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畫之美:李迪和他的花鳥畫

2020-12-17 收藏家雜誌

李迪《風雨歸牧圖》的詩堂上題有七絕一首,「冒雨衝風兩牧兒,笠蓑低綰綠楊枝。深宮玉食何從得,稼穡艱難豈不知。緝熙殿書」。上鈐:「御前之印」。據記載,緝熙殿建成於宋理宗紹定六年(1233),所以此題為宋理宗所寫。理宗為南宋第五位皇帝,是寧宗的侄子,他大力推崇理學,執政前期一度勵精圖治,很有一番中興的願望。政事之餘,他在畫院眾多花團錦簇的花鳥畫中選擇了這幅作題似也有心懷民生的深意。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風雨歸牧圖》是李迪紀年最早的作品,作於孝宗淳熙元年。孝宗堪稱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甫一即位就興兵北伐,意圖收復中原,雖然最終失利,但他專心理政,整頓吏治,重視農業,在位期間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天下一派昇平景象,史稱「乾淳之治」。《風雨歸牧圖》正創作於這個時代背景。

雖然畫中既有風,又有雨,還有風雨欲來的慌忙,但這風雨慌忙的景象置于田園牧歌式的山野鄉間和天真無邪的牧童上,卻更加顯得安穩寧和。畫院的設立雖是為了粉飾大化,但作品立意的高低,取材的巧妙與否,好手與庸才之間還是有霄壤之別。作為畫院畫家的李迪,其筆下出現這樣的場景正是其高明之處,「歸牧」的題材既巧妙地暗示了天下大治,也揄揚了皇帝勤政愛民,甚至隱約也符合了儒家的理想,正因如此,這樣的題材會在孝宗朝出現,之後卻無法令定理學為偽學的寧宗留意,但卻得到了推崇理學、甚至連諡號也定為「理」的理宗親筆題詩的榮幸。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局部

《風雨歸牧圖》展現了李迪成熟的繪畫技巧,人物與動物的形象極其生動:牧童在牛背上低頭縮頸,一個的鬥笠被風吹走,趕緊掉轉身去,將撿未撿的動態,兩隻黃牛迎著風雨奮力前行,眼睛瞪得渾圓,身上的牛毛根根豎起,這些情態仿佛一張定格的照片,纖毫畢現地被畫家捕捉到了。而山野景色的描繪也頗見功力,尤其是風雨之中的柳樹與蘆草,大片的柳葉細碎如籠煙霧,蘆葦雖纖細卻堅韌,隨風迎舉,不同景物特有的性狀姿態都在畫家筆下呈現。

宋 李迪 風雨歸牧圖 局部

莊肅的《畫繼補遺》說李迪「工雜畫,然寫飛走花竹頗有生意,其於山水人物皆無所取焉」,對他的山水人物並不十分讚賞,這樣的評價似乎與《風雨歸牧圖》中展現出來的對人物、景物的精彩描繪有所牴牾。實則,莊肅對李迪的評價是對比其列舉的其他御前畫家而言的,山水有馬遠、夏圭,人物有馬和之、蘇漢臣,他們都有相對大型的山水或人物畫作品,相比而言,《風雨歸牧圖》這樣畫在團扇上的近似於風俗畫的作品,於莊肅而言應是歸在「雜畫」一類的。夏文彥的《圖繪寶鑑》說李迪「工畫花鳥竹石,頗有生意,山水小景不迨」,顯然是沿用了莊肅的評價,而把山水人物無所取改成了「山水小景不迨」卻不免「差之毫厘,謬之千裡」,以《風雨歸牧圖》中的柳樹、蘆葦和寥寥數筆的坡陀來看,李迪的山水小景非但不是不迨,而是十分擅長的。莊肅與夏文彥是最早對李迪的繪畫作出評價的人,而《圖繪寶鑑》的影響遠大於《畫繼補遺》,因此後世的畫史畫論大多引用的都是夏文了。

宋 李迪 雪樹寒禽圖

《風雨歸牧圖》之後13年,孝宗淳熙十四年,李迪完成了代表作之一《雪樹寒禽圖》。與南宋宮廷畫家常見的團扇小品不同,這是一副沿襲了北宋規制的全景花鳥,描繪了寒冬時節,一隻伯勞靜棲在山坡的一株枯樹上,虯曲如鐵的樹枝和旁邊的叢竹覆著皚皚白雪,周遭一片靜寂,時空都仿佛被嚴寒凍結起來了。

