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多情傷離別:柳永與戀人分別時寫下一首詞,令人盪氣迴腸

2020-11-09 小話詩詞

說起柳永,人們很容易能聯想到他留給人們的第一印象,他是一位情詞高手。因為他寫的詞太有名了,直到今天,人們依然傳誦著許多出自柳永之手的名句。

如《望海潮》中描寫杭州地理位置與繁華景象的「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滿江紅》中描寫江村漁火的「幾許漁人飛短艇,盡載燈火歸村落」。

柳永的《八聲甘州》,通篇音律諧美,隨便一句都是蜚聲詞壇的佳句,如「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番洗清秋」、「想佳人妝樓顒望,誤幾回、天際識歸舟」,《傾杯》中的「鶩落霜洲,雁橫煙渚,分明畫出秋色」,描繪的則是一副如詩如畫、意境高遠的江南風景水墨畫。

這些不勝枚舉的如行雲流水一般的優美句子,依舊影響著人們對語言的審美和對藝術的感知。其實說到柳永,有三件事情是不得不說的

第一件是柳永的風流韻事。柳永在世時,他填的詞不被當時的主流認可,但是他的詞卻深受青樓歌女們的賞識,柳永在她們中間有著很好的口碑,他也與歌女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柳永去世後,很多青樓女子還到他的墳頭時時祭掃。

明代馮夢龍的小說《喻世明言》中有一篇《中名姬春風吊柳七》,詳盡地講述了柳永在浪跡青樓時,與幾位歌女相識相愛,並以他們的愛情為藍本,填寫了一曲曲動人心扉的情詞的故事。

第二件事情是柳永與晏殊之間的故事。柳永因作了一首《醉蓬萊》的詞,因詞中措辭使用不當,而觸犯了宋仁宗。柳永就到當時的宰相晏殊跟前求情,希望將他改官,晏殊卻問柳永,你最近是否還在填詞?柳永說跟您一樣,還在填歌詞。晏殊隨即說我作的歌詞,並沒有像你「彩線慵拈伴伊坐」這樣豔情的低俗的歌詞。柳永聽了,心中不是滋味,只得告退。

其實,這件事情說明了,柳永的詞在當時的士大夫階層中是不被認可的,他們認為柳永的詞太俗氣了,只適合在青樓傳唱,與士大夫的品味有所不同。

第三個故事是「凡有進水處,即能歌柳詞」。南宋詞人葉夢得記載,他在丹徒任職時,見到一位從西夏出使回來的官員,這位官員對葉夢得說:「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

葉夢得生活的時代距柳永生活的時代已有近百年,從這一點上就能看出來,柳永的詞經過時間的沉澱,依然深受人們喜愛。柳永的詞熱度不僅沒有衰減,更沒有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反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愈發體現出生命力和價值。

這從一方面說明柳永的詞通俗易懂,易於風行,盛行於市井巷陌,另一方面說明柳詞傳播很廣,流行程度很高。

柳永,一位專注的詞人,一位將情感訴諸於筆端的詞人,他譜寫出了一曲曲音樂諧美、動人心扉的歌詞,他的情詞因為寫出了人類情感中最真實的一面,因而極其容易起人心底強烈的共鳴

離別是人類永恆的主題。柳永一生漂泊,他對於離別的體會是格外深刻的,所以他筆下的離別更具有了一份傷感的力量。

多情自古傷離別,柳永筆下的離別主題被他用細膩的筆法寫進了這首《雨霖鈴》中: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雨霖鈴》,是一個很經典的、古老的詞牌名,據《明皇雜錄》記載,安史之亂時,唐玄宗一行離開長安,來到川蜀一帶,他在途中聽到雨中傳來的鈴聲,突然想起了楊玉環,一時情不能自已,於是他模擬雨中鈴聲的節奏,譜寫了一首惆悵悽惻的《雨霖鈴》,以寄託自己心中的情感。

