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和飲食禁忌

2021-01-14 南方周末


人類文化中存在著對飲食的選擇、偏愛、避免或禁止,往往有潛在的「合理」原因,形成拒食某些難以消化或具有毒性的食物的傳統。


「舌尖上的中國」紀錄片風靡全國,據說它甚至帶旺了淘寶網的銷售,如傳統食品、食材、零食甚至傳統烹具。這很有意思。但有意思的不僅是這個紀錄片說了些什麼,還包括它沒有說什麼,而其中明顯缺位的似乎是中國的飲食禁忌。飲食禁忌是任何一種飲食文化的重要部分,相信中國也不例外。


中國是世界上飲食禁忌最少的民族。為何如此,有待人類學家和文化歷史學家去研究。飲食禁忌指的是,一個社會群體自覺地避免食用特定動物或植物的現象。飲食禁忌極具民族性和歷史性,不存在全世界通用的飲食禁忌。正因如此,一個民族不吃什麼,也許比吃什麼更能體現它的飲食文化特徵。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也許反倒是一個飲食文化較少特色的國家,這也是中餐在全世界各地都能變化適應、落地生根的一個原因。


多數飲食禁忌不是由文本記載、供人民謹守的律法。它隨著社會習俗的承襲而流傳至今。然而,飲食禁忌在特定地區所具有的約束力並不亞於法律。對飲食禁忌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衛生學或病源學的解釋。人類文化中存在著對飲食的選擇、偏愛、避免或禁止,往往有潛在的「合理」原因,形成拒食某些難以消化或具有毒性的食物的傳統。


《聖經》(舊約)的「利未記」中有規定,猶太人可以用什麼來做食物,不可以用哪些來做食物。食物分陸地、天空和水中三種,在地上的食物中,動物必須有蹄有腳趾,並且是要能反芻的。豬不能吃,雖然豬跟牛羊一樣有蹄有腳趾,但豬不會反芻,所以豬是一種「異常」的動物,是「不潔」的。藥理學家馬赫特(David I. Macht)研究動物,對豬、狗、野兔、駱駝,還有猛禽和無鱗無鰭的魚類做肌肉實驗(都是「利未記」認為不潔的動物),結果發現檢測物都包含有毒性的液體。


另一種對飲食禁忌的解釋是文化性的,往往與古老的禁忌觀念有關。人類學家瑪麗·道格拉斯在《潔淨與危險》中就此寫道,「如果把關於汙穢的觀念中的病源學和衛生學因素去掉,我們就會得到關於汙穢的古老定義,即汙穢就是位置不當的東西。」


這是一種非常具有啟發性的歷史文化視角,它讓我們看到「一系列有秩序的關係以及對此秩序的違背」,「這樣一來,汙穢就絕不是一個單獨的孤立事件。有汙穢的地方必然存在一個系統。汙穢是食物系統排序和分類的副產品,因為排序的過程就是拋棄不當要素的過程。」


被排序所拋棄的那些因素,它們的「骯髒」和「不潔」並不在於事物本身,而是相對的,由排序的過程和系統所決定。例如,「鞋子本身不是骯髒的,然而把它放到餐桌上就是骯髒的;食物本身不是汙穢的,但是把烹飪器具放在臥室中,或者把食物濺到衣服上就是汙穢的。」中國人的正規宴席不上狗肉、貓肉,是否與這些食品是「位置不當的東西」,因此成為「汙穢之物」有關呢?


有研究者指出,飲食禁忌還可以理解為一種「律法」和「誡命」。誡命是懲罰性的,是「關於美好德行和罪惡習慣的隱喻」。人有誡命,才不至於無所不為或為所欲為。


人類對食物的選擇是一種依循本能的行為。研究顯示,兩歲以下的幼兒會將眼前物品放入口中食用,包括石頭、昆蟲和鳥獸的糞便(好歹是「自然」的)。成人對食物的選擇、判斷力以及厭惡感更加成熟,這是經由後天在好的環境中學習而成的。如今,各種有害的「非自然」食物在中國泛濫成災,人們一方面對它們懷有本能的恐懼,一方面卻又因司空見慣變得麻木不仁——這恐怕也可以納入中國新飲食習慣的研究範圍吧。


(作者為加州聖瑪利學院教授)



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如希望轉載,請聯繫:copyrightnz@infzm.com。未經授權轉載的,我們將按照《微信公眾平臺關於抄襲行為處罰規則》進行侵權投訴。歡迎您分享到朋友圈。


