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借展、巡展及文化交流是大英博物館「向全世界展示全世界」(Show the world to the world)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你們以前和亞洲的合作似乎主要集中在日本,這兩年和中國有這麼多項目,是否意味著交流重心將轉移?
今年大英博物館和中國展開了全面的文化合作,除了年初在首都博物館的世界文明珍寶展,6月26日大英博物館又和故宮博物院籤訂了一份合作意向書。通過這個協議,兩家博物館承諾在許多方面進行深入的長期合作,包括策展人和文保專家的互訪,交換展覽,以及在學術圖錄編纂、教育計劃、市場營銷和推廣服務方面的相互協助。目前兩家博物館很快將派遣鐘錶專家互訪,故宮繪畫專家也將受邀訪問大英博物館,幫助編纂大英收藏的中國繪畫圖錄。記者6月27日對大英博物館館長尼爾·麥格雷戈(Neil MacGregor)進行了專訪。
三聯生活周刊:文物借展、巡展及文化交流是大英博物館「向全世界展示全世界」(Show the world to the world)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你們以前和亞洲的合作似乎主要集中在日本,這兩年和中國有這麼多項目,是否意味著交流重心將轉移?
麥格雷戈:其實我們和中國的交流一直很多。1996年我們和中國不少博物館建立合作項目,將中國的考古發現帶到倫敦展出,1998年「大英博物館藏古埃及藝術珍品展」到上海展出兩個月,1999年則是西安歷史博物館到倫敦做展覽。現在的變化是我們開始將好展覽帶到中國來,因為這裡的展覽條件改善了,有新建的首都博物館,故宮擴建了新的陳列室,國家博物館和世紀壇也有了更多展示空間。這是可喜的變化,我們會有更多機會合作。
三聯生活周刊:大英博物館一向被認作是在中國之外藏有最多最好中國文物的地方。事實上,某些類別的收藏還要優於中國,例如敦煌畫卷。這麼多中國文物你們用什麼方式來保管?日常展示比例能有多大?
麥格雷戈:大英博物館最重要的藏品都能保證對外公開展示。每一件展品,都以研究作為目的來保管。如果有人對某件藏品提出研究申請要求現場觀摩,都是可以的,這就像每個人都有權利去圖書館看書。不過繪畫是個例外,因為對古代繪畫而言,保管條件非常苛刻,這限制了它的展示。
敦煌那些非常重要的畫卷,觀眾從我們的敦煌網頁(www.thebritishmuseum.net/thesilkroad)上能夠看到,這樣實際上可以更深入研究。我想介紹一下,這是非常特別的一個網站,由全世界眾多藏有敦煌文物的博物館共同創建。它和「全球博物館」概念屬於同一種精神,即找一個能讓全球共同分享藏品的方式。基於同一種精神,我們現在到北京和上海舉辦這些新展覽。
三聯生活周刊:說到「全球博物館」概念,很多文物流失嚴重的國家比如希臘,對此都持有異議,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麥格雷戈:我想分歧的關鍵在於:某一個國家的物品是應該讓全球分享,還是保留在來源地。就是這樣。
三聯生活周刊:大英博物館在北京首都博物館的「世界文明展」和正在上海舉行的「亞述珍品展」很受歡迎,但這是向中國展示全世界。大英博物館是否有計劃向中國展示中國呢,比如將一些中國藏品送回來做巡展?畢竟能夠去倫敦參觀的中國人是極少數,而那麼多中國人將看不到歷史的那一部分。
麥格雷戈:明年3月我們會和故宮合作一個重要的展覽,將很多中國藏品帶回來,展示18世紀中西文化的交流,展示英國怎樣努力學習和理解世界上其他的文化。(該館亞洲部副主任白珍女士(Jane Portal)此時插話說:「故宮裡面有很多英國的東西,英國人也沒有見過。」)大英博物館所有展示的宗旨莫不如此:將這些文化元素集中起來,放在同一個屋簷下即大英博物館內,使得整個世界都能夠思考其共同的歷史,告訴人們全世界各種文化都是相互關聯的,他們不是不同的文化,而是有關係的整體。我們曾經有過這樣的驚喜發現:埃及一個名叫福斯塔特(Fustat)的地方,那裡發現的很多古代物品在中國同樣也有。
三聯生活周刊:資金是博物館進行保存、修復和研究的保證。大英博物館有700萬件藏品等著花錢,你們的人力物力能否保證呢?
麥格雷戈:大英博物館的目標,是讓自己珍藏的東西能為每一個人所用。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是保護,館裡有80~100個專家來確保這項工作,每一種材料的藏品——比如紙質品、紡織品、陶器、瓷器,再比如中國繪畫和漆器,都有不同的專家。大英博物館的工作重心就是保護和研究,供大眾參觀只是很小一部分。至於資金,大部分來自英國政府財政,大概佔70%,其餘30%從贊助、博物館餐廳、紀念品商店的所得收入中獲得。我們也將藏品租借給其他博物館,觀眾參觀是免費的,不屬於籌資渠道。
三聯生活周刊:大英、法國羅浮宮、美國大都會,這是全球最有名的三大博物館。如果請館長先生您來做導遊,會如何介紹它們各自不同的特點呢?
麥格雷戈:(大笑)讓我來說嘛……羅浮宮是以地中海文化為中心的一個博物館,而大英是展示世界文化的博物館。大都會呢,某種程度上它效仿了大英,不過大英仍然全力收藏當代和現代的物件,而大都會沒有。如果還有區別,那就是另兩個博物館將收藏重點放在藝術品,大英博物館則有相當多藏品在展示全球社會的變遷歷史。而且我們是最古老的(1753年),羅浮宮要年輕40歲(1793年)。而且只有我們是免費的。■
大英博物館
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又稱國立歷史、考古、藝術及民俗學圖書館和博物館,是全球最大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最早對公眾開放的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的奠基人是18世紀英國的著名醫生和植物學家漢斯·舒隆爵士(Hans Sloane),他在世界各地搜集了大量藝術品,1753年英國政府根據他的遺囑,以相當於1/4市價的錢收購了其全部7萬件藏品,加上另兩個爵士——羅伯特·科頓和哈利的收藏,成立了大英博物館。1759年博物館正式向全民免費開放。
經過253年各種手段的漫長擴建,大英博物館逐漸構築起龐大的收藏體系,藏品已超過700萬件,歷史、考古、文物保護、博物館學和民族學的研究地位在世界上居於最前列。古埃及藝術品是它最有名的收藏,其數量僅次於埃及博物館。來自於雅典帕特農神廟的命運三女神雕像群、帕特農神廟建築遺蹟令全世界參觀者嚮往。東方文物收藏則包括中國、印度、日本、韓國、波斯及南亞和東南亞等地的藝術品,其中中國藏品中的東晉畫家顧愷之《女史箴圖》、商周青銅器和上世紀初被斯坦因掠往英國的大批敦煌文物也是極其重要的珍品。以上這些重要文物多次引發原屬國的索還爭議,不管從學術上還是道義上,各方爭論至今未有定論。■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