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鹽古道荊棘路:四川井鹽如何外運

2020-12-10 三秦網

作者:譚洪安

灩澦如樸瞿塘深,魚腹陣圖江水心。大昌鹽船出巫峽,十日溯流無信音。

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範成大卸下四川制置使(執掌軍政的地方高官)一職,乘船順長江東下,輾轉回老家蘇州休養。瞿塘峽口的灩澦堆,魚腹浦上的八陣圖,沿途所見風物名勝,讓這位詩人興致勃發。更重要的是,他告訴我們,至少840年前,運送川鹽之船已在三峽航道上來往穿梭了。

千百年來,長江及其眾多支流,都是川鹽尤其是自貢井鹽外運的重要水路通道。當然,它並非唯一的通道。

絲鹽茶馬銅 路通財也通

通常所說的「川鹽古道」,源頭起於四川(包括今重慶)東部及南部產鹽區,跨越川、鄂、湘、黔、滇各省,幾乎貫穿整個中國中部與西南腹地,它不僅僅是一條運鹽之路,而是數千年間逐步成型的龐大綜合運輸網絡。

比如川鹽入鄂。且不說南宋時「大昌鹽船出巫峽」的遙遠歷史,近代以來兩次「川鹽濟楚」(太平天國與抗日戰爭時期),川鹽古道都對中國的命運走向產生過不可估量的影響。川鹽入鄂之路,有「四橫一縱」之說,「四橫」即長江線、漢水線、清江線(鄂西南)和酉水線(川鄂湘交界),「一縱」即由萬縣、奉節等長江鹽運碼頭出發,經陸路翻越大山到湖北恩施,再到湖南鳳凰等地。

自貢鹽場(含富順)之鹽,因地利之便,主要由長江線、清江線入鄂,又以長江線最為重要。自貢井鹽在流經境內的榮溪河裝船後,順沱江進入長江,經重慶、萬縣,過三峽,東抵宜昌、武漢等鹽運碼頭。

眾所周知,長江下遊是淮鹽銷區,上遊是川鹽銷區,中遊自宜昌到洞庭湖流域,則是川鹽、淮鹽爭奪的市場。有意思的是,國運昌盛之時,中央政府一般採取壓制川鹽、鼓勵淮鹽的政策,國運衰敗之際,長江上遊因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中央政府又靠川鹽救國,鼓勵川鹽外運,故有「國衰則川鹽興,國興則川鹽衰」的怪現象。自貢鹽業得以憑藉兩次「川鹽濟楚」之機極大繁榮,很大程度上是由長江中下遊航道不同時期運輸能力的變化所決定的。

又如川鹽入滇。川鹽大量輸入雲南的時間,晚於其他地區,原因之一是直到元代以後,雲南才全面納入中央政府的行政管轄範圍,與內地連為一體。明清兩代到民國時期,自貢富榮鹽場及樂山犍為鹽場、鹽源黑白鹽井(屬今涼山自治州)、芒康縣沙鹽井等所產川鹽,主要銷往靠近這些產鹽區的滇東北、西北地區。

在清代,以富榮鹽場及犍為鹽場為中心的川滇古鹽道「東部商道」,與史上有名的「滇銅京運」所走的川滇路段大多相合。富榮之鹽取道沱江南下,輾轉經瀘州,入永寧河運至雲貴川交界的永寧口岸(今敘永)儲存,而雲南東川(今屬昆明)所產之銅,大多由馬幫載至永寧換舟,運銅之馬回空之時,順道馱鹽回東川、昭通等地。

川鹽入滇古鹽道,與南方絲綢之路、川滇藏茶馬古道以及東川滇銅古道多有重合,絲、鹽、茶、馬、銅在同一古道上交替穿行,可謂蔚為奇觀。

川鹽能濟楚 湖廣填四川

如前所述,長江水道不僅是川鹽入鄂,也是整個川鹽外運的主要水路通道,四川周邊各省鹽運集散,幾乎都依靠長江支流。如湖北依靠清江、酉水、漢水,貴州依靠烏江、赤水、綦江、永寧河和芙蓉江,湖南依靠酉水經阮江,再進入洞庭湖流域。