柳永充分利用這一詞調聲情哀怨,篇幅較長的特點,在唐玄宗的基礎上創作了這首雙調慢詞《雨霖鈴》,全詞將傷離別的情感抒發得委婉纏綿,悽惻哀怨,可謂盡情盡致,讀來扣人心弦,令人盪氣迴腸。

詞的上片寫他與一位熱戀中的女子離別時難捨難分的情狀。最開頭的三句從離別的場景、離別的地點、離別的時令三個方面進行了描寫。

《禮記》中關於節序時令的一章中有句話「孟秋之月,寒蟬鳴」。這與柳永說「寒蟬悽切」在時間上大致是吻合的,由此可以得知離別的時間在農曆七月中。

柳永將極具季節鮮明特色的寒蟬聲融入詞中,以物候現象恰如其分地突出了季節時令,也為全詞傷離別的主題做好了情境的鋪墊。

然而詞人並不是只對自然景物的鋪敘,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環境的渲染、融情入景多種手法的同時運用,將離情別意烘託了出來,傷離別的氛圍自然而然地營造了出來。

秋季是一個讓人格外傷感的季節。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悲哉,秋之為氣也」的思想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對秋天的感慨——悲秋,成為了古代文人墨客不遺餘力去抒發的共同情感。

在柳永的筆下,此時的秋意漸濃,放眼望去是一派蕭瑟的景象,加之天氣接近傍晚,暮色陰沉,這樣的景色在一場讓氣溫明顯下降的秋雨之後,更增添了一股耐人尋味的傷感。

在靜態的景物的描寫中,一聲聲悽慘的寒蟬的鳴叫聲,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悲秋的悽涼況味。在一靜一動的描寫中,詞人的所見所聞,處處透露著悽涼的意味。

前三句通過步步為營式的景色的鋪敘,也為後兩句詞人的愁煩心虛和時間上的不得不離別的的設下伏筆。

他們分別的地點就在都門外的長亭,長亭送別是由來已久的傳統,長亭送別是非常有儀式感的送別。戀人在這裡為他擺下送別的酒宴,然而面對美酒佳餚,詞人意興闌珊,他對眼前的酒宴毫無興致。

因為詞人的思緒正專注於傾聽戀人所說的「留戀處、蘭舟催發」。試想一下,一邊是戀人捨不得詞人就這樣匆匆離去的一抹溫情,一邊又是時間上已不允許再多留片刻的舟船即將出發的催促。此情此景,此情此境,這樣的情感波瀾讓詞人情何以堪呀。

其實這七個字雖然出自戀人之口,是對戀人的語言描寫,寫法上又屬於側面描寫,但恰恰是從這一側面描寫中,將詞人內心的情感世界淋漓盡致地勾畫了出來。

柳永以精練的、寫實的筆法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戀人口中的「蘭舟催發」,用平直的語調突出了離別時間的匆匆和緊迫,雖然不是含蘊纏綿的歡愉,但就是這種平直更加顯得真誠,更能看出他們平日裡感情的深篤。

詞人與他相戀的,並深愛的女子「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淚水是人的情感的外在表現,是情感的流露,他們捨不得就此分別。

那麼詞人凝噎在喉的是什麼話呢?「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是他的內心獨白。因為詞人想到了今天的分別之後,他們兩人之間將便隔著千山萬水,有時空上的阻隔,想再見一面或許真的很不容易了。

因為在古代的交通與通訊情況下,這樣的分別預兆著以後見面會很難,甚至從此天各一方,再度重相逢的事情或許會很遙遠,或許就成為了一生的奢求與渴盼。

在廣闊遼遠的空間裡,在跨越星辰的時間中,充滿了如此濃密深沉的、如濛濛細雨的煙靄,離別的傷感,惆悵的心緒,都是極容易引動人的情感的。

唐代詩人崔顥《黃鶴樓》中的「煙波江上使人愁」,正如柳永筆下的「暮靄沉沉楚天闊」一樣,雖然是不同的場景,但相同的意境,都很好地渲染了愁情。

張學友在《祝福》中用深情的歌喉將離別的感傷抒發得淋漓盡致:

