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譯者序

2020-12-13 鳳凰網讀書

《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
[美]傑弗裡·圖賓  著;何帆  譯 
上海三聯書店2010年4月

2008年11月4日,美國人民創造了歷史,歐巴馬成為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法律界的自由派人士們終於鬆了一口氣,紛紛感嘆:「聯邦最高法院得救了!」

1950至1970年代,沒人覺得最高法院會有被保守派把持的危險。那是一個群星璀璨的年代,坐在審判席上的大法官,是厄爾·沃倫、小威廉·布倫南、瑟古德·馬歇爾、威廉·道格拉斯與哈裡·布萊克門。從布朗訴教育委員會案到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從米蘭達訴亞利桑那州案到格裡斯沃爾德訴康乃狄克州案,自由派大法官們將司法能動主義發揮到極致,在打破種族隔離、倡導言論自由、保障罪犯權益、維護婦女選擇權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即便在厄爾·沃倫退休,保守派人士沃倫·伯格出任首席大法官後,由於自由派大法官仍居多數,最高法院一樣曾做出過像羅伊訴韋德案這樣的偉大判決,甚至短暫中止過全美國的死刑執行。

儘管自由派在司法領域一路凱歌高進,但保守派勢力也並非無所作為。從1970年代開始,自由派的「精英治國論」與「大政府主義」越來越不得人心,許多選民逐漸右傾,右翼思潮暗流洶湧,保守主義運動也隨之蓬勃展開。

1980年,隆納·雷根在總統大選中戰勝吉米·卡特,發起了「保守主義革命」。在裡根率領下,共和黨逐步從傾向大企業利益的貴族黨,慢慢變成覆蓋草根階層的平民黨,保守派勢力也隨之成為共和黨的主導力量。嚴格意義上講,裡根的保守主義,是西部個人自由主義者(libertarian)與南部基督教保守主義的聯盟,前者支持「小政府、低稅收」,與主張政府積極幹預經濟的自由派(liberal)在羅斯福「新政」時期就是死敵;後者更側重社會文化層面的改良,要求政府大力推行基督教保守主義意識形態,全面介入公民個人道德、生活領域,禁止墮胎、同性戀,反對政教分立。不過,從本質上講,裡根其實只是一名個人自由主義者,認為「政府不是問題的解決,而是問題本身」,他倡導大幅減稅,著力削減聯邦政府權力,至於社會文化領域的論爭,他卻不太上心。事實上,他在擔任加利福尼亞州州長時,甚至籤署過容許墮胎的法案。

在司法領域,裡根先是將威廉·倫奎斯特送上首席大法官位置,又先後提名桑德拉·戴·奧康納、安東寧·斯卡利亞、安東尼·甘迺迪進入最高法院。老布希繼任總統之位後,提名戴維·蘇特、克拉倫斯·託馬斯出任大法官,終於形成由共和黨大法官佔據多數的倫奎斯特法院。在倫奎斯特率領下,上述大法官發起「聯邦主義革命」,在美國訴洛佩斯案等一系列案件中宣布國會立法違憲,有效制約了聯邦政府對州權的幹預。不過,無論裡根還是老布希,兩人都不太重視墮胎、同性戀等社會文化議題,上述特點也反映在大法官的提名人選上。陸續上任的七名共和黨大法官中,奧康納、甘迺迪、蘇特三人都對墮胎持克制態度,不贊成推翻羅伊訴韋德案。

1992年,柯林頓上任後,意識到裡根的減稅政策已深入人心,民主黨自新政以來形成的「大政府理念」也不再吃香,便迅速調整政策,放鬆管制,限制福利增長,使民主黨逐步變成重視貿易自由、與企業界親近的中間黨。再加上柯林頓管理經濟確有一套,一些原本主張「小政府、低稅收」的個人自由主義者轉而支持民主黨一方。如此一來,共和黨要想奪回政權,就只能向南方基督教保守派勢力求助了。與傳統保守主義者相比,這股勢力更狂熱、更激進、更右傾,但也最忠誠可靠,而且,由於一直處於被冷落的地位,一旦機會來臨,他們的反撲將勢不可擋。