宋 李迪 雪樹寒禽圖 局部

李迪的畫藝在這幅作品裡達到了巔峰:經典的構圖令整個畫面呈現出一種恆定之美;絕佳的造型能力體現在惟妙惟肖的禽鳥、疏密有致的枯樹和叢竹上;高超的筆墨技巧在表現鳥類絨羽的輕柔、枯枝的冷硬以及竹葉的薄利時截然不同、遊刃有餘,不同的肌理與質感恍如可觸;對於整體畫面的掌控與氛圍的營造令觀者猶如身臨其境,浸浸然鬚眉盡寒。空曠、寒冷與靜謐使人憑空生出無盡的肅穆與悲涼。這一年的十月,太上皇趙構在德壽宮駕崩,一年多之後,孝宗禪位於太子,退居重華宮,南宋最好的時光,宋代最後的昇平年月也隨之走到了盡頭。

李迪 楓鷹雉雞圖軸 故宮博物院藏

《楓鷹雉雞圖》《紅白芙蓉圖》《獵犬圖》與《雞雛待飼圖》都是李迪寧宗慶元二、三年間的作品,這個時期是他的創作高峰,題材都是他最擅長的花鳥。《楓鷹雉雞圖》是雙拼絹幅面的大畫,畫家用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幅楓鷹虎視欲搏、雉雞倉皇奔逃的景象,與《雪樹寒禽圖》的靜謐正相反,畫面充斥著動蕩不安、惶恐促迫的氣息。巧合的是,整個慶元年間,朝野上下也正是充斥著這樣的氣息。

