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館:向中國展示中國?

2020-11-26 三聯生活周刊

大英博物館:向中國展示中國?

2007-01-22 14:19 作者:曾焱 2006年第25期

文物借展、巡展及文化交流是大英博物館「向全世界展示全世界」(Show the world to the world)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你們以前和亞洲的合作似乎主要集中在日本,這兩年和中國有這麼多項目,是否意味著交流重心將轉移?

今年大英博物館和中國展開了全面的文化合作,除了年初在首都博物館的世界文明珍寶展,6月26日大英博物館又和故宮博物院籤訂了一份合作意向書。通過這個協議,兩家博物館承諾在許多方面進行深入的長期合作,包括策展人和文保專家的互訪,交換展覽,以及在學術圖錄編纂、教育計劃、市場營銷和推廣服務方面的相互協助。目前兩家博物館很快將派遣鐘錶專家互訪,故宮繪畫專家也將受邀訪問大英博物館,幫助編纂大英收藏的中國繪畫圖錄。記者6月27日對大英博物館館長尼爾·麥格雷戈(Neil MacGregor)進行了專訪。

三聯生活周刊:文物借展、巡展及文化交流是大英博物館「向全世界展示全世界」(Show the world to the world)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你們以前和亞洲的合作似乎主要集中在日本,這兩年和中國有這麼多項目,是否意味著交流重心將轉移?

麥格雷戈:其實我們和中國的交流一直很多。1996年我們和中國不少博物館建立合作項目,將中國的考古發現帶到倫敦展出,1998年「大英博物館藏古埃及藝術珍品展」到上海展出兩個月,1999年則是西安歷史博物館到倫敦做展覽。現在的變化是我們開始將好展覽帶到中國來,因為這裡的展覽條件改善了,有新建的首都博物館,故宮擴建了新的陳列室,國家博物館和世紀壇也有了更多展示空間。這是可喜的變化,我們會有更多機會合作。

三聯生活周刊:大英博物館一向被認作是在中國之外藏有最多最好中國文物的地方。事實上,某些類別的收藏還要優於中國,例如敦煌畫卷。這麼多中國文物你們用什麼方式來保管?日常展示比例能有多大?

麥格雷戈:大英博物館最重要的藏品都能保證對外公開展示。每一件展品,都以研究作為目的來保管。如果有人對某件藏品提出研究申請要求現場觀摩,都是可以的,這就像每個人都有權利去圖書館看書。不過繪畫是個例外,因為對古代繪畫而言,保管條件非常苛刻,這限制了它的展示。

敦煌那些非常重要的畫卷,觀眾從我們的敦煌網頁(www.thebritishmuseum.net/thesilkroad)上能夠看到,這樣實際上可以更深入研究。我想介紹一下,這是非常特別的一個網站,由全世界眾多藏有敦煌文物的博物館共同創建。它和「全球博物館」概念屬於同一種精神,即找一個能讓全球共同分享藏品的方式。基於同一種精神,我們現在到北京和上海舉辦這些新展覽。

三聯生活周刊:說到「全球博物館」概念,很多文物流失嚴重的國家比如希臘,對此都持有異議,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麥格雷戈:我想分歧的關鍵在於:某一個國家的物品是應該讓全球分享,還是保留在來源地。就是這樣。

三聯生活周刊:大英博物館在北京首都博物館的「世界文明展」和正在上海舉行的「亞述珍品展」很受歡迎,但這是向中國展示全世界。大英博物館是否有計劃向中國展示中國呢,比如將一些中國藏品送回來做巡展?畢竟能夠去倫敦參觀的中國人是極少數,而那麼多中國人將看不到歷史的那一部分。

