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漢字簡化之路是繁是簡,誰說了算?

2020-11-25 人民網

少兒書法大賽(資料圖)

 

港藝人黃秋生在微博上語出驚人:「在中國寫中文正體字居然過半人看不懂,哎,華夏文明在大陸已死。」這是近日他在微博上更新的狀態,他所說的「正體字」即繁體漢字。這條看似不起眼的微博很快引爆了網上的持續論戰,有「挺繁派」的網友說,「漢字簡化後,親不見,愛無心,產不生,厰空空,麵無麥,運無車,導無道,兒無首,飛單翼,湧無力,有雲無雨,開關無門,鄉裡無郎,聖不能聽也不能說,買成鉤刀下有人頭,輪成人下有匕首,進不是越來越佳而往井裡走,可魔仍是魔。」當然,「挺簡派」們也毫不示弱,「簡化後護用手,愛有友,灶生火,顯明明,龜有甲,筆有毛,寶有玉,眾有人,網像形,滅無需水,呼籲有口,號非虎嘯,體制為人也是為本,戰為佔有不宜單人,晝乃日出一尺高,蟲不是越來越多是越少越好,而佛仍為佛,神還為神,信還為信,仁還為仁,善還為善,美還為美,福還為福,喜還為喜。」雙方針鋒相對,口水仗一時吵得不可開交。

其實,只要細數歷史,就會發現關於繁體字和簡化字的紛爭自20世紀以來就從未中斷過。近年來,「國學熱」大潮衝擊又讓現代人開始重新思考繁體字的價值和獨特內涵。早在 2009年的全國兩會上,政協委員潘慶林就曾提議分批廢除簡體字,恢復使用繁體字。他的理由很簡單——簡化漢字太粗糙,違背了漢字的藝術和科學性。當然,更多的「挺繁派」是站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立場。「挺簡派」則一再強調漢字簡化是歷史規律,並非隔斷傳統;簡體字的推行和普及大大降低了社會的文盲率;更有甚者搬出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正本溯源,要想解開雙方的死結,還是有必要從漢字改革說起。

百廢待興中「鑽」出簡化字

簡體字古已有之,但僅限於人們日常生活使用的手頭俗字中,從來沒有獲得過正統地位。簡體字真正登上歷史舞臺還是20世紀的事情。早在清末民初,面對內憂外患,以陸費逵、錢玄同為首的一批激進人士就呼籲廢除漢字,因為漢字筆畫的繁複程度已經阻礙了國民教育的普及和公眾文化水平的提高,乃「亡國滅種」的根源。「對於漢字難識難寫的補救,是刻不容緩了」。蔣介石是簡化漢字的忠實擁護者,他特意頒布過《第一批簡體字表》,試圖在全國強行推廣。可這一石激起千層浪,戴季陶、何健等國民黨內部元老誓死反對,甚至上演下跪請命運動,以捍衛漢字的純潔。地方上的非議之聲也不絕於耳。蔣介石迫於壓力,不得不作罷。就這樣,漢字改革一事在民國年間僅僅曇花一現,而真正長成參天大樹還是1949年之後的事情了。

20世紀50年代,剛剛誕生的新中國百廢待興,漢字改革也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全世界都要通過新民主主義走向社會主義而實現共產主義的,而全人類的語言文字都是要通過統一的民族語走向區域語,進而實現共同的世界語!」史達林的話曾給中國的文字改革指定了方向。在毛澤東「不能脫離實際,割斷歷史」的精神指引下,聲勢浩大的漢字改革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了。當時的語言文字改革主要圍繞三項工作進行:簡化和整理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