長江幹支流之外,各縣區之間又密布石板道,亦是川鹽運輸的重要補充,古稱「五尺道」「三尺道」「騾馬道」,僅從名稱便可以想像其崎嶇艱險情狀。不過,也有「官鹽大道」「閏鹽大道」之類較為寬闊的鹽路。這些古道以自貢鹽場等產鹽市鎮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穿越山林水澗,食鹽多以人力背負,無論山高路遠,凡有人煙之處,即使路不通達,必有背夫運鹽到達。

除了兩度「川鹽濟楚」,挽救國家於危亡之外,數百年來,在一些重大歷史事件中,川鹽古道也曾經扮演重要角色。

如清康熙十年到乾隆四十一年,歷時105年的「湖廣填四川」大移民行動中,蜿蜒於巴蜀群山間的川鹽古道,成為當時最重要的移民通道,沿途新增了許多具有移民特徵的居民聚落。

到了太平天國時期,實行第一次「川鹽濟楚」,這些古鹽道上的居民聚落得到極大發展,今天我們能看到的許多巴蜀古鎮,大都是這一時期成型。八年抗戰期間,實行第二次「川鹽濟楚」,重慶國民政府將一些古鹽道改造為戰備公路,為運送軍事物資,抵禦日寇進犯做出了貢獻。同時,自貢、富順、犍為、仙市等因鹽而興的新城鎮,也獲得了可遇不可求的經濟騰飛良機。

川、滇、黔交匯地區的川滇古鹽道沿線,水資源異常豐富,是長江水系的重要源頭。這一帶因歷史上開發較晚,經濟上閉塞落後,但藉助於自貢、富順、犍為等鹽場鹽業經濟的繁榮的拉動,古鹽道上也陸續出現了許多具有典型商業特徵的鹽業古鎮。它們以川南鹽產地為中心,以岷江、沱江、金沙江、橫江、南廣河、赤水、習水等鹽運河道為依託,形成一個龐大的鹽運網絡。各個古鎮看似分散孤立,其實都是鹽運商業網絡上的重要節點,彼此有著明顯的共性和傳承關係。

九宮十八廟 聚天下行幫

川鹽古道入鄂、入滇、入黔、入湘,與沿線各個水陸運鹽口岸連結起來,構成龐大的川鹽運輸網絡,而活躍於鹽道和商鎮上的,是來自五湖四海的鹽商和鹽工。

據專家考證,川鹽運商的籍貫,以陝西、湖北、福建、廣東、貴州為多,這從川鹽從古道沿途市鎮各種商人會館的數量可以大體看出端倪來。

一個鹽場和運鹽口岸,或是重要工業基地,或是經濟集聚中心,或兩者兼而有之,必然吸引大量移民湧入,形成許多地域和行業幫派組織,他們要興建各種祠堂、會館,作為聚會場所。如自貢鹽場及今重慶境內的雲安、大寧、西沱等鹽業古鎮上,分別建有炎帝宮、萬壽宮、禹王宮、火神廟、王爺廟等各類建築。

以地域論,萬壽宮是江西商人所建,天上宮是福建商人所建,南華宮是廣東商人所建,帝王宮是湖北黃州商人所建,西秦會館、三元宮則是山西和陝西商人所建。各地信奉的神靈,也隨著移民們「遷」到鹽場、鹽鎮周邊定居,如山西幫奉關羽為神,修建了關帝廟,湖北幫因家鄉多水患,修建了禹王宮。

清乾隆元年(1736年)由自流井陝西籍商人捐資興建的西秦會館,又稱關帝廟、陝西廟,佔地近5畝,歷時十六年才竣工。會館建築設計精巧、結構繁複,雕刻裝飾十分華麗,保留至今,成為自貢鹽業歷史博物館館址。

