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鹽古道 石板路 串起千年繁華

2020-12-19 網易新聞

鹽,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歷史上,自貢為四川及周邊各省百姓源源不斷地提供這種生活必需品,也走出一條四通八達的川鹽古道。

歲月流轉。歷經千年風雨,當年繁華的古道,如今安在?

2014年 4月至 9月,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以及來自全國考古、建築、交通、鹽史等領域的專家,從自貢出發,重走川鹽古道。拂去歷史塵埃,鹽路上的古鹽道、古建築、古城鎮、水運系統遺址等文化遺產一一浮現,令人驚嘆。

專家認為,川鹽古道上的文化遺產數量之多、類型之全、體量之大、裝飾之精美,已初步具備進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潛力。

a

5條古道「風韻猶存」

川鹽古道,主要指從自貢出發,連接川黔、川渝、川鄂、川湘以及川滇的5條道路。古道芳華,即使成百上千年後也依稀可辨當日風採。

9月5日,22名專家出現在自貢牛佛古鎮碼頭。一條兩三米寬的青石板路,串起碼頭和老街。石板光滑,中間磨出坑坑窪窪,這些坑窪,便是川鹽古道上,運鹽馬幫、牛隊和轉鹽工人日復一日踩出來的印跡。

牛佛古鎮保留的石板路,只是鹽運古道很短的一部分。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副研究館員、鹽史專家程龍剛說:「自貢井鹽發端於東漢時期,晉代初具規模,宋代聞名於世,清鹹豐、同治年間(1851—1874年)步入鼎盛,抗戰時期走向輝煌。據不完全統計,在八年抗戰中,自貢生產的食鹽達190多萬噸,供給華中、西北和西南約佔全國三分之一的人口食用。」

鹽史館研究人員今年4月開始對古道的尋訪。在程龍剛看來,鹽運古道部分被公路覆蓋,但路徑依然清晰。這些鹽運古道,幾乎清一色石板鋪就。四川敘永和貴州交界的雪山關,是由川入黔的必經之路。在這裡現存的幾公裡古道上,深深的馬蹄印、打杵印,非常多。程龍剛說,「當年,官府曾在雪山關設卡徵收鹽稅和土特產稅。」人背馬馱的運鹽隊伍,到此必須停留。鹽負在背,背夫不能卸下休息,只能用打杵(即拐扒子)拄地站立。日復一日,便在堅硬的石頭上生生戳出了石窩。

川鹽入鄂、湘必經重慶長江南岸的西沱古鎮,當年鹽運的雲梯街長達5華裡,從江邊層層遞升。據說,如今的雲梯街,也就是當年那些客棧老闆們為了招攬生意,沿著鹽路一路修建的。而雲南鹽津縣,不少人的口音與自貢相似留下了鹽道文化遷移的「鹽證」。

更多的鹽道,散落在荒郊野外和崇山峻岭,廢棄之後,雜草叢生。為了辨別一條普通的石板路是否為古鹽道,研究人員採用了嚴謹的田野調查方法。川鹽入黔古鹽道上,連接四川古藺和貴州清池古鎮的「老大路」完全被荒草覆蓋,在當地文管部門的帶領下,研究人員扒開雜草,居然一口氣找到8座清朝同治、光緒年間的修路石碑。這些石碑記載了當年此路如何艱險、過往商旅最終集資修路後鹽道的繁榮景象。

b

因鹽而興,古鎮繁華

川鹽古道值得書寫之處,並非只有散落的石板路。那些沿鹽運陸路、水路而興的碼頭、古街、古鎮、祠堂、廟宇、會館以及牌坊,見證著因鹽而興的繁華,也是值得珍惜的文化遺產。

自貢鹽運古道第一灘,是距離自貢城區不遠處的艾葉灘,這裡不少石頭上有碗口大的洞眼,這些便是當年縴夫或船工用來拴船的地方。

艾葉灘,是貢井食鹽的集中生產區之一。一座跨河的石拱橋平康橋,串起南岸大碼頭和鹽場。當時,艾葉灘的橫街非常繁盛。「據說,在當年熱鬧的橫街上,鹽商和鹽工們丟棄的花生殼多得可以沒過腳踝。」程龍剛說,「太平天國時期,海鹽運到湖南、湖北的交通被阻斷,清廷允許川鹽濟楚,於是自流井的食鹽傾瀉而下。每年,從兩湖地區運回的白銀就達六七百萬兩。因此,自流井又有『銀窩窩』之稱。」

行走在自貢有千年鹽運第一鎮之稱的仙市古鎮,鹽運碼頭、古街、祠堂、廟宇和街頭牌坊無不保存完好。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研究人員鄧軍說,仙市古鎮是自貢井鹽外運的第一個水碼頭。當年此處的釜溪河灘多水淺,流急河窄。運鹽船行經此處,必須請搬工從船上卸下貨物,再人工挑到下一個可以行船之處,然後再請縴夫把空船拉過去。船工等候時要打尖歇腳,在此謀生的搬工也要吃飯住店,古鎮應運而生。