傷離別

離別雖然在眼前

說再見

再見不會太遙遠

若有緣

有緣就能期待明天

你和我重逢在燦爛的季節

傷離別,這是人類共同的情感,離別的感傷是亙古不變的,只不過每個人表達感傷的方式不同而已。

柳永說「多情自古傷離別」,這是人類情感的普遍認識,是人類離別情感的共鳴,也是柳永用藝術化語言表達出的人生哲理。

隨著柳永用低沉哀傷的語調唱出「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時,全詞傷離別的主題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

當離別發生在這個冷落悽涼的秋季夜晚,那縈繞在詞人心頭的、潛藏於心中的、不忍說出口的離情別緒就格外地強烈了

緊接離別的傷感曲調,詞人又對舟船中即將度過夜晚旅程展開了想像,伴隨著深幽曠遠的旋律,浮現在詞人眼前的是這樣的一幅悽清的場景:酒醒夢回時分,舟船徐徐地停泊在了岸邊,此時天色微明,曉風吹拂著岸邊蕭蕭的疏柳,夜空中一輪殘月懸掛在楊柳梢頭。

整個畫面充滿了悽清的氣氛,離別後的羈旅之情,清幽空曠的景致進一步加深了離別時綿綿不盡的傷感與愁緒。

結尾四句,詞義從都門外長亭邊的送別場景中跳脫出來,顯然是詞人運用了一筆蕩開的寫法,在藝術表現上構成了另一種情境。

因為這四句之前的所有描寫都是以景寓情,這四句則不同,完全是情感的抒發。詞人回想起他們熱戀時度過的每一天,那是歡聚歡笑的每一天,是充滿快樂、甜蜜、與幸福的時刻。

可是一想到分別之後,在每一個與戀人分開的日子裡,即使有良辰好景,也是興趣索然,意趣闌珊。

這樣的日子不僅僅是一天,或許就是經年累月,這只能讓彼此間無盡的思念與日俱增,只能徒增煩惱惆悵而已。或許想念也是美好的,詞人只能這樣安慰自己了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在這悲情的一問中,包含著多少情愫呀:與戀人初相遇的喜悅,與戀人相知的甜蜜,相愛的幸福,相伴的溫馨,花前與月下的浪漫,戀人的溫情款款,戀人的似水柔情,無一不讓詞人刻骨銘心。

在這一問中,在愁腸百轉千回中,從詞人心底迸發出來的激情難耐中,詞義戛然而止,詞人心中激起的情感依然迴蕩。

這猶如懸崖勒馬的畫面,雖然用盡了極大的力量收住了駿馬的奔騰態勢,但馬蹄騰空而起的氣勢卻未曾消減;這好比一瀉而下的瀑布,經歷百轉千回的流淌,在即將落下去的那一刻,反而呈現出視覺上的落差美。

這也好比一場音樂會的演出現場,演奏者們在指揮家的引領下奏出了諧美的曲調,在經歷了一連串流暢的指揮後,他手中的指揮棒突然停住了,演奏者也如同時間停止了一樣,他們不在彈奏,只有餘音還迴蕩在音樂大廳的上空。

柳永的這首傷離別的情詞,通過大量情與景的鋪敘,將離別的主題一步步的加深,一步步的升華,直到最後一刻,才將無盡的傷感推向了極致,正所謂「曲終闋盡,餘弦更興」,讀來扣人心弦,令人盪氣迴腸。