宋 李迪 紅白芙蓉·紅芙蓉

寧宗即位,權臣韓侂胄為打擊政敵,斥道學為偽學,禁毀理學著作,訂立偽學逆黨籍,開始了為時六年的「慶元黨禁」。作為文藝侍從之臣的宮廷畫家自然不太可能參與到朝廷的黨爭,要說他的作品蘊含著什麼幽微的微言大義必然牽強附會,然而,不論作者原意與否,所有的文藝作品亦不會完全脫離時代的影響,它們會或多或少、有意無意地透露出時代的風雲。《風雨歸牧圖》《雪樹寒禽圖》與《楓鷹雉雞圖》是如此,《紅白芙蓉圖》《獵犬圖》與《雞雛待飼圖》也是如此,後三者是李迪作為宮廷畫家的典型作品,悅人耳目,供人玩賞,它們是花鳥畫得以存在的前提與基礎,展現與保留了這個畫種最高妙的技巧與最高貴的審美。而正是有賴於許多如李迪那樣、以及更多沒有留下名字的畫家,兩宋時期的花鳥畫得以成為中國畫史上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宋 李迪 獵犬圖頁 故宮博物院藏
宋 李迪 雞雛待飼圖頁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905期《李迪和他的花鳥畫》作者:孫丹妍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宋畫是花鳥畫的黃金時代?
    花鳥畫的題材則相當廣泛,狹義的花鳥畫指花卉與飛禽,廣義的花鳥畫泛指的是各種動植物,蔬菜、瓜果、草蟲、遊魚、貓兔、松鼠等,皆可入畫。宋畫小品可謂是把自然界的湖光山色、鳥語花香都集中在這尺幅大小的畫面中,繪出了花鳥畫的黃金時代。
  • 為什麼說宋畫是花鳥畫的黃金時代?
    花鳥畫早在六七千年前就已經出現在彩陶器皿上,後歷經幾千年的發展在宋代大放異彩,據《宣和畫譜》記載,當時宮廷藏畫見於著錄的作品中,有三十位花鳥畫家,近兩千件作品,所畫花卉品種達兩萬餘種,可見花鳥畫創作在宋代的發展盛況。宋代花鳥畫的形式有立軸、有長卷,但更多的是咫尺幅度的冊頁,尺寸大多在30cm左右,亦稱小品。
  • 南宋宮廷畫家李迪的年齡之謎,以及他筆下的獵犬與雞雛
    巧合的是,名臣李迪與畫家宋迪,都字復古。據宋真宗郭皇后之侄孫、郭若虛編撰的《圖畫見聞志》記載,宋迪與其兄宋道為洛陽人,二人皆善畫。宋迪最有名的畫作為瀟湘八景圖。此圖的圖像以及由此而來的文化內涵影響甚遠。比如後來元代馬致遠的《瀟湘八景》其源頭當追溯到宋迪的畫作,他這幾首散曲也被稱作「曲中絕畫」。
  • 此畫展現宋花鳥畫最高水平,現藏東京博物館,今價值4.3億難回國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繪畫藝術堪稱中國眾多藝術中的精華,早在中國漢代,馬王堆出土的漢畫就栩栩如生,宛若天成,而要論中國花鳥畫的巔峰時期,那麼筆者不得不提到宋朝,中國宋代是一個繪畫寫實主義盛行的時代,在那個時代裡,很多畫家和觀看者對於繪畫的第一要求,就是力求逼真。
  • 讀古人的畫|南宋畫家李迪的花鳥作品
    李迪(生卒年未詳),南宋畫家,河陽(今河南省孟縣)人。北宋宣和時為畫院成忠郎,南宋紹興時復職為畫院副使,孝宗、光宗、寧宗三朝供職畫院(1162年-1224年),所畫作品生動而富有神韻,用筆嚴謹而無拘束,工細與粗放結合,形成一種新的風格,為南宋花鳥畫轉變畫風時的典範。
  • 陽陽說畫|宋,李迪《風雨牧歸圖》
    《風雨牧歸圖》軸,宋,李迪繪,絹本淺設色,縱123.7釐米,橫102.8釐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此圖描繪風雨將作時,二牧童趕牛回家的情景,是一幅具有風俗性質的小景山水畫。畫中用墨、設色均輕淡細膩,除極好地表現兩牛形體、骨肉的細微變化外,畫中筆墨精細,有工有寫,尤其兩頭牛身上的細毛能一絲絲勾出,密而不亂,又足見畫家描繪事物的深厚功力。對整個畫面氣氛的烘託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 宋代國寶級的鴻篇畫作,畫的竟然是老鷹捉小雞?
    原因無它,只是因為它和其它畫作相比,實在太大!而這幅傳世宋畫中罕見的巨幅作品,正是由被稱為「國寶製造者」的南宋宮廷畫家李迪創作。在中國花鳥畫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它是五代花鳥畫兩大流派之一,成熟於五代西蜀的黃筌,光大於宋初的黃居寀。與「黃家富貴」相對應的則是「徐熙野逸」,即南唐徐熙為代表的五代時期另一花鳥畫流派。
  • 南宋李迪:來自荒野的呼喚
    當然,這位畫藝精湛的李迪同學也是其中一名值日生。雖然南宋時期的國力已無法與徽宗時期相比,但卻沿襲了北宋尊祟畫家的傳統,這使得李迪可以自由地發揮其才能。根據他畫的最早與最晚年款,推測他大概活了九十多歲。在十二世紀,大概就是另一個齊白石的存在。
  • 荒野的呼喚:南宋宮廷畫家李迪花鳥世界中的另類江湖