鹽道上的古鎮當年如何風光,還可以從牛佛古鎮流傳的民謠裡一窺究竟:「九街十八巷,中間一個鴨兒凼;五省八廟七柵,河北老街隔河望。」程龍剛說,這首民謠充分說明,清中葉因鹽運的興盛牛佛鎮已經建成了繁複的城鎮格局。而一首「搬不空的牛兒渡,塞不滿的大山鋪」,則一展當年牛佛鎮鹽運的繁盛景象。

自貢鹽業的興旺,也催生了大量富有的鹽商。他們在自貢及鹽道上的城鎮出手闊綽修建會館和住宅,留下了大量精美的建築。程龍剛說,僅自貢牛佛鎮,如今就保留了萬壽宮、禹王宮等6處會館及祠堂。

c

鹽業遺產亟待保護整理

令人遺憾的是,這些與鹽有關的文化遺產,尚未能得到及時的保護和整理。川鹽古道上的明珠,還需要精心的擦拭才能再綻光彩。

在這次重走川鹽古道的考古調查中,各界專家對千年鹽都保留的文化遺產,讚不絕口。然而與這條文化線路有關的一些基本信息,很多仍處於缺失狀態。

「如今現存的川鹽古道大概還有多少公裡?川鹽古道上現存多少古鎮?古道上一共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遺產?說實話,我現在都答不出。至少還需要幾個月,我們才能從這次全面考察資料中整理出來。」程龍剛歉疚表示。不過,正是專家們的一個個問題,以及考察時他們頻現的驚喜,更讓人意識到整理鹽史遺產的重要。

考察組來到自貢現存井架最高的金流井。當專家們看到45米高的井架巍然聳立,無不嘖嘖稱讚。當年,勤勞智慧的先民正是用一根根木頭綁在一起製成井架,向地底索要了源源不斷的製鹽滷水和天然氣。如今,這些井架只保留了18座。有專家稱其為「東方的艾菲爾鐵塔」,自貢也在燊海井等處保留了井架、天車以及古法製鹽等展示項目,但名號暫時還沒叫響。

不少與鹽有關的古建築,也尚未納入足夠級別的保護。

至於自貢究竟從何時進行井鹽開採?文獻記載自貢大公井初鑿於北周武帝時期,但迄今從未有過考古佐證。此次考古調查對大公井遺址剖面進行了局部清理,發現若干層含有豐富灰燼,並且在遺址最下層發現了可能是南朝晚期到唐代的青瓷片,這與史載的大公井開鑿時代相近,為探索大公井遺址的始建年代提供了重要線索。至於大公井遺址附近是否存在鹽井群?這仍將有待後期的考古來發現。

程龍剛透露,這次考古調查之後,包括王仁湘、王子今、高大倫等知名專家認為:散布在鹽道周邊的文物建築數量之多、裝飾之精美、聚集程度及保存完好在四川甚至全國都十分罕見。但不少遺產在古鎮的打造中,已遭到破壞,有的則年久失修,急需有效保護。專家們提出建議:用文化線路的視野聯合四川、貴州、雲南、湖北、湖南及重慶,將川鹽古道打捆申報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推動跨區域的線性文化遺產的有效保護。從目前來看,這些鹽史遺產,已經初步具備了進入世遺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潛力。

編後

茶馬古道很熟,川鹽古道很陌生。其實它們都是古代交通運輸要道,只是因為歲月變遷,逐漸隱沒在今人的視線中。

這一次,相關方面希望川鹽古道奔著世遺預備名單去,「志向」不可謂不大。道路是人類重要文化遺產,道路及其沿途設施往往凝結了人類的智慧與文化景觀。入選「世遺」的道路可謂寥寥,大名鼎鼎的絲綢之路也是經歷了多年的準備,聯合中亞各國一起,才在今年獲此殊榮。

我認為,奔著這樣大的目標去,保護好古道是第一位。這一次專家重走川鹽古道,為我們帶回了第一手的信息,讓我們了解了這條古道的重要與樣貌,但接下來如何保護與開發,尚無具體方案。其實,我們可以學習各國保護古道的法子,譬如日本是如何保護熊野古道的,並和相關省市攜手,共同把這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守護好。