麥格雷戈:明年3月我們會和故宮合作一個重要的展覽,將很多中國藏品帶回來,展示18世紀中西文化的交流,展示英國怎樣努力學習和理解世界上其他的文化。(該館亞洲部副主任白珍女士(Jane Portal)此時插話說:「故宮裡面有很多英國的東西,英國人也沒有見過。」)大英博物館所有展示的宗旨莫不如此:將這些文化元素集中起來,放在同一個屋簷下即大英博物館內,使得整個世界都能夠思考其共同的歷史,告訴人們全世界各種文化都是相互關聯的,他們不是不同的文化,而是有關係的整體。我們曾經有過這樣的驚喜發現:埃及一個名叫福斯塔特(Fustat)的地方,那裡發現的很多古代物品在中國同樣也有。

三聯生活周刊:資金是博物館進行保存、修復和研究的保證。大英博物館有700萬件藏品等著花錢,你們的人力物力能否保證呢?

麥格雷戈:大英博物館的目標,是讓自己珍藏的東西能為每一個人所用。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是保護,館裡有80~100個專家來確保這項工作,每一種材料的藏品——比如紙質品、紡織品、陶器、瓷器,再比如中國繪畫和漆器,都有不同的專家。大英博物館的工作重心就是保護和研究,供大眾參觀只是很小一部分。至於資金,大部分來自英國政府財政,大概佔70%,其餘30%從贊助、博物館餐廳、紀念品商店的所得收入中獲得。我們也將藏品租借給其他博物館,觀眾參觀是免費的,不屬於籌資渠道。

三聯生活周刊:大英、法國羅浮宮、美國大都會,這是全球最有名的三大博物館。如果請館長先生您來做導遊,會如何介紹它們各自不同的特點呢?

麥格雷戈:(大笑)讓我來說嘛……羅浮宮是以地中海文化為中心的一個博物館,而大英是展示世界文化的博物館。大都會呢,某種程度上它效仿了大英,不過大英仍然全力收藏當代和現代的物件,而大都會沒有。如果還有區別,那就是另兩個博物館將收藏重點放在藝術品,大英博物館則有相當多藏品在展示全球社會的變遷歷史。而且我們是最古老的(1753年),羅浮宮要年輕40歲(1793年)。而且只有我們是免費的。

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又稱國立歷史、考古、藝術及民俗學圖書館和博物館,是全球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最早對公眾開放的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的奠基人是18世紀英國的著名醫生和植物學家漢斯·舒隆爵士(Hans Sloane),他在世界各地搜集了大量藝術品,1753年英國政府根據他的遺囑,以相當於1/4市價的錢收購了其全部7萬件藏品,加上另兩個爵士——羅伯特·科頓和哈利的收藏,成立了大英博物館。1759年博物館正式向全民免費開放。