    它猛烈、血腥、冷酷,但也絕不會虛偽、麻木和無趣。李迪《雪樹寒禽圖》局部晚明的書畫收藏家江砢玉所撰的《珊瑚網》中,記錄了李迪所作的一幅《鷹熊圖》,圖中所描繪場景為「峭壁荒巖,鷹熊顧盼,隱隱動犄角之勢。」遺憾的是李迪這幅《鷹熊圖》如今早已散佚,而在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另一幅李迪《楓鷹雉雞圖》中,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這種充滿原始生命力的畫面。壹 《楓鷹雉雞圖》中的老鷹捉小雞在故宮官網的介紹中,將這幅畫譽為「宋代院體花鳥畫的巨構傑作」。
  • 宋畫小品之雪樹寒禽圖
    寒氣凜洌的深冬之時,空中飄揚的霏霏絮雪,山野坡地上一枝落盡殘葉的棘樹在寒風中飄颻,積滿了雪的竹葉依然清翠晶瑩。一隻飛累了的伯勞鳥,停立於枝頭之上,它只是做暫且的棲息,神情頗自若、安詳,凝視著遠方,凝視著微茫的雪色。
  • 李迪,宋朝網紅畫家
    此圖為李迪晚年所畫,構圖極其簡潔,無任何背景相襯,卻捕捉住了雞雛回眸的剎那間神情,動人心弦。按所見李迪繪畫真跡,有自題年款作於南宋慶元十四年丁未的,如上溯到北宋宣和七年,也需要七十三年,那麼,李氏在世之年也該在九十以上了。據此,有人對此畫是否為李迪所作,提出質疑。
  • 宋畫之美——從全景到留白
    秘府之藏,更是百倍於先朝。宋初設畫院,授予畫家官職,到了徽宗時,更可服緋紫,佩魚,畫師地位提高,寧宗三年,還將畫學納入科舉,無疑對廣大士人是一種吸引。 從社會基礎上看,北宋統一消除了封建割據造成的分裂和隔閡,在一段時期內社會保持著相對安定局面,商業手工業迅速發展,城市布局打破坊和市的嚴格界限,出現空前未有的繁榮。
  • 宋代畫家李迪究竟是何許人也?
    《武林舊事》卷六有「御前畫院」條,記錄了十名畫院的畫家:馬和之、蘇漢臣、李安中(忠)、陳善、林春(椿)、吳炳、夏圭、李迪、馬遠、馬璘(麟)。南宋畫院畫家留存下來的作品有紀年的十分罕見,文字資料也很少,且常有齟齬,若結合可靠的作品和記載來看,也只能大致知道馬和之約活動於高宗、孝宗兩朝(11271189);馬遠與馬麟父子都活動在光宗、寧宗朝(11901225);而夏圭大致與馬遠父子同時。
  • 宋畫裡的鳥,絕了
    佚名(傳毛益) 榴枝黃鳥圖(局部)宋代花鳥畫主要繼承了西蜀黃荃的典雅富貴畫派風格和江南徐熙的野逸畫派風格為主畫家由於不同的生活環境和審美趣味而具有不同的繪畫形式。然而在創作上都注重寫生,這種寫生並不是我們今天所說的對現實花鳥的模仿或速寫,而是觀察物體後,把對花鳥神態和動態的表現達到了一定的藝術水平,而不以形似為目的。而到了宋代在五代繪畫的基礎上,許多繪畫技法如白描、淡彩等有了大的突破,甚至達到成熟成為後人學習的經典。
  • 《宋畫大系》:坐擁一座完整的宋畫博物館
    關於《宋畫大系》的十點說明  《宋畫大系》是一部全面呈現存世宋畫總貌的大型文獻圖典,充分展示有宋一代繪畫之盛,廣泛收錄了海內外具有較高學術、研究價值的宋畫作品,是一套對古代繪畫藝術搶救性保護和普及性傳播的文化重典。
  • 我那怒放的生命:從崔白到李迪,宋代宮廷畫家筆下的動物世界
    尤其在政治、經濟上積弱的南宋一朝,聯繫到當時內憂外患的時代背景,「瑣細濃豔之風」的小品花鳥畫,被認為是對社會現實的消極迴避與粉飾。 中國花鳥畫從人物、山水中獨立而出成為一個畫種,在兩宋時期尤為興盛,而宮廷畫院制度則起到了重要作用。
  • 李迪字畫常識
    所謂民間其實有很多李迪字畫珍寶的口號,往往都並不是學習與實踐的收藏家,而是一群普通老百姓或者是瘋狂地攤買到「李迪字畫國寶」「自詡收藏家」的一批人!這從各電視的尋寶、鑑寶類節目中就可以看到,那人山人海的慕名報名!然而,相對於拍賣會做大量的宣傳和招商投入,往往收藏古董會出現,古玩行的交易價格遠低於拍賣行的競拍價。
  • 宋畫,走心的畫
    他能書善畫,23歲就創下挺拔秀麗的「瘦金體」。繪畫上,更是天賦異稟,尤其擅長花鳥畫。徽宗對繪畫的痴迷和推廣,使得宋畫達到了中國乃至世界繪畫藝術史的頂峰。劉益謙在談到《寫生珍禽圖》時,回憶起一位故宮博物院的老專家對自己說,尤倫斯夫婦在拍到《寫生珍禽圖》後,曾經跟他炫耀過宋徽宗在他們手上,他心裡很不是滋味。
  • 近代中國畫壇工筆花鳥畫的「巔峰」——陳之佛
    面對當時工筆花鳥畫畫壇這種令人痛心的情景,有一位偉大的藝術家決心以自己的努力來挽救和振興這一古老畫種。,並用他擅長的篆體書寫自撰的四言詩一首:「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寄生吾黨,乃掬之英;弊徙晉宋,遑論元明;而今而後,北鬥是尊」。
  • 巔峰之精品宋畫小品分享
    「宋畫之美,美在簡單、含蓄、謙卑、輕柔的文藝態度,在困頓中浪漫,在缺憾中讚美,於山川小景、人物花鳥中輕叩生命的價值。馬麟,麟一作驎,原籍河中(今山西省永濟),南渡後三代居錢塘,遂為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馬世榮之孫,馬遠之子,生卒年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