本報記者 吳曉鈴/文 肖雨楊/圖

作者:吳曉鈴 肖雨楊 圖

本文來源:四川在線-四川日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四川省政協委員:川鹽古道亟需搶救性保護(圖)
    省政協委員、自貢市歌舞曲藝演藝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 鍾麗  媲美茶馬古道的川鹽古道正在消失,省政協委員呼籲保護  自貢有著「千年鹽都」的美譽,鹽對於自貢來說,是一張遞向世界的名片川鹽古道,是源於四川產鹽區,由多條陸路和水路組成,是一條可與茶馬古道、南方絲綢之路媲美的重要文化線路。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條運鹽古道正在逐漸消失。  省政協委員、自貢市歌舞曲藝演藝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鍾麗作為自貢文藝界的代表,不忍眼看這個重要的文化遺產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於是她通過省「兩會」發聲,川鹽古道亟需搶救性保護,希望川鹽古道能申報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川鹽古道荊棘路:四川井鹽如何外運
    且不說南宋時「大昌鹽船出巫峽」的遙遠歷史,近代以來兩次「川鹽濟楚」(太平天國與抗日戰爭時期),川鹽古道都對中國的命運走向產生過不可估量的影響。川鹽入鄂之路,有「四橫一縱」之說,「四橫」即長江線、漢水線、清江線(鄂西南)和酉水線(川鄂湘交界),「一縱」即由萬縣、奉節等長江鹽運碼頭出發,經陸路翻越大山到湖北恩施,再到湖南鳳凰等地。
  • 新春暢遊古驛道之六:饒平古驛道,千年歲月裡的鹽糧古道
    在粵東不高的群山之中,掩藏著一條神秘而古老的商道,千百年來,粵東先民們的生命與之息息相關,鹽、糧食在其中來往穿梭,成為當地人的生命線。可見其歷史性及重要性,堪比西北的茶馬古道。對於其功能,可比粵東的「鹽糧古道」。
  • 川鹽古道荊棘路:歷史上四川井鹽如何外運
    且不說南宋時「大昌鹽船出巫峽」的遙遠歷史,近代以來兩次「川鹽濟楚」(太平天國與抗日戰爭時期),川鹽古道都對中國的命運走向產生過不可估量的影響。川鹽入鄂之路,有「四橫一縱」之說,「四橫」即長江線、漢水線、清江線(鄂西南)和酉水線(川鄂湘交界),「一縱」即由萬縣、奉節等長江鹽運碼頭出發,經陸路翻越大山到湖北恩施,再到湖南鳳凰等地。
  • 南山發現「鹽茶古道」 馬幫叮噹縱貫川黔(圖)
    古道的石板路 「我愛南岸」供圖  華龍網訊 說起古代西南地區的重要交通要道,大部分人第一個就會想起著名的「茶馬古道」。但實際上,重慶往東的重重大山裡,還有一條不遜色於茶馬古道的交通要道,那就是川黔鹽茶古道。近日,幾名資深地理愛好者在南山老廠附近發現了古道的遺蹟,沿著遺蹟行進,探尋出了這條古代交通要道的原貌。  老廠古道到底通哪裡?  「南岸老廠,隱藏著一條幾百年歷史的川黔鹽茶古道。這是古代重慶乃至整個四川的對外交通要道,重要性可堪比『茶馬古道』。
  • 黑井,千年鹽都的復興之路,從找回古鹽精神做起
    黑井,千年鹽都的復興之路,從找回古鹽精神做起 在祿豐縣西北92公裡的龍川江畔
  • 自貢鹽運古道考古調查團已啟動 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作準備
    四川在線消息(四川在線記者 鄭其)自貢有著千年鹽都之稱,這裡自古便是鹽業發達,一袋袋鹽從這裡生產出來且運往全國各地。那麼,古鹽道是怎樣的一個路線分布呢?
  • 成渝文旅新地標·鹽道遺珠① 艾葉古鎮:鹽運古道第一灘
    成渝文旅新地標·鹽道遺珠①【編者按】運鹽古道,是一條可與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媲美的重要戰略性物資通道、廣義的運鹽古道,是指連接川黔、川渝、川鄂、川湘以及川滇的道路。如果說,自貢是川鹽古道的恢弘起點,那麼,位於自貢市貢井區的艾葉古鎮就是「鹽運古道第一灘」。古鹽道水路、陸路大驛站艾葉鎮地處自貢市西部,位於貢井區艾葉鎮李家橋。鎮子地處自貢鹽場最西端,自古以來就是水、陸路鹽運的樞紐和要津。
  • 高清:千年「荔枝古道」有望申遺 傳唐玄宗為楊貴妃建
    高清:千年「荔枝古道」有望申遺 傳唐玄宗為楊貴妃建 來源:四川新聞網  2014年07月29日08:23 作為由川入陝的通商大道,荔枝古道在萬源境內的路程最長,古道保存最好,沿途遺蹟最多。申遺專家一行在萬源市文廣局、住建局、文聯、旅遊局等相關人員陪同下,穿越崇山峻岭,沿著長長的荔枝古道石板路,先後考察調研了最具荔枝古道文化代表的曾家鄉覃家壩村古橋、覃步元夫婦墓、潘家壩上營墓葬群和覃大仙住宅,河口鎮永安橋,秦河鄉五村九社的花墳、蒲延芳五世同堂的老宅和「一品當朝」衙門遺蹟。
