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別,總是伴隨著感傷。江文通在《別賦》中寫道:「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唐詩裡面寫離別的詩句不勝枚舉,而宋代的柳永在《雨霖鈴》中寫道:「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所以我們也就容易理解金庸的《神鵰俠侶》中,楊過和小龍女分別之後,所創造的一套掌法為什麼命名為「黯然銷魂掌」。
或許和古人的交通不便,然後通訊也不發達有關。固古人對於離別,總是特別的重視,折柳相送,送君千裡,勸君進酒。諸如此類!

然而到了現代,離別的方式又分為了以下幾種:一是留守兒童和父母的分離;二是夫妻的兩地分居;三是老年人與兒女的分離。第一種我們稱之為「留守兒童」,第三種我們稱之為「空巢老人 」。農民工與孩子分開,背井離鄉去打工,完全是無奈現實下不得已的舉措。由於居住地經濟條件落後,收入不足,實現不了家庭收入的最大化。因此,農民們選擇外出,化身產業工人。雖然現代的通訊發達了,有手機,有飛機,有高鐵,有汽車,有internet...。許多人還是得忍受骨肉分離的痛苦。很多時候電話或者視頻都不能代替人與人面對面親情的的交流。而且那種感覺是什麼都無法代替的,時間長了雖然平淡,但是偶爾的觸景傷情也會非常的揪心。試問哪個父母不想看著兒女在自己身邊長大,能夠分享兒女成長的樂趣,我想這幸福感是什麼都代替不了的。

若想把孩子帶進城,則成本太高,那筆開支太大到不是他們能夠負擔的起。農民工進城以後,他們的青春和汗水都奉獻給了這座城市,但是由於城鄉二元結構的戶籍制度,卻享受不了城市居民的福利。天倫之樂,乃是人世間最值得珍惜的幸福。功成名就者畢竟是少數,無數普羅大眾能夠感受到的喜悅就是天倫之樂。但是由於現實的許多因素,農村沒有大的發展空間,我在一些文章也提到過這個觀點。農業本身不具備財富的增長性,因為是依靠人口數量才能消費農產品,每天人消耗的卡裡路是固定的,所以農業很難有所作為。我國三產中,第一產業只佔GDP總量的8%,相對二三產業的發展速度,未來農業的佔比還會持續走低。

其實在這方面,政府應該有所作為。因為除了政府有這個實力,我想不出哪個NGO或者企業有這個實力。城鄉二元結構的破除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完全開放城市戶籍,那就是另外一場災難。然後我們換個思路,也別搞什麼積分入戶入學這些。政府部門在工業區附近,工人相對集中的地方開辦農民工子弟學校,補貼教師部分工資,畫出一塊地方建立學習,適當補充一些教學經費,解決上學難的問題。讓農民工及其家庭能夠真正融入到城市,安居樂業,享受天倫之樂。附近如果也有一些社區醫院,那麼老人也完全可接過來城市一起生活。看過《大國大城》裡面的描述,農村「空巢老人」自殺的不再少數,令人觸目驚心。有些因病不願意拖累子女,有些是因為孤獨,缺乏陪伴。

試問哪個年老的父母不想兒女陪伴在自己身邊,陪自己嘮嘮嗑,不會嫌棄自己囉嗦,而不是面對著電視或者電腦。我想對於每一個有留守兒童以及空巢老人的家庭來說,離別到底是怎樣一種深入骨髓的憂傷?或許一年中只有春節能相聚,或許幾年相聚一次也說不準。高科技在這種難於割捨的親情面前是多麼的無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