相關焦點

  • 多情自古傷離別,歐陽修和柳永的別離詞,你更喜歡誰的?
    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以來,表現離別之情的詩詞曲賦層出不窮,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講兩首關於別離情的詞,那就是歐陽修的《踏莎(suō)行·候館梅殘》和柳永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秋後的蟬叫得是那樣地悽涼而急促,面對著長亭,正是傍晚時分,一陣急雨剛停住。在京都城外設帳餞別,卻沒有暢飲的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上的人已催著出發。
  • 柳永:多情自古傷離別
    最早初識柳永,是源自課本上的詩,《雨霖鈴》和《望海潮》。當時影響最深的是「東南形勝,三吳都會」,「有三秋桂子,十裡荷花。」,「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 「多情自古傷離別」,一首《雨霖鈴》唱盡多少悲歡離合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柳永--《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情侶之間的離別,朋友之間的離別,親人之間的離別詞的上闋寫一對戀人踐行時的難分難捨,但又沒有刻意的對景去描寫,而是通過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言別意。時值秋季,寒蟬,暮靄,長亭,驟雨初歇,無處不透漏出一種蕭瑟和悽涼之感。使離別更加惆悵。「都門帳飲無緒」,戀人為他擺下酒宴為他送別,然而他對此卻毫無興趣,「留戀處,蘭舟催發」可見此時他滿眼只有戀人,那種留戀之情竟「無語凝噎」。
  •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通過一首詞看柳永的悲秋情懷
    傷春悲秋是我國古代文學的一個重要話題,屈原在其名著《離騷》中寫道: &34;的宋仁宗對他並不欣賞,宰相晏殊也認為他雖與自已同有填詞之好卻並不是一路人。這樣,柳永就更加流連坊曲,以異性對自己的傾慕與愛情作為仕途失意的補償,留下了不少的情詞,這首《雨霖鈴》就是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這是柳永最美的詩詞,只不過...
    說到宋詞,大致是分為兩類的,一則是豪放派,動輒「大江東去,浪淘盡」,代表人物是蘇東坡;另外一則則是婉約派,主要以「多情自古傷離別」為代表,代表人物則是柳永。對比很多人,我們認為,柳永是一個純粹的詩人。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首詞寫的是離別之痛。根據相關資料顯示,柳永當時作詞惹得皇帝不高興,遭到貶斥,被喝令離開汴京。而柳永當時與一位戀人已經產生了很深的感情,以至於不想離開。然而君命難違,柳永內心悲憤難平,由此寫出了這首詞,傳承千年。
  • 柳永:屢試不第就再試,多情自古傷離別,詩情畫意別有風趣
    這對於擅長寫「鶯歌燕舞」之詞的柳永來說,無疑是最大的打擊。內心當中似有萬隻「羊駝」跑過的柳永憤慨地寫下這首《鶴沖天·黃金榜上》: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雲便,爭不恣遊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且恁偎紅倚翠,風流事,平生暢。
  • 詩詞鑑賞:《雨霖鈴.寒蟬悽切》,多情自古傷離別
    詩詞鑑賞:《雨霖鈴.寒蟬悽切》,多情自古傷離別北宋.柳永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 詩詞鑑賞:《雨霖鈴.寒蟬悽切》,多情自古傷離別
    詩詞鑑賞:《雨霖鈴.寒蟬悽切》,多情自古傷離別北宋.柳永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 「多情自古傷離別」,柳永的這首離別之詞寫得真好
    我有詩和詞,也有故事和酒,我是亂試佳人ing,歡迎點擊關注。古人云:「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離別不過是為了下次更好的相聚,但是真的能再見嗎?徐志摩說:「悄悄,是離別的笙簫,沉默,是今晚的康橋。」《雨霖鈴·寒蟬悽切》____柳永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