在這裡讀懂中國
南方周末
微信號:
nanfangzhoumo


相關焦點

  • 從《舌尖上的中國》談飲食文化的傳播意義
    【摘要】從某種意義上看,《舌尖上的中國》猶如一場文化儀式,讓我們經歷了一次難忘的儀式洗禮。透過日常美食的儀式鏡像,我們看到的是蘊藏在中國文化深處的遺傳密碼和文化圖景,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倫理道德、價值信仰、審美情趣最生動的展現。
  • 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飲食思想
    飲食的不斷發展與變遷造就了每個地區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這些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又發展成了各種習俗與文化。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系列課程從人類飲食歷史與文化演進的視角出發,按照舌尖上的穿越、工具、進化、傳說、發明、民族、產業、安全和科學等內容,介紹人類追尋食物、改變食物並最終改變自己的足跡。同時,課程將食物背後所賦予的歷史與文化內含穿插其間,探尋食物背後的故事,探索中華飲食歷史與文化奧秘。
  • 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中華飲食文化圈
    飲食的不斷發展與變遷造就了每個地區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這些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又發展成了各種習俗與文化。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系列課程從人類飲食歷史與文化演進的視角出發,按照舌尖上的穿越、工具、進化、傳說、發明、民族、產業、安全和科學等內容,介紹人類追尋食物、改變食物並最終改變自己的足跡。同時,課程將食物背後所賦予的歷史與文化內含穿插其間,探尋食物背後的故事,探索中華飲食歷史與文化奧秘。
  • 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飲食器具的社會功能
    飲食的不斷發展與變遷造就了每個地區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這些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又發展成了各種習俗與文化。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系列課程從人類飲食歷史與文化演進的視角出發,按照舌尖上的穿越、工具、進化、傳說、發明、民族、產業、安全和科學等內容,介紹人類追尋食物、改變食物並最終改變自己的足跡。同時,課程將食物背後所賦予的歷史與文化內含穿插其間,探尋食物背後的故事,探索中華飲食歷史與文化奧秘。
  • 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石器-陶器時代飲食器具
    飲食的不斷發展與變遷造就了每個地區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這些不同的飲食習慣和味覺傾向又發展成了各種習俗與文化。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舌尖上的歷史與文化》系列課程從人類飲食歷史與文化演進的視角出發,按照舌尖上的穿越、工具、進化、傳說、發明、民族、產業、安全和科學等內容,介紹人類追尋食物、改變食物並最終改變自己的足跡。同時,課程將食物背後所賦予的歷史與文化內含穿插其間,探尋食物背後的故事,探索中華飲食歷史與文化奧秘。
  • 慢性胃炎的飲食原則和禁忌
    原標題:慢性胃炎的飲食原則和禁忌   慢性胃炎應該怎麼吃呢?慢性胃炎的飲食對疾病治癒是會有很大影響的,需要特別精細安排。今天,為大家科普一下慢性胃炎的飲食原則和禁忌,幫你能夠更好的治癒慢性胃炎,快來看看吧。
  • 《舌尖3》沒講出來的,中國人舌尖上的飲食與器物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播出後,因眾多不嚴謹的細節引得網友哀嚎一片。原本美好的八個主題:器具、小吃、宴席、食養、廚人、點心、節氣、融合,顯然並未爐火純青靈肉合一,只是淪為深夜也報復不了社會的偽科教美食記錄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 《舌尖上的中國》 名字的由來
    《舌尖上的中國——文化名家說名吃》,匯集了幾十位中國現當代文化名家談論美食的散文,將中國經典美食與回憶、故鄉、風俗、文化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底蘊厚重。讀者享受的,不僅是一次精神上的美食之旅,更是賞心悅目的文化大餐……《舌尖上的中國》這本書緣於我喜歡讀書、寫作。在廣泛涉獵中,我逐漸關注起文化名家的生活方式與興趣愛好。
