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與保守的交鋒:從聯邦最高法院讀懂美國當代政治

2020-12-19 界面新聞

記者 | 林子人編輯 | 朱潔樹1

「美國發生的所有政治問題,或遲或早,終將轉化為司法問題。」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託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寫下這樣一句話。

在《紐約客》雜誌專職作家、CNN首席法律分析師傑弗裡·圖賓(Jeffery Toobin)看來,這一論斷極其貼切,且適用至今。事實是,作為美國國家機構三分支之一的聯邦最高法院早已成為民主黨與共和黨的鬥法之地,而非人們所期待的那樣,不考慮政治紛爭,僅以法律為依據作出判決。

在傑弗裡·圖賓的新作《誓言》中,他詳細回顧了歐巴馬第一個總統任期內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的重要判決、人員變動以及與白宮、國會之間的關係等。控槍、墮胎、競選資金、醫保等長期存在的社會矛盾都在那段時間裡轉化為司法問題,呈現於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的面前。而在2019年的今天,我們已經看到了當下美國社會的撕裂早已在當時就埋下了伏筆。

8月15日,譯林出版社邀請《誓言》譯者、上海師範大學副教授於霄及上海交通大學凱原法學院教授鄭戈來到上海書展現場,以「從最高法院開始,讀懂當代美國政治」為題展開討論。鄭戈指出,法院一直以來在美國政治傳統中佔據非常高的地位,這也是美國社會的一大特色,鑑於不同國家對法律職業群體的認知程度不一,這一制度安排很難複製到其他國家,但也正因為如此,我們要理解美國當代政治,就必須了解美國聯邦最高法院。

從歐巴馬醫保案到聯合公民案:美國最高法院的博弈與決斷

鄭戈指出,在歐巴馬第一任期(2008年-2012年)期間,美國最高法院判決了幾個對美國未來發展影響非常大的案件,其中在書中有詳細討論的一個案件就是歐巴馬醫保案。在西方發達國家當中,美國是社會福利保障程度最低的國家,在歐洲大多數國家都有覆蓋全民的醫保的時候,美國長期缺乏覆蓋全民的醫保計劃,因此歐巴馬上任後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落實全民醫保。

2010年3月21日,眾議院以219:212的投票結果通過了修訂後的《患者保護及可負擔醫保法案》,民主黨總統、國會議員十年的工作和努力終於有了結果。然而批評聲隨即出現,以共和黨為代表的保守派以該法案違憲為由,訴至地方法院。「因為美國是一個資本主義的、奉行自由主義原則的國家,如果要強制醫保的話,跟美國的基本憲法原則是有牴觸的。歐巴馬醫保法案就是這本書裡面所講的最重要的憲法案例之一。」

書中留下濃墨重彩一筆的另外一個案例是聯合公民案。這個案子主要探討的是候選人在競選時獲得的捐助是否應該設置上限。同歐巴馬醫保案一樣,聯合公民案也是一次共和黨與民主黨之間的鬥爭。「自進步時代以來,共和黨就是一個被金錢利益操縱的政黨。一個多世紀以來,共和黨實際上反對對企業或個人參與選舉施加的每一項限制,而民主黨堅定地支持這些限制,這是兩黨之間一個決定性的差異。因此,當首席大法官選擇在多大程度上改變這一領域的法律時,對他來說,真正的問題在於,他希望在多大程度上幫助共和黨。」圖賓在書中這樣寫道。

上述這兩個案件經過了無數爭論、博弈與妥協,最終民主黨和共和黨各有輸贏。儘管對於輸家來說,這樣的判決無異於「世界末日」,然而來自最高法院的決定依然得到社會的承認與尊重。鄭戈援引圖賓的觀點指出,最高法院能夠為社會重大問題提供最終方案,「錯誤的答案比沒有答案要好很多,當沒有人知道在美國社會裡發生一個問題要怎樣解決的時候,最高法院可以給它一個至少還不那麼糟糕的答案。」

最高法院的判決能夠得到社會認可,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美國的法律體系以先例為準則,有嚴密的論證系統。「不管最高法院推翻一個先例也好,尊重一個先例也好,它背後都有非常重要的說理,而且這些說理是能夠形成共識的一套規則和語言體系。」