1951年,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後改組為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以下簡稱文改會)正式成立。在《文改會和教育部致中共中央的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漢字改革的方向,「漢字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而在實現拼音化以前,必須簡化漢字,以利目前的應用,同時積極進行拼音化的各項準備工作」。很快,文改會公布了《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並廣泛徵求社會意見。有資料顯示,當時參與討論的全國文字學家、各省市學校語文教師以及部隊、工會的文教工作者約有20萬人。在經國務院漢字簡化方案審定委員會審定和全國文字改革會議討論後,正式修正為《漢字簡化方案》提請國務院審核,並於1956年正式實施。整個方案共收錄簡化字515個、簡化偏旁54個,於1956年到1958年分四批推行。1964年,在對《漢字簡化方案》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整後,文改會編印了《簡化字總表》,收錄共計2238個簡化字,作為使用簡化字的規範。

漢字簡化後,筆畫減少,結構清晰,便於識字教學。誠如周恩來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人物》的報告中所說:「方案公布後,兩年來,簡體字已經在報紙、刊物、課本和一般書籍上普遍採用,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大家稱簡便,特別是對初學文字的兒童和成人的確做了一件很大的好事。」又說:「簡體字是要比繁體字好學好寫,因此包括工人、農民、小學生和教師在內的廣大群眾熱烈歡迎簡字,這是很自然的事。」

很多文化界人士也對簡體字表示熱烈歡迎,冰心曾在《光明日報》上發文說:「首先,我是一萬個贊成漢字簡化的,先不必說為了聽報告、寫筆記的方便,這個念頭可以說是在五十幾年以前,我開始學寫我的學名『謝婉瑩』三個字的時候,已經萌動了。」

從簡化字中受益最大的,應該屬佔當時全國80%人口的文盲。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周有光先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說:「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絕大多數是農民……漢字簡化幫助了他們學文化,拼音也幫助他們學文化。我們的農民將要變成現代的農民……21世紀是全球化時代,農民的地位在中國將有很大的改變。」家住江西贛州的肖老先生曾是50年代的掃盲工作的親歷者,1957年之前大隊問他指標完成情況時,他往往會弄虛作假,「簡體字推出來後,掃盲效果確實不錯」。