  • 柳永最經典的十首詞,首首打動人心,多情自古傷離別!
    而在北宋時期,最著名的詞人就是柳永,人稱「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而他正是婉約派最具代表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1.《寒蟬悽切》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雨霖鈴·寒蟬悽切》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 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離別戀人傷離別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寒蟬、驟雨」,詞人起筆勾勒出一副哀颯秋景圖。簡單的12個字,就把詞人和戀人分別的時間、地點、環境交代得明朗又清晰,把相愛的男女離別時的氣氛烘託到極致,這一闕詞在開篇就被定下了悽涼哀婉的調子。
  • 柳永傷離別中最經典詞,一看說不出的痛
    多情自古傷離別,別時淚眼婆娑,不忍心中那份舍。離別這一話題,自古不變,天下無不散之筵席,能相聚自然會分離,分離自然就會相送,所以在古代這一題材上,湧現許多傑作,今天小編就推薦一首經典的送別詞《雨霖鈴·寒蟬悽切》: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 柳永最經典的一首詞,堪稱描寫離別之情的千古絕唱!
    《雨霖鈴·寒蟬悽切》是柳永的一首經典詞作。這首詞是柳永自汴京南下時與一位戀人的惜別之作。主要通過刻畫離別的場景和想像離別後的情形,來表達柳永和戀人之間纏綿悱惻、悽婉動人的惜別之情。此詞是柳詞和婉約詞的代表作,堪稱抒寫別情的千古絕唱!
  •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裡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對於宋詞來說,柳永和蘇軾,是兩個裡程碑似的人物。
  • 多情自古傷離別 更與何人說 走近柳永的精神世界
    文脈不絕,讓我們得以有幸品味浩如煙海膾炙人口的古人佳作,譬如,我們常常都會說唐詩宋詞,其實這也是在動態中的集體意識揚棄下標定了「詩」與「詞」各自燦爛輝煌地頂峰的歷史符號。今天我想從一個點,而非一個面領略、管窺一下宋詞中間的美好。宋詞中個人以為柳永作為抒情見長該是無有出其右者的。柳永多半生浪跡於煙花柳巷之中,所作填詞也多以男女之情為主,留下了大量溫婉悱惻佳作。
  • 多情自古傷離別雨霖鈴
    微信訂閱號「鄭老師的話」之「鄭」在朗讀點擊音頻條收聽,前半段為朗讀後半段為朗讀配樂請在聽完鄭老師朗讀後,跟隨配樂自己進行朗讀練習作者:柳永
  • 柳永最經典的一首詞,寫盡離別苦,讀來讓人淚流滿面
    但是,在宋朝時,柳永的詞作算是傳播非常廣泛的,因為他善於寫樂章,詞風婉約,同時他和歌妓的關係比較好,就有很多歌姬傳唱柳永的詞作。因此古時就有「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永詞」的說法,在如今看來,柳永就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詞作家。
  • 多情自古傷離別,是和誰離別?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蕭瑟冷落的秋季,柳永抒發離情別緒,情人離別,很是傷感。那詞人是和誰離別呢?
  • 柳永的一首《雨霖鈴》,寫離別之情,獨步詞壇,驚豔千年
    柳永曾在離開汴京時寫下了一首雨霖鈴,寄託他對情人的留戀,對人世的感慨,那悽美的語句感動千年。詞中經典之語迭出,令人目不暇接,想那執手相看淚眼的無奈,打動了每個讀他詞的讀者。其實雨霖鈴這個詞牌的來歷也很有故事。話說,在大唐時期,玄宗曾有段不光彩的歷史,那就是明皇幸蜀。
  • 柳永最深情的一首詞,真情,真愛,真詞,真男人
    天聖二年(1024年),柳永第四次落第,那年他已40歲,屢屢不第憤而離開京師,由水路南下填詞,踏遍華夏煙花巷陌,詞名日隆。那時寒蟬悽切,柳永與情人蟲娘長亭晚坐,戀戀不捨,可蘭舟催發,心中縱有千種風情,也只能執手相看淚眼,感嘆「芳年壯歲,離多歡少」。值此交融之際柳永寫下了名傳千古的《雨霖鈴》:雨霖鈴·寒蟬悽切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