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詩歌中,傳統詩詞是漢語文學文化的精華,詩人常常以「無題」為題作詩篇。無題勝有題,之所以用「無題「作題目,是因為作者不便於或不想直接用題目來顯露詩歌的主旨。這樣的詩,往往寄託著作者難言的隱痛,莫名的情思,苦澀的情懷,執著的追求等。
今天,我們來看看《唐詩三百首》中「無題詩第一」是誰的代表作。
這位詩人大家其實很熟悉,他就是晚唐著名的詩人李商隱。李商隱於晚唐時期將唐詩推向了又一個高峰,杜牧與他齊名,兩人並稱「小李杜」。李商隱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裡排行第十六,故並稱為「三十六體」。而那首「無題詩第一」就是傳唱千古的《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全詩如下: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在唐時,人們崇尚道教,信奉道術。李商隱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陽山學道。其間與玉陽山靈都觀女氏宋華陽相識相戀,但兩人的感情卻不能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內又奔湧著無法抑制的愛情狂瀾,因此他只能以詩記情,並隱其題,從而使詩顯得既朦朧婉曲、又深情無限。李商隱所寫的以《無題》為題的詩篇,大多是抒寫他們兩人之間的戀情詩。此詩即其中最著名、最扎心的一首。
這首詩,以女性的口吻抒寫愛情心理,在悲傷、痛苦之中,寓有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著精神,感情境界深微綿邈,極為豐富。
首聯寫愛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由於受到某種力量的阻隔,一對情人已經難以相會,分離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暮春時節,東風無力,百花紛謝,美好的春光即將逝去,人力對此是無可奈何的,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靈的創痛,也同眼前這隨著春天的流逝而凋殘的花朵一樣。
頷聯中詩人以象徵的手法寫出自己的痴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愛情追求。「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自己對於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幹」比喻自己為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仿佛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思念不止,表現著眷戀之深,但是終其一生都將處於思念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前途是無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將終生以隨。
頸聯從詩人體貼關切的角度推測想像出對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寫出了年輕女子"曉妝對鏡,撫鬢自傷"的形象,從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憂愁。下句直接寫出年輕女子寒夜相思的悲涼情境,深夜沉吟,孤寂無伴,會感覺月光的刺骨清寒。細膩地描寫對方的愁苦,可見詩人對女方的體貼入微,也就更加表現出詩人感情的深摯。
尾聯想像愈具體,思念愈深切,便愈會燃起會面的渴望,這就是其內容。既然會面無望,於是只好請使者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詩已經結束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與追求卻還將繼續下去。
這首詩,從頭至尾都融鑄著痛苦、失望而又纏綿、執著的感情,詩中每一聯都是這種感情狀態的反映,但是各聯的具體意境又彼此有別。它們從不同的方面反覆表現著融貫全詩的複雜感情,同時又以彼此之間的密切銜接而縱向地反映以這種複雜感情為內容的心理過程。這樣的抒情,聯綿往復,細微精深,成功地再現了詩人心底的綿邈深情。
後人評價此作:
清代陸次雲《五朝詩善鳴集》:詩中比意從漢魏樂府中得來,遂為《無題》諸篇之冠。
清代陸昆曾《李義山詩解》:八句中真是千回萬轉。
清代梅成棟《精選七律耐吟集》:鏤心刻骨之詞。千秋情語,無出其右。
清代紀曉嵐《玉溪生詩說》:感遇之作,易為激語。此雲「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不為絕望之詞,固詩人忠厚之旨也。
近代李慶甲《瀛奎律髓匯評》:馮舒:第二句畢世接不出,次聯猶之「彩鳳」、「靈犀」之句,入妙未入神。馮班:妙在首聯。三四亦楊、劉語耳。何義門:「東風無力」,上無明主也。「百花殘」,己且老至也。落句具屈子《遠遊》之思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