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歌文化高度繁榮,共湧現出了2536位有名有姓詩人,有像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這樣的詩歌才子,也有沈佺期、王建、皇甫冉等默默無聞的詩人,但毫無疑問,他們為唐代詩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唐代浩如煙海的詩歌中,清代的蘅塘退士整理、編著了《唐詩三百首》,這本書,經過反覆篩選,最終選取了三百餘首唐詩,傳誦至今。
今天,我們來看看《唐詩三百首》中語言最生動活潑的是哪一首。
《春怨》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這首詩,語言生動活潑,具有民歌色彩,而且在章法上還有其與眾不同的特點:它通篇詞意聯屬,句句相承,環環相扣,四句詩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達到了 「就一意圓淨成章」的要求。
當然,我們還應當看到它的另一特點是:它雖然通篇只說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卻不是一語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層次重疊,極盡曲析之妙。它總共只有四句詩,卻是每一句都令人產生一個疑問,下一句解答了這個疑問,而又令人產生一個新的疑問,從而達到 「掃處還生」的藝術效果。
我敲打樹枝,趕走樹上的黃鶯,不讓它在樹上亂叫。
它清脆的叫聲,驚醒了我的夢,害得我在夢中不能趕到遼西,與戍守邊關的親人相見。
通過詩詞大意,很清楚的看出這首詩原來採用的是層層倒敘的手法。本是為怕驚夢而不教鶯啼,為不教鶯啼而要把鶯打起,而詩人卻倒過來寫,最後才揭開了謎底,說出了答案。
但是,這最後的答案仍然懸而未決。這裡,還留下了一連串問號,例如:一位閨中少女為什麼做到遼西的夢?她有什麼親人在遼西?此人為什麼離鄉背井,遠去遼西?
這首詩的題目是《春怨》,詩中人到底怨的是什麼?難道怨的只是黃鶯,只怨鶯啼驚破了她的曉夢嗎?這些,不必一一說破,而又可以不言而喻,不妨留待讀者去想像、去思索。這樣,這首小詩就不僅在篇內見曲折,而且還在篇外見深度了。
如果從思想意義去看,它看來只是一首抒寫兒女之情的小詩,卻有深刻的時代內容。它是一首懷念徵人的詩,反映了當時兵役制下廣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當然,關於這首詩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全詩語言還是生動活潑的,只是情感上,懷念親人的意味太濃厚了。
王世貞在《藝苑卮言》中更讚美這首詩的「篇法圓緊,中間增一字不得,著一意不得」。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也說:「一氣蟬聯而下者,以此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