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9月2日訊(記者 曹戈藝)今天下午,記者在濟南市委市政府召開的濟南市「全力打造『五個濟南』,加快建設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系列第七場新聞發布會獲悉,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瞄準六個關鍵點持續發力,堅持濟南市高質量生態管護,繪就「南山北水」生態新版圖。
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書記、局長楊永斌介紹,為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十一屆十一次全會精神,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對標對表濟南「黃河流域中心城市」的新定位和「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的城市發展新格局,緊緊圍繞黃河國家戰略十大重點行動,堅持規劃引領走在前面、要素保障走在前面,把濟南市委戰略落在空間上、把發展藍圖落在用地上、把民眾期待落在服務上,深化細化了40項貫徹落實措施。下一步,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瞄準六個關鍵點持續發力,不斷提升規劃引領和要素保障能力,推動濟南城市建設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堅持高水平規劃引領,構建省會城市發展新格局
規劃是城市建設的龍頭。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圍繞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總體目標,著力強化規劃戰略引領作用。上半年出臺了《關於加強城市規劃市級統籌的指導意見》,深化了濟南發展戰略規劃編製成果。全面啟動了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完成了「雙評價」、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調整、城鎮開發邊界等專題。開展了齊魯科創大走廊規劃編制,完成了中科院電工所、理化所、空間應用中心方案設計。下一步,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堅持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做大做強城市能級,增強濟南在引領省會經濟圈一體化建設、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的輻射帶動作用。
一是聚焦輻射帶動區域發展,準確把握城市發展趨勢和建設規律,進一步修改完善濟南市發展戰略規劃,突出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構建區域空間發展格局。
二是牢牢把握「山河統籌、綠色引領」理念,高水平編制濟南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強化與全國、全省以及整個黃河流域的統籌銜接,構建「三級四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打造「東強、西興、南美、北起、中優」的城市發展新格局。
三是堅持世界眼光、國際標準、齊魯風韻、泉城特色,編制先行區國土空間戰略規劃,科學確定發展目標定位、發展規模、空間格局,打造國際一流的現代綠色智慧新城。
四是圍繞高端產業集聚布局,開展齊魯科創大走廊、中央商務區西區規劃,優化提升東站片區規劃設計,加快長清 「產學城」深度融合,積極服務國際醫學科學中心、山東重工綠色產業智造城建設,推動產業能級跨越提升。
堅持高標準要素保障,激發經濟社會發展新動能
土地資源是經濟社會活動的載體,土地資源高效配置對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認真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決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出臺了疫情期間用地和規劃服務保障12條措施、支持工業強市建設的15條措施,今年1至8月濟南市預支新增用地指標10698畝,為13個項目爭取上級指標1萬餘畝,報批建設用地24972畝,供應土地40392畝;處置批而未供土地16637畝、閒置土地5436畝,盤活農村閒散土地12859畝。下一步,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堅持優化土地要素配置方式,持續釋放政策紅利,為推動濟南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一是落實「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將真實有效的項目作為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配置依據,推動用地指標配置精準化、項目化,優先保障濟南市四大支柱產業和重點產業鏈條、重大產業集群項目用地。
二是貫徹落實工業強市發展戰略,加快實施強化規劃用地服務保障的15條措施,加強土地市級統籌,科學劃定工業用地保障紅線,確保工業用地面積不低於城鎮建設用地總面積的30%,每年新出讓工業用地佔年度出讓土地比例不低於30%,國家及省級園區所在區縣新提報的工業用地規模不低於本區縣年度出讓土地的40%。
三是堅持「畝產論英雄」,推動土地集約高效利用,建立批而未供和閒置土地通報、督導和問題協調辦理機制,引導企業優先使用存量土地,分類型、多主體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把土地存量變成發展增量。
四是制定建設用地二級市場交易規則、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配套政策,探索完善土地要素市場運行體系和價格機制,拓展標準地、標準廠房、M0等用地新模式,多措並舉降低企業用地成本、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堅持高質量生態管護,繪就「南山北水」生態新版圖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統籌自然資源保護和管控,今年1至8月完成關停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62處,實施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完成礦山生態修復1207公頃,整治土地1274公頃;排查各類涉礦區域669處,制止礦產違法行為27處。下一步,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把「南山北水」的生態框架與「山泉湖河城」特色格局有機融合,努力構建嶽瀆交匯、山河輝映的生態版圖。