然而應該承認的是,尊重先例和嚴密論證並不意味著最高法院的絕對正確。鄭戈以聯合公民案為例指出,該案中代表聯邦政府出庭的首席政府律師辦公室律師馬爾科姆·斯圖爾特就不慎落入了保守派大法官的圈套。該案原本只涉及一個問題,即非盈利組織是否能製作涉及總統候選人的影像作品,在選舉前公開播放,讓選民去了解一位候選人的「真相」。從政府的角度來說,答案的是否定的。然而保守派大法官狡猾地將這個問題轉化為:如果不是一部紀錄片,而是一本書,政府是否同樣有權利禁止它的出版?斯圖爾特未經考慮就回答「是的」,落下了口實,將政府置於不利的境地。

「圖賓這本書的深刻和複雜之處,恰恰在於打破一些神話,」鄭戈說,「一方面它沒有走極端,說最高法院是完全不講道理的,但另一方面,他也讓我們看到,講道理並不能絕對地為一個機構或者一個人贏得權威。」

《誓言》新書分享會嘉賓鄭戈(左)與於霄(右)

政治光譜向右偏移:從最高法院人員構成看美國政治走向

與此同時,鄭戈也提醒我們注意最高法院的判決並不意味著社會進步的必然發生。事實上,自由派與保守派的交鋒在後歐巴馬時代非但沒有偃旗息鼓,反而愈演愈烈。當最高法院承認同性戀婚姻的合法性後,美國保守派就開始推動旨在恢復宗教自由的社會運動,用宗教自由來抵制同性戀婚姻的自由,去年訴至最高法院的傑作蛋糕店訴科羅拉多州民權委員會案(Masterpiece Cakeshop v. Colorado Civil Rights Commission)就是這場運動中的一個典型案例。

鄭戈解釋稱,在這一案件中有兩個憲法價值觀發生了衝突,一個是同性婚姻的自由,另一個是宗教信仰的自由。當同性戀人預訂結婚蛋糕時,蛋糕店店主如果是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在信仰上完全不能接受同性戀,他拒絕向對方提供結婚蛋糕就是在實踐宗教自由。鄭戈指出,為該案撰寫判決書的搖擺派大法官安東尼·甘迺迪給出了一個模稜兩可的意見,即政府能夠保障同性戀者在法律和行政意義上的婚姻自由,但並不能保證普通公民不會歧視同性戀者,因為這就屬於公民宗教自由的範疇。

「從這個案例中可以看出問題的複雜性——平等與自由之間永遠是有衝突的。而一種自由和另一種自由之間也會發生衝突。所以說美國最高法院的故事表面上看來是美國的故事,可能跟我們中國人的生活沒有關係,但在這些故事裡,我們可以看到人類社會非常普遍的問題。」鄭戈說。

在《誓言》出版後,甘迺迪大法官退休,安東寧·斯卡利亞大法官去世,川普任命了兩位大法官,讓最高法院的天平再度向保守方向傾斜。於霄告訴現場讀者,備受尊重的自由派大法官魯思·巴德·金斯伯格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目前大法官們擔心白宮或國會提案要求當最高法院大法官超過70歲時提名新的大法官,將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數量增加至15人,這樣將大大加劇最高法院內部自由派和保守派之間的衝突。但對於金斯伯格來說,和這個方案成為現實相比,她更擔心的是最高法院的權威被公眾質疑——這對最高法院來說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兩位新法官的加入,原本就持非常保守政治立場的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反倒被襯託為一個中間派,這意味著,美國整個政治光譜在朝保守方向移動。

「哪怕下一任美國總統不再是共和黨人,而是一個民主黨人,但最高法院的構成使得美國的整個政治走向仍然趨於保守,更何況川普很有可能連任。這樣的情況就使我們了解到,美國最高法院在美國政治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如果我們想要理解美國,僅僅去看總統做了什麼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了解美國國會和最高法院。」鄭戈說。

