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字與通假字的區別

2020-11-08 孟雲飛—書劍慰平生


文/李放(喀什大學)


摘要:古今字和通假字辨析不明一直是古代漢語初學者頭疼的問題,本文在對古今字與通假字這兩個術語做界定的基礎上,從古今字的出現時間與通假字不同、古今字形成原因與通假字不同這兩點,辨析說明古今字與通假字的區別,希望能給有困惑的讀者提供一點幫助。

關鍵詞:古今字;通假字;區別



古今字是指在表達某種意義上先後出現的形體不同的一對字,產生在前的字即為古字或原字,產生在後的即為今字,合稱為古今字。

通假,簡單說就是借用甲字替換乙字。這兩個字讀音相同或相近,但是兩個字在字意上並不存在必然的聯繫。這兩個字就叫做通假字,用來代替的字叫做借字,被代替的字叫做正字或者本字。

在對古今字與通假字這兩個術語界定的基礎上,本文對它們做出辨析,說明它們的區別。

一、古今字的出現時間和通假字不同

(一)古今字的出現時間

古今字是一對形體不同的字,分為古字和今字。古字和今字的出現有一個先後順序,先有古字,後有今字,是一種歷時性現象。

介:《說文》:「介,畫也。」「介」字的本義是「邊界」。《詩經·周頌·思文》:「無此疆爾介」。在這句詩文中,「介」的意思是「邊界」。借用來表示「間隔」「甲士」「量詞,相當於『個』」「指賓主之間的傳言人」等。後來另造「界」字表示「介」的本義「邊界」,以區別「介」的其他意義。我們現在用的「地界」「界址」「界標」等,都是「介」字的本義「邊界」。「介」和「界」在「邊界」這個意義上構成了古今字的關係。

爭:《說文》:「爭,引也。」引申為「諫,規勸」,此時讀去聲。《孝經》中有「爭臣」「爭友」等,都是「諫,規勸」的意思,這個意義後來寫作「諍」,以區別於爭奪的「爭」。我們現在用的「諍諫」「諍言」等,都是「爭」字「諫,規勸」的意義,「爭」和「諍」在「諫,規勸」這個意義上構成古今字關係。

(二)通假字的出現時間

通假字出現在相同的時段,借字與本字同時存在,是一種共時性現象。

鈞:《孟子·告子上》:「鈞是人也,或為大人,或為小人。」[1]這裡的「鈞」字通「均」。「鈞」字從金,勻聲,本義:古代重量單位,三十斤為一鈞。《說文》:「鈞,三十斤也。」「均」字從土,勻聲,意為「均勻;公平」。《說文》:「均,平也。」後「均」字引申為副詞,表示「皆,都,全部」。「鈞」和「均」同時存在,《孟子》中把「鈞」字當作「均」字的意思來用,是一種通假的用法。

罷:《史記·淮陰侯列傳》:「能千裡而襲我,亦已罷極。」[2]這裡的「罷」字通「疲」。「罷」是一個會意字,本義是「罷免」。《說文》:「遣有罪也。從網、能。言有賢能而入網,而貫遣之。」「疲」字的本義是「疲勞」,《說文》:「疲,勞也。」「罷」和「疲」同時存在,《史記》中把「罷」字當作「疲」字的意思來用,是一種通假的用法。

二、古今字與通假字的形成原因不同

(一)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古今字形成的原因比較單一,它是漢字孳乳分化的一種現象。古代字量不豐,《說文》收錄了9353個字,其中常用漢字大約只有三四千字。這些常用字大都一字多義,為了方便區別,後世就依據某種關係另造了新字,以此來分擔這些常用字繁重的表義任務。這就是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根據古字造出今字,有一定的依據和方式。清代學者王筠對古今字形成的方式,給出了很細緻的解釋:「字有不須偏旁而義已足者,則其偏旁為後人遞加也。其加偏旁而義遂異者,是為分別文。其種有二:一則正義為借義所奪,因加偏旁以別之者也;一則本字義多,既加偏旁,則只分其一義也。」[3]由此可見,王筠將古今字形成的方式細分為兩點:一是古字表示本義,今字表示分化義;一是古字表示分化義,今字表示本義。