  • 到廣州必看的千年古道遺址,千年古道留給我們的迷
    來到廣州,一定要看一看千年古道遺址,到了北京路,就可以看到一處被玻璃罩住的一條深坑,裡面分不同深淺層次,展現不同年代的道路,很有意思。北京路地處廣州市中心,是歷史上最早建立廣州城的位置之所在。據史載:北京路是唐代至民國年間廣州城的中軸線。
  • 通天觀古道被定為重點文保單位 系明清鹽茶商道
    記者昨日獲悉,達州萬源市石塘鄉「川陝鹽茶古道」通天觀古道被確定為達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了解,萬源市文物管理所日前在石塘鄉長田壩村紅店子古石橋旁豎立達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砂石碑,碑的正面上書:達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天觀古道」。這標誌著「川陝鹽茶古道」通天觀古道正式被納入文物保護範圍。
  • 茶路無盡,清以後川滇藏綿延千年的茶馬古道的興與衰
    文成公主和親吐蕃之後,吐蕃與大唐關係緩和,在此基礎上,大唐與吐蕃在經濟、文化、商貿等領域互通有無,展開並奠定了延續千年的茶馬互市,一條源起四川、雲南的茶馬古道貫穿了唐以後的各個朝代,直至清代,茶馬互市名存實亡,茶馬古道達到了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
  • 千年蜀道話秦嶺,八條古道通川陝
    天梯石棧、金牛古道、川陝公路、寶成鐵路、廣陝高速、西成高鐵……隨著歷史變革,曾經天塹變通途,三千年滄桑蜀道,越走越寬,越走越快,一次又一次驚豔寰宇~>然而,在現代化交通不斷發展的今天,那些逐漸被遺忘關於秦嶺古道的故事,
  • 陝西寶雞這個村曾為繁華古城 兩大古道交匯在此 與古寺隔江而望
    陝西寶雞這個村曾為繁華古城 兩大古道交匯在此 與千年古寺隔江而望寶雞鳳縣這個村 有古寺古村古道 前身為縣城鳳縣是陝西寶雞一個非常古老而美麗的地方。原先,如果不是有意到此深入行進或是事先細細在消災寺深入了解過當地的歷史和文化,很難想像所踏之地,曾是一座繁華的古城。直到現在,為了發展旅遊,鳳州村有了可以輕易看得見的名字鳳州古城,這樣,再到這裡或是去到江對面知曉它的「前身」。原來,有些「風景」需要有心人。鳳州作為「城」,早先是鳳縣縣城所在,而非現在的雙石鋪。
  • 天堂山辦事處鹽茶古道、千年飄拂、雲海紅霞……這處仙境,你還不去...
    千年古人,風雲激蕩, 千年飄拂, 悠悠古道, 萬裡雲天。
  • 茅臺酒問世和幾經滄桑,與川鹽入黔有著深厚淵緣
    川鹽入黔是貴州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川鹽古道是沿線經濟發展的生命線。這條生命線是與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媲美的重要戰略性物資運輸通道。聞名世界的貴州茅臺酒的問世和幾經滄桑,與川鹽入黔有著深厚的淵緣。
  • 鹽運考古調查專家認為自貢井鹽遺址及鹽運古道具備申遺潛力
    本報訊 (陳莉媛 記者 楊國慶)經過一周的自貢鹽運古道考古調查後,專家們認為自貢鹽業的珍貴文化遺產使自貢井鹽遺址及鹽運古道初步具備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潛力。這是9月9日記者從自貢鹽運古道考古調查媒體通氣會上獲悉的。
  • 「萬裡長江第一街」:千年西沱雲梯街
    這是古代「川鹽銷楚」千裡鹽道的起點,川鹽通過西沱轉運去湖北利川、恩施等地,人來人往,川流不息的力夫、客商,把古鎮吆喝得人氣興旺。我上世紀80年代到西沱,每逢2、5、8雲梯街趕集,熙熙攘攘、三教九流,熱鬧繁華。那時西沱古鎮的「西沱小麯酒」很有名氣,滿街的茶館、酒樓、飯店、小吃攤,美酒飄香。
  • 悠悠古道不了情
    2021年伊始,當我再次以尋找歷史文化的名義重走興化古驛道,穿越辜嶺(今古寨嶺),去尋找丟失在歷史深處的古道長嶺,去叩問這條千年古驛道深邃、悠長、壯美的前世,去回憶那一段段美麗的往事。一、一條古驛道,一段興化史魯迅說過,世間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五星村雞鳴三縣,分別是莆田、永泰、仙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