經過253年各種手段的漫長擴建,大英博物館逐漸構築起龐大的收藏體系,藏品已超過700萬件,歷史、考古、文物保護、博物館學和民族學的研究地位在世界上居於最前列。古埃及藝術品是它最有名的收藏,其數量僅次於埃及博物館。來自於雅典帕特農神廟的命運三女神雕像群、帕特農神廟建築遺蹟令全世界參觀者嚮往。東方文物收藏則包括中國、印度、日本、韓國、波斯及南亞和東南亞等地的藝術品,其中中國藏品中的東晉畫家顧愷之《女史箴圖》、商周青銅器和上世紀初被斯坦因掠往英國的大批敦煌文物也是極其重要的珍品。以上這些重要文物多次引發原屬國的索還爭議,不管從學術上還是道義上,各方爭論至今未有定論。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大英博物館:中國作為一種視角
    全球化視野之下的今天,我們關注中國藝術,海外博物館成為不可被忽略的重中之重。諸多海外博物館大規模、系統化地收藏、研究、展示中國藝術品,也成為中國藝術在世界亮相的重要途徑。近期,雅昌藝術網&藝術頭條推出【海外博物館裡的中國藝術】系列,試圖觀察在東西歷史文化具有巨大差異的背景下,海外博物館如何理解中國藝術?各大博物館在研究與展示中國藝術時的側重與角度有何不同?
  • 大英博物館「重新」講述中國歷史
    【環球時報駐英國特約記者 孫微】大英博物館是西方世界收藏中國歷史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然而如何陳列和呈現這些中國文物將對訪客們的理解產生重大影響。為確保最佳的訪客體驗,大英博物館對「中國館」進行了歷時18個月的修繕和調整。
  • 大英博物館到底藏了多少中國文物?
    至2014年,大英博物館已向公眾開放整整255年。由於收藏與英帝國的徵戰範圍密切相關,東方文物,尤其是中國文物很早就成為大英博物館的收藏重點。餘件高品質中國陶瓷目前,作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約有23000件中國文物棲身於大英博物館中,這也使它成為海外收藏中國文物首屈一指的博物館。
  • 【 大英博物館到底藏了多少中國文物?】
    至2014年,大英博物館已向公眾開放整整255年。從建館之初內科醫生漢斯·斯隆捐贈的七萬一千件私人藏品,發展到如今超過八百萬件館藏珍品,大英博物館已成為全球最負盛名的博物館之一,收納其中的歷史物證跨越兩百多萬年的人類文明,每件藏品都折射出地球文明史上一個燦爛的瞬間。
  • 《秦始皇中國兵馬俑》赴大英博物館展出
    中新社發 黃冬 攝  中新網8月7日電 以兵馬俑為主的數百件殿堂級文物展覽《秦始皇:中國兵馬俑》9月13日將於英國大英博物館展出。今天,兵馬俑的裝箱工作正式開始,同時大英博物館中廳(馬克思曾在此查閱資料)的裝修工作,也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
  • 大英博物館:中國文物的來龍去脈
    作者從藏品捐贈人斯隆爵爺開始,理清了中國藏品的幾次重大來源。斯隆為大英博物館的文物收藏開了一個先河,此後中國文物陸續以饋贈、遺贈、購買、交換等多種方式源源進入大英博物館。帝國有興衰,財富有聚散。正是那些有遠見之士,趁自身財力鼎盛之際,孜孜不倦收集維護,才有如今大英博物館的盛況。
  • 在大英博物館看中國珍寶(圖)
    再往前走,在大英博物館中央大廳內的是大英博物館的閱覽室。大英博物館是免費入場的(除了個別特殊展覽)。大英博物館沒有那些新鮮的花樣來吸引遊人,她用她沉靜的力量向人們暫時著全人類文明的精華。其中非常值得去的展廳:一層西側的幾個展廳,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古希臘和羅馬的展品:大英博物館希臘館和大英博物館埃及館並列大英博物館最精華展區。
  • 大英博物館,「霸佔」多少「中國國寶」?
    現在,正遭受這種「霸道法則」的驅使,尤其跟舉世最大的搶奪受益者——大英博物館,侵略戰爭之後,英國人根本就感覺不到欠下了受害國——中國,多少虐債。英國人由衷地揣著一句話:搶來的寶貝,也是我的。絕不奉還。2006年,聯合國曾公布調查結果顯示,通過戰亂,或者侵略,中國先後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全球總共有47家博物館,大大方方地作了博物收藏者。
  • 大英博物館裡的那些中國頂級文物
    印象中的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上下五千年,相信很多人有著相似的觀念 ,但當你走進大英博物館第33號展廳中國文物廳,你會發現我們的先人是在七千年前就開始創造文明,製造藝術品,目前在中國文物廳以年代劃分展品,從公元前5000年至新中國成立,它所展出的中國文物,跨越了整個中華民族歷史長河,展品從商周的青銅器
  • 大英博物館內的中國文物(圖)