  • 孕婦的飲食禁忌是怎麼產生的
    如果不是後續中醫理論覆蓋了前人的學說,螃蟹禁忌難免會和兔肉一樣淪為笑談。 「外象內感」和「吃啥長啥」 禁吃兔肉現在雖是個笑話,在中國卻絕對稱得上源遠流長,已知最早的中醫婦產文獻——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胎產書》裡,就已忌食兔肉,同樣不能吃的還有蔥姜。
  • 舌尖上的故鄉——讀《浦江飲食文化》有感
    近日,浦江同行見贈《浦江飲食文化》(2020年4月,浙江人民出版社),讓我立馬想起浦江美食中的麥餅、擂頭粿、灰湯粽、米篩爬、牛清湯……一種似曾相識的鄉愁悄然襲來。 什麼是鄉愁?言人人殊,莫衷一是。我雖非浦江人,但舌尖上的故鄉都是相似的。因為人類的記憶常常是文化的留存,一冊異鄉讀物在手,即可打通地域分隔,讓記憶深處的美食越發活色生香,滋味誘人。
  • 淺析高麗後代——韓國的餐桌禁忌和飲食禮儀!
    尤其是用於增味的醬料和香料等,這些從韓國古代就頗具講究。辣醬、肉乾、泡菜,以及對食物的保存、加工烹飪方式等都是傳統飲食與現代生活的結合。早在漢魏時期,由於戰亂軍隊和民族使節、貿易商人以及由於社會動蕩導致的民族遷徙使中原的飲食文化和農產品、香料及烹飪技術等得以傳播至中國的東北邊疆。
  • 舌尖上的年味|中國春節飲食文化知多少?
    在幸福而又短暫的春節裡,我們除了享受闔家團圓的歡樂,更飽嘗了舌尖上的家鄉美味。 才下舌尖,卻上心間,對於漂泊在外的遊子而言,家鄉的滋味,故土的情懷,總是縈繞心間,揮之不去。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曾這樣說:「中國人對食物的感情多半是思鄉,是懷舊,是留戀童年的味道。」 這些家鄉美食深深紮根傳承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中,不可磨滅。
  • 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畫像石展現了古人「舌尖上」的變遷
    中國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古人「舌尖上」的變遷,折射出的是一部博大 精深的「食文化」歷程。在山東諸城的前涼臺出土的石畫像展示一幅龐大的庖廚場景,有幾十個人在那裡忙碌著,各種各樣的與烹飪相關的活動都有。打水、劈柴、生火、宰牲、切肉、烤肉等活動,看來是大型宴會的烹飪活動。
  • 舌尖上的揮霍 臺灣人飲食每年浪費新臺幣2400億元
    舌尖上的揮霍 臺灣人飲食每年浪費新臺幣2400億元 2013年04月04日 13:51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舌尖上的中國》圖書歸屬光明日報出版社
    本報訊 (記者 魯大智) 從一百多家出版社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光明日報出版社奪得《舌尖上的中國》一書的出版權。昨天(19日)下午,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圖書版新書發布在京舉行,文化人、美食家黃珂,美國著名美食品店節目主持人甄文達,奧林匹克美食大賽評委會主席劉廣偉等悉數到場。
  • 民以食為天,看孔子「舌尖上的哲學」
    「民以食為天」,中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老子《道德經》「治大國若烹小鮮」,更是將飲食文化提升到哲學的高度。  不止是道家,儒家對於飲食的敘述,也是頗具哲學意義。可謂舌尖上的哲學。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
  • 宗教知識:宗教的飲食禁忌
    世界上各種宗教,按照他們的規矩,都有他們各自特殊的飲食禁忌。旅遊工作者特別是餐飲服務人員,對其飲食禁忌應有了解。    佛教:佛教徒是素食者,他們禁食任何動物肉類和酒,許多人認為牛是神聖之物,所以不喝牛奶,也不吃蛋類。
  • 《舌尖上的英國》走紅 模仿中國紀錄片風格(圖)
    《舌尖上的英國》走紅 模仿中國紀錄片風格(圖) 2014-05-20 14:48:45  據英國廣播公司18日報導,以中國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為靈感,兩名英國男子自拍兩分鐘短片《舌尖上的英國》,迅速走紅網絡,引發很多網友評論。
  • 伊斯蘭教的飲食習俗,清真菜的禁忌和風味特色你知多少?
    而伊斯蘭教在西北地區的發展主要有清真教和回教,出來行將維吾爾族信奉伊斯蘭教之外還有大家熟悉的回族、哈薩克族、烏孜別克族信奉伊斯蘭教也就是大家口中喜歡講的清真教,而清真教徒也有他們特殊的飲食習俗文化,當然清真教的飲食習俗大家最熟悉的應該就是清真菜了。
  • 桂花的飲食禁忌 不宜過量食用
    桂花的飲食禁忌有哪些呢?桂花是傳統名花,也是很好的養生食材,可以起到很好的保健養生的功效。桂花的食用方法有很多,可以煮粥喝,泡茶喝,泡酒喝等。那麼你知道桂花的飲食禁忌有哪些麼?下面為大家說說桂花的飲食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