2000年,小布希幾經周折,終於坐上總統大位。儘管他支持減稅,但在其執政期間,聯邦政府權力急遽擴張,完全背離了傳統共和黨的「小政府理念」。另一方面,小布希本人受宗教影響甚深,十分看重基督教福音派勢力,有時甚至以「救世主」自居,這一點在「9·11」事件之後,體現得更為明顯。他時刻擺出一副替天行道的架勢,試圖用基督教信仰治國理政,甚至指導反恐戰爭,幾乎架空了政教分立的立國原則。2004年大選中,布希乾脆不再把爭取中間派選民作為重心,而是直接發動文化戰爭,在宗教、墮胎、同性戀、槍枝等議題上全面兜售自己的極端保守主義理念,全力爭取南部基督教保守派選民的支持,終於戰勝民主黨候選人約翰·克裡,成功獲得連任。此時的美國,已開始向一個「右翼帝國」演變。

在2000年大選中,聯邦最高法院扮演了一個極不光彩的角色。無論大法官們內心是何初衷,意識形態、黨派偏見還是戰勝了法律與理智,他們蠻橫終止了佛羅裡達州的重新計票工作,最終將小布希送入白宮。然而,面對各方紛至沓來的批評,加上小布希上任後的所作所為,大法官們也開始反躬自剩奧康納、甘迺迪,甚至首席大法官倫奎斯特本人,都逐漸流露出左傾跡象,在判決中或是傾向自由派一方,或是嚴守中立,恪持均衡,儘量迎合主流民意。這一時期的最高法院,也出現了3:4:2的力量格局,保守派一方為倫奎斯特、斯卡利亞、託馬斯,自由派一方為斯蒂文斯、金斯伯格、布雷耶、蘇特,奧康納、甘迺迪則處於搖擺不定的中間派位置,從投票記錄上看,奧康納的立場屬於中間偏左,甘迺迪則是中間偏右,聯邦最高法院漸漸又呈現出自由化態勢。

2005年,奧康納辭職,倫奎斯特病逝,最高法院的力量均勢終於失衡。為迎合極端保守派勢力,布希先後將約翰·羅伯茨、小薩繆爾·阿利託送進最高法院,其中,羅伯茨接替倫奎斯特成為第十七位首席大法官,聯邦最高法院從此進入羅伯茨時代。羅伯茨學識淵博,溫文爾雅,待人寬厚,但在推行保守派政治議程上,卻毫不含糊,不打折扣。他表面上倡導「司法最低限度主義」,暗地卻聯合其他保守派大法官,逐步架空自由派大法官創立的先例,進而實現變相將之推翻的效果。在2006-2008兩個司法年度,最高法院在墮胎、宗教、槍枝等議程上,已開始迅速右傾。

無論最高法院走向何方,2008年總統大選肯定將成為決定其命運的關鍵時刻。大選開始時,斯蒂文斯已經八十八歲,並患有前列腺癌,金斯伯格也被診斷出患有結腸癌,蘇特則一直非常討厭華盛頓,甚至不願與那些保守派同僚們共事,這三人都可能在未來幾年陸續離任。2008年大選中,共和黨候選人麥凱恩已明確表示,他反對墮胎,贊成對憲法進行原意解讀,承諾一旦贏得大選,將把像羅伯茨、阿利託那樣堅定的保守派人士送上大法官位置,力爭推翻羅伊訴韋德案。換言之,如果保守派大法官佔據絕對多數,甘迺迪這樣的中間派「搖擺票」將變得無足輕重,最高法院勢必將被改造成一個徹徹底底的保守派機構。在自由派人士眼中,最高法院確實已經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相關焦點