    原標題:大英博物館內的中國文物(圖)   中國西周康侯簋   見習記者 李超然   大英博物館,這座人類文明的寶庫,自成立之初就是世界博物館界的翹楚。現在,在大英博物館中,收藏了800萬件來自不同地區,代表不同文化的珍貴文物。進入大英博物館,就像進入了一條人類歷史的長河,你可以通過館藏的文物追根溯源,一點一滴地了解文明的演變和時代的變遷。
  • 中國留學生怎麼逛大英博物館?
    編者按:赫赫有名的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之前逛大英博物館的時候,經常地會聽見我國遊客在身旁抱怨,覺得大英博物館裡的遊客和展品太多,很多人進館後只會匆匆拍幾張照,逛起來毫無頭緒。赫赫有名的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
  • 大英博物館是世界的博物館
    昨天中午,利用5大博物館館長齊聚故宮博物院,開展「紫禁城對話」的機會,記者見到了英國大英博物館館長麥·葛瑞格先生。利用會後休息的時間,麥·葛瑞格先生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大英博物館會歸還中國文物嗎  採訪從大英博物館說起,很快便切入到與中國相關的話題。
  • 大英博物館中的中國文物 那是中國歷史文化的輝煌
    英國八日遊之十一 讓世人矚目的大英博物館中的中國文物吳午如前十五張照片為大英博物館進門埃及、希臘文物照片我來英國其重點是衝著大英博物館來的,而重點中的重點尤在於親睹在這裡的舉世聞名的中國文物。因為即使到北京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你都不可見到如此眾多,如此豐富,如此令人震撼的中國古代文物。
  • 大英博物館「中國與南亞館」裝修後正式開放
    新華社倫敦12月14日電(記者張代蕾 金晶)大英博物館「中國與南亞館」在歷時一年多的內部裝修後,14日起正式向公眾重新開放。  步入展廳正門,迎面正對一套中國明代龍紋琉璃牆飾,上有精美的黃、藍遊龍穿梭於蓮花之間。這套展品左側為南亞廳,右側是中國廳。
  • 中國印·李嵐清篆刻書法藝術展在倫敦大英博物館閉幕
    人民網倫敦1月15日電 (記者 李文雲)為期兩個多月的「中國印·李嵐清篆刻書法藝術展」15日在英國倫敦大英博物館圓滿閉幕。 本次展覽由中國印·李嵐清篆刻書法藝術展組委會、中國駐英國大使館、大英博物館和中國美術館共同主辦,是繼藝術展在新加坡、俄羅斯、法國、印尼展出後,在海外的又一次大規模集中展出。
  • 大英博物館裡的中國版畫史
    建立於1759年的大英博物館擁有世界上最完整的中國版畫收藏,涵蓋從7世紀晚期至21世紀長達1300年的整個版畫歷史。近日,大英博物館亞洲部研究員史明理在上海博物館帶來講座,介紹了大英博物館所藏的中國版畫,以及版畫在中國不同的文化語境中分別起到的作用。
  • 賞析: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在大英博物館修中國古畫
    邱錦仙(右二)與同事和徒弟一起修復中國古畫,她是30年來在大英博物館修復中國古畫的第一人邱錦仙是上海人。1968年她在17歲時作為知識青年到了她父母的老家插隊,1972年,邱錦仙回到上海,進入上海博物館學習。
  • 10件中國藏品入選《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
    他介紹,倫敦大英博物館、法國羅浮宮、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俄羅斯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是世界5個頂級的博物館,其收藏和展示了多個世界文明的文物遺產,但如大英博物館這樣編輯出《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的唯有大英博物館。從800多萬館藏文物中選出100件文物來講述歷史並非易事。由大英博物館和英國BBC聯合打造的《大英博物館世界簡史》一書在全球極具影響力。
  • 大英博物館中國展廳:25年後再「變臉」
    >騰訊文化:大英博物館是如何建立中國收藏的?當然了,全世界最好的中國文物還是在中國大陸與臺北,但如果要說中國以外的中國文物收藏,大英博物館和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都可以說是最強的。有些博物館收藏了非常精彩的玉器、青銅器或書畫,但我們最注重的不是呈現最精美的文物,而是讓藏品來說故事,所以我們也會展出略為遜色的文物。每個博物館的陳列風格都不同,比如荷蘭國立美術館就是從美學的角度來陳列的。而我們是從歷史的角度來展示文物,希望觀眾能通過這些文物,認識中國的政治、社會、工藝創作等方面的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