一是統籌南部近4000平方公裡延綿山體,加快泰山區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推動在產礦山企業的升級改造,開展龍洞及鳳凰湖公園概念規劃研究,著力打造「大美泰山」生態共同體。
二是高標準編制黃河生態風貌帶規劃,開展黃河流域(濟南段)生態地質環境調查評價,以溼地公園整合、黃河文化挖掘、綠色交通連結為重點,努力打造黃河百裡生態廊道,集中展示「母親河」的獨特魅力。
三是嚴格履行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加強耕地佔補平衡管理,研究制定「田長制」相關政策,堅決守住我市633萬畝耕地和533萬畝永久基本農田紅線,維護糧食安全,發揮耕地在生態修復、水源涵養和生態隔離等方面的作用。
四是嚴格自然資源執法監察,始終保持「零容忍」高壓態勢,通過衛星遙感、日常巡查等手段,嚴密防範和打擊各類違法違規行為。
堅持高效率交通支撐,打造綜合交通網絡新體系
交通是連接城市的重要紐帶,也是生產要素流動的重要通道和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今年以來,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積極推動交通專項規劃編制,啟動了國土空間綜合交通戰略規劃、國際內陸港「四港聯動」交通規劃研究,完成了國際機場綜合交通樞紐規劃。下一步,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深化完善綜合交通體系,對外打造聯動陸海、服務全國、聯通世界的綜合性樞紐,對內構建通暢、便捷、高效、綠色的現代化交通網絡體系。
一是高標準編制國土空間綜合交通戰略規劃,研究提出各層級交通網絡布局結構,統籌安排區域性重大交通基礎設施,構建高效通達的客、貨運輸體系,進一步強化濟南綜合交通樞紐地位。
二是加快國際內陸港「四港聯動」交通規劃研究,完善現代化運輸方式。開展南部山區路網規劃研究,加強萊蕪區、鋼城區與中心城區互聯互通,推動濟泰一體化、濟淄協同化發展。
三是開展城市道路網優化及近期建設規劃研究,深化路網形態、補強路網架構,打通城市交通堵點和痛點,提升通行功能與效率,努力改善居民出行條件。
堅持高品質文化傳承,構築黃河文化承載新高地
城市的歷史遺蹟、文化古蹟、人文底蘊,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聚焦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和城市特色塑造,上半年啟動了色彩專項規劃編制,完成了新東站核心區、濟鋼片區城市設計。《濟南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通過了濟南市人大常委會審議,歷史城區保護要素圖冊編制完成。下一步,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強化歷史文化特色保護和利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體系,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一是認真貫徹實施《濟南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制定相關配套政策和技術導則,加強歷史街區、文化遺產和老建築保護,把泉城文化符號和黃河文化元素融入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更新,打造獨具泉城特色的國際會客廳。
二是高標準開展小清河兩岸、千佛山北廣場、黃河文化展覽館等規劃設計,做好佛慧山開元寺入口、大明湖周邊環境整治,突出城市肌理延續和文脈傳承,再現「佛山倒影」、「青山入城」等特色景觀,創建地域特色、歷史人文和時代特徵有機融合的美好城市家園。
三是積極推進省會文化類場館發展規劃和布局研究,優化完善博物館、檔案館、規劃展覽館等文化類場館體系,著力增強省會城市文化發展活力。
堅持高效能審批改革,創建優質高效服務新品牌
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圍繞決策運行機制提升,以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精神,深化「放管服」改革。上半年成立了重點項目保障專班,對重點產業類項目實行容缺受理,將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土地供後監管與規劃批後監管合併;啟動了電子證照,實現了不動產權證書、不動產登記證明「秒生成」。下一步,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深入推進「多審合一、多證合一、多測合一」改革,實現「跑一次」為上限、「不用跑」為常態。
一是持續推進土地、規劃業務融合、流程再造,研究制定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與國有土地劃撥決定書、土地出讓合同合併新舉措,推動工程建設項目「多測合一」,降低企業成本、壓縮辦理時限、提升服務效能。
二是繼續深化不動產登記「一次辦好」改革,打造手續最簡、環節最少、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雲登記」,為群眾提供更加周到、精細的服務。
三是打造自然資源和規劃CIM平臺,構建「測繪為基、地上地下、多維一體、全域覆蓋」的大數據中心,為自然資源調查監測評價、分析決策、行政審批、監督管理等提供數據支撐,為建設「智慧泉城」、打造「泉城大腦」築牢基底。
最後楊永斌介紹,濟南正深入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全力打造「五個濟南」,加快建設黃河流域中心城市。應當說,濟南已經站上了更高的發展平臺。濟南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將以更堅定的信念、更寬廣的視野、更務實的舉措,在更大範圍內配置資源要素、拓展發展空間,堅決扛起規劃引領和要素保障的使命與責任,為建設「大強美富通」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做出新的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