《誓言:白宮與最高法院》【美】傑弗裡·圖賓 著 於霄 譯譯林出版社 2019年8月

相關焦點

  •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作為政治戰場
    蔡孟翰日前,因美國知名自由派大法官金斯伯格逝世,總統川普因而在美國總統大選前,火速提名任內第三位最高法院大法官人選,巴雷特。在共和黨為多數的參議院支持下,保守色彩濃厚的巴雷特最終以52票贊成、48票反對,通過任命。
  • 美國保守福音派為何支持川普:圍繞最高法院席位的政治鬥爭
    在最後一次總統辯論上,主持人華萊士對兩位候選人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最高法院大法官提名的相關問題。美國憲法第二條第二款第二節規定:美國總統提名,經諮詢參議院並取得其同意方可任命最高法院法官。簡單來說,就是要政府的行政分支提名,由立法分支批准之後才能上任。因此,選民當然會想要選出一個會提名與自己政治光譜重合,並且會被當時的參議院多數批准的大法官人選的總統。
  • 法袍下的政治魅影——《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譯者序
    這,或許就是美國特色的「司法政治」。二行文至此,有必要解釋一下自由派與保守派之分。所謂美國政治,基本就是民主黨、共和黨的「兩黨政治」。通常情況下,人們習慣把民主黨稱為左翼,貼上自由派標籤;把共和黨稱為右翼,打上保守派標記。但是,實際情況遠比按黨派劃線複雜。
  • 法袍下的政治魅影|《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新譯序【斑斕·新書】
    在他看來,選出什麼樣的總統,就會有什麼樣的最高法院,若要避免最高法院淪為保守派的政治「橋頭堡」,2008年就必須選一名民主黨人當總統。歐巴馬後來的當選,也令圖賓由衷感嘆:「最高法院得救了!」大選明明選的是總統,為何會關係到最高法院的未來?這是因為,按照美國憲法,總統享有聯邦法官提名權。只要被總統提名,並得到參議院多數票確認,就可以成為最高法院大法官。
  • ...聯邦最高法院|達娜·內塞爾|喬治亞州|賓夕法尼亞州|美國聯邦最...
    中新網12月11日電 據美國中文網報導,美國德克薩斯州司法部長日前向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提交訴訟,要求否決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在喬治亞州、密西根州、賓夕法尼亞州和威斯康星州的投票結果。10日,這四州回應稱,得州的行為是「對司法程序的煽動性濫用」。12月8日是美國各州認證大選結果的截止日期。
  •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露絲·巴德·金斯伯格病逝 選戰、政壇面臨...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18日說,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露絲·巴德·金斯伯格病逝,終年87歲。金斯伯格生前多次與癌症抗爭,奪去她生命的是胰腺癌引發的併發症。金斯伯格是美國歷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於1993年由時任美國總統比爾·柯林頓任命。
  • 一個讓川普滿心滿意的女人與一個更保守的美國
    當地時間9月26日,美國白宮的玫瑰園被多面巨幅國旗點綴。1993年,聯邦最高法院前自由派大法官金斯伯格在這裡獲得時任總統柯林頓的提名。27年後,現任總統川普把這裡變成了保守主義的樂土——當天,他在這裡正式提名艾米·科尼·巴雷特接替9月18日剛剛去世的金斯伯格。
  • 大蕭條時期的美國憲法變革:羅斯福曾向最高法院宣戰
    富蘭克林·羅斯福羅斯福不但連任四屆總統,打破了自華盛頓以來總統最多連任兩屆的傳統,還做過一件「出格」的事:他試圖通過增加自由派大法官人數的方式來「填塞」聯邦最高法院以便施政。羅斯福的「填塞法院計劃」(),在宣布之初便遭到美國社會各界的猛烈抨擊,並在五個月後被聯邦參議院否決而宣告失敗。
  • 美國最高法院的故事
    二百年前,法國人託克維爾觀察剛剛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時,即在《美國的民主》一書中指出:美國司法制度如此深入人心,以至於任何政治問題都最終會變成法律問題。環視世界,似乎還沒有哪個國家的司法部門擁有這樣的權力——那麼,是什麼造就了握持在這九個老人手中的傲人權柄?  非常簡單,因為他們能夠解釋憲法。
  • 烏鎮智庫數據觀|美國大選進行時|喬治·沃克·布希|聯邦最高法院|...
    「永不服輸」:美國曾有最高法院幹預計票工作的先例眾所周知,承認錯誤或接受失敗,並不是川普的強項。當地時間11月4日美聯社報導,川普的競選團隊已在喬治亞州、賓夕法尼亞州和密西根州提起訴訟,要求三州暫停計票。此外,川普方還要求威斯康星州重新計票。威斯康星州允許落後差距小於1%的競選人在支付相關計票費用後重新計票。
  • 民主黨「死磕」 共和黨: 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人選為何如此重要?