  • 法袍下的政治魅影——《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譯者序
    一《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出版於2007年,年底即入選《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英文書名「The Nine」,特指美國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崇拜者尊之為「護法九神」,視為公平正義之化身。反對者則將最高法院貶作「九老院」,恨不得某些「眼中釘」早日退休。
  • 法袍下的政治魅影|《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新譯序【斑斕·新書】
    《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法袍下的政治魅影01《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出版於2007年,年底即入選《紐約時報》年度十大好書。第三,刪除大量不必要的譯者注,結合時事進展,增補適量新注。時至今日,原書前半部的「九人」中(也即本書封面上的九位大法官),倫奎斯特、斯卡利亞、斯蒂文斯、金斯伯格均已謝世,奧康納、蘇特、甘迺迪先後退休,僅託馬斯、布雷耶二人在位。十年以來,除了世事更替、人員變遷,國人對美國最高法院已不再陌生,甚至對部分大法官的姓名、軼事如數家珍。
  • 美國最高法院的故事
    二百年前,法國人託克維爾觀察剛剛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時,即在《美國的民主》一書中指出:美國司法制度如此深入人心,以至於任何政治問題都最終會變成法律問題。環視世界,似乎還沒有哪個國家的司法部門擁有這樣的權力——那麼,是什麼造就了握持在這九個老人手中的傲人權柄?  非常簡單,因為他們能夠解釋憲法。
  • 自由與保守的交鋒:從聯邦最高法院讀懂美國當代政治
    記者 | 林子人編輯 | 朱潔樹1「美國發生的所有政治問題,或遲或早,終將轉化為司法問題。」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託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寫下這樣一句話。控槍、墮胎、競選資金、醫保等長期存在的社會矛盾都在那段時間裡轉化為司法問題,呈現於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的面前。而在2019年的今天,我們已經看到了當下美國社會的撕裂早已在當時就埋下了伏筆。8月15日,譯林出版社邀請《誓言》譯者、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於霄及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鄭戈來到上海書展現場,以「從最高法院開始,讀懂當代美國政治」為題展開討論。
  • 看完這部電視劇,你就能明白神秘的美國最高法院如何運作
    美國最高法院在2015年12月9日審理了費舍爾訴德克薩斯大學(Fisher v. University of Texas),在隨後的星期五,九位大法官進入他們的秘密會議室裡表決。判決書的撰寫,大法官們之間的折衝妥協很有可能花上數個月之久,在這段時間裡我們只能耐心等待。
  • 美國最高法院至高無上的權力是誰給的
    美國憲法只是規定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權分立和制衡的政府格局,並沒有明文賦予最高法院一槌定音的最終權威。是選民和民意嗎?當然也不是。與行政首腦(總統)和立法者(參眾兩院議員)經選舉產生不同,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是由總統提名,經參議院半數通過產生的,且任職終身(除非受到國會彈劾),跟選民和民意根本不搭邊兒。  說出來可能都沒人敢信,最高法院至高無上的政治權力是最高法院大法官自己賦予自己的。
  • 大蕭條時期的美國憲法變革:羅斯福曾向最高法院宣戰
    作者:陳平富蘭克林·羅斯福是美國人公認的最偉大的總統之一。在羅斯福擔任總統的20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美國國內局勢和世界局勢均籠罩在濃重的陰雲之下。面對美國遭受的有史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羅斯福上任伊始便推出新政,政策法規涉及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新政在使美國逐步走出危機陰影的同時也極大地擴展了聯邦政府的規模和權力。
  •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作為政治戰場
    其實最高法院,向來就是美國政治角力的戰場。誰可以進入聯邦最高法院?歷史老師都有說,美國憲法樹立了三權分立的典範,行政、立法及司法,而司法的部分,就是依憲法第 3 條所指的最高聯邦法院及國會所設的下級法院(聯邦最高法院是美國憲法唯一有明文的法院,至於各州的州法院並未在憲法裡規定)。
  • 既無「槍桿子」又無「錢袋子」,美國最高法院為何擁有無上權力?