以行業論,鹽工建鹽神廟、獵神廟(源自獵人追白兔發現鹽井的傳說),燒鹽的火工建火神廟、炎帝廟,鐵匠建老君廟,運鹽船主和船夫建王爺廟,等等。以至於許多川鹽古鎮和鹽運口岸上,歷來都有「九宮十八廟」「十宮八廟」之類說法。

在數以百十計的川鹽古鎮中,又以富順鹽場、富榮鹽場所在的自流井、貢井地區,近代以來最為繁盛。自清乾嘉年間(1736~1820年)以來,流經榮縣和自流井,穿富順入沱江的榮溪河,成為鹽、煤、竹木的主要運道。江河之上,千船競發,晝夜兼程,鼎盛之時,僅食鹽每年就有上百萬擔通過這條水路運往各省口岸。據《富順縣誌》記載,榮溪河上的鄧井關「鹽舟出關再次查驗,夾岸列肆,帆檣如發。」其盛況可以想見。

至於清代以來,活躍於自貢一帶的大批鹽商,又有哪些激動人心的商業故事,咱們下回再說。

感謝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研究館員宋良曦副館長程龍剛提供的支持。文中部分素材來自2014年10月自貢舉行的「川鹽古道與區域發展學術研討會」。

相關焦點

  • 川鹽古道荊棘路:歷史上四川井鹽如何外運
    更重要的是,他告訴我們,至少840年前,運送川鹽之船已在三峽航道上來往穿梭了。千百年來,長江及其眾多支流,都是川鹽尤其是自貢井鹽外運的重要水路通道。當然,它並非唯一的通道。絲鹽茶馬銅 路通財也通通常所說的「川鹽古道」,源頭起於四川(包括今重慶)東部及南部產鹽區,跨越川、鄂、湘、黔、滇各省,幾乎貫穿整個中國中部與西南腹地,它不僅僅是一條運鹽之路,而是數千年間逐步成型的龐大綜合運輸網絡。比如川鹽入鄂。
  • 川鹽古道 石板路 串起千年繁華
    鹽,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歷史上,自貢為四川及周邊各省百姓源源不斷地提供這種生活必需品,也走出一條四通八達的川鹽古道。歲月流轉。歷經千年風雨,當年繁華的古道,如今安在?
  • 鹽運考古調查專家認為自貢井鹽遺址及鹽運古道具備申遺潛力
    本報訊 (陳莉媛 記者 楊國慶)經過一周的自貢鹽運古道考古調查後,專家們認為自貢鹽業的珍貴文化遺產使自貢井鹽遺址及鹽運古道初步具備成為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潛力。這是9月9日記者從自貢鹽運古道考古調查媒體通氣會上獲悉的。
  • 自貢井鹽發端於東漢時期 宋代時聞名於世
    鹽,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歷史上,自貢為四川及周邊各省百姓源源不斷地提供這種生活必需品,也走出一條四通八達的川鹽古道。  歲月流轉。歷經千年風雨,當年繁華的古道,如今安在?  2014年 4月至 9月,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以及來自全國考古、建築、交通、鹽史等領域的專家,從自貢出發,重走川鹽古道。
  • 巴鹽古道探索:沿溪鹽道文化索探(原創首發)
    儘管宋代以前的忠縣鹽井資源和產量在史料上並沒有詳實的記載,但據清《四川通志》卷十四之《鹽法》介紹,"宋朝之制,夔州路有永安監忠州五井、達州三井、萬州五井、黔州四井、開州一井、雲安軍雲安監一井、大寧監一井。……聽往旁境販賣,唯不得出川峽。"由此可見,宋朝時忠縣鹽井數量有五口,位居川東夔州路(路治在今奉節縣)諸州縣中前列,與萬州並列第一。
  • 自貢鹽運古道考古調查團已啟動 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作準備
