繪寶鑑》稱其「宜和蒞職畫院,授成忠郎。紹興間為畫院副使,賜金帶。歷事孝、光朝」。他官曆宋孝宗、宋光宗、宋寧宗三朝(1162年-1224年),活躍於南宋宮廷畫院幾十年,畫多藝精,頗負盛名。
  • 李迪字畫常識
    所謂民間其實有很多李迪字畫珍寶的口號,往往都並不是學習與實踐的收藏家,而是一群普通老百姓或者是瘋狂地攤買到「李迪字畫國寶」「自詡收藏家」的一批人!這從各電視的尋寶、鑑寶類節目中就可以看到,那人山人海的慕名報名!然而,相對於拍賣會做大量的宣傳和招商投入,往往收藏古董會出現,古玩行的交易價格遠低於拍賣行的競拍價。
  • 李迪,宋朝網紅畫家
    李迪,宋朝畫家,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生卒年不詳。此圖為李迪晚年所畫,構圖極其簡潔,無任何背景相襯,卻捕捉住了雞雛回眸的剎那間神情,動人心弦。按所見李迪繪畫真跡,有自題年款作於南宋慶元十四年丁未的,如上溯到北宋宣和七年,也需要七十三年,那麼,李氏在世之年也該在九十以上了。據此,有人對此畫是否為李迪所作,提出質疑。
  • TNM·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品系列·李迪·紅白芙蓉圖
    李迪為仕奉中國南宋宮廷的畫院畫家,是南宋具有代表性的畫家之一。從現存作品的紀年以及其子李德茂(亦為畫院畫家)的經歷等來判斷,可知李迪應活躍於南宋前半期,即十二世紀後半。
  • 他倆面對同一件事,李迪差點把自己嚇死,寇準卻雲淡風輕
    中國宋朝時期流傳著這麼句話,叫做「北宋缺將,南宋卻相」,意思大概是北宋時期,朝廷缺少能夠開疆拓土、震懾諸國的絕世武將,而南宋朝廷缺少能夠定國安邦、政治清明的名臣良相。這麼看來,無論南宋北宋,都有很大的弱點,但其實反過來想,北宋名相多,南宋名將猛,這也是一大優勢。而接下來這個故事,就發生在北宋名臣寇準身上。
  • 李迪
    在這期間,李迪和現場的同志們齊心協力,使得整個勘查工作完整、有序,但是卻很少有人知道,在這4個半小時的時間裡,他們連一口水都沒有顧上喝。  由於現場提取的物證較多,回到辦公室,李迪和現場小組又連夜開始對物證進行痕跡檢驗。針對不同物證,利用不同的技術手段對現場提取的物證進行逐一篩查和檢驗,檢驗中,李迪還把每種客體需要什麼方法,逐一進行了講解,檢驗工作一直持續了3個小時。
  • 轉官難、地位低,古代皇帝的御用畫師們,地位為何如此「尷尬」?
    (《畫繼》)3、宋高宗酷愛書畫,畫師地位也有了一定提高南宋畫院基本承北宋制,新朝伊始需要大批粉飾太平的繪畫,再加上高宗酷愛書畫,畫院畫師地位和待遇,比之北宋時期又有了一定的提高,院畫師的伎術官身份,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
  • 齊魯以及與齊魯有關的狀元們(十二·李迪)
    在這種情況下,李迪建議皇帝,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請發內藏庫」)來賑災,並減輕或者免除災區民眾的賦稅,以使他們渡過難關。讓皇帝心甘情願地掏腰包,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由於李迪提意見的方式機智巧妙,使皇帝高高興興地採納了他的建議。一開始,皇帝還真有點不情願,表示可以讓政府財政部門寫個報告,向皇家帳戶拆借三百萬錢。
  • 煙雨江湖丹青怎麼學 丹青怎麼獲得
    >丹青介紹丹青是指繪畫,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於絹或紙上。學會丹青後可為天地山水作畫,也可為人間百態作畫;不論是作何畫,皆是表達了丹青手的觀念與思想,是一種對天地以及人生的感悟。學會丹青之後,每到新的地域,尋找到一處合適之處都可創作出一幅山水畫來獲得大量的閱歷;當然,也可給一些江湖人作畫來賺些錢財;此外,也可鑑定古畫真偽;可將武功的姿勢臨摹於紙上。丹青獲得南陽渡(25.17)找落魄畫師打聽丹青,花費300文選擇請教,學會丹青。
  • 看宋代翰林圖畫院畫師,淺析古代畫師的政治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
    「莫把丹青等閒看,無聲詩裡頌千秋」,每一幅繪畫創作都有傳達著繪畫者的思想感情,中國最早的繪畫藝術最遠可以追溯到堯舜禹時期,隨著漢朝和唐朝的發展,待到宋朝時,我國的繪畫藝術已經達到了中國古代繪畫藝術的頂峰。然如今流傳下來的著名繪畫作品中,絕大多數更都與皇室畫作有關。
  • 李迪簡歷
    北京中國美術館1986年 「第二屆亞洲美展」,日本福岡美術館1989年 「中國表現藝術展」,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1990年 「畫面,信函,文獻」 ,德國慕尼黑奧託畫廊,「國際藝術大展」, 加拿大多倫多1991年 「藝術交流展」 ,德國沃爾普斯韋德美術館1992年 「國際素描大展」, 波蘭華沙國家美術館,1993年 「李迪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