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照劍(中國書法出版社副研究員)
古今字。清代學者戴震在《答江慎修先生論小學書》中說:「古字多假借,後人始增偏旁。」清代著名的訓詁學家段玉裁認為:「古今無定時,周為古則漢為今,漢為古則晉宋為今。隨時異用著謂之古今字。」古字和今字在字形結構上都有造字的相承關係。當代書法創作中常見的用古字現象,已成為時尚。有些古字可用,有些則風馬牛不相及了。
詩經(書法)劉照劍
古今字從形體結構上看是一脈相承的。如「昏」,從日從氏,本義是落下,日落就是昏。古人的婚禮大多都是在傍晚舉行。《辭源》:「昏禮,婚娶之禮。古時娶妻之禮,於黃昏舉行,故稱昏禮。」陰陽交合之刻,是結婚的最佳時間。在抄寫古代詩篇時,如《詩經》中黃昏、婚娶皆用「昏」字表示。《詩經·邶風·谷風》:「宴爾新婚,如兄如弟。」昏字加女為「婚」,作婚姻專指字。抄寫古籍,昏可作昏姻。當代創作昏姻則要寫為婚姻更為妥當。
古人對古今字的概念,是以時間為劃分的,即古今用字不同。裘錫圭在《文字學概要》一書中說:「古今字,也是跟一詞多形現象有關的一個術語。一個詞的不同書寫形式,通行時間往往有前後。在前者就是在後者的古字,在後者就是在前者的今字。」
古今字現象在古代典籍版本中是經常出現的。由於古今字、通假字大量存在,對於書家閱讀和抄錄往往造成困難。秦漢古籍,通假字現象使用普遍。據統計,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共五千五百餘字,其中通假字就有三百多個。對於當代書家來說,不能辨識文字和讀懂文意,一味地抄寫,難免人云亦云,不知所以然也。秦漢以後,古籍經過後人不斷的整理,古今字、通假字也就減少了。
當代書法作品中的古今字、通假字現象普遍,但多數作者不能理解為什麼用這個字,對文字的本義和引申義不懂,有時候也難免被人誤為錯字。文字經過各個時代的演變,以及在各個時期對文字正俗的釐定,古代一字多用的現象逐步減少,比如郷,從卿分化出,又可作嚮。古籍裡面方向的「嚮」很多寫為「郷」。郷、卿、嚮三字早已剝離開,各司其職,如,縣作「県」、縣作「懸」,縣本是縣掛之縣,借為州縣之縣。県,指把人頭砍下懸掛在木上。県字不見先秦兩漢資料,或許是縣的省體。梟首本字當作「県首」。像縣掛、県首在古籍中依然使用。例如:《詩·魏風·伐檀》:「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
晉陶潛《桃花源記》:「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舍」在此作「捨」,是捨的古字。《說文》:「舍,市居曰舍。」舍本義為房屋,後引申為捨棄,新造一個分化字捨。
《管子·輕重乙》:「君直幣之輕重,以決其數,使無券契之責。」「責」,債的古字。《說文》:「責,求也。」古無債字。
宋晏幾道《蝶戀花》詞:「朝落莫開空自許,竟無人解知心苦。」「莫」在此作「暮」,是「暮」的本字。莫的本義是日落在草叢中,為「日暮」之暮的本字,表示日暮、傍晚。後來「莫」字被假借作無定代詞,就又在「莫」字上再加形符「日」成「暮」字來表示「傍晚」的意思,「莫」和「暮」就成了古今字。類似這些分化添旁字,已經明確字義,各司其職,更為妥當。
「酉」像一種小口尖底的酒器的形狀,引申有「酒」的意思。《說文》:「酉,就也。八月黍成,可為酎酒。」酉是「酒」和「尊」的本字。後來「酉」被借用另表其義,為了區別,又在「酉」旁加「水」,表示「酒」,在旁邊加「手」表示盛酒器,是為「尊」字。「尊」又引申為尊敬之義。三個字各表其義,古字和今字各有使命。書法創作中偶見「酉」作酒,以「酉」作尊的復古現象。
孟姜女廟前有一副對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雲長長長長長長長消。」最常見的斷句讀法是: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浮雲漲,常常漲,常漲常消。《古今字字典》:「潮水。這個意義,古字寫作朝,今字寫作『潮』。」「長」,通「漲」。例如:漢荀悅《漢紀·成帝紀三》:「陰氣盛溢,水則為之長,故一日之內,晝減夜增。」「長」通「常」,如:《莊子·秋水》:「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所以,此聯看似反覆用一個字,其實內涵古今二字,不然讀不通了。
《開通褒斜道石刻》「斜」即寫為「餘」。餘,象形字,像房舍,本義為住宅,與「舍」同義,甲金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康熙字典》:「……又於遮切,音邪。褒餘,蜀地名。一作褒斜。《漢楊厥碑》褒斜作褒餘。」這類字在漢碑中很多,如闢、避,道、導,息、媳,反、返,卷、捲,敬、警,北、背,然、燃,餘、予,兩、輛等大量的古今字、通假字。古代字少,比如兌字,兼銳、說、悅等義,《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說、悅為通假字。
清代著名的訓詁學家段玉裁說:「凡讀經傳,不可不知古今字。」在書法學習中,抄寫古籍,裡面大量的古字、通假字,是我們學習的障礙。古代文字較少,典籍抄寫流傳,一字多用現象普遍。隨著文字的不斷演變、新文字的增加,隸變以後,漢字的字形、字義、字音逐步穩定下來,漢字進入規範書寫時期。很多古今字字義也發生了轉變,有的假借它用,有的則被淘汰。對於古籍中的古字,我們既要尊重原典,又要與時俱進。對字義字形很早就獨立使用的字,就要避免再去使用原始的古文字,古今兩字往往已經不是一個意思了,即便有的字還能通用,但今字的字義分工更為明確,更有指向性,便於閱讀理解。文字演變進入楷書以後,古字很少被人使用,只是在書法創作中,特別是篆書、篆刻創作中使用較多,楷書行書中很少見,因為分化字已經很成熟,並在歷史上一直作為正字出現,是歷代的規範文字。正確使用古今字,對閱讀古代經典以及書法創作中的應用,將大有裨益。通曉六書並了解文字的古今演變,是我們學習繼承傳統文化最基本的素養。
《光明日報》( 2020年06月28日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