1.古字表示本義,今字表示分化義

解——懈:「解」字本義為「分解,指分解動物(原意是解牛)」,引申為「鬆弛,懈怠」。《詩經·大雅·烝民》:「夙夜匪解。」[4]在這句詩文中,「解」的意思是「鬆弛,懈怠」。這個意義後來被寫作「懈」,「解」字不再用來表示此義,仍表示「分解」的本義,「懈」字表示它的這一個分化義。

女——汝:「女」字是象形字,《說文》中把「女」字解釋為「婦人也」,本義為「女性」。《詩經·魏風·碩鼠》「逝將去女」中的「女」,讀rǔ,意為「你,你們」。這個意義後來被寫作「汝」,「女」字不再用來表示此義,仍表示「女性」這個本義,「汝」字表示它的這一個分化義。

2.古字表示分化義,今字表示本義

衰——縗:「衰」為會意字,從衣從冄,本義為「用粗麻布製成的喪服」,《論語·子罕》:「子見齊衰者」,[5]《周禮·天官·內司服》:「共喪衰亦如此」都是用的本義。而這個意義現在被「縗」字承擔,如「縗墨(將喪服染成黑色)」。今字「縗」用來表示古字「衰」的本義。

莫——暮:「莫」字是一個會意字,從艹從茻,本義為「日落時」,《戰國策·齊策》中「旦莫日進食」中的「莫」就是用的本義。後來這個意義被「暮」字承擔,如《楚辭·離騷》中的:「恐美人之遲暮。」今字「暮」用來表示古字「莫」的本義。

(二)通假字形成的原因

通假字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兩點:

1.別字

寫別字不是現代人才有的現象,古代也有,但是由於文字的約定俗成性,加上古代字量不豐,有些別字會被大眾接受,就形成了通假字。

爵:「爵」本義是一種酒器,《說文》:「爵,禮器也。」《左傳·莊公二十三年》:「虢公請器,王與之爵。」[6]此句中用其本義。《孟子·離婁上》中有「為叢毆爵者鸇也」,這句話中「爵」通「雀」。「爵」字本應寫作「雀」,但是大家普遍接受了這種用法,已經約定俗成了,就不再把它看作是錯別字,而是當作通假字來對待。

被:「被」字本義是「被子」,《說文》:「寑衣,長一身有半。」《楚辭·招魂》:「翡翠珠被。」[7]這句話中用其本義。《楚辭·九歌·國殤》中有「操吳戈兮被犀甲」,這句話中「被」通「披」,意為「穿上」。「被」本應該寫成「披」,但是大家普遍接受了這種用法,已經成為一個約定俗成的事情,就不再把它看作是錯別字,而是看成通假字。

2.重字音輕字形

古人在用借字代替本字的時候,只要求字音相同或者相近,而不講究字義上有關聯。

錯:《說文》:「錯,金塗也。從金,昔聲。」「錯」字的本義是「用金塗飾」。「措」字《說文》解釋為:「措,置也。從手,昔聲。」段玉裁註:「立之為置,拾之亦為置,『措』之義亦如是。經、傳多叚『錯』為之。」由此觀之,「錯」和「措」是一對通假字,它們讀音一樣,但是意義毫無關聯,古人用它們通假只重字音而輕字形。

衡:《說文》:「衡,牛觸,橫大木其角。從角,從大,行聲。」《廣韻》注釋為:「戶庚切,平庚匣。陽部。」「橫」字《說文》解釋為:「橫,欄木也。」《廣韻》注釋為:「戶盲切,平庚匣。陽部。」「橫」通「衡」,為古代的司察官。於省吾新證:「『橫』應讀作『衡』,二字古通。」這兩個字是通假字,它們的字音是相近的,但是字義完全不同,古人用它們通假只重字音而輕字形。

判斷一對字是古今字還是通假字,如果從古今字的角度出發比較麻煩,可以從通假字的角度進行區分。判定了它們是不是通假字,那麼是不是古今字,結果也就顯而易見了。



參考文獻:

[1][4][5]王力.古代漢語(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3:333,144,150.

[2]王力.古代漢語(第三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3:790.

[3]王筠.說文釋例(上冊)[M].北京:北京市中國書店,1983:327.

[6][7]王力.古代漢語(第二冊)[M].北京:中華書局,2013:441,520.