    美國最高法院權力有多大?可以決定總統選舉的最終結果,可以審判總統布希訴戈爾案2000年,在美國總統大選的最後時刻,布希和戈爾的票數相差無幾,只剩下佛羅裡達州的25張選舉人票懸而未決。最終計票結果顯示,布希僅比戈爾多得1784張選民票,佔佛州總票數的0.0299%。
  • 去留之間: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職業尊榮的形成
    在美國,各種各樣的政治、社會、經濟問題或早或晚都會轉變成法律問題,諸如種族隔離爭議、少數民族的平等待遇以及眼下的醫保案等重大憲政問題的解決,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於最高法院的判例。正如託克維爾感嘆道:美國的最高法院,不管從其職權的性質來說,還是從其管轄的受審人的範圍來說,均遠遠高於已知的任何法院。
  • 小石城裡的風雲
    1957年9月24日,52架飛機載著1000名傘兵,降落到美國阿肯色州的小石城。美國聯邦政府出動的這支精銳部隊,是參與了諾曼第登陸、經歷了「巴登戰役」的第101空降師,在美國人民心目中素來威望極高。只是這次威武之師的出動,並非為了戰爭或平叛,而是為了執行最高法院的一項判決。
  • 美國最高法院:被誤解的「右派」
    【財新網】(斯坦福商學院— Lee Simmons)美國的最高法院與這個國家的核心部分脫節了?許多保守派人士是這麼認為的。對於某些人來說,這種說法甚至有點太客氣了。  電臺節目主持人馬克•列文(Mark Levin)曾在2005出版了《黑衣人:最高法院如何一步步毀滅美國》一書,他將最高法院描述一項「惡魔般」秘密計劃的工具,用於把精英式的左派自由主義議程強加於這個國家。
  • 美國最高法院至高無上的權力從哪來了_澎湃新聞-ThePaper
    於霄 2019-08-27 美國最高法院的權力來源於憲法,這是教科書會給出的答案。
  • 美國最高法院的逆風生長:無為而治以小制大,川普也無法挑戰
    美國最高法院從沒有辦公樓到威權無二,其中一個為之貢獻最大的重要人物,即大法官馬歇爾。關於馬歇爾憑藉「馬歇爾狀告國務卿麥迪遜之案」,而懟國務卿,壓總統,使最高法院成為了一個真正獨立並與聯邦政府其他部門平起平坐的機構,在拙作美國最高法院的逆風生長:沒辦公室卻敢懟國務卿,馬歇爾的大招中已有詳述。
  • 聯邦黨人最後的反擊,最高法院大法官的逆襲。美國總統權力變遷史(四)
    當然不是憲法給予的,美國憲法只規定了司法權歸於法院法官,可沒有說憲法解釋權歸法院。實際上即便是憲法修正案也沒說憲法解釋權歸最高法院,這個權力純粹是最高法院自己拿到或者說偷偷竊取的,並沒有正式成為法律,而是因為美國是慣例法體系的關係,漸漸成為慣例。 那麼具體是什麼時候做到的呢?這就涉及到上文提到的傑弗遜了。
  • ...聯邦最高法院|大衛·博伊斯|川普|選舉人|美國總統選舉|拜登
    當地時間11月13日,據多家美國媒體最新消息,在美國2020總統選舉中,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前副總統拜登最終贏得了306張選舉人票,美國總統川普贏得了232張選舉人票。川普成功挑戰選舉結果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川普團隊在賓夕法尼亞州、內華達州、密西根州、喬治亞州亞、利桑那州等5個州提起許多訴訟。
  • ...聯邦最高法院|達娜·內塞爾|喬治亞州|賓夕法尼亞州|美國聯邦最...
    中新網12月11日電 據美國中文網報導,美國德克薩斯州司法部長日前向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提交訴訟,要求否決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在喬治亞州、密西根州、賓夕法尼亞州和威斯康星州的投票結果。10日,這四州回應稱,得州的行為是「對司法程序的煽動性濫用」。12月8日是美國各州認證大選結果的截止日期。
  • 90億美元的「近十年第一版權案」,谷歌、甲骨文打到美國最高法院...
    谷歌方面曾在美國地方法院一級獲得兩次勝訴。但每一次,相關判決都被上訴聯邦法院所推翻。如今,谷歌開始請求最高法院介入審理此案,並遞交了來自 175 家公司、非營利性組織以及個人所籤署的 15 份支持谷歌請求的法庭之友訴書。最終,美國最高法院的九位法官可能決定甲骨文與谷歌之間版權案件的結果。
  • 法律只是政治的另一個名字嗎:羅斯福與最高法院的較量
    《九人》一書作者傑弗裡·圖賓曾經說,「富蘭克林·羅斯福填塞法院計劃的故事是21世紀的公民必須接受的教育。」通過研究大量的手稿、信件、從未出版過的日記,以及對各種司法記錄和新聞報導的詳細調查,美國歷史學家、政治評論家傑夫·謝索在《至高權力:羅斯福總統與最高法院的較量》一書中再現了羅斯福、白宮幕僚、大法官、議員、政治投機分子、媒體大亨等人物,重繪了1930年代美國最高法院的真實面貌,全面展示了美國政府三大分支之間極具張力、互相制衡的角鬥。
  • 伯樵評《至高權力》︱羅斯福vs最高法院:滿盤皆輸的勝利
    《至高權力:羅斯福總統與最高法院的較量》,[美]傑夫·謝索,文匯出版社·新經典文化,2019年8月出版,776頁,108.00元1945年4月12日,剛到美國正為新書《通往奴役之路》做巡迴演講的哈耶克在費城計程車的廣播裡,震驚地聽到美國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的死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