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自古傷離別,清秋節,好景與誰說!

2020-09-12 育賢堂國學經典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秋風秋雨,枝梢寒意濃,蟬鳴惺惺寂寂,長亭外,夕陽煙霞晚。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依依不捨,無耐離歌聲聲去。

詩詞美,天地闊,與詞人一起穿越古今,同邀一輪皓月,道不盡的離愁別緒,一長亭、一寒蟬,雨落處洗盡塵煙。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低頭不語,仰天長嘆,望水波淺,此去千裡,孤鴻飄渺,水天遼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古往今來,多少生離死別,無人問,都似平常事。

這一去,不知今夜酒醒在哪裡,岸上楊柳依依,清風悽切,殘月依稀。

諸君何必傷懷,看那清秋時節,孤獨深處,天地蒼茫,星辰大海。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這一去多少年月,良辰美景宛若空花似夢,心中思緒萬千,總有風情萬種,眼前零落秋景,一時不知從何說。。。

相關焦點

  • 柳永: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
    這首《雨霖鈴》詞寫的是作者,柳永在悽涼的旅程中,回想起剛剛離開汴京離別情人的情景。《雨霖鈴》在章法上是相當講究的,全詩自始至終扣住一個「別」字,前後呼應,環環相扣。想像豐富,文句優美,意境又雋永、深邃,確實把羈旅行役之人與情人惜別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難怪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了。
  • 多情自古傷離別,是和誰離別?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柳永抒發離情別緒,情人離別,很是傷感。那詞人是和誰離別呢?
  • 柳永:多情自古傷離別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雨霖鈴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
  • 「多情自古傷離別」,一首《雨霖鈴》唱盡多少悲歡離合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柳永--《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情侶之間的離別,朋友之間的離別,親人之間的離別楊柳岸,曉風殘月下闋開篇一句「多情自古傷離別」,道盡了多少離別的愁緒,通俗的話語卻感人沁脾。
  •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通過一首詞看柳永的悲秋情懷
    傷春悲秋是我國古代文學的一個重要話題,屈原在其名著《離騷》中寫道: &34;的宋仁宗對他並不欣賞,宰相晏殊也認為他雖與自已同有填詞之好卻並不是一路人。這樣,柳永就更加流連坊曲,以異性對自己的傾慕與愛情作為仕途失意的補償,留下了不少的情詞,這首《雨霖鈴》就是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婉約詞十首,唱出了誰的...
    楊柳岸,曉風殘月,旖旎深情、委婉柔膩的婉約詞,無疑是文化大觀園裡的一陣枯風、一縷思雨,極盡離別之緒。「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婉約詞十首,唱出了誰的心傷?婉約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
  • 「多情自古傷離別」,柳永的這首離別之詞寫得真好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譯文:秋蟬的叫聲悽涼而急促,傍晚時分,面對著長亭,驟雨剛剛停下來。在京都郊外設帳餞行,卻沒有一點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握著對方的手含著淚對視,哽咽得說不出話來。
  • 多情自古傷離別,一種分別多樣情
    多情自古傷離別, 一種分別多樣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贈我情」是李白與汪倫的深厚情誼;「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高適對友人的無限慰藉;「心事俱已矣,江上徒離憂」是謝眺的離別愁緒。星河白轉,命運輪迴,悲歡離合已成常態。
  • 詩詞鑑賞:《雨霖鈴.寒蟬悽切》,多情自古傷離別
    詩詞鑑賞:《雨霖鈴.寒蟬悽切》,多情自古傷離別北宋.柳永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 詩詞鑑賞:《雨霖鈴.寒蟬悽切》,多情自古傷離別
    詩詞鑑賞:《雨霖鈴.寒蟬悽切》,多情自古傷離別北宋.柳永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 多情自古傷離別,葉落秋涼最相思
    文/安冬悅「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多情」二字在今天,常被曲解為花心、濫情。而在古詩詞裡,多情意指感性、重感情、感情豐富。多情之人,心思細膩、敏感,容易因離愁別緒而傷春悲秋。究竟是時節令人傷情,還是痴人自作多情?前幾日寫了一文,也是關於秋思,然有讀者抨擊道:「納蘭的詩詞讀多了!多愁善感,愛情與秋關聯不大吧?」愛情與秋,自然是沒關聯的。
  • 柳永傷離別中最經典詞,一看說不出的痛
    多情自古傷離別,別時淚眼婆娑,不忍心中那份舍。離別這一話題,自古不變,天下無不散之筵席,能相聚自然會分離,分離自然就會相送,所以在古代這一題材上,湧現許多傑作,今天小編就推薦一首經典的送別詞《雨霖鈴·寒蟬悽切》: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 多情空留恨,自古傷離別
    離別是無言的痛,離別是經年的傷;離別是澀澀的苦,離別是深藏的淚;離別是情深緣淺的無奈,離別是陳年的蒼白;離別是擦肩過後的嘆息,離別是流年傷痕……我不喜歡離別,所以我珍惜重逢中的喜悅。我不喜歡離別,所以我珍惜我擁有的滴滴點點。我不喜歡離別,所以我珍惜春衫的嫵媚。我不喜歡離別,所以我珍惜夏花的妖嬈。我不喜歡離別,所以我珍惜秋雨的成熟。
  • 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與何人說 走近柳永的精神世界
    文脈不絕,讓我們得以有幸品味浩如煙海膾炙人口的古人佳作,譬如,我們常常都會說唐詩宋詞,其實這也是在動態中的集體意識揚棄下標定了「詩」與「詞」各自燦爛輝煌地頂峰的歷史符號。今天我想從一個點,而非一個面領略、管窺一下宋詞中間的美好。宋詞中個人以為柳永作為抒情見長該是無有出其右者的。柳永多半生浪跡於煙花柳巷之中,所作填詞也多以男女之情為主,留下了大量溫婉悱惻佳作。
  • 多情自古傷離別,歐陽修和柳永的別離詞,你更喜歡誰的?
    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以來,表現離別之情的詩詞曲賦層出不窮,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講兩首關於別離情的詞,那就是歐陽修的《踏莎(suō)行·候館梅殘》和柳永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秋後的蟬叫得是那樣地悽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
  • 柳永說:多情自古傷離別。離別的詩有太多太多,你又喜歡誰的呢?
    從《詩經》的「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開始,楊柳就與離別捆綁出現了,加上古代有折柳贈別的習俗,楊柳逐漸成為詩歌中代表離別、送別、惜別的意象。瀟灑肆意的唐代詩人,也有心大到把離別看淡的時候,比如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或曠達,或豪邁,固然是很好的勸慰語,但真到了離別時分,又有幾個人不被離愁別緒所籠罩?1.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此生不相見
    多情的人在離別時越發捨不得,投入了太多感情,一時無法適應,未來難料,一句珍重太沉重,一句再見又渺茫。你還能陪伴父母多長時間?有時候總覺得時間還長,卻發現沒那麼多來日方長,你還有多少個知己散落在天涯海角,什麼時候才有空見一面。
  •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對於宋詞來說,柳永和蘇軾,是兩個裡程碑似的人物。
  • 多情自古傷離別,寫出了與相愛之人分手時的無限依戀和悵惘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首詞抒寫作者離開汴京、與相愛之人分手時的無限依戀和悵惘。就內容而言,上片前八句描述離別之際的情景,是實寫;從「念去去」句起直到篇終,設想分別之後的情景,是虛寫。
  • 自古多情傷離別:柳永與戀人分別時寫下一首詞,令人盪氣迴腸
    多情自古傷離別,柳永筆下的離別主題被他用細膩的筆法寫進了這首《雨霖鈴》中: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