    周二, 美國總統川普提名保守派人士戈薩奇 (Neil Gorsuch) 擔任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但該提名是否能夠通過參議院最終表決尚不確定。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任命實行的是終身制。最高法院大法官人選在此時為何如此重要?大法官們審什麼案子?通常情況下,美國最高法院是極具爭議性的法律問題、各州與聯邦政府之間的爭端,以及死刑最終上訴的最終仲裁者。最高法院有9名大法官,每一位大法官由總統提名並經參議院批准後,終身任職。
  • ...聯邦最高法院|大衛·博伊斯|川普|選舉人|美國總統選舉|拜登
    當地時間11月13日,據多家美國媒體最新消息,在美國2020總統選舉中,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前副總統拜登最終贏得了306張選舉人票,美國總統川普贏得了232張選舉人票。川普成功挑戰選舉結果的可能性越來越小川普團隊在賓夕法尼亞州、內華達州、密西根州、喬治亞州亞、利桑那州等5個州提起許多訴訟。
  • 美國的法官與政黨
    他們要求得到一個裁決,認定紐約州最高法院協商體制違反了憲法第一修正案;他們要求得到一個禁止令,要求州最高法院法官選拔採用直接的選舉方式。地區法院和第二巡迴法院支持了原告。聯邦最高法院發出了調審令。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規定:國會不得制定「剝奪人民的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剝奪人民和平集會以及向政府伸冤請願的權利」的法律。就政黨的法律地位而言,美國現行法中並沒有專門的政黨法。
  • 最高法院給了川普「最後一擊」:大法官集體倒戈 法律訴訟被駁回
    川普的大選官司不出意外終於打到了最高法院,然而最高法院乾脆利落地駁回了川普陣營的法律訴訟。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日前裁決,不受理德克薩斯州旨在推翻賓夕法尼亞等州拜登勝選結果的訴訟。圖片來源:新華社最高法院「背叛」在距離白宮只有幾個街區的華盛頓自由廣場,約2000名川普支持者12日聚集遊行。他們頭戴印有「讓美國再次偉大」「川普2020」等標語的紅色帽子,高喊「停止偷竊」等口號,指責大選舞弊,拒絕承認川普敗選。
  • 兩黨及最高法院的「功夫在詩外」
    當地時間10月12日,距離美國大選還有三周,美國國會參議院司法委員會舉行了對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候選人艾米
  • 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九人:美國最高法院風雲》譯者序
    法律界的自由派人士們終於鬆了一口氣,紛紛感嘆:「聯邦最高法院得救了!」1950至1970年代,沒人覺得最高法院會有被保守派把持的危險。那是一個群星璀璨的年代,坐在審判席上的大法官,是厄爾·沃倫、小威廉·布倫南、瑟古德·馬歇爾、威廉·道格拉斯與哈裡·布萊克門。
  • 佟德志|看完選舉「大戲」,是該反思美國憲法政治的問題了|聚焦美國...
    在聯邦權力的擴張中,最為典型、也是最野心勃勃的,是總統權力的擴張。美國憲法對總統權力的模糊規定使它的不斷擴大成為可能。林肯時期,總統就基本上控制了國會,甚至會直接影響到最高法院。到羅斯福時期,總統不僅擁有立法建議和要求權,而且不斷地左右國會,制服最高法院。美國政府由「議會權力中心」向「總統權力中心」轉換,美國總統獲得了「帝王般的總統」的稱號。
  • 去留之間: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職業尊榮的形成
    在美國,各種各樣的政治、社會、經濟問題或早或晚都會轉變成法律問題,諸如種族隔離爭議、少數民族的平等待遇以及眼下的醫保案等重大憲政問題的解決,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賴於最高法院的判例。正如託克維爾感嘆道:美國的最高法院,不管從其職權的性質來說,還是從其管轄的受審人的範圍來說,均遠遠高於已知的任何法院。
  • 川普「留一手」,美國大選和政治天平要歪了?
    跟目前聯邦最高法院的其他8名大法官不同的是,巴雷特並不是常春藤盟校法學院的畢業生。在獲得印第安納州聖母大學的法律博士學位後,巴雷特先後就職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巡迴上訴法院和最高法院,並曾任已故大法官斯卡利亞的書記員。2002年,巴雷特前往母校聖母大學教授法學課程,8年後被正式任命為法學教授。
  • 從美國推出最嚴墮胎法案談起:宗教為何加劇了美國政治分裂?
    圍繞墮胎權進行的鬥爭已經在美國政壇持續了幾十年。1969年,21歲的德克薩斯州女子諾瑪·麥科威(Norma McCorvey)意外懷孕但發現本州法律規定只有當母親的生命受到威脅時才允許墮胎,於是她以簡·羅伊(Jane Roe)的化名起訴德州北方居住區地區法庭。此案一路上訴至美國最高法院。1973年,美國最高法院就「羅伊訴韋德案」(Roe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