相關焦點

  • 識繁用簡,不必棄簡從繁 教育部在官網做了公開答覆
    資料圖 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漢字繁簡之爭由來已久,但規範漢字早已經是法定用字。近些年來,隨著國學熱興起,大量古代典籍重新翻印,有些專家學者,再次撿起識讀繁體字的老話題。不可否認,在中國文字發展過程中,繁體字佔據了相當長的時間。由於漢字具有象形和會意的特點,繁體字的字形無疑更豐富,「顏值」也更立體。
  • 近百年來漢字的簡化與規範
    在舊中國,漢字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繁與亂。繁指筆畫繁多,亂指異體雜陳。繁與亂給漢字的學習和使用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影響了教育的普及和文化的發展。為了解決漢字的繁與亂,民國時期已經開始了漢字的簡化和規範,但是取得的成果很有限。新中國建立後,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漢字的簡化和規範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在相當的程度上改變了繁與亂的面貌,形成了新的漢字規範。
  • 繁簡體字之爭,是應該恢復繁體字,還是繼續堅持漢字簡化?
    經歷若干世紀實現的文字簡化來之不易,不能再走回頭路。20世紀五十年代推行漢字簡化簡化從太平天國時期就出現過了,國家在五十年代推行簡體是為了百姓能更容易識別和學習漢字,說白了就是掃盲,這有利於漢字在社會各領域使用中提高效率。解放後的國民識字率低得嚇人,就我知道的長輩,年輕時候沒有幾個識字的。所以,簡化漢字在當時掃盲班來說,還是起到了巨大作用。現在的話,不管是簡化還是復繁都無必要。
  • 繁簡體字之爭,是應該恢復繁體字,還是繼續堅持漢字簡化?
    經歷若干世紀實現的文字簡化來之不易,不能再走回頭路。20世紀五十年代推行漢字簡化,繁體可部分使用,但是不反對使用繁體。簡化從太平天國時期就出現過了,國家在五十年代推行簡體是為了百姓能更容易識別和學習漢字,說白了就是掃盲,這有利於漢字在社會各領域使用中提高效率。
  • 清末民國時期漢字簡化的發展:摸索與開拓
    綜合來看,該時期漢字簡化的發展以不斷摸索與開拓為主基調,並表現出如下特徵。推進模式具有辯證性我們可將該時段漢字簡化的推進過程描述為「螺旋式上升」,即其時學者以「辯證」的思維,在不斷「嘗試—否定—再嘗試」的模式下進行了半個多世紀的探索,逐步確立了「推行簡體字,輔之以拼音」的漢字整理理念。
  • 漢字應用「識繁寫簡」是可取之道
    作者:董宏達8月12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公開對《通用規範漢字表》徵集意見。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長李宇明表示,規範漢字表內有繁體字和簡體字對照表,但是目前還不考慮全面恢復繁體字。
  • "恢復繁體字"激起千層浪 專家:識繁寫簡是必然
    "恢復繁體字"激起千層浪 專家:識繁寫簡是必然 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近日在一份提案中建議專家認為,完全排斥繁體字,將其陌生化、邊緣化並不妥當,但識繁寫簡足夠了。多數網民也認為,這條提案不具備可操作性。由繁趨簡隋代開始古漢語學家許威漢認為,漢字自古就存在繁與簡的矛盾,商代甲骨文,殷、周時期的鐘鼎文也分繁簡不同寫法。從秦代的小篆發展到漢代的隸書,簡化現象尤其顯著。自隋到清,出現了相當數量的簡體字。
  • 恢復繁體字激起千層浪 眾專家:識繁寫簡是必然
    恢復使用繁體字的建議激起千層浪  眾專家:識繁寫簡是必然  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近日在一份提案中建議,全國用10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專家認為,完全排斥繁體字,將其陌生化、邊緣化並不妥當,但識繁寫簡足夠了。
  • 褚靜濤:漢字的簡化與繁化
    國家版圖不斷擴大,各種事務與日俱增,為了使文字更為準確地記錄社會生活,漢字字數不斷增加,新詞層出不窮。東漢許慎編《說文解字》,收字9353個。至清朝初年,《康熙字典》收字47035個。漢字由簡至繁是一個漸進的、自然的過程,不斷累積,推陳出新,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學習、書寫難度隨之增加。
  • 專家:恢復繁體字不可取 建議「識繁用簡」
    中新社北京四月八日電 (記者 應妮)中國社會科學院八日舉辦的第五次國學研究論壇,直面當前是否應該恢復繁體字的社會思潮,諸位專家皆表示恢復繁體字不可取,簡化是漢字演變的主要傾向,並建議以「識繁用簡」作為中文學習原則。
  • 上個世紀2次簡化漢字,為何第二次失敗了?看看二次簡化後的漢字