    此前,由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組織的考古、古建、鹽業史等方面專家組成的自貢鹽運古道考古調查已正式展開。今(4)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相關專家表示,此次將對川鹽古道展開考古綜合調查,並為爭取將自貢古鹽道申報世界文化遺產作相關準備。據史料記載,早在東漢時期,自貢地區便已開始生產井鹽,其中最為著名的鹽井有富世 井和大公井。北周武帝時期,富世井為富世縣,明代易名為富順縣。
  • 陳橋 ‖ 四川歷史上的富順井鹽
    北宋乾德四年 (966)升富義縣為州級「鹽監」,稱富義監,隸於梓州(潼川)府路。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因避太宗趙光義諱,富義監改為富順監,富順之名由此開 始;北宋治平元年(1064)置富順縣主管鹽政稅課;北宋熙寧元年(1068)廢縣存監。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富順監為富順安撫使司;至元二十年(1283),升富順安撫使司為富順州,隸於四川行中書省敘南等處蠻夷宣撫使司敘州路。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陳橋 ‖ 四川歷史上的富順井鹽
    北宋乾德四年(966)升富義縣為州級「鹽監」,稱富義監,隸於梓州(潼川)府路。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因避太宗趙光義諱,富義監改為富順監,富順之名由此開 始;北宋治平元年(1064)置富順縣主管鹽政稅課;北宋熙寧元年(1068)廢縣存監。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富順監為富順安撫使司;至元二十年(1283),升富順安撫使司為富順州,隸於四川行中書省敘南等處蠻夷宣撫使司敘州路。
  • 【方志四川•歷史文化】陳橋‖四川歷史上的富順井鹽
    北宋乾德四年(966)升富義縣為州級「鹽監」,稱富義監,隸於梓州(潼川)府路。北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因避太宗趙光義諱,富義監改為富順監,富順之名由此開 始;北宋治平元年(1064)置富順縣主管鹽政稅課;北宋熙寧元年(1068)廢縣存監。元至元十二年(1275),改富順監為富順安撫使司;至元二十年(1283),升富順安撫使司為富順州,隸於四川行中書省敘南等處蠻夷宣撫使司敘州路。
  • 川南:一粒井鹽的滋味傳奇
    於是乎,富順井鹽在國難中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這就是第二次「川鹽濟楚」。第二次「川鹽濟楚」給富順井鹽帶來的發展甚至超過了第一次。原因在於,這一次需要食用川鹽的民眾比第一次更多,行銷區域更廣。另外,此時的生產技術也較19世紀有了較大改進。
  • 自貢鹽運古道考古啟動 為申遺做準備(組圖)
    圖為運鹽古道  四川新聞網自貢9月1日訊(記者 劉瑞)自貢,曾是一座遍地鹽井的城市,素以盛產井鹽聞名遐邇為深入挖掘鹽文化的根,更加有效地保護與利用鹽運古道上的文化遺產,自貢市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局(自貢市文物管理局)聯合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將於9月1日至9月10日,組織考古學、古建築、交通史、鹽業史方面的國內專家,開展自貢鹽運古道綜合調查。
  • 四川省政協委員:川鹽古道亟需搶救性保護(圖)