(原載於《北方文學》 2018年第11期)

相關焦點

  • 古今字、通假字研究現狀
    古今字與通假字、同源字、假借字、異體字的關係一直被文字學和訓詁學的專家們所關注,同時在許多著名論著、詞典及註疏中,也蘊含了豐富的相關研究資源。王力(1962)對古音通假作了明確定義:「所謂古音通假,就是古代漢語書面語言裡同音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周秉鈞(1981)具體闡釋說:「通假,指的是古書上音同、音近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現象。
  • 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
    我翻了一下部編版的初中語文,居然大多數都是「某,同某」,我覺得這牽扯到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的區別與聯繫。古今字是有先後之分的,解釋的時候就可用後來寫作「某」的辦法。通假字,有廣義、狹義之分。  廣義通假字,包括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
  • 通假字是錯字嗎?
    當我們一提到古文,古文中就會出現很多通假字,比如我們在讀到《論語》時,便會發現會有很多的通假字,比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其中說就是通假字,其實,這個說是悅」的古字,愉快。那麼,通假字是不是錯別字呢?當然有一定的成分就是確實是錯別字,但是,從廣義上來講,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古今字,就是古時就有的字,後來又造字,後來的字成為了常用字。
  • 兩招教你把握文言文中的通假字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些通用的別字,這就是「通假字」。比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中的「惠」字,原本應當是「慧」。「惠」本身是「仁愛」的意思,而句中應作「聰明」講,這就錯把「慧」寫成了「惠」。
  • 當代書法作品中的「古今字」現象
    古今字。清代學者戴震在《答江慎修先生論小學書》中說:「古字多假借,後人始增偏旁。」清代著名的訓詁學家段玉裁認為:「古今無定時,周為古則漢為今,漢為古則晉宋為今。隨時異用著謂之古今字。」古字和今字在字形結構上都有造字的相承關係。當代書法創作中常見的用古字現象,已成為時尚。有些古字可用,有些則風馬牛不相及了。  古今字從形體結構上看是一脈相承的。
  • 當代書法作品中的「古今字」現象
    古人對古今字的概念,是以時間為劃分的,即古今用字不同。裘錫圭在《文字學概要》一書中說:「古今字,也是跟一詞多形現象有關的一個術語。一個詞的不同書寫形式,通行時間往往有前後。在前者就是在後者的古字,在後者就是在前者的今字。」古今字現象在古代典籍版本中是經常出現的。由於古今字、通假字大量存在,對於書家閱讀和抄錄往往造成困難。秦漢古籍,通假字現象使用普遍。
  • 當代書法作品中的「古今字」現象-光明日報-光明網
    古人對古今字的概念,是以時間為劃分的,即古今用字不同。裘錫圭在《文字學概要》一書中說:「古今字,也是跟一詞多形現象有關的一個術語。一個詞的不同書寫形式,通行時間往往有前後。在前者就是在後者的古字,在後者就是在前者的今字。」    古今字現象在古代典籍版本中是經常出現的。由於古今字、通假字大量存在,對於書家閱讀和抄錄往往造成困難。秦漢古籍,通假字現象使用普遍。
  • 古代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假借。所謂通假字,是幾個字呢?
    本文系作者生活裡誰傷害獨家原創,未經許可禁止轉載第一,通假字:通是通用,假是假借。所謂通假字,就是兩個字通用,或這個字借用那個字的意思。東漢鄭玄說:「倉卒無其字,或以音類比方為之。」所謂「比方為之」,即指通假而言。
  • 為什麼古人寫了「錯別字」就可以被解釋為「通假字」呢?