    在簡體字之前的繁體字,字的筆畫和結構都比現在的簡體字複雜很多,隨後,為了普及文化,我國進行了漢字的簡化工作,讓漢字變得簡單,方便學習和傳播。事實上,我國總共進行了兩次漢字的簡化工作,但是我們現在所使用的漢字其實是大多數都是第一次簡化後的成果,第二次簡化漢字其實是失敗的。為何第二次簡化漢字失敗了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 漢字簡化方法與「述而不作」之說
    一混再混,一繁而數繁,連清代頂尖的文字學家王念孫也感嘆這種現象是「此因一字以訛數字者也」!  將「網」簡化為「網」,「氣」簡化為「氣」,不僅簡省了筆畫,也自有其依據,可見簡化字絕不可以斥之為「不文明」!由此,不妨看看簡化漢字的方法到底有哪些。  簡化漢字多數是類推所得  簡化字主要可以分為個體簡化和類推簡化兩大類。
  • 社科院專家:漢字還有繼續簡化的空間
    漢字簡化是漢字發展的方向在中國,大陸推廣了簡化字,臺灣、香港、澳門等地區還是保留著繁體字。關於漢字需簡化還是保留繁體的爭論,歷來是眾說紛紜的。我認為漢字有簡化的必要,漢字簡化是漢字發展的方向,漢字還有進一步簡化的空間。從漢字的工具性的角度來講,決定它宜簡不宜繁。
  • 說"繁"就"簡"
    繁體字和簡化字,都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復繁棄簡?還是棄繁就簡?亦或兼二有之?首先可以肯定的是,簡化漢字也是有繁體字簡化而來的,並不是獨創的另一種文字,而且簡化字並不是近代以來特別是解放後才有的,從歷史上看,漢字的演變經歷了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從『秦代篆體字』到『漢代隸書』就經歷了一個大的演變過程,唐代的草書和行書也是繁體簡化的一種形式,民國時期也提倡簡化漢字,並推出了《第一批簡體字表》,只是後來反對的呼聲高漲,沒有推行而已。
  • 二簡字 是漢字簡化過程中一段彎路,差點使漢字變得「六親不認」
    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報》發表了《漢字簡化方案》,該方案有515個簡化字和54個簡化偏旁。《漢字簡化方案》的制訂前後經歷五年多的時間才確定,可見當時對這件事的重視和謹慎態度。1964年,又編印成《簡化字總表》,收錄簡化字2236個。這就是目前我們所使用的規範漢字的來源。
  • 棄簡從繁?繁體字不宜也不能重回課堂
    漢字繁簡之爭由來已久,但規範漢字早已經是法定用字。近些年來,隨著國學熱興起,大量古代典籍重新翻印,有些專家學者和文化名人,再次撿起識讀繁體字的老話題。不可否認,在中國文字發展過程中,繁體字佔據了相當長的時間。由於漢字具有象形和會意的特點,繁體字的字形無疑更豐富,「顏值」也更立體。
  • 漢字簡化有必要麼?
    漢字是由象型文字進化而來,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有三四千年的歷史。幾經變化型態各異,有大陸的簡化漢字和臺灣、港澳的繁體字。使用漢語的國家有中國和新加坡。漢字則在馬來西亞、蒙古、印度尼西亞、越南、緬甸、泰國、寮國、朝鮮、韓國、日本、美國西部各州和夏威夷州等國家和地區存在,變異和發音不同。國家要強大,文字也必然強大。英文就是隨著大不列顛的擴張而席捲全球,日本等也是因漢唐強盛而引入漢字。
  • 廢除漢字狂潮真的存在?「二簡字」的失敗,體現出漢字的重要性!
    漢字根據如今的記載,最早出現的形式便是甲骨文,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到如今的楷書,漢字一直在變化,但都是為了讓人更好的使用,積極的改進,對於大家來說必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提出廢除漢字,便有些讓人難以接受,但卻真真正正的發生,並且持續了長達半個世紀。
  • 70年代的漢字二次簡化,雖然失敗,但很多人的姓氏由此改變
    鬥轉星移,滄海桑田,漢字身為記錄和傳播知識文明的載體,勢必隨著幾千年的歷史變遷而得到發展和演變。由結繩記事、倉頡造字,發展到商朝甲骨文,後又經歷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在近代新文化運動和新中國漢字簡化運動推進之下,演變成今日通用的中文簡體。總的來說,漢字的演變之路,雖偶有繁化,但大體上是遵循由繁到簡的規律。
  • 70年代的漢字二次簡化,雖然失敗,但很多人的姓氏由此改變
    鬥轉星移,滄海桑田,漢字身為記錄和傳播知識文明的載體,勢必隨著幾千年的歷史變遷而得到發展和演變。由結繩記事、倉頡造字,發展到商朝甲骨文,後又經歷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在近代新文化運動和新中國漢字簡化運動推進之下,演變成今日通用的中文簡體。總的來說,漢字的演變之路,雖偶有繁化,但大體上是遵循由繁到簡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