    川鹽古道,是源於四川產鹽區,由多條陸路和水路組成,是一條可與茶馬古道、南方絲綢之路媲美的重要文化線路。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這條運鹽古道正在逐漸消失。  省政協委員、自貢市歌舞曲藝演藝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鍾麗作為自貢文藝界的代表,不忍眼看這個重要的文化遺產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於是她通過省「兩會」發聲,川鹽古道亟需搶救性保護,希望川鹽古道能申報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探訪四川花鹽街:尋覓中國井鹽文化「寶藏」
    探訪四川花鹽街:尋覓中國井鹽文化「寶藏」   中新網樂山11月1日電 題:探訪四川花鹽街:尋覓中國井鹽文化「寶藏」  作者 殷櫻  兩千多年來,四川樂山市五通橋茫溪河畔的花鹽街,是中國因鹽成街、因鹽行政的典範。
  • 榮縣井鹽喜獲「2018四川一城一品品牌」大獎 「天然富鍶鹽」全國熱賣
    當天,與會嘉賓一同探討四川品牌國際化之路,榮縣井鹽這個四川品牌,也受到廣泛關注。   攝影:譚曦   會上,四川品牌百強榜單揭曉,大會頒出「2018四川創新品牌」、「2018四川 一城一品品牌
  • 井鹽是如何被製作出來的? 井鹽就是從井裡挖出的鹽?
    井鹽是如何被製作出來的? 井鹽就是從井裡挖出的鹽?時間:2016-06-18 11:54   來源: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井鹽是如何被製作出來的? 井鹽就是從井裡挖出的鹽?
  • 富順井鹽的「顯赫身世」
    因該井產鹽多、獲利大,被人們譽為「富世鹽井」。  川鹽徵榷自唐始,據《元和郡縣誌》記載,至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富義縣已有鹽井8所;富義鹽井「月出鹽三千六百六十石」,富義鹽井等「每年稅額即達1858貫」,佔川鹽課稅的23%。五代至宋初,「官自鬻鹽」,實行鹽專賣。入宋以後,其經營管理方式「大為監,小為井,監則官掌,井則土民幹鬻 ,如其數輸課」。
  • 成渝文旅新地標·鹽道遺珠① 艾葉古鎮:鹽運古道第一灘
    成渝文旅新地標·鹽道遺珠①【編者按】運鹽古道,是一條可與南方絲綢之路、茶馬古道媲美的重要戰略性物資通道、廣義的運鹽古道,是指連接川黔、川渝、川鄂、川湘以及川滇的道路。狹義的運鹽古道是指從四川、重慶運往貴州、雲南的古道,當然,無論陸路還是水路,都離不開相關的驛站(碼頭)。歷史上貴州不產鹽,雲南中部雖然產鹽,但囿於滇北崇山峻岭道路崎嶇,所以滇北用鹽也需要從川渝兩地運過去。於是形成四通八達,密如蛛網的商貿網絡,以及「一衣帶水」的碼頭文化。
  • 千年匠心傳承,古老而獨特四川自貢井鹽介紹
    千年鹽都自貢地處四川南部,東漢章帝時期開始,有近兩千年的井鹽開採生產歷史,迄今仍然是我國最大的井礦鹽生產基地之一,年產井鹽200多萬噸。自貢就在幾十年前仍然被稱為四川第三大城市,僅次於成都和重慶,井鹽的作用功不可沒。
  • 自貢大安涼高山,鹽運古道重要驛站,青石訴說滄桑歷史
    自貢大安區涼高山老街的鹽運古道。千百年來,自貢井鹽東運,主要有的兩條路,一條是走釜溪河水路,另一條是走自流井-大山鋪-何市-牛佛渡旱路。自貢大安區涼高山老街的鹽運古道。由於釜溪河的通行條件所限,這條滄桑的旱路,就成了鹽運進入中原地區的主要通道。
  • 四川自貢的井鹽聞名全國,安徽有一個產鹽城市大家知道的卻不多
    歷史上食鹽主要有:海鹽、池鹽(湖鹽)、井鹽、巖鹽(礦鹽)。四川井鹽源遠流長,享譽世界的大英縣卓筒井創始於北宋慶曆年間,比西方要早八百多年。四川自貢的井鹽更是有名。在歷史上,四川省自貢市是以盛產井鹽著稱。自貢開採井鹽已有 2000年的歷史。四川省自貢市井鹽的採滷製鹽史,可上溯到東漢章帝時期,聞名於唐宋,鼎盛於明清;在清鹹豐、同治年間成為四川井鹽業中心,其井鹽遍銷於川、滇、黔、湘、鄂諸省,供全國1/10的人口食用。