    相信大部分人在學生時代都會對語文課本上的「通假字」產生迷惑——為什麼古人寫的就是通假字,而我們自己寫的就成了「錯別字」呢?其實,錯別字就是錯別字,通假字就是通假字,寫出通假字的古人也是很無奈的。國史君(國史通論)在之前文章中曾經解釋過,我們平時所說的通假字包含了三種情況,即古今字、異體字以及通假字。第一、古今字在「漢字六書」中有一種就是「假借」,比如「然」字下邊的四點水(灬)其實不叫四點水,而是火字底,它本來就讀作「火」,釋義也是「火」,所以「然」本來就是「燃燒」的意思。
  • 常見通假字及其出處
    通假字,是中國古書中用字的一種現象,有廣義、狹義之分。
  • 通假字真是古人寫的錯別字?原來語文課本騙我們這麼多年!|方言
    「通「,相信大家都知道,是通假字的意思。在學生時代,我們都被這個概念折磨得死去活來。因為課本中的每一個錯字,我們都要背誦。其實我們背的許多所謂通假字,根本與「通假「一點關係都沒有。這一類字,被稱作古今字,表達的,是文字發展過程中,同一個漢字在時間上的形體演變。「共」就是「供」的古字,「責」就是「債」的古字。
  • 國學小知識:什麼是本字、通假字、訛字、異體字、繁體字?
    本字、通假字、異體字、古今字、訛字、繁體字。羞是饈本字,為了加以區別,加上食字旁,變成『饈』鐙和燈沈約《麗人賦》:「響羅衣而不進,隱明鐙而未前。」鐙,是燈本字。鐙,最早是盛放食的器具,木豆為豆,金豆為鐙。
  • 簡繁字,古今字,異體字,通假字,避諱字,字字璣珠
    考證漢字的歷史,可以看到三個區別相當清晰的發展階段:(1)古文階段:西漢前的文獻;(2)文言文階段:西漢至清朝末期;(3)白話文階段:民國及之後的文獻。對於西漢及後續人們來說,寫作於先秦或更早的作品,就是古文。
  • 文言文專題系列-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國畫——古今字在古代為什麼出現古今字,追究其社會原因與出現假借字現象有相同之處。所以後來便把「兼職」字中的某種意義拿出來,另造新字,力求一字一職,這樣,就出現了古今字。古今字是古人用字過程中出現的現象。如:飛鳥之景,未嘗動也。《莊子》(飛鳥的影子,沒有移動)句中的「景」字,上用「日」表義,下用「京」表音。「景」字本來的意義除指日光之外,還指日影和影子。後來,為了專門表示「影子」的意義,又造出一個「影」字。
  • 書法作品的錯字別再打通假字的幌了,它們之間有本質區別
    顯然不是,有著本質區別。通假字,本字之通用、借代,是一種文言文現象;如「不亦說乎」,借代「說」通本字「悅」,意思愉快。或這樣,不少書友也不是很明白,我們進一步闡述:使用通假字,必然要知通假字的成因、適用範圍。
  • 「古今字」研究需釐清概念
    「古今字」研究亟待正本清源20世紀以來研究或涉及「古今字」材料的論著、論文內容多屬概念爭論和字例歸屬分辨,鮮見對歷代註明和列舉的古今字材料全面匯總的,也沒有對歷代學者有關古今字的學術觀點進行系統梳理,致使現代人在論述「古今字」問題時,或誤解歷史。所以,首先要從「古今字」的學術事實出發,在特定的歷史背景和學術環境中,準確理解古人的原意,這樣才能客觀評價「古今字」的學術史意義並發掘其現代研究價值。
  • 『書法名解』古今字
    [漢]許慎撰徐鉉校《說文解字》28cmx18cm 清代刻本線裝五冊紙本古今字
  • 『古漢名解』古今字
    [漢]許慎撰徐鉉校《說文解字》28cmx18cm 清代刻本線裝五冊紙本古今字
  • 通假字的來歷
    有人說,通假字就是古人寫的錯別字,這話對又不對。下面,讓我們詳細了解一下通假字的來歷。首先,古書中的通假字,是當時字彙量不豐富的產物眾所周知,我國的漢字主要是由象形字、會意字及形聲字組成。有的事物形象具體,為之造字相對容易。即使有的事物形象不夠具體,人們也可以通過圖像和筆畫的描述,為之創造一個會意字。問題是有些事物比較抽象,一時還沒有辦法創造出一個新字來描述它。
  • 通假字是古人的錯別字?如果真這麼認為,就大錯特錯了!
    當國語老師教我們的文言文時,我們強調的第一個概念是通假字,讀古文的時候,請注意要通哪個字,文言文中的這些通假字給了我們錯覺,這些通假字都是古人錯字的藉口嗎?為什麼不直接說,是古人寫文章時的錯字呢?如果你有這樣的想法的話,我會告訴你,你真是大錯特錯。首先,我認為應該說明謊言的概念,通假字本來是有那個字的,古人在臨文時用音同或音斤字,這用來代替原來的